《民法总则》书评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民法总则》书评
"法不仅是思想,而是活的力量。因此,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主张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这是耶林曾经说过的话,这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这句诗歌式的论述,我们依旧还是能感触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斗争式的激情。正如这本书里开篇第一章第一节,法律的斗争所富含的激情一样,“法律的目的是和平,而达到和平的手段则为斗争”。王泽鉴老师的《民法总论》中就处处都体现着作为一名学者,一名法律人的使命——“为权利而斗争”。
在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大概之前,我先想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教授,他早已为祖国大陆法学界所熟悉,这不仅因为他多年来致力于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法学交流工作,深得祖国大陆法学界人士的敬佩,更因为他的著作《民法总则》于2001年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这部巨著也受到祖国大陆民法学界的重视。他的著作《民法总则》就说明他对理论与实例的并重。数十年来,他的这种研究风格已经愈趋精致,甚至使台湾地区的民法学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本书虽然是以台湾地区为背景,但是民法的概念和大陆都有相通之处。就像王泽鉴教授自己所说的“法学上的论证是一种规范论证,非在证明真理的存在,乃在于证明某种法律规范适用的妥当或正确,即在有效力的法律规范上做法律适用的合理性的推论和证明。所谓合理性,在形式上要求合法,在实质上要求符合正义”。
而在《民法总则》这本书中,王泽鉴教授告知了读者学习民法总则的意义,主要在于认识私法的价值理念与原理原则,把握民法上的概念形成与体系构造,了解私法上的基本规范模式,增益法律思维能力。法律常给人以严肃、死板的印象,法学教科书更给人以教条、须死记硬背之错觉。而他就以典型的实例引导读者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最终发掘阐释其所蕴含的法律理论内容,从而顺理成章地构成民法理论体系,于是将相关的基础民法知识从抽象的概念中剥离了出来。这本书还对一些重要的制度作用图解,这样更利于读者了解民法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法律人所应具备的归纳,演绎及来回穿梭于抽象规定及具体案件间的思考能力。这本书从权利主体,权利客体以及权利的变动,权利的行使等角度多方位地论证了权利本身所具有的的私法价值理念与原理原则。让我在大致上把握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又更为细致地认知了民法上的概念,进一步体会到了私法的原理原则和价值理念,同时,民法中有权利最重要的两大权利,物权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而享有其利益的排他
性的权利,所以也深刻体会到民法总则与债法原理、民法物权、侵权行为等在理论体系、功能及适用范围上的密切联系,提升了我在法学实例论证上的素养。
其次,对于为什么民法又可以是私法这个问题。也可作如下解释: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按照黑格尔所说的市民,就是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主体,而马克思所谓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社会中每一个独立的人也就担当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也政治国家的成员。在市民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所以民法又是私法。
