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医养康复中心设计说明

医院医养康复中心设计说明

医院医养康复中心设计说明
医院医养康复中心设计说明

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

——方案设计说明

一、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1.有关文件及资料

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招标文件

2)建设单位提供的用地坐标图

3)各工种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数据

1.2.所执行规范、规程及标准

1)《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12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6)《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2014

7)《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 122-99

8)《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

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2014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11)《XX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 41/075-2006

12)《XX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1/T 109-2015

1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9年版)

1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15)《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9

1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2013年修订版)

17)《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

18)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

2.本案概况

2.1.XX省

XX省简称为“豫”,40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就建于河南偃师,从全国政区和地理位置来看河南占据居中的位置。东与安徽、山东毗邻,北与山西、河北接壤,西与陕西交界,南与湖南相连。东西约580公里,南北约550公里,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768万。

2.2.XX省市

XX省,是中国XX省省会,中部重要中心城市。[1]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位于XX省中部偏北,万里母亲河黄河南岸,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原地区大都会。XX省素有“中国铁路心脏”和“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誉,中国中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中国唯一的XX省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现辖6区4县级市1县,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354.7平方公里。

2.3.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XX医院院内,北临农业路,用地北为门诊楼,西北为老病房楼,西邻新建病房大楼。东侧为国际企业中心两栋办公楼。基地周边建设密度极高,空间非常局促,环境景观资源匮乏,作为医养康复项目,为病患提供一个环境优雅,充满绿色的宁静康复绿洲成为我们的设计意向与追求。

2.4.工程规模

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为医院建筑,用地9094平米,总建筑面积51725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6825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4900平米,床位数475张,主楼部分22层,1-3层主要布置康复中心的医检、治疗等附属功能,4-22层布置病房。裙房部分4层,主要布置商业休闲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中西医康复中心、社会交流功能康复中心等功能。地下部分2层,主要功能为设备用房,机动车车库。

2.5.经营布局

建筑布局从城市空间与医院布局角度整体进行考虑,将建筑康复主楼布局在用地靠北方位,与用地东西四栋建筑呈“品”字形交错布局,避免了南部高层并排产生的空间挤压单调,使得康复楼东西方向空间通透,与西侧新老病房楼之间绿地相对,形成灵动通透的空间效果。

营造绿洲

康复中心的医检、治疗、餐厅等附属功能位于主楼裙房内,裙房布局在用地南部,与康复主楼环抱出一个宛如绿洲的绿化庭院,成为整体建筑的生态景观核心,为康复病患在城市中心区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生态绿洲,可以俯瞰观景,可以游憩其中。

该绿化庭院在西侧形成通透,与医院现有花园形成空间轴线与视线的沟通。

2.6.康复病房

设计构思之初即把康复病人的居住条件作为整个项目的最重要考虑,主楼标准层设计把康复病房全部布局于南向,经过东西翼的斜向处理,形成环抱布局的14间标准病房,俯瞰绿洲花园,屏蔽了农业路高架产生的车辆噪音,回避用地东西两侧高层建筑单调的不佳视野,保证了每间病房的最佳朝向与景观。

日照上很好的避开了国企中心B座与新建病房楼的巨大阴影,为每间病房提供充足日照。

精心构思的观景绿化阳台提供给每间病房生机与绿色,阳台设计精妙考虑绿植高低结合,可以种植低矮果木,当阳光穿过绿色枝叶洒进病房,洒在景观阳台,会给康复中的病患带来心灵的愉悦与康健。

2.7.空中花园

康复病房楼东西设置景观活动室,毗邻两层高的空中种植绿化庭院,每层可在东西两侧交替进入空中庭院,病患可以在此怡花弄草,也可休闲观景,颐养心情。

立体空中绿化贯穿整个建筑各个主立面,既是为建筑空间提供绿色景观,减少阳光直射,也是为城市在绿地紧缺的高密度建成区提供了难得的绿化界面,改善区域环境品质和城市景观。

2.8.流线明晰功能完备

总平面流线设计:

1)出入口设置:康复中心主入口朝北设置;东西两侧设置次出入口,满足医务人员使用。主楼东北角二层连接医技楼连廊。裙房主要出口设

计在西侧,东西两侧通过连廊与主楼相连接。厨房在东南角设计独立后勤出入口,洁污分流。

2)车行流线:车辆通过东北车库出入口进入;内部车辆由西南侧出入口进入;排污车辆由西南侧出入口驶出。

3)消防流线:康复中心四周设计环形消防通道,主楼北侧为消防扑救面。

单体流线设计:

1)主楼部分:住院人员通过一层大厅进入,通过电梯厅通向楼上各个楼层,医务人员由专用电梯进入各个楼层。

2)住院人员在一层办理出入院手续。二层设置健康体检中心,三楼为亚健康中心,进行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医养康复方案。四楼为舒缓疗护

病房。五楼至十楼为介助病房层;十一楼至二十一楼为健康自理病房层;顶层设贵宾疗养层。护士站在平面中央处,方便照顾各个病房。污物经专用电梯直达地下一层。

3)2裙房部分:裙房四层,使用人员可从主楼东西两侧的连廊到达,垂直交通设于西侧。一至四层分别为商业休闲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中西医康复中心、社会交流功能康复中心。餐厅环绕中心庭院布局,就餐视野环境极佳。

2.9.造型设计

作为一座新概念的医养结合康复建筑,造型设计意图打破医疗建筑理性单调的建筑印象,以轻松、明亮、现代的休闲度假建筑风格融入建筑设计,空中绿化屋面绿化交织,使病患感受到如同度假休闲般的体验,并成为城市中的绿色风景。色彩用材以白色铝材、木色金属线条、绿色植物为建筑立面主色,形态丰富变化,空间变幻,层层叠落的屋面花园,都使建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绿色”、“康复”、“愉悦”、“放松”成为了建筑的主题。

2.10.老年建筑、无障碍设计

本项目主要服务于老年病患,在设计上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与老年建筑相关规范,并借鉴日本、荷兰等国家相关建筑经验,在建筑细节上为病患精心考虑:无障碍出入口

无障碍卫生间

无障碍电梯

高差处理

竖向交通

卫生间

室内空间

2.11.绿色建筑

康复中心设计以中国绿色建筑评价3星标识与美国LEED白金级为目标,力图在建筑节能科技利用上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建筑新标杆。

建筑方案设置的大量空中花园与屋顶花园,对于建筑遮阳及调节建筑局部小气候,都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

建筑还采用如下绿色建筑措施:

固定遮阳板

空中花园

屋顶花园

采光桶系统:

综合照明控制系统

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雨水回收再利用

高效节水洁具

循环再生建筑材料

2.12.景观营造

绿洲花园+空中菜园

绿洲花园的庭院空间设计步移景异,花田树荫处处绿意,充满中式禅境的韵味,为患者带来舒适、放松的感受。南侧裙楼四楼屋顶设计为空中菜园,引入国外“园艺疗养”理念,以立体绿化模式种植绿色果蔬,形成屋顶农场,既可观可憩;果实又可供食用,让病患在培育采摘中,促进康复。在空中绿化的植物配置上,特别选取了多种香味宜人、色彩和谐、花期不同、易于栽种的观赏性植物,以丰富建筑绿化层次。

二、结构设计说明

1.项目概况

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项目分为高层主楼和多层裙楼两部分。其中主楼地下2层,主要功能为设备用房及地下车库,地上22层,主要功能为病房,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计算高度91.800m。多层裙楼地下2层,主要功能为地下车库,地上4层,主要功能为办公及相关配套用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结构计算高度18.300m。主、裙楼地上部分通过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连廊连接,地下部分通过大底盘地下车库连成整体。

2.设计依据

1、自然条件

1)风荷载

基本风压:W0=0.45KN/m2 (重现期50年)

地面粗糙类别:B类

2)雪荷载:

基本雪压:S0=0.40KN/m2 (重现期50年)

2、场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3.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及设计使用年限和抗震设防有关参数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抗震设防有关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7度;属设计地震第二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

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重点设防类(乙类)

4.设计规范与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地方相关规范及规程

5.设计活荷载取值

活荷载根据建筑设计的使用功能按国家现行规范取值,设计中有具体要求的按使用要求取值;设备荷载按实际计算。

6.结构设计

结构分区

本工程地面以下不设变形缝,整个地下室连为整体,地面以上裙楼、主楼及连廊之间通过变形缝分开,通过两道变形缝将整个建筑组团分为一个多层框架结构、一个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一个多层框架连廊三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变形缝兼顾抗震缝、伸缩缝的作用。

上部结构体系

本工程多层裙楼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主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合理利用建筑楼电梯间、设备井道布置剪力墙,与框架柱形成共同作用的抗侧力体系,形成抗震设防的二道防线,满足竖向承载、抗风、抗震的要求,满足结构计算各项性能指标;连廊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楼屋盖方案

主体建筑的楼盖方案拟采用钢筋混凝土主次梁板楼盖方案。其整体性好,对抗震有利,施工简单、造价便宜。

建筑形体规则行判断

本工程多层框架裙楼及高层主楼平面形状均为不规则矩形,平面规则性一般;竖向构件连续,竖向规则性良好。通过调整框架柱及剪力墙的平面布置及刚度,使建筑满足规范设计各项指标。

地下室和基础方案

本工程地下室连为整体,平面不规则,长、宽尺寸均超过规范要求,根据已有的经验,本工程拟不设置结构缝,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可满足工程正常使用。地下室除地面建筑的所有墙、柱落地外,其他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室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

