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

* 宝宝常见病捏手方法介绍:

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清补脾土

在孩子的拇指偏桡侧指腹上,做顺时针旋推,每天300次就可以了。顺时针推的时候为补,名叫“补脾土”,如果是逆时针或离心直推的话,那就是“清脾土”了。

孩子腹泻怎么办—清补大肠

孩子出现腹泻的时候,做家长的,可以给孩子“推大肠”,取补法。方法很简单,也就是在孩子食指的外缘,自指尖至虎口的那条直线上,从食指指端直推到虎口即可,每天300次。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日—揉板门300下

用中指指尖揉了300遍,大约5分钟。板门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椭圆形的面状,所以又好找又容易操作。揉的时候,用中指或拇指指尖揉上300~500遍即可,每天一遍。

孩子消化不良怎么办—捏脊

操作:双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孩子不够强壮怎么办—揉三阴交

三阴交这个穴位很好找,就在小儿脚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稍后处。从治病的角度讲,每天揉300下三阴交穴,有强壮、消炎作用,对治肠炎、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孩子得了肺炎怎么办—清补肺金

如果孩子怕冷、流清水鼻涕、咳嗽、吐痰的时候多为白色泡沫、舌苔发白等等,这时候肯定是受风寒了,就要用“补肺金”之法,每天旋推无名指指腹300遍。如果孩子有发热、咳嗽、痰黄并且黏稠难以咯出、嗓子红肿疼、流黄鼻涕、大便干结、小便黄等不适的时候,那肯定是热症了,这时候就要用“清肺金”之法把肺热清一清,每天直推无名指指腹300次即可。

孩子经常生病怎么办—补肾水

每天在孩子小指指腹上直推300次即可,这样就会起到补肾水的作用了。

孩子肠胃不好怎么办—揉外劳宫

外劳宫穴很好找,就在手第三掌骨的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的中点上。也可以先找内劳宫,内劳宫手背的对应点就是外劳宫。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指端给孩子揉300次,可以起到健脾胃、祛寒邪的作用。

孩子发热怎么办—推上三关

在孩子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就是上三关了。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就是“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每天给孩子推100~300遍,具有发汗降热的作用。

孩子发高烧怎么办—退六腑

在孩子左手小臂的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的地方,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直推300遍。

孩子风热感冒怎么办—推脊柱

用“推脊柱”的手法,为孩子退烧减热。具体的做法是,沿着孩子的脊柱,从大椎穴开始,往下到尾骨之间的那条直线,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每天推100~300遍。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办—分推肩胛骨

用双手拇指沿孩子的双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作弯月形分推100~300遍。

*《捏捏小手百病消》——父母有多用心,孩子就有多健康

手就是百药皆存的医药宝库。只要摸摸孩子的手指头与手穴,就可以达到恢复相对平衡健康的目的。可以说,孩子的手上有极为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参与白术,即使是穷得叮当响的小儿,也是医药的亿万富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小儿推拿学》试卷及答案

:次层:业专 :号学:名姓 吉首大学长沙星城函授站2017级第五学期 《小儿推拿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开卷/闭卷) 题号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八 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 )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线 A. 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 奇经 E.带脉 订 2.髓海位于 () 装 A. 项部 B.胸部 C.头部 D. 背部 E.腹部 封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密 A. 十二经脉 B. 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出 4.在胸部,任脉旁开 4 寸的经脉是 () 超 A. 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 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能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 寸处的穴位是() 不 A. 少海 B.小海 C.少泽 D. 少列 E.中冲 题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答 A.2 条 B.3 条 C.4 条 D.5 条 E.6 条 (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胃 B.胆 C.脾 D. 肝 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 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 2 寸的经脉是 () A. 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 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 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 天泉 B.少列 C.中冲 D. 少府 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 肝 B.耳 C.胆 D. 胃 E.胁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 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 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 D.《难经》E.《针灸甲乙经》 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 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 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 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 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 D.《难经》E.《脾胃论》 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华佗C.钱乙 D.陈无择E.张机 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 D.陈无择E.巢元方 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 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 D.王清任E.王叔和 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 D.叶桂E.刘完素 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