《民法总则》这本书是主体是建立在两个基本核心概念之上,一为权利,即享受利益的法律之力,基于权利而组成权利体系,二为法律行为,即权利得丧变更的法律事实。例如:在这本书第四章有关权利主体中涉及的胎儿的权利能力。第7条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既已出生”。由此可知,对胎儿权利保护的范围的原则,胎儿与出生前即享有权利能力,可主张其个人利益,保护较为周全,理应赞同。胎儿能取得权利并不是没有限制,包括损害赔偿请求权,继承权、非婚生“胎儿”的认领请求权、对胎儿赠与财产的接受等一系列的权利。而第六章主要讲述的是权利的变动。本章中有关法律行为的,尤其重要。同时,脱法行为,暴利行为,定型化契约条款的限制,对我来说都是一些比较新鲜的词汇。同时,有关处分行为,负担行为以及无因性理论的解释与阐释让我耳目一新,看这本书让我对民法,比以往有了更深刻的收获。而王泽鉴教授讲述的“意思表示发出”的内容甚是微妙,更能理解其内含。举几例:1、“事实行为不适用民法关于法律行为之规定(P203)”:限制行为能力人甲于郊外拾得魔轮牌越野车,交警局招领,6个月内无人认领,警局即将该车交付于甲。那么6个月后如果失主再以拾得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为由主张甲不能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则怎么处理?依据“民法”的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原则上是依法定代理人的允许,否则,任何单独行为都将无效,但契约行为效力未定。而现在问题在于,关于遗失物的拾得是否认定为法律行为。如果遗失物之拾得为事实行为,所谓的事实行为,就是指的是事实上有这样的行为,无庸表现内心的意思内容,即可获得法律上效果,行为人有无取得此种法律效果的意思,就不必再追究了。但是事实行为不适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尤其是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比如占有的取得、无主物之先占、埋藏物之发现、等都是事实行为,都不适用民法关于法律行为,尤其是关于行为能力上的规定。2、无效法律行为之撤销一段(P394):无效的法律行为是不是要撤销?王泽鉴教授的观点是否定的。而他建立的理论依据是“法律上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法律效果不可能二次发生,或二次消灭。例如:某人已依据法律行为而取得某物的所有权,则其不能再依其他构成要件,取得时效而再取得之,即一个法律效果不能二次发生;某一法律
行为已基于某一法律构成要件,如无行为能力而罹于无效时,则不能在根据其他构成的要件而撤销它。给出的原因是:法律对于一定的事实,赋予特定的效果引起权利的得失丧或者是变更,是基于利益衡量或价值判断而造成的。法律的适用属于规范世界,法律效果的归属问题,不能以自然因果关系多加以理解。比如某人遇车祸身亡,在客观上来讲,是不能使他再次死亡。但是法律行为无效时,在法律上仍可再撤销之。所以无效,指的并不是在消灭某种已存在的有的事物,而是在产生某种法律效果的。而撤销,指的也并不是毁灭某种已既有事物,而是在产生某种法律效果。即自然世界与法律世界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同一法律事实具备两个构成要件,一是无效,二为可撤销,则其经撤销后法律效果相同,最多只能认为其撤销在实际上没有必要,但是是不能认为它在撤销概念上是不可能!这种论证方法在这本书里很常见。
以下我要重点说明一下,本书的一个特点:关于私权利的划分。众所周知,将民事权利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该划分方法的是依据权利的作用将民事权利分为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就请求权而言,它指的是要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指得支持一方当事人得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王泽鉴教授在本书中运用请求权基础的思考方法对书中所涉及的实例进行分析。这对于法律人来讲是大有裨益的。法律人在面对复杂交错的法律关系,如果要做到处乱不惊,就必须培养平行思维甚至多向思维。而请求权基础的方法就是锻炼法律思维的好方法。
当然,《民法总则》中也存在些许轻微的技术上的瑕疵,譬如:在该书第501页关于“负担授权”的解释中即存在此类瑕疵。“对负担行为应不成立所谓的‘负担授权’,使授权者得以自己名义为负担行为,而直接对被授权者发生效力。例如甲授权于乙,使乙得以自己名义,向丙购买某画而对甲发生效力……”依据作者自己的举例可知,前一“授权者”实为“被授权者”,而后一“被授权者”才为“授权者”,如此解释方可行得通。由比如:在该书第503页无权处分之无权利人的界定中亦有类似情形。“无权利人者,指无处分权者而言,所有人原则上有处分权,但不以此为限。法定代理人亦有处分权。所有人在某种情形下并无所有权,例如破产人对属于破产财团的全部财产,虽有所有权,但无处分权,不得处分。”所谓的所有人在某种情形下并无“所有权”应是“处分权”之误笔,如此才符合其后面所举之例。但是,瑕不掩瑜,鉴于大陆还没有运用王泽鉴教授所倡导的实例研习方法来进行民法教育。而我国大陆民法基本取自大陆法系,与台湾“民法”可谓同出一源。因此,《民法总则》仍不愧为大陆读者进入民法宝殿的敲门砖。
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