基础方案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或桩基础,需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具体情况另行分析。

7.结构超长的处理措施

本工程地下室、地上各部分均超过了规范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单元最大长度值,此问题为本工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为了减少由其带来的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对超长结构,拟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1)在地上主体周围设置满足差异沉降要求的沉降后浇带。

2)在地下室和地上各独立单元中间增设温度后浇带,设置后浇带后划分成的独立结构单元的平面长度不超过40米。

3)在屋顶平面、一层平面等受温度应力较大处,采用适当增大配筋率、增设附加钢筋、增设拉通筋的措施。

4)增加对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和骨料的要求。增加对混凝土中外加剂的要求,对地下室外墙底板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5)严格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加强对混凝土养护的要求。

6)进行温度应力计算分析,需要时采用预应力技术。

8.结构材料

本项目所有材料及制品均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混凝土:垫层采用C15,主体结构C35~C60;地下室底板及外墙采用防水混凝土。均采用预拌商品砼,且达到高耐久性砼要求。

钢筋:HRB400级。

钢板及型钢:Q235-B级及Q345-B级(占受力钢构件用量的70%以上),要求采用耐候性防腐涂料。

填充墙材料:加气砼砌块强度等级A3.5,密度等级B06级,砂浆为专用预拌砌筑砂浆Ma5.0。

三、给排水系统概述

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009年版)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6)《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

7)《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2014

8)《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

9)《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10)《XX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 41/075-2006)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

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14)《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1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2005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为医院建筑,项目位于XX医院院内,北临农业路。建筑用地9094平米,总建筑面积51725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6825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4900平米,主楼部分22层,总建筑高度91.800m,为一类高层综合楼。1-3层主要布置康复中心的医检、治疗、餐厅等附属功能,4-22层布置病房。裙房部分4层,主要布置商业休闲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中西医康复中心、社会交流功能康复中心等功能。地下部分2层,主要功能为设备用房,机动车车库(519个停车位)。

2.系统设计范围

生活给水系统

污废水排放系统

雨水排放系统

空调冷却水循环系统

水处理系统

消防系统

3.系统设计

3.1.生活给水系统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农业路71号,XX医院院内,工程为拆旧建新项目。生活给水水源由原院区生活给水管网供给。室内生活给水系统采取分区供水,一至三层由区域内环状管网直接供给(市政直供),四层以上由生活储水箱联合变频加压供水系统分区供给。给水系统依据使用功能不同分别设置计量水表,并通过分区减压阀、入户支管减压阀等措施控制入户水压,保证系统运行节能、管理方便。生活储水箱采用紫外线消毒措施,保证供水水质安全。

3.2.污废水排放系统

生活污废水系统与医疗设备排水系统分开收集。

室内污、废水经立管排出室外,由院区污水管网收集经化粪池处理排至医院原有污水管网,经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

特殊医疗设备排水单独收集,按照相应要求处理后排至医院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

车库内的废水经潜水排污泵排至室外雨水或污水管网。

3.3.雨水排放系统

主楼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内排水系统,裙楼屋面雨水视情况采用重力流外排系统或者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场地雨水由雨水口、检查井及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往市政雨水管网。

3.4.冷却循环系统

为节省用水,将空调冷却水循环使用。当市政供水水质能满足“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要求时,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若市政供水水质不满足“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要求,则在补水管增加综合水质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再供给冷却塔补水系统。冷却塔补水管道上计量水表并设置倒流防止器。

3.5.水处理系系统

医院生活污废水、传染病房污废水、放射设备排水均应经过相应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本工程为医院内拆旧建新工程,生活污水费汇入院区原有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本工程室内的其他部位排水须经过相应处理,如:高温消毒排水在室外设置降温池、传染病房间排水室外先经过消毒池处理、放射性房间排水先经过衰减池等相应措施后排水至院区污水管网,经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

3.6.消防系统

本工程消防系统包括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室外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建筑灭火器配置。

3.6.1.消防用水量及消防水池

消防用水量

3.6.2.室外消火栓系统

本工程室外消火栓采用低压消火栓给水系统,利用医院原有室外消火栓,原有室外消火栓保护不足部位增置环装供水管网与院区原生活给水管网连接,在增加的环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需要。

3.6.3.室内消火栓系统

1)消火栓布置

2)各楼层均设置室内消火栓,消火栓布置保证任何部位均有不少于两股水柱同时到达,消火栓间距不大于30米。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3米。

除保护区均匀布置消火栓外,消防电梯前室、疏散楼梯附近、地下室出入口等处均布置消火栓,并布置在明显、易于取用处。消火栓口垂

直墙面,距地面1.10米。采用甲型单栓带消防卷盘组合式消防柜,内置DN65消火栓、φ19水枪。25米衬胶水带、消防卷盘各1个,同

时配置灭火器。消防电梯前室的消火栓也设置简易单门组合箱。

3)室内消火栓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本楼楼顶设置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高位消防水箱及消火栓加压稳压系统,保证消防前期水压及

水量。地下室消防水泵设置消火栓加压水泵(消火栓泵均设置备用泵),消火栓系统竖向分区保证静水水压不超过1.0MPa,分区内消火

栓口压力超过0.70MPa时采用减压消火栓。

4)消防接合器设置

5)水泵接合器依据消防分区分别设置。在城市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的区域,水泵接合器直接供水到室内消防环状管网;在城市消防车供水压

力不能到达的区域,水泵接合器设置接力水泵,接力水泵两台,一用一备,接力水泵采用手动启动方式控制,控制按钮设置于水泵接合器

旁边。水泵接合器每套流量为15l/s,置于首层室外。

6)系统控制

7)屋顶加压稳压系统根据压力控制稳压水泵启、停;消防主泵通过设置于高位水箱出水总管的流量开关或消防主泵出水口低压压力开关直接启

动,消防主泵还能通过消防控制中心远程启动和消防泵房直接控制启停,消防主泵还应具有自动巡检功能。

3.6.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设置场所

2)本建筑除不宜用水扑救的场所外,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装置。

3)系统设置及竖向分区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平时管网压力由高位消防水箱及屋顶加压稳压设备保证。湿式报警阀组竖向设置,报警阀组前供水管网环状布置,通过加

压稳压阀组供应至分区湿式报警阀组前,保证每个分区竖向喷头高程差不超过50m,配水管网压力不大于1.2Mpa。

5)喷头选用

6)超过800mm的吊顶内采用公称动作温度79℃的快速响应喷头(K=80)。其余均采用公称动作温度68℃的快速响应喷头(K=80)。大堂、

会议厅等对美观要求较高的场所采用隐蔽型喷头,其余场所均采用下垂型喷头。地下车库、部分设备房、部分走道等不吊顶场所选用公称

动作温度68℃快速响应喷头(K=80)。

7)系统控制

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平时管网压力由高位消防水箱及屋顶加压稳压设备保证。自动喷水系统按照建筑防火分区设置水流指示器及信号蝶阀,火

灾时喷头动作,水流指示器动作并向消防中心显示着火区,同时时湿式报警阀处的压力开关动作自动启动水泵,并报警。

9)水泵接合器设置

10)水泵接合器依据消防分区分别设置,于湿式报警阀组前接入环状供水管网。在城市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的区域,水泵接合器直接供水到

室内消防环状管网;在城市消防车供水压力不能到达的区域,水泵接合器设置接力水泵,接力水泵两台,一用一备,接力水泵采用手动启

动方式控制,控制按钮设置于水泵接合器旁边。水泵接合器每套流量为15l/s,置于首层室外。

3.6.5.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地下室的高低压配电室、变压器室依据房间体积分别设置无管网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或有管网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应具有电气手动、电气自动及机械应急启动3种控制方式;当防护区域内的温感、烟感同时发出火灾信号后,消防报警控制盘接到火灾探测器报警信号后进入30s启动延时并启动声光报警,30s延迟结束后,火灾控制盘发出指令关闭防护区域除泄压口之外的门窗等开口,再发出信号启动钢瓶上的阀门释放灭火剂灭火;防护区域内布置多组灭火装置必须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得大于2s,气体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0s。

3.6.6.建筑灭火器配置

根据规范要求,全楼配置相应级别的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3.6.7.消防排水

在消防电梯基坑旁设有效容积不小于2立方米的集水坑,坑内设潜水排污泵,排水量不小于10L/s。

4.管材及接口

4.1.生活冷热水给水管材

室内给水立管选用304不锈钢给水管,DN15-DN50规格的管材采用快接式连接(有橡胶圈),DN65-DN200规格的管材采用承插氩弧焊连接。

热水管DN15-DN50采用PE覆塑保温304薄壁不锈钢管;DN65及以上可采用经阻燃处理的橡塑材料保温,外包锡箔胶布保护。给水主干管工作压力1.6MPa,给水支管工作压力1.0MPa。

4.2.雨、污水管材

室内污水立管采用UPVC内螺旋消音管,橡胶挤压密封连接;排水支管、通气立管、雨水管道采用普通UPVC排水管道,粘接。室外雨污水管道采用HDPE双臂波纹管,承插橡胶圈挤压连接。

4.3.消防管材

1)有管网气体灭火系统采用无缝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

2)消防水泵吸水管采用焊接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水泵出水管道采用内外热浸镀锌钢管,丝接、卡接或法兰连接。

3)消火栓给水管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给水管道均采用内外热浸镀锌钢管,丝接、卡接或法兰连接。