中医基础理论(一)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小儿推拿的基础知识

小儿推拿的基础知识 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一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骨骨骼等形 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嫩弱阶段,尚未发育成熟完善,古人谓之“稚阴稚阳”;二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机体虽然幼嫩,却具有蓬勃发育的生长能力。从体格、智力以至 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犹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2、病理特点 一是由于脏腑功能幼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易受外 邪侵袭和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刺激,容易受惊、生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尤以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多见,传染病也多于成年人。 二是小儿发病后,病势变化迅速,邪气易盛,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例如偶患 感冒,可很快发展成肺炎喘嗽,出现高烧咳喘、唇清鼻煽、舌红苔黄的实热证。若医治不及时,出现面色青灰、四肢厥冷、重度紫绀、呼吸衰竭的内闭外脱之虚寒证,甚至导致夭折。又如饮 食不当引起上吐下泻,当水谷邪气重滞肠胃的初期,可出现发热腹满胀痛,呕吐酸腐,泻下臭秽,小便黄少,苔黄腻,脉滑实的实证。若吐泻不止,则阴津阳气同时衰竭,又急剧出现神昏 肢厥、脉微欲绝的虚脱证。 三是由于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之中,其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加之病因单纯,无情欲伤害,在疾病过程中,无悲观忧虑的情绪影响,病变虽快或病情较重,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护 理周到,则显效较快,易于康复。 小儿疾病诊法、治疗特点 1、诊法特点 小儿疾病的诊断,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论 治的。在四诊之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应将获得的四诊资料,加以综合分析, 再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婴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正确诉述 病情,故儿科有“哑科”之称。又因小儿手腕部短小,寸关尺三部分难分,就诊时多哭闹,气息 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闻诊虽能反映一定病情,但范围狭窄。惟有望诊一般不受各种条件 限制,反映的情况比较可靠。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病在其内必形于外,故通过望神色、 形态、苗窍、斑疹、指纹、二便等可测知内脏的病变。 (1)望诊:小儿一进诊室先观形察色。 ①先看精神状态。凡精神振作、目光有神、表情活泼、反应灵敏为无病表现或虽病亦轻。若 精神萎靡、目光无神、表情呆滞、嗜睡或躁动为病势较重。 再看形态是否异常。翻滚哭叫或双手捧肚为急性腹痛。时时用手打头揉目为头痛头晕。呼吸 喘促、张口抬肩、痰鸣哮吼多为哮喘。婴儿点头呼吸常属肺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两眼上翻概属惊风。头大颈细、毛发焦稀、肚大青筋、肌肤羸瘦多属疳症。前卤及眼眶凹陷、皮肤缺乏弹性为腹泻脱水之征。头大卤开、颈软不举、眼珠下垂呈落日状见于脑积水。方 颅发稀、卤门迟闭、鸡胸腿弯属佝偻病。小儿仰卧、上身动下身不动为瘫痪。下肢一侧或双侧 软瘫、肌肉萎缩变细为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划分了对口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本课程开设主要针对于在三年级就业班。现阶段就业班学生总人数94人,由于是第一次教2014级的专业课程,所以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不很熟悉,主要是从班主任和以往带成人推拿实训课程中总结的一些情况,对于2014级就业班学生总体来说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认真,动手能力比较强,再加上就业目标明确,学习的动力更足。当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就业班人数较多,对于之后实训课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态度不够认真,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训过程中,眼高手低,不能够自觉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亟待改善。 二、教材简析 《小儿推拿》教材选用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主编佘建华。此版本教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教学重点,知识点明确,有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本教材是第二次使用,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熟悉,书中的一些纰漏及时予以标注更改。 三、教学任务 《小儿推拿》是推拿专业得而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用来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是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必修课。《小儿推拿》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阐述用推拿手法防治小儿推拿常见疾病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技能及运用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指导小儿推拿临床工作的能力;介绍相关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推拿相适应的病种,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更好地指导就业。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特定穴位的操作及应用、小儿推拿禁忌证、小儿推拿疗效显着的常见病症的诊治。 熟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特点、影响手法的补泻因素、小儿推拿常用介质、小儿推拿治疗有效的常见病证的诊治。 了解: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小儿喂养方式和保健措施、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小儿推拿辅助治疗有效的常见病症。 (二)、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地手法技巧,并能根据临床具体病症,从辨证、辨证论治入手拟订治疗原则、推拿处方,合理组合推拿手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能运用所掌握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对症处理的能力,并能将熟练地手法和合理的操作步骤,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 令狐采学 小儿推拿基本知识 一、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体未充 脏腑即五脏六腑;形是指形体结构,如四肢百骸、骨骼筋骨、气血津液;气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肾气等。小儿出生后,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五脏六腑之气都相对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最为突出。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虽然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但其生长发育迅猛,无论从体格、智力还是脏腑功能方面,均不断向成熟完善方面发展。“稚阴稚阳,纯阳之体” 小儿刚出生,五脏六腑虽然长好了,但功效还没有强大起来,这就是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的特点。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1.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即小儿因为脏腑娇嫩、肌肤疏薄、脾胃虚弱、抗病能力差,特别容易遭受外来病邪的侵蚀,故发病容易,再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更易于发病,特别是

