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王朝中的重要作用和施政措施;2. 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3. 分析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与发展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师准备: 课件、例图、视频资料等;学生准备: 阅读教材,预习教案。
一、引入(5分钟)1. 头脑风暴: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一个“一统王朝”?有哪些优点?又存在什么难点?2. 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讲解和示范(35分钟)1. 汉武帝重铸大一统王朝的背景。
(1)将丞相之位从世袭改为任用,提高了皇帝的控制力;(2)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丞相及尚书;(3)设立五行官,按各地情况进行统一治理;(4)推行制度规范化,如法制统一、度量衡统一;(5)兴修水利,发展农业;(6)对外扩张,征服南越,发展丝绸之路。
3.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横跨欧、亚和非三洲的港口——佛罗里达,终点在中国的重镇——洛阳;(2)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三个阶段;(3)丝绸之路的作用:货物贸易、文化交流。
三、练习和巩固(10分钟)1. 选择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中不包括:A. 将丞相任免权掌握在自己手中;B. 实行严格的法制统一;C. 发展农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D. 鼓励封建割据。
2. 分组讨论:大一统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各组介绍自己的观点。
四、作业(5~10分钟)预习下一课:《第13课魏晋南北朝的轮替与统一》。
【学案】汉朝的初生之犊,母既去矣,嗣子弱冠,志在车骑,诸侯耸动,天下大乱,百家争鸣。
这是汉武帝登上皇位时的社会环境。
1. 选择题:2. 分组讨论:四、作业。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增强中央集权。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国家统一的概念有一定认识。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繁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呈现汉武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三.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
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阅材,思考问题研料,理解背景——《史记·平准书》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3.措施与作用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式,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作用。
2.难点: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时数: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在秦朝建立的政治、经济、思想统一的封建王朝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王朝,却烦恼重重,同学们,通过你的预习你知道汉武帝有哪些烦恼吗?(课件展示)政治上: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军事上:北方的匈奴南下袭扰。
针对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解决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板书课题)(二)研讨新课I)政治上:教师:针对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汉武帝如何解决问题呢?1.实施“推恩令”(1)让学生结合P61课后活动1回答问题。
(2)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是采纳谁的建议?解决什么问题?(3)“推恩令”的内容?(4)“推恩令”妙在哪哩?(5)“推恩令”的作用?教师:针对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的呢?2.建立刺史制度(板书)(1)主要措措施(内容)?(2)作用?3.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和建立刺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共同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II)思想上:教师:师针对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的呢?1.“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板书)(1)表演历史话剧,让学生感知各派主张和百家横流的现状(2)汉初百家横流的原因?(3)汉武帝接受那派人物谁的主张?(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含义?(5)主要内容?2.在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板书)问:太学、官学以什么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3.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建立巩固的中央集权——目的;影响由学生回答)III)经济上:教师:针对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又该如何解决呢?1.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板书)2.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经济上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IV)军事上:教师:针对北方匈奴南下袭扰,汉武帝又该如何应对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板书)1.什么面对匈好进动南下袭扰,汉初皇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却大举反击匈奴(发动战争)呢?2.什么时间?谁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3.西汉在漠北战役的胜利有何影响?(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的措施,总结其历史作用。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汉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思想和文化成就。
学习的知识点包括:1.了解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以及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官职的设置和职责。
2.了解汉武帝通过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家思想对国家统治的正统地位。
3.了解汉朝有哪些文化成就,包括《汉书》的编纂、《春秋左传》的注解和《焦氏易林》的整理等。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和热爱文化的情感。
2.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2.掌握汉朝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培养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让学生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复杂性。
2.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及时长安排第一部分导入(7分钟)1.教师引入本课题,让学生预习并回想汉武帝的一些重要事迹。
第二部分学习活动(35分钟)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三公九卿制度和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官职的设置和职责。
•学生深入分析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探讨其背后的深刻意义。
•学生研究汉朝的文化成就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总结(8分钟)3.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常识性的历史思考,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2.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群体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辩证分析法: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某一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学生齐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几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这节课,我们走进西汉历史,领略汉武帝的旷世奇才和帝王风采。
新课探究一、政治方面——削弱地方势力1.背景(1)【史料链接】材料一汉初,全国共有五十九郡,十个诸侯国共占有其中的四十二郡,在总量上超过中央直辖的郡,诸侯国拥有超过全国一半的土地;全国人口一千三百余万,诸侯王国即占了八百五十多万。
诸侯国多地处宜耕宜商、矿藏丰富、可以渔盐立国的沿海地区。
诸侯国社会经济的大幅度发展使其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难以调和。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译文:那时候(汉武帝即位不几年),法网宽疏而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
(2)【问题探究】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答案提示:西汉初期,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郡国拥有大权,实力膨胀,拥有大量的人口与辖郡,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2.措施(1)【史料研读】材料一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XXX“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XXX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XXX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XXX最终打败XXX,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XXX就是XXX。
)师:XXX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语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昔时XXX面对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XXX的大一统1、XXX实现大一统的原因阅读文字”介绍了XXX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XXX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政、XXX等。
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XXX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XXX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XXX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2、XXX大一统措施联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XXX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1.原因客观:XXX后期的经济繁荣主观:XXX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头脑:免除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增强中心集权大一统2.措施3、XXX大一统意义XXX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填空完成对课文的梳理,能够写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过程的示意图,了解“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和作用。
通过代表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向汉武帝阐述治国理念,认识汉武帝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西汉初年国家经济状况的梳理,探究汉武帝的经济措施和措施的作用。
最后,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课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武帝各项措施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回忆汉朝建立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问:汉武帝当政时,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设计意图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同时时间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
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授课与活动(课件显示标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政治难题1.背景:(课件展示资料)讲解:汉朝建立后,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
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
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相关历史记载,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相关措施,能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并能借古鉴今,结合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三、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汉武大帝》视频片段,指出汉武帝,刘彻他将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他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大一统时代讲授新课:分析课题1、简介汉武帝(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称帝,在位54年。
一生文治武功,对内平息叛乱,对外北击匈奴,首开丝绸之路,在他的统治之下迎来了西汉最鼎盛的一段时间,他使汉朝的威名远播海外,名留青史!)2、解释“大一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教师:作为一国之君,汉武帝也有好多烦恼,请同学们依据老师给出的材料分析汉武帝的烦恼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烦恼一:西汉初,朝廷对地方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学派太多,思想太杂乱,吵得皇帝心神不宁啊!烦恼二:展示材料: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势力,诸侯王拥有重兵,在管辖的地盘内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等。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烦恼三:展示材料一:讨匈奴,通西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不断,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
材料二:富商大贾[gǔ],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译:大商人冶铁铸币卖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烦恼四:“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泗洪姜堰实验学校教师备课稿
合作探究
一、“推恩令” 的实施
1.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
2.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汉武帝有何烦恼呢?
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
地方豪强势力也与官府分庭抗礼
3.教师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推恩令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让学生阅读材料,想一想:“推恩令”妙在哪里?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
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5. 教师提问,除了实施推恩令以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做?
汉武帝还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6.本节小结:汉武帝在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建立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政治上大一统
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上大一统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教师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3. 学生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提出者,具体措施,作用
(1)含义: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2)提出者:董仲舒
(3):具体措施: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
1.阅读下面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中的现象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
人们弃农经商,会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2.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进一步回答当时经济方面存在问题?
私人铸币未完全禁止,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3.提问汉武帝汉武帝又是如何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学生总结从下面几个方面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