5.给排水专业节能

5.1.选用节能节水产品

洗手盆采用感应式龙头,小便器采用感应式冲洗阀,蹲便器采用脚踏式延时自闭冲洗阀,坐便器采用建设部推荐的节水型(不大于6L)坐便器;

管材、管件均选用卫生条件好连接密闭性好的产品,减少管网漏失水量。

5.2.优化供水方案

生活给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低区部分利用市政管网直接供给,充分利用市政压力,中高区部分采用变频加压给水系统,节约运行费用;通过减压阀及支管减压阀控制分区压力及入户压力,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通过对不同的管理、功能分区设置计量水表提高使用人员节水意识。

5.3.水箱及水池进水控制阀采用浮球控制阀或者液位联动电磁阀控制,水箱、水池内部设置水位监测信号远传至监控中心,避免因阀门等失效造成水

的大量浪费。

6.环境保护及卫生防疫

6.1.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采用设置专用通气立管的排水系统,优化排水水力条件,降低排水噪音改善室内环境。

无存水弯的排水洁具与排水管道连接时均设置存水弯,存水弯封高度不低于50mm。

生活污废水排水均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水处理措施,再经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6.2.卫生防疫

采用非接触式阀门,避免交叉感染。如:给水龙头采用感应式龙头、小便器采用感应式延时自闭阀门、蹲便器采用脚踏式延时自闭阀门等。

医院排水经过相应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公共卫生间采用蹲式大便器。

7.给排水专业绿色建筑设计

选用密闭性能好耐久性号的优质管材,选择优质管件,同时加强管道接口部位的保护。

室外生活引入总管道上设置计量阀门,同时在入口支管上也设置计量阀门,定期通过水量对比及时发下管网渗漏情况。

控制入户支管供水压力,当支管压力大于0.2MPa时应考虑设置支管减压阀减压。

选用截水洁具,如蹲便器选择最大冲水水量不大于5L的延时自闭冲洗阀,小便器选择单次冲水水量不大于3L红外感应冲水阀,坐便器选用两档冲水量的产品,单次最大冲水水量不大于5L;选择洁具的用水效率均达到3级。

不同的用水单位、不同用水区域、不同用水楼层均设置计量水表分户计量;计价收费。

四、电气系统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项目,地下2层,地上裙楼4层,主楼22层。主楼部分1-3层主要布置康复中心的医检、治疗、餐厅等附属功能,4-22层布置病房;裙房部分主要为商业休闲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中西医康复中心、社会交流功能康复中心等功能;地上建筑面积36825平方米。地下主要功能为设备用房,机动车车库(519个停车位),建筑面积14900平方米。本工程属一类高层医疗建筑。地下1层设置变配电房、弱电机房,每层设置强电井、弱电井,消防(监控)控制室利用原有消防(监控)控制室。

1.2.本工程相关专业提供给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资料;

1.3.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部门认定的工程技术资料,建设单位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1.4.本专业相关工程设计规范及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12-2013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主要参考标准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电气分册

2.设计范围

2.1.弱电设计:电话通信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呼叫信号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建筑能耗监控

系统、电气消防系统。

2.2.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医疗专用信息系统(HIS)、会议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子母钟

系统、建筑设备及诊疗设备监控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及智能化集成系统等由当地通信运营商及其他专业设计单位二次设计。室内移动通信

覆盖系统、医疗专用信息系统(HIS)、会议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由当地通信运营商或其他专业设计单位二次设计。

3.电力系统

3.1.负荷等级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急诊抢救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产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血液透析室、手术室、术前准备室、术后复苏室、麻醉室、心血管造影检查室等场所中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设备及照明用电;大型生化仪器、重症呼吸道感染区的通风系统。

一级负荷:走道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障碍照明用电,主要业务和计算机系统用电、安防系统用电、电子信息设备机房用电、客梯用电、排污泵(生活泵)用电,消防设备用电为。急诊抢救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产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血液透析室、手术室、术前准备室、术后复苏室、麻醉室、心血管造影检查室等场所中的除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的其他用电设备;下列场所的诊疗设备及照明用电:急诊诊室、急诊观察室及处置室、婴儿室、内镜检查室、影像科、放射治疗室、核医学室等;高压氧仓、血库、培养箱、恒温箱;病理科的取材室、制片室、镜检室的用电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用电;门诊部、医技部及住院部30%的走道照明;配电室照明用电;

二级负荷:电子显微镜、影像科诊断用电设备;肢体伤残康复病房照明用电;中心(消毒)供应室、空气净化机组;贵重药品冷库、太平柜。

三级负荷:一、二级负荷以外的其它负荷。

3.2.负荷估算

本工程按照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估算:地上普通照明及动力用电均按照30W/m2估算,地下层用电按照10W/m2估算,空调用电按照50W/m2估算。预计普通照明及动力安装负荷为1253KW,需用系数取0.75,有功功率同时系数取0.95,预计变压器安装容量为1260KV A。预计空调安装负荷为1841KW,需用系数取0.75,有功功率同时系数取0.90,预计变压器安装容量为1600KVA。本建筑变压器总安装容量约为2860KV A。

3.3.变、配电系统

1)本工程10kV变配电房位于地下一层,内设高压配电柜、低压配电柜及干式变压器;其外部电源引自医院内总变配电房(两路独立10kV双重电源进线,10kV采用单母线分段,中设联络开关型式);操作电源为直流电源,由10kV配电所至变压器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中央空调用电单设干式变压器;普通照明及动力用干式变压器成组设置,分别接在不同的10KV母线上,变压器为分列运行,低压供电电压采用~220V/380V,低压结线型式为单母线分段,两段母线间设低压联络开关。正常照明、普通动力、空调动力电源分别由低压配电室引出。当一台变压器故障或检修时,另一台变压器保证一级、二级负荷正常供电。

2)本工程采用建筑能耗监控系统,高压设置计量仪表;低压每个出线回路设置计量仪表,不同部门用电分别计量。

3)电容补偿采用低压集中自动补偿方式,变压器低压侧设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要求补偿后的高压侧功率因数在0.95以上。

4)低压采用放射式、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电方式,采用TN-S的供电方式。

5)消防设备、重要设备机房、安防系统等一级负荷的主用和备用电源分别引自不在同一段10kV母线段的变压器低压母线段,双电源末端切换方式供电。一级负荷特别重要负荷另设置UPS作为备用电源。

3.4照明系统

3.4.1

建筑内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疏散走道不低于1.0lx;人员密集场所不低于3.0lx;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不低于5.0lx;对于病房楼或手术部的避难间,不应低于10.0lx。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配电室、防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消防设备房应设置备用照明,其作业面的最低照度不低于正常照明的照度。应急照明用灯具自带玻璃或其他非燃烧材料保护罩。消防应急照明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0.5h。

3.4.2 本工程一般场所选用T5荧光灯或紧凑型节能荧光灯;走廊、楼梯间、厕所、地下车库采用LED照明光源。有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

求,可采用多种类型的光源;应急照明用的光源采用瞬时点燃的光源。

3.4.3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配电室、防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消防设备房等处的应急照明按保证正常照明的照度考虑。

疏散照明设置场所:楼梯间及其前室;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和建筑面积大于200m2的人员密集的场所;建筑面积大于1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建筑内的疏散走道。

4.弱电系统

4.1.电话通信系统

电话通信系统:程控电话交换机机房设置在弱电机房;配线架安装在楼层弱电间,线缆沿线槽敷设至用户点。根据不同场所的要求确定电话插座数量。

4.2.网络通信系统

本工程网络通信系统采用以太网技术,网络结构为二层星型架构,由核心层和接入层组成。接入到核心为万兆主干,桌面支持千兆/百兆接入。

核心层位于弱电机房;接入层位于各建筑物配线间等处。

4.3.综合布线系统

电话电缆及网络光缆自市政电信网引入图书馆内弱电机房。弱电机房设置总配线架,层弱电竖井内设层配线架,室外采用单模光缆穿多孔梅花管敷设,网络干线采用光缆,语音干线采用大对数语音电缆,沿弱电竖井弱电桥架敷设。每个工作区内设1~2个信息插座,由层配线架至工作区的信息插座采用六类4对对绞线。

4.4.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系统

系统采用独立前端系统基本模式,由前端设备、干线、放大器、分支分配器、支线及用户终端等组成。干线采用光缆,室内采用SYWV电缆,系统采用双向传输方式,在公共活动场所及客房设置有线电视插座。用户电平要求64±4dB,图象清晰度应在四级以上。

4.5.呼叫信号系统

呼叫信号系统包括候诊呼叫信号系统、护理呼叫信号系统、病房探视系统。

候诊呼叫信号系统应由护士站或分诊台主机、各诊室终端、呼叫扬声器、显示屏等组成。候诊室、检验室、放射科、发药处、出入院手续办理处、门诊手术室、注射室等场所,设置候诊呼叫信号装置。候诊呼叫信号系统与医疗专用信息系统联网。护理呼叫信号系统应由主机、对讲分机、卫生间紧急呼叫按钮(拉线报警器)、病房门灯和显示屏等组成。护理呼叫信号系统应按护理单元设置,各护理单元的呼叫主机应设在本护理单元的护士站。病房探视系统由护士站终端、语音对讲、图像显示等组成,并采用网络传输技术,通过语音或视频实现隔离区探视双方的语音对讲或单、双向可视对讲。探视请求应由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并宜设置探视室。探视室中有多个探视终端时,保证相互之间的私密性。

4.6.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呼叫信号系统等。系统主机设备设置在一层消防(监控)控制室内,根据各建筑物功能及甲方要求,后期进行专项设计。