肺脾肾三脏的病症最多,所以小儿患病后容易出现病情多变而迅速传变的特点。 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于病邪的强弱而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小儿患病以后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出现虚实并见、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的证候。 寒热主要是指疾病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小儿为纯阳之体,发育旺盛,易患时行疾病,并易从热化。但小儿毕竟脏腑薄弱,气血未充,邪气易实,正气易伤,故热病又易寒化。如果患儿是阳虚之体,更易寒从内生,而出现阴寒内盛之征。 3、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虽然易于发病,病后又易于传变,但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虽为病邪所伤,但其机体再生修复力强,故恢复也较快。小儿病因单纯,多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少七情六欲之伤。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敏捷。只要辩证正确,医治得当,治疗及时,良好护理,病情好转要比成人快,容易恢复健康。 小儿冷暖不能自调,小儿不知道穿多少衣服,主要是妈妈尤其是新手妈妈不知道穿多少衣服,小儿饮食不能自节,主要是说小儿不知道吃多少东西,尤其是老人,总觉得让小儿吃多就是好,小儿七分饱,少食多餐。再就是六淫所侵,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再就是饮食所伤,小儿吃坏东西,引起的拉肚呕吐等。惊吓。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幼儿园。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辨证试卷.doc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辨证试卷 [真题] 120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表现为心胸憋闷刺痛,痛处不移的心脉痹阻证,其病因是第三章中医基础学 A.瘀阻 B.痰阻 C.寒凝 D.气虚 E.气滞 第2题: 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中最易见到的症状是 A.脉象细数 B.唇舌淡白 C.心胸憋痛 D.畏寒肢冷 E.颧红盗汗 第3题: 患者干咳无痰,胸痛,午后颧红,夜问低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脉细数。其典型舌象应 A.舌红苔黄 B.舌红少苔 C.舌紫苔黄 D.舌绛苔黄 E.舌淡少苔 第4题: 肝阳上亢证属于 A.上下俱虚证 B.上实下虚证 C.上虚下实证 D.上热下寒证 E.上下俱实证 第5题: 烦躁不宁,打入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舌质红,苔黄腻,应诊断为

A.痰热壅肺证 B.痰蒙心神证 C.阳明腑实证 D.心火亢盛证 E.痰火扰神证 第6题: 下列哪项是诊断肺病最常见的症 A.胸闷胸痛 B.咳嗽气喘 C.鼻塞流涕 D.少气懒言 E.喉痒喉痛 第7题: 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A.恶心呕吐 B.吞酸吐酸 C.腹胀便溏 D.胃脘胀痛 E.暖气呃逆 第8题: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共见症状是 A.面白神疲 B.脉细无力 C.舌质淡白 D.形寒肢冷 E.心悸气短 第9题: 下列哪项不属胃热炽盛证的临床表现 A.便秘尿黄 B.龈肿齿衄 C.舌红少苔 D.胃脘灼痛 E.消谷善饥 第10题: 肺气虚证咳喘的特点是.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 A.咳喘痰多.色白清稀 B.咳喘痰白,稠黏难咯 C.咳喘痰少,不易咳出 D.咳喘无力,声低气短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知识概要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 1、整体观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周玲,陈文垲(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从整体观、综合观、动态观和黑箱思维等认识论上的相似性,说明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基础。认为在中医学的病因学、体质学、证侯学、诊断学、治疗学和预防医学研究等方面,临床流行病学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流行病学;中医基础理论;证侯学;体质学;病因学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体系,把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引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对于发展中医理论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 1临床流行病学的内涵 临床流行病学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临床医学领域,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群体特性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进行严格的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1.1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DME 临床流行病学用于指导临床科研的方法学,最主要的内涵概括为临床研究的设计(design)、测量(measurement)、评价(evaluation)3个方面,简称DME。 第一,临床研究的设计。应该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实施的研究措施可能产生的客观效应提出科学假设,然后结合临床的可行性,选择相应的设计方案。例如,若研究某种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可以选择同期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若要观察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可以选择队列研究;若对比不同诊断方法的临床实用性,可以进行诊断试验。设计中,要确定需要观察或实施的研究因素及其强度,包括人口学特征、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等。确定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包括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对照的方法;估算研究对象的样本量。要选用恰当的效应指标,要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要考虑质量控制,如何防止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第二,对测量指标的要求。要求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及其相应的指标衡量和比较临床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可以是临床指标如痊愈、死亡,或生物学指标如血脂、心功能指标,或生存质量指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等。临床流行病学的测量方法是要正确区分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准确无误地使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进行临床现象的测量。要保证测量的方法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确各种测量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 第三,对研究结果的评价。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临床各学科的知识,评价各种临床数据、实验室数据、临床研究的结论,同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从而检验临床研究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临床价值多大、对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是否适用以及评价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1.2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与方法于临床医疗实践,近十年来发展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所谓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有的最好临床科学证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个病员作出最佳诊治决策。临床医疗实践是循证医学的工作基础,而临床流行病学是循证医学的方法学基础。因为最佳的研究证据的取得和对其严格的评价均有赖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对于当前尚缺乏最佳证据的某些临床难题,则为临床流行病学提供尚需深入研究的信息。随着研究的不断“创证”和临床医疗的“循证”,必将会为未来临床医学的发展创造最佳的局面。 2临床流行病学与中医学在认识论上的相似性 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问题认识论的特点,临床流行病学与中医学在认识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为两个学科的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举例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小儿推拿师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

