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353.66 KB
- 文档页数:21
宁波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赭.(zhě)色熨.(yùn)帖不更.(gēng)事蜚.(fēi)声中外
B. 殷.(yīn)实敕.(