4.7.消防系统设置

根据规范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及防火门监控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等级按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设置,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置火灾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火灾声光警报器、消防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火灾显示盘、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等。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非消防负荷配电回路均设置设置剩余电流探测器及温度探测器,在线实时监测剩余电流、过电流及配电箱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后,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排除故障。

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消防设备配电回路设置探测器,实时监测消防设备主备用电源的工作状态,电源出现故障状态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排除故障。

防火门监控系统:对防火门的开启、关闭及故障状态等动态信息进行监控,对防火门处于非正常打开的状态或非正常关闭的状态给出报警提示;

能保持防火门常开,可现场实现手动关闭和复位防火门,当火灾发生时接收火灾报警信号,自动控制关闭常开防火门。

以上消防系统主机均设置在医院现有消防(监控)控制中心,并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5.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计本工程按照二类设防,采取相应的防直击雷及防闪电电涌侵入及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

在屋顶做接闪器,利用建筑物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利用结构底板、基础梁内主筋及由柱内钢筋作为综合接地装置;本工程采用强弱电共用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Ω;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系统,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卫生间、淋浴间、弱电机房、1类及2类医疗场所的患者区域内等内设局部等电位联结。各系统设置电源及信号浪涌保护器,以防止雷击电磁脉冲浸入所造成的强过电压、强过电流、静电、弧闪等危害。

6.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6.1根据建筑功能,准确计算负荷容量,合理设计变配电系统,实现供配电系统和用电设备的经济运行。

6.2变配电所设置在本建筑地下层,高压电源深入负荷中心,低压线路干线的供电半径不超过250m。配电变压器采用SCB13型干式变压器,

DYn11型接线,变压器负载率控制在75%~85%范围内。空调等季节性负荷单设变压器。在变压器低压侧采用带谐波治理的无功功率智能补偿装置,以提高供电质量、节约能源、拟制谐波。

6.3采用高效电动机,根据设备负荷特性合理选型,使设备运行工况保持自高效区;负荷动态变化的设备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方式。单相负荷

调整接线相序,尽可能使三相负荷平衡以减少不平衡电源及线损。装有2台及以上电梯的场所采用电梯群控系统;自动扶梯、自动步道采取人体感应变频控制方式。

6.4不同部门单独设置计量装置,以利于部门之间电能核算。配电系统选用低能耗、低噪声节能型电气设备,减少设备本身的能源消耗,提

高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和线路的敷设方案,以利于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

6.5选用高效、节能型光源及附件,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的条件下选用效率高及光通量维持率好的灯具,确定合理的灯具安装方式和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采用合理的控制方式,在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气体放电灯单灯功率因数控制在0.95以上,并采用能效等级高的产品。严格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中的照明功率目标密度值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公共照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实现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6.6给排水系统采用恒压变频给水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大于50KW的电动机单独设置电压表、电流表、有功电能表,以便监测

与计量电动机运行中的有关参数。

五、暖通系统设计专篇

1.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XX医院院内,北临农业路,用地北为门诊楼,西北为老病房楼,西邻新建病房大楼。东侧为国际企业中心两栋办公楼。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为医院建筑,用地9094平米,总建筑面积51725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6825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4900平米,主楼部分22层,1-3层主要布置康复中心的医检、治疗、餐厅等附属功能,4-22层布置病房。裙房部分4层,主要布置商业休闲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中西医康复中心、社会交流功能康复中心等功能。地下部分2层,主要功能为设备用房,机动车车库(519个停车位)。

2.设计依据

2.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2.2.《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2.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2.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2.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

2.7.《XX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41-075-2006)

2.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139-2014)

2.9.《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2.1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2.11.其他专业提供的资料

2.12.甲方委托书

3.设计计算参数

3.1.室外计算参数(XX省)

3.2. 3.2.室内计算参数

4.空调系统

4.1.空调系统规模及范围

除有特殊要求的机房、控制室以及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区域,其他空调区域全部采用集中空调系统。

4.2.空调冷热源

本工程冷负荷指标约为90W/ m2,总冷负荷约为4655 KW;热负荷指标约为70W/ m2,总热负荷约为3620 KW;

冷源为螺杆式冷水机组,机组供冷工况供回水温度为7℃/12℃;热源为市政热源,通过设置于换热站的板式换热机组制备成供回水温度为60℃/45℃的热水。制冷机房及换热站均设置于地下一层。

4.3.空调水系统

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工程采用两管制水系统,按季节进行冷热切换。空调水系统采用竖直异程水平同程式(或者异程式)。各个支路的阻力平衡依靠支路设置的动态平衡阀来解决。空调水系统定压补水装置为囊式气压罐,设置两台补水泵(一用一备),放置于地下一层制冷机房内。

4.4.空调风系统

办公、会议室、病房等空调风系统均采用风机盘管(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组)加吊顶式新风处理机组或者新风热交换机组的形式,以满足各个房间单独调节,单独控温需求。吊顶式新风机组、吊顶式新风热交换机组吊装于走道吊顶之内,周围包隔声板,风管接机组处设消音器。吊顶式新风机组、吊顶式新风热交换机组与室外相连接的风管上设置可自动连锁关闭且密闭性能好的电动风阀。

4.5.设置全热回收装置

本工程内设置独立送排风系统的区域均设置全热回收装置,利用全热交换器对空调季新风进行预冷、预热处理,以利于节能。全热回收装置均设置旁通,过渡季节则通过旁通进入室内。

4.6.空气品质及空调系统消音减噪

所有机房考虑消音隔声措施,机房全部内包隔声板,空调系统的送回风,新风以及排风管道均设置消声器以达到室内噪声的要求。

4.7.分体空调及机房专用空调

消防控制室、值班室等须24小时运行区域设置冷暖型多联变频或者分体式空调器;电梯机房设置分体式空调器降温。

其余对温湿度、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区域,采用专用空调。

5.通风系统

5.1.卫生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按照换气次数10次/h计算,卫生间排风系统竖向设置。每层设置卫生间通风器排入竖向土建风道,而后经过

屋顶设置无动力通风风帽排至室外。排风竖井应具有防火、防倒灌、防串味及均匀排气的功能。

5.2.地下车库设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按6次/h换气次数计算(层高>3m时按3m计算),同时设置机械送风系统,风量按≥排风量的80%的计算。

送排风系统和机械排烟和补风系统兼用。

5.3.制冷机房设平时兼事故通风系统,平时排风量按照6次/h换气次数计算,事故排风按照12次/h换气次数计算,送风量按≥排风量的80%计算。

事故通风机要求室内外均设开关,制冷机房上、下部同时设置排风口。

5.4.变配电室等设置气体灭火的区域设置平时兼事故排风,平时排风换气次数不低于10次/h,事故排风换气次数为12次/h,送风量按≥排风量的80%

计算。事故送排风机要求室内外均设开关,排风系统上、下部同时设置排风口,事故排风、送风系统进入房间所有阀门均采用电动防火阀。

5.5.生活水泵房、消防水泵房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通风系统风量按照换气次数5次/h计算。

5.6.洗衣房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通风系统风量按照换气次数20次/h计算。

5.7.电梯机房设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按15次/h换气次数计算,依靠壁式轴流风机沿外墙直接排至室外,依靠门窗渗透自然进风。

6.节能与环保专篇

6.1.节能

6.1.1.利用全热回收式新风换气机实现人员密集区域的送排风,全热回收效率大于规范要求60%。

6.1.2.选用高效率、低能耗空调通风设备,并合理分区,减小服务半径以降低输送能耗。

6.1.3.风机盘管回水支管上设电动两通阀,能够根据室内设定的温度开启(或关闭)。风机盘管控制器均带温度显示和控制功能,能实现分室控

温。

6.1.4.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均采用变频控制。

6.1.5.制冷及换热站房空调系统集水器各分支环路设冷、热量计算装置。

6.1.6.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节能设备及材料。

6.1.

7.对24小时使用的部分设备用房(值班室、消防控制中心等),设分体空调,避免冷水机组在低效率工况运行。

6.1.8.在新风机组入口处均设一个电动多叶调节阀,且其启闭与对应新风机组的启停连锁。

6.2.环保与卫生

6.2.1.采用高效能低噪声设备,减少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6.2.2.所有与设备联接的风管及水管均采用不燃柔性联接,使设备震动与管道隔离。

6.2.3.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新风热回收机组出口加设消声器或消声静压箱。

6.2.4.各空调机房的吊顶、楼板、墙壁由土建做隔声、吸音处理,并设置防火隔声门。空调机房隔声材料由高面密度或低面密度多层复合夹层多

孔材料构成。空调机房进出空调风管必须封堵严密,以防止噪音传播。

6.2.5.振动较大的设备(如风机、空气处理机)吊装时,应采用金属弹簧或金属弹簧橡胶复合型减振吊钩。振动较小的设备(如风机盘管等)吊

装时,可采用橡胶减振吊钩。每个设备所配的减振器设置数量宜为4~6个,底座较大或重量较大的设备减振器设置数量应视实际需要而

定,且每个减振器的受力及变型应均匀一致。落地安装的风机下设有10mm厚减振橡胶垫,以减小设备通过基础的传声。冷水机组等重

量较大(数吨以上)的设备,可以不设减震台座,设备直接设于减振器之上。空调机组设在最底层地下室时,可直接采用橡胶隔震垫隔震;