小儿推拿师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小儿推拿疗法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推拿的专业护理保健人员。小儿推拿疗法是指在小儿体表的特定腧穴或部位施行独特的推拿手法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推拿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推拿学和中医儿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相应手法在相应部位作功,通过信息传递,改善少儿机体的内能和环境,调节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保健身体及防治少儿亚健康的目的。中医推拿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与中药、针灸并列为中医的三大形式。 职业特点编辑 真正的绿色疗法保健师——小儿推拿保健师 小儿推拿保健师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小儿推拿疗法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推拿的专业护理保健人员。小儿推拿疗法是指在小儿体表的特定腧穴或部位施行独特的推拿手法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推拿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推拿学和中医儿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相应手法在相应部位作功,通过信息传递,改善少儿机体的内能和环境,调节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保健身体及防治少儿亚健康的目的。中医推拿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与中药、针灸并列为中医的三大形式。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小儿推拿更是中医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在中医学理论中,最完整的推拿理论就是小儿推拿。从古至今,小儿推拿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治病、防病的作用。在小儿推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蕴涵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术的精髓。小儿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推拿,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小儿推拿是绿色疗法,不必打针吃药,没有毒、副作用,也不需要医疗器械,手法简单易用,是自然、物理的儿童保健和疾病治疗方式。婴儿抚触已经为很多宝宝家长所知,与婴儿抚触相比,小儿推拿具有更加丰富的经络、穴位以及手法,效果更好、适应范围更广,对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更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 职业背景编辑 医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买抗生素很难。但在我国恰好相反,中国是全球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盲目而过多的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使其在杀灭了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保护人体自身的正常菌群,更使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面临“无药可用”的难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宝宝一生病,全家人都心神不宁,焦头烂额,于是病急乱投医,盲目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例如小儿常见的感冒或是发烧,只要一有病症,马上就会大剂量使用最新最贵的抗生素。其实普通感冒90%以上是病毒所致,抗菌药根本不起作用反而后果很严重,抗生素本身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会损害肾脏、肝脏,同时令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小儿免疫力直线下降。儿科专家指出:“滥用药物是导致孩子老生病的首要原因”、“滥用抗生素,孩子是的最大受害者”,“抗生素滥用造就超级细菌和耐药宝宝”。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更表示:“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如果再不加以控制,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用。”而孩子童年就对顶级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长大后用身体就缺乏免疫能力,体能下降。小儿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推拿,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小儿推拿是绿色疗法,不必打针吃药,没有毒、副作用,也不需要医疗器械,手法简单易用,是自然、物理的儿童保健和疾病治疗方式。婴儿抚触已经为很多宝宝家长所知,与婴儿抚触相比,小儿推拿具有更加丰富的经络、穴位以及手法,效果更好、适应范围更广,对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更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