安装在楼层时宜采用金属弹簧减振器。

7.机电抗震设计

7.1.排烟、排烟补风、加压送风、事故通风风管应该采用热镀锌钢板风管。

7.2.空调水管穿越建筑内墙或楼板时,设置套管,套管与管道间的缝隙应填充柔性耐火材料。

7.3.管道抗震支吊架不应限制管线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

7.4.通风、空调风道穿越内墙或楼板时,设置套管,套管与管道间的缝隙,填充柔性耐火材料。

7.5.矩形截面面积大于0.38m2和圆形直径大于等于0.7m的通风、空气调节风管采用抗震支吊架。支吊架的设计应符合规范要求。

7.6.防排烟、事故通风风道及相关设备采用抗震支吊架。

7.7.运行时产生振动的风机、水泵、压缩式制冷机组、空调机组、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等设备或运行时不产生振动的室外安装的制冷设备设防振基础,

且在基础四周设限位器固定。限位器应经计算确定,与其连接的管道采用柔性连接。

7.8.抗震支架具体设计需由专业公司完成深化设计。所有产品需满足《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476-2015。

7.9.其他未述事宜需按《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执行。

8.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8.1.螺杆冷水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比《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表4.2.10中性能系数限值提高6%以上。

8.2.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代国家标准的规

定。

8.3.水系统采用变频、变速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

8.4.空调系统末端采用风机盘管,现场均可独立调节、独立启停。

8.5.有排风要求的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热交换机组的形式,利用全热回收式新风换气机实现人员密集区域的送排风,全热回收效率大于规范要求

60%,有利于节能。

8.6.地下车库、卫生间均设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按规范要求计算,保证处于负压区,防止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区域。

9.消防系统专篇

9.1.防排烟系统设计

9.1.1.地上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时,地上房间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可燃物较多时,长度大于20.0m且小于60m的内走

道优先采用自然排烟。采用自然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房间面积的2%(建筑面积大于500 m2且净空高度大于6m的大空间

场所≥该场所地面面积的5%),作为自然排烟的窗口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且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9.1.2.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优先采用自然排烟。当采用自然排烟时:消防电梯间前室、防烟楼梯间前

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2 m2;合用前室不小于3 m2;防烟楼梯间和封闭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不小于2 m2且在顶层的

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1 m2。

9.1.3.所有不满足自然排烟要求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送风量的确定

取风速法计算值,压差法计算值和规范表格值三者中的较大者。

9.1.4.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者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和地上无窗(固定窗)房间、无直接通风

长度大于20m的内走道和虽有直接通风但长度超过60米走道、其余应设置排烟设施但不满足自然排烟的部位均设置机械排烟。每个防烟

分区的排烟量计算按60m3/(m2.h)计算,系统的排烟量按最大防烟分区(两个或两个防烟分区以上)120m3/(m2.h)计算,当系统只

负担一个防烟分区时,系统排烟风机排烟量≥7200m3/h。设置机械排烟的区域,有可开启外窗时利用外窗自然补风,无可开启外窗时同

时设置机械补风系统,风量按≥排烟量的50%的计算。

9.1.5.高大房间(面积>500m2,房间高度>6m),二层及以上通高门厅以及中庭不满足自然排烟时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照换气次数计

算,体积小于或等于17000m3的房间按照6次/h计算,体积大于17000m3的房间按照4次/h计算,且排烟量不小于102000m3/h。有可开

启外窗时利用外窗自然补风,无可开启外窗时同时设置机械补风系统,风量按≥排烟量的50%的计算。

9.1.6.地下车库采用机械排烟、机械补风,此系统和机械送排风系统合用,风机设置于地下车库的风机房内。排烟量按照《汽车库、修车库、停

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2014中8.2.5规定选取,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风机的通风量和风机类型以及控制必须同时满足排

烟和通风的需要和不同功能的转换。保证车库区域处于负压区。

9.1.7.消防水泵房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60m3/(h. m2)计算且排烟风机排烟量≥7200m3/h。排烟与排风合用,同时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

风量按排烟量的50%计算,补风与送风合用。

9.1.8.设置加压送风系统的部位采用旁通阀或设置余压阀的方式泄压。楼梯间的正压值维持在40~50Pa;合用前室以及消防电梯间前室正压值

维持在25~30 Pa。

9.1.9.排烟风机及排烟排风兼用风机采用高效混流式高温消防专用排烟风机,并在风机的吸入段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C能自动关闭的排烟

防火阀,且该排烟阀和风机连锁,排烟阀关闭时风机停止运转。排烟风机能保证在280°C时能连续工作不小于30min。排烟风机和各个

排烟口连锁,当任一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保证能自行启动。

9.1.10.防排烟(风)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设置在不同的专用机房内或屋顶。风机设置在屋顶时,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

等进入。

9.1.11.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为固定单层百叶风口,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闭多叶送风口;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压送风口每层设置,

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口每隔两层设置。

9.1.12.楼梯间的正压送风机的压出段设置防回流的止回阀。

9.2.防排烟系统的控制

9.2.1.前室及合用前室,当系统负担层数<20层时,发生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和着火层的上层共2层常闭多叶送风口,并联锁启动风机;当系统负

担层数>20层时,发生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和着火层的上下层共3层常闭多叶送风口,并联锁启动风机

9.2.2.本工程的防排烟系统要求能在消防控制中心集中监控,远程启停。且所有防火阀均要求输出信号到消防控制室。

9.2.3.防火及防排烟系统应按照有关消防规范设置完善的消防风机及阀部件,并由消防电源供电。

9.2.4.排烟风机可由消防中心手动/电动启停,并可由对应的排烟口(阀)开启联锁启动。排烟风机应能由设于风机前的280℃排烟防火阀连锁

启停。

9.2.5.排烟口(阀)应按所负担的防烟分区(或分层)进行开启控制,排烟口(阀)可由消防中心远程和就地手动开启。

9.2.6.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控制中心应能立即停止所有与消防无关的空调通风设备。

9.2.7.单用机械排烟系统采用常闭型(远动)多叶排烟口,平时常闭,火灾时自动打开火灾区域的风口。当烟气温度达到280℃时,排烟口自动

关闭。

9.2.8.机械排烟排风兼用系统采用常开型(远动)多叶排烟口,平时常开,火灾时自动关闭无关火灾区域的风口。当烟气温度达到280℃时,排

烟口自动关闭。

9.2.9.设有事故通风房间的空调、通风管道上采用70℃电动防火阀,以利于灭火时能使该房间与其他区域隔绝形成封闭区域,电动防火阀由消

防中心控制,平时常开,着火时关闭,着火后开启。为房间设置的通风机就地设置开启开关装置,该装置应设在房间内外,便于操作的位

置。

9.2.10.制冷机房设置制冷剂泄漏检测及报警装置,并连锁事故通风风机,当发生事故时,开启通风风机事故通风。

六、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

1.投资估算范围

本项目工程直接费造价估算范围包括地上、地下建筑(含装饰)、给排水、电气(含变配电)、暖通空调(含设备)、消防工程、智能化及弱电、电梯、车位机械设备、负压吸引(等医用设备)等安装工程和道路广场、绿化景观、室外管网等。总投资还包括工程其他费用、预备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详见项目投资估算表。

2.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计办投资〔2002〕15号;

2、《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咨经〔1998〕11号;

3、《XX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2008)》建筑、装饰、安装、园林绿化工程单价以及有关定额解释、人工费调整等文件;

4、近期XX省市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市场价格信息;

5、方案设计图纸、项目招标文件等。

3.编制方法

1)、土建、装饰:根据类似工程决算和结合本工程建设内容、方案特点,并参考当地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信息进行调整,以单方指标计入估算;

2)、设备购置:设备原价按现行市场价格进行估算,由相关专业提供,不足部分执行《工程建设全国机电设备价格汇编》价格,并根据近期类似工程报价进行估价。

3)、安装工程:根据类似工程决算经济指标和结合本工程建设内容、方案特点,以造价指标形式计入估算;

4)、预备费按10%暂估;

5)、城市配套费按建筑面积170元/平方米。

4.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经估算,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项目方案设计总建筑面积5172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682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4900平方米;本方案工程总投资约25996.05万元。

XX医院医养康复中心项目投资估算表: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 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深度老龄化挑战的巨大压力已经对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医养结合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养老事业的必然选择。 【一】当我们在谈“医养结合”,我们在谈什么?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1.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点 从内涵上来讲,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 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 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 从广义范畴来界定,医养结合不仅是将传统养老保障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探索,还意味着一种跨越式的养老新理念。 一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实践,都可以被界定为医养结合的范畴。比如,近几年青岛、重庆等地开展的老年长期照护制度探索,本质上也是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组合提供,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 因此,医养结合可以理解为“医养融合”,即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务,而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理需求。 2.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模式有何不同 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提供服务内容的差异最为明显。医养结合模式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 其次,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各类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 因此,医养结合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而存在,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而运转。它可以和任何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不同形式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供给。 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优势 很久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能提供养老而无法医疗,而医院只能医疗而不能提供养老服务,这种情况“医养分离”的结果,是养老院里的老人经常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不仅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2004.10.10 ※规划设计指导原则: 1、延续历史街区城市机理,创造尺度怡人、空间丰富的步行街区 2、结合自然景观,发挥××最具魅力的山、水、街的城市特色,使本地的街区与××自然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 3、发扬地方建筑的特色,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木格窗、马头墙、青石板,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构造方法,创造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又方便现代生活使用的地方建筑。 4、发展多元化社区和××独有的文化特色,营造休闲式的商业步行街,为市民及旅游者提供体验地方文化、自然山水风光以及现代生活的理想场所。 5、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创造性地发挥用地的商业价值。 ※规划方案说明: ·进一步细分地块,减小地块尺度,增加沿街的商业面积,将接近方形的用地分解成6个小地块,形成两条纵向的主要步行街和三条横向的小巷,使建筑形成沿街道周边分布的商铺,从规划上解决了体量及街道尺度问题,营造怡人的休闲氛围,体现×ד宁小勿大、宁低勿高、宁淡勿浓”的三个特色。 ·沿用传统街道的空间尺度,沿街店面采用本地传统的3.6m~4.4m尺度,采用开敞式经营方式,基本上都是两面临街的的铺面,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卖点——“空间”,通过弯曲的街道(宽度6~8m)以及小广场创造街道的氛围。 ·结合周边的地块,设计设计步行道路系统,形成步行街、广场、山景系列。 ·主要街道的方向性引入自然对景。主要的纵向街道方向由碧莲峰和龙头山的对景关系确定,并通过道路宽窄、曲直的变化,增加景观视角的多样性,形成自然融入的独特街道氛围。 ·步行街的主入口朝向自然引导步行街人流:江滨路+府前路+西街(商贸拆迁后)+桂花桥,规划街道的延续性、连贯性,很自然地引导人流进入礼堂片的美食广场。 ※建筑方案说明: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说明

第三部分规划专篇 一、基地现状 位于建邺区与鼓楼区交界处的xxxxxx,隶属建邺区兴隆街道,南临yyyyy,西靠wwwww。从应天大街高架俯视整个地块,破败的两三层平房和脏乱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提升。地块内违建密布,通道狭窄,采光、通风问题严重,防火更是存在严重隐患;同时居民区内人员流动性大,治安管理困难。目前地块已开始拆迁工作。 二、场地研究 本案为xxxx的一部分,距地铁二号线“集庆门大街站”仅900米,靠近南京最大120万平米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及白金级希尔顿大酒店,是南京新街口、龙江、河西CBD三重城市核心交集区位,是南京新江东中央活动区黄金核心区。区位条件优越,是一个真正适合人居的风水宝地。 本案由积贤街分为A、B两个地块(其中北侧地块为A地块,南侧地块为B地块),A、B地块西临乐山路,东临华山路,南侧与应天大街以一地块相隔,北临集庆门大街。A地块占地64162㎡,B地块占地21704㎡,总占地面积85866㎡。 地块东侧为集贤雅苑产权调换房项目,共四栋高层住宅,两层商业。地块北侧为苏宁开发的高档商品房小区睿城。B地块西侧为小学

用地,根据现有材料综合分析可得,A地块的东侧和南侧以及B地块东北角商业价值最大,转角可设置集中商业,业态考虑为净菜场和小型百货超市。从长远来看,集庆门大街和乐山路具备一定商业潜力。 三、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规划力图提供一个高品质、安居化的居住环境,创造一个时尚、典雅的建筑群,提供多样化的住宅形式,并且最大限度的使起居室、卧室、观景阳台获得良好的日照,结合成本运用新技术,以打造“绿色、生态、宜居”为目标,极力营造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新概念居住家园。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3、《住宅设计规范》 4、《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9、《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9、用地红线图

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分析

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 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医养结合模式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截至2015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比重的%,达到亿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长,将在21世纪中叶达到4亿的峰值,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迅猛的银发浪潮将使得老龄经济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我国面临着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着,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特别是农村失能、空巢、高龄、失独和留守老年人群体有巨量的健康、养老、医疗需求。但从服务供给上来看,目前我国老龄经济发展还很迟滞,医养服务供给少,发展不均衡,医养产业孵化组织匮乏,创新和技术含量低,专业人才紧缺等诸多问题。 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鼓励医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医养产业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需的外部经济、政策、市场和产业技术环境正在不断地优化,社会各界对于医养产业的需求和信心也不断高涨,医养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医养产业将是老龄经济的主体 老龄经济是与老年群体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服务、用品等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活动的集合体。医养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为满足老年人健康、医疗和养老相融合的需求而提供老龄服务和用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医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医疗和养老,而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超越和提升,是一种大健康理念指导下的新兴服务体系和新兴业态。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发展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及发展综述 摘要 为了解国内医养结合研究动态,文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必要性及意义、模式、实施困境和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展开。通过研究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就我国老龄化现状、家庭变迁、老年人实际需求而言,医养结合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内设模式、转化模式、合作模式、输出模式,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输出模式是我国未来探索的重点。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理念、制度、政策、人才等制约因素,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今后研究应更加重视方法的综合、多元视角的引入以及研究内容的延伸。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人口老龄化及其所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医养分离的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需求。对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而言,除生活供养外,更需要医疗保健的照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老年人照顾方面,养老联手医疗服务已成为政策倡导的趋势。近几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及部分地区的实践探索,学界对于医养结合的关注越来越普遍。 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医养结合”这一概念的研究是在“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推动下开始的,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健康所带来的影响。1995年10月,在全国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邬沧萍教授以《健康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社会意义》为主题作了会议报告(耿爱生、杨文娴,2014),认为“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医疗保健目标,更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应当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诠释(邬沧萍、姜向群,1996)。此后,诸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刘宏(2005)认为,养老模式是影响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生活均独立的老年夫妻有最明显的健康优势和主观幸福度优势,而依靠子女供养或政府补助的独居

郑州银苑住宅小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目录 ●说明部分 Ⅰ规划建筑设计文明 一、设计依据 二、概述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四、总体构思 五、住宅设计 六、公建设计 七、道路系统规划 八、绿化系统规划 九、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图纸部分 一、规划设计图纸 二、建筑设计图纸 郑州银苑住宅小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银苑住宅小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及竞标方法》 2.《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局部修订)DBJ08-20-98 3.《郑州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技术规定》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45-95) 6.甲方提供的规划红线图 二、概述 1.基地位置与规划范围 银苑小区拟建于郑州市郑花路27号北侧。面积约21700平方米,计32亩(详见经郑州市规划局批准的红线图)。东邻郑花路,北邻索克公司(邻郑花路为高层综合楼,西边为小高层建筑),西邻省物资学校,南邻省农行干校。 2.甲方开发意向 甲方拟在此地块中兴建以板式高层的高档住宅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在尊重原有规划建筑基础上,希望在充分利用红线内土地面积的前提下,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注重环境及绿化系统设计,建筑外形美观大方,线条流畅丰富,色彩浅而鲜明,窗玻璃通透美观,特色新颖、别致。并充分考虑到沿街的商业价值。 3.开发定位 本项目定位于银行干部群落。这一群落对居住环境、居住质量与品味上

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特别注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刻意创新,大胆突破,力求使该区达到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要求,又别具一格创造出现代生活的气息。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推崇人本主义精神,尊重住户的居住要求,关注住户的生活习惯,照顾住户的日常生活,努力创造一个高品质、有意味的聚居区。 2.追求形式和内涵的结合,住宅形式和居住形态的统一。希望营造一个现代的、文化的、友好的、和谐的生活圈,希望体现沟通、参与、和谐的高尚社区。 3.规划针对市场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开发者、使用者双方的需要,在设计中追求实际、合理及一定范围内不可替代的特点,同时也能对小区所在地的整体环境品位、服务质量、社会效益有所裨益。 4.采用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5.作为小区必要的公建项目(沿街店面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合理高效的布局定位,独立的交通组织,并使其对内部住宅环境的影响减在最小,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城市道路扩大服务面。 四、总体构思 相对于较大的开发量和相对狭小且不规则的场地条件,总体布局为尽量利用土地,我们找到一种在保证建筑基本户型和面积要求的前提下,整体空间形态也得以统一协调的有机联系的最佳住宅布局——两排高层,作为基本布局,北高南低,东西以圆形点式住宅打破行列式的单调呆板,造成内部环境空间的围合。 北部板式高层阻挡了冬季的寒风,南部中间打开,引入阳光。东西三栋圆形楼,既充分利用了土地,也起到了空间联系的点睛之笔作用。 由于地块狭小,故设主要干道一条,位于基地外围周边,道路尽量简洁、便利、流畅,路形舒展。作为整个小区车流联系的主要骨架。 这条外环路宽6米,可临地停车,可作为紧急时的消防环路。这样的道路布局使小区中人车完全分离,又使小区中部获得了完整的绿化活动空间,居民得以在一个无干扰的室外空间过一种安泰悠闲的生活。 小区内休闲绿化环境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设计中均做到绿化相对集中,且点、线、面结合,形成有特点的序列绿化。以序列性的广场、铺装,结合大片绿地,造成一种雍容端庄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五、住宅设计 为了使用户充分享用通风采光,银苑全部规划为一梯两屋的高层住宅,各类住宅设计考虑到高层次的居住质量标准以及需要层次的多样化,基本户为四室二厅。 我们在设计中注重自然规律,首先考虑住宅的朝向、通风,采用南厅,北厨模式,有穿堂风的布局,使冬季能享受阳光、夏季能避开骄阳,又充分引入自然风,流穿全户,创造很好的户内气候,住宅充分依据现代人的生活模式进行设计,采用大面宽(主卧3.9m开间)厅(4.8m-5.4m开间),小进深,大厅大主卧,小次卧的合理功能布局,并保证所有户型都实现“三明”,“动静分区”、“餐客分厅”、“洗卫分区”,卧室全部采用新型的低窗台凸窗手法,使具有优良的观景效果。 住宅层高控制为3.0m,顶层采用复式布局,于屋顶处退台,给顶层住宅

小区设计说明范文

小区设计说明范文 长春市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设计依据: 1、国家有关的规范、标准; 2、项目策划公司提出的原则设计概念要求。 二、区位分析: 该居住小区位于长春市,毗邻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该居住区东面与前进大街相邻,北面是住宅小区,西面和南面是规划路。 二、现状分析: 基地现状大多为闲置空地,两条市政主要道路在用地两侧。基地地势平坦,基地内现有约27000平方米的水塘面积,长230米,宽118米。 三、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3、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体现“人车分流”的基本原则。 4、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为总体规划锦上添花。 四、总平面布置: 该小区西侧和东侧各开一个大门并有一条主路贯穿于小区中部,基地的东北角;C区位于基地东南面。 在本规划中,该区入口设于基地西面规划路的西侧,由于规划路切割的影响,用地较规整且和其余地块联系,住宅应地形环境错落布置,绿化庭院,活动场所及停车区则有机的与建筑相结合。 该小区位于规划路的东侧前进大街之间,相对位置充分利用其地段优势,同时可阻隔城市干道的噪音及汽车废气对居住区带来的影响。其余沿街裙楼设有配套的超级市场,方便居民的生活。区内布置的户型均为一梯两户8+1层的套型,正南北朝向,同时,通过种植绿化、隔音墙、部分建筑首层架空等措施,提高2区的整体环境质量。 该小区整体呈长方形规则地形,。北面接临普通住宅区,本小区主要布置以8层为主的多层住宅。3区由多种住宅单体拼接而成,总体布局大致呈现南北向的行列式布置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良好的朝向,住宅南北向间距大于1H,保证每户均有足够的日照和采光。主要户型以一梯两户套型为主,包括少量一体四户套型。本规划设计了一条环形的休闲步道,将住宅群体串接成一体,形成一大型中央景观区。 本居住小区的停车以地上带棚的停车库为主,并结合小区的主要干道设置地面停车以节约用地。。 六、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及发展综述 摘要 为了解国内医养结合研究动态,文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必要性及意义、模式、实施困境和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展开。通过研究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就我国老龄化现状、家庭变迁、老年人实际需求而言,医养结合势在必行。LI前主要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内设模式、转化模式、合作模式、输出模式,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输出模式是我国未来探索的重点。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理念、制度、政策、人才等制约因素,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今后研究应更加重视方法的综合、多元视角的引入以及研究内容的延伸。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人口老龄化及其所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医养分离的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需求。对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而言,除生活供养外,更需要医疗保健的照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老年人照顾方面,养老联手医疗服务已成为政策倡导的趋势。近儿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及部分地区的实践探索,学界对于医养结合的关注越来越普遍。 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医养结合”这一概念的研究是在“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推动下开始的,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健康所带来的影响。1995年10月,在全国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郭沧萍教授以《健康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社会意义》为主题作了会议报告(耿爱生、杨文娴,2014), 认为“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医疗保健□标,更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应当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诠释(绑沧萍、姜向群,1996)o此后,诸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刘宏(2005)认为,养老模式是影响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生活均独立的老年夫妻有最明显的健康优势和主观幸福度优势,而依靠子女供养或政府补助的独居养老模式

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完善基层医养结合体系

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完善基层医养结合体系 据统计,预计到203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8%,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37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程度呈现出逐年迅速递增趋势。5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晋城市副市长梁丽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老龄化的递增,迫切的需求就是养老与医疗结合问题。 梁丽萍介绍,目前我国近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年均增长率达2.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年均增长率达2.9%;更有91.2%的已故老人都是死于各类慢性病。可以说,医养结合已成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基 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格局尚不规范。比如,有的养老院与卫生院仅相距几百米,遇到突发疾病,可以得到及时救治;有的养老院与卫生院相距十多公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医生很难及时赶到。 二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内容尚不完整。目前,许多基层养老机构与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签订的合作协议仅为医疗救治协议,日常服务仅为高血压测量、慢性病开药等,远未实现医养结合所要求的必须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功能的服务。 三是基层缺少普惠性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基层养老机构呈现出两极化态势,公办养老院仅为五保老人提供兜底养老保障,不具备医养结合的功能;能够提供医养服务的民营养老机构却因前期投资大,运营费用高,大都会提高入住价格。很多农村老年人无力入住。 完善基层医养结合体系的任务非常迫切,为此,梁丽萍建议: 一、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就近联姻。凡是基层养老机构与所在乡镇卫生院相距较远,不能实现10分钟内上门服务的养老机构,可由政府扶持在乡镇卫生院附近选择合适的场所,与现有的养老院实行“置换”;或是鼓励引导乡镇卫生院派驻医护人员长期入住养老机构,实行定期轮换。 二、推进医养结合多元模式。鼓励实力较强的医院在基层设立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联合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强合作,鼓励退休全科医生到养老机构长期坐诊,鼓励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到医院实习锻炼、掌握基本医疗护理及康复治疗等常识。 三、从制度保障医养结合深入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保险、救助、优抚等相衔接的长期护理保障政策,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和康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等特殊地区养老服务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向特殊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稳定增加对特殊地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 四、加大民营养老机构的补贴扶持力度。养老机构具有公益属性,政府应采取“PPP”或“公建民营”等模式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运营中可出台低息无息贷款支持政策,可以让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水电气等费用享受民用价格。

医院方案设计说明

钟祥市人民医院扩建新院区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项目背景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钟祥市楚商大道,新院区总土地面积335390平方米,地块的西侧、北侧为规划道路,南侧为楚商大道,东侧为高速公路连接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水网环绕,自然环境优美。 钟祥市人民医院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医疗保健中心,建成后将为钟祥市广大市民提供医疗、保健、疗养等服务,同时兼顾覆盖荆门地区的普通人群,成为区域医疗中心的重要窗口。 同时,医院要将高水准的医疗设施环境和能够灵活对应时代变迁又能适应最新医疗技术的更新所需求的医院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治疗与疗养的全新平台,为医院的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治疗、研究的环境。院区的构筑上最大限度的体现崇尚自然、人文、和谐的精神。 1.2设计原则 1、立足于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医疗中心。 2、明确的功能分区,并有机的衔接在一起。 3、充分考虑动静交通组织、出入口设置,主要是要考虑好院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有效缓解现状交通压力。 4、参照绿色建筑等级(三星)标准,使医院建设成为“城市中的花园,花园中的医院”。 5、合理设置环卫、院感、消防等相关医疗配套及后勤保障设施。 1.3设计理念 1、“生态医院”。以将钟祥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成为“城市中的花园,花园中的医院”为目标,着重于为病患创造一个适宜的康复环境。钟祥市“花园医院”可持续性概念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花园的建立方式是实用并可自我维护的;第二,创造花园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三,采用节能环保的综合性环境景观设计。医院整体布局方面则通过医院街串联纽带作用,集中原来分散的建筑体量,形成建筑综合体,既可以节省能耗,缩短交通流程;通过中庭又能组织建筑间的自然通风采光系统,让医院运营达到最低能耗,满足绿色低碳的设计原则。 2、“人文医院”。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宗旨,从满足病人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便捷就医流程设计,优雅休闲空间嵌入,方便安全生活设施设置,营造温馨安逸的家庭氛围,让病人充分体验最舒适人文关怀。 3、“高效医院”。通过医院街引导医院人流、物流、交通流、专业流、信息流,使病人就诊、专业分隔、物品输送、车辆引导、信息传递的流线简洁、清晰,让医患充分感受各方面的便捷,医疗效率达到最高效。 4、“信息化医院”。医院临床管理信息化,以实现数字化医院,智能化医院大楼为目标。通过呼叫系统、闭路电视示教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病房内广播与电视接收系统、医院技防安保系统、LED电脑显示屏及电脑触摸咨询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楼宇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病理图像网络通讯系统等,达到信息处理的无纸化和无片化,实现智能化大楼的资料综合共享,提高服务和管理的高效率,达到多、快、好、省的高效益目标。 2.总平面设计 2.1设计依据 2.1.1钟祥市人民医院扩建新院区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要求 2.1.2用地现状地形图 2.1.3国家及地方颁布的各种有关设计规范和规程: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50-2001 J114-200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年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J50352-2005);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2.2总平面布局 根据医疗流程最短、最便捷的目标,具体规划布局: 1、门诊综合楼平行楚商大道设置,后退道路100米,形成医院入口广场。 2、急救中心设在门诊楼东侧,可从楚商大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个方向进入,畅通的交通有利于提高急救效率,也方便夜间独立运营。 3、在门诊综合楼和住院部之间设置医院街,医院街一层设置步行廊、休息厅、导医台、小超市、等公共用房,每层均设置医技科室,既有良好的导向性,也为患者提供了院内治疗、休息的

小区项目规划设计说明

第二章结构设计 、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GB50009-2001)(2006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年版)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7、《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 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10、《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6-99)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2008 年版) 二、自然条件 本工程位xxxxxxx基本风压值为0.70KN/ 〃。地震设防烈度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 ,建筑抗震类别为乙类建筑,按抗震设计。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 三、结构计算 1、恒载:

楼面及屋面恒载按实际计算 2、楼层活载: 住宅厅、卧室、楼梯、走廊:2.0KN/ m 阳台 2.5KN/m 住宅厨房、卫生间 2.0KN/m 灵活隔断0.5KN/m 上人屋面 2.0KN/m 不上人屋面0.5KN/m 物业管理、商店等 3.5KN/m 设备机房7.0KN/m 3、地下室人防设计核爆动荷载等效静荷载标准值 地下室顶板60KN/m地下室底版25KN/m 地下室外墙55KN/m出入口临空墙130KN/m 直接受核爆冲击作用的门框墙200KN/川 与普通地下室相邻的隔墙70KN/m2 与普通地下室相邻的门框墙140KN/m 四、主要结构材料 1、砌体:填充墙在0.000以下采用Mu10实心页岩砖,Mu10水泥砂浆砌筑;0.000以上采用Mu7.5混凝土空心砌块或加气混凝土砌块, M7.5混合砂浆砌筑。 2、混泥土强度等级:地下室部分(梁、板、柱、墙):C35,地下室底版和外墙抗渗等级为

医养结合文章

【一】当我们在谈“医养结合”,我们在谈什么?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点 从内涵上来讲,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 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 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 从广义范畴来界定,医养结合不仅是将传统养老保障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探索,还意味着一种跨越式的养老新理念。 一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实践,都可以被界定为医养结合的范畴。比如,近几年青岛、重庆等地开展的老年长期照护制度探索,本质上也是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组合提供,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 因此,医养结合可以理解为“医养融合”,即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务,而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理需求。 2. 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模式有何不同 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提供服务内容的差异最为明显。医养结合模式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 其次,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各类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

小区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居住小区方案设计说明 指导老师: 设计者: 一.概况 1.区位条件:该基地位于南方某发达城市新城区,规划土地使用性质为居住用地,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公顷,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为10公顷。该基地地形平坦,基地内现有部分闲置建筑,多为一层砖混结构,建筑质量较差,规划予以拆迁。该基地四周均为规划的城市道路,东侧紧邻城市绿地,并有一河道从东侧经过,其余各册均为规划中的居住用地。 二.目标: 重塑和提升区域市环境及城市空间,打造城市内标志性居住社区。 三.规划设计依据: 1.本地块规划设计(土地使用)条件 2.规划建设法规文件 3.业主的相关要求 4.数字地形图 5.国家相关的主要设计规范 a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93) b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c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d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e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 f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I6-87.2001年) g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二.设计理念: 设计遵循高品质及现代化的整体构念,强调居,商,景的一体化整合。从对用地现状环境特质的充分分析入手,结合地形的特点,合理安排用地分块及空间形态,功能及交通设计,形成有机秩序。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形成以下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自然的生态为思考,以人文空间为参照点,塑造各具形态的居住空间。 2.关注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合,以烘托小区的“大客厅”功能。 3.注意小区整体环境及空间序列组合及构成,围绕中心区和景观,交通轴线,通过建筑与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住宅高低错落,景观节点的精心营造。配套设置的科学安排,人,车行系统的合理组织,绿化景观的巧妙梳理,为之提供了具有良好通顺,合理,宜人景色的均好性居住环境。

住宅小区总规划设计说明

住宅小区总规划设 计说明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专业设计说明 ◆规划设计专篇 一、工程概况及用地现状条件 1.工程名称: 2.建筑性质及规模:- 由一,二期两部分组成。分别由22栋4-7层多层住宅,21栋别墅,一栋五层宾馆组成。总用地面积为7445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7505.49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87505.4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8910.48平方米。 3.用地位置及现状 北面,东面,南面,西面为农业用地。规划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力争有所突破,建设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型生态小区。 二、设计依据 ----------------------任务书及附件 基地现状地形图(用地红线) -----县相关建筑技术规范 国家相关的规范法规 《-----县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25 - )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三、规划原则 a.根据-----县城市总体规划,与屯昌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力争有所 突破,建设一个与农业配套的适宜居住的新型生态小区。 b.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环境意识,创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 小区环境,争取每栋住宅有最佳的朝向和景观。 c.适当加大开发力度,节约用地、完善配套,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d.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强调小区特色与风格,加大建设开发的科技含 量,建设智能化居住小区。 ◆建筑设计说明 1、规划总平面设计 1)规划构思 ﹡强调组团式布局,组团绿化与中心绿地相结合,经过景观步道联接为一个绿色生态系统。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将车流与小区休闲人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出来,互补干扰。

医养结合模式调研报告

医养结合模式调研报告 医养结合服务面向所有老年人,重点面向日子别能自理的老年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伙儿搜集的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供大伙儿参考,希翼能够帮助到大伙儿。 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进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广阔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必要条件。为创新进展我市医养结合模式,依照《中共郴州市委对于批转〈政协郴州市委员会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郴委〔20**〕3号)安排,市政协副主席王东、熊波带领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及部分委员、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山东青岛、江苏无锡进行考察学习,并赴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事情报告如下: 一、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现状 医养结合是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日子需求的养老服务,它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医养结合服务面向所有老年人,重点面向日子别能自理的老年人。其方式要紧有三种,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我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所做的工作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政重视程度在别断加深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强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系列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别断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别断规范,基层老年协会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财政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截至2014年底,全市财政共投入1.16亿元用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这些都为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医养结合方面而言,我市先后出台了《对于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郴政办函〔2009〕171号)、《郴州市人民政府对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进展的实施意见》(郴政发〔2015〕4号)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现时期,市委办正牵头开展对于健全我市健康养老服务的调研,医养结合作为健康养老的重要组成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二)注重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已成为市场趋势 目前我市民营养老服务业进展势头良好,注重医养结合的老年公寓、托老中心已成为市场投资主流。如在建的太阳城社会福利中心总投资4900万元,床位1100张,打算打造成中国社区养老示范基地和湖南省健康养老产业进展的标杆;在建的桂阳融康乐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集3200张床位的老年公寓、老年康复医院、老年运动广场、老年大学等配套设施于一体;北湖区颐心护理中心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护工作做出了较好的探究;还有在建的北湖区老年公寓、福地仙都老年公寓、十八泉老年公寓、鸣九老年公寓等,都别同程度地向着医疗服务领域拓展。 (三)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在别断提高 近几年来,我市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在别断提高。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开始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公办民营、托付经营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别断涌现,专业养老机构和服务队伍加入到了居家养老服务行列,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如少年路社区、振兴社区,算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小区物业治理中心有机结合的典型。 二、我市进展医养结合的必要性与存在的要紧咨询题 (一)老龄化趋势明显给养老服务工作增加了压力 按照通行的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计算,我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0.2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52%,高于国际老龄化水平。二是高龄老人数量多。我市

医养结合将成为当前养老服务新模式的研究

医养结合将成为当前养老服务新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9-09T10:38:59.1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作者:刘运玲孙经兴卢敏张艳令[导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国务院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16)【摘要】目的:利用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新的健康服务模式,让中医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390-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国务院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护理服务问题首当其冲,明确养老机构护士的护理职责范围对于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良好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医、养分工明确,按各自职能提供服务,做好衔接,才能促进养老服务全面发展。 从近期媒体报道和群众的反应来看,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健康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医养知识接受困难,对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怀疑和误解的氛围较浓,甚至与江湖骗术划等号,与民众对中医健康知识需求相比,传统的健康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另外,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造成对养老需求的大幅增加以及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但是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及养老供需结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提出了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医院不能长期住,回家又没有专业护理”,这是老龄化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之一。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享受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有尊严地养老,是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 “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需要大力创新,国家鼓励这方面的探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居家养老”一直是养老的主要模式。因此养老院一直是政府面向孤寡老人的公益服务,由政府“兜底”保障一部分老人的基本需求。多年来,我国养老院发展较为缓慢。虽然近年来适应多种需求的养老院在逐步兴起,但在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里仍适应不了需求:“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床位紧俏,养老变等老”等,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但即便是这样差强人意的养老资源,也依然是“一床”难求。“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而养老院又无法满足有,尊严地养老需求,怎么办? 养老困境凸显市场空白。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资本的“嗅觉”向来是敏锐的,也让“夕阳产业”迎来朝阳。瞄准当前医疗资源不能长期养老、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医疗照护的市场空白,全国首个民资建设的营利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的南丁格尔护理有限公司名下的“济南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企业永远是创新的主体,在养老产业里也不例外。据了解,“幸福公社”在入住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基础上,与医院合作科研项目,在老年人肌少症、防跌倒、糖尿病等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上提供大量数据和案例,将成果应用于慢性病防治。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养老产业正在走向信息化。“幸福公社”正探索将养老机构内及附近社区老年健康档案上传至“云端”,为机构内的老人、周边社区和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等服务。当前我国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关键是资金、筹资机制及社会保障安排等。目前国家已经在支持有这方面积极性的企业,但是力度需要加大。据了解,国际上通常采用“介护保险制度”以及与医疗保险绑定的社会护理保险,为个人购买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我国也应研究运用社会保险管理机制,优化社保资源配置,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益,建立以社会化护理服务为主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这样既可减轻家庭负担,也能更好地发展养老产业。目前,带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在各地正陆续兴起。从近期媒体报道和群众的反应来看,中医药的健康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中医知识接受困难,对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怀疑和误解的氛围较浓,甚至与江湖骗术划等号,与民众对中医健康知识需求相比,传统的健康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另外,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造成对养老需求的大幅增加以及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但是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及养老供需结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提出了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创新点 一是提出构建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从研究角度方面开拓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的之间的新领域,丰富老年社会福利理论的研究内容。本文同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医养结合和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服务相结合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模式。二是加深对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认识。加强对建立和完善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务的新模式的重视程度。为针对老年人尤其是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建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也使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将更深入。 三是提出完善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新模式的措施。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成立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各界人士这一领域的认识,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及措施,以期能够为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目标做出贡献。结论:本研究通过开展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技术方法、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研究;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中医药发展,推进项目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的优势,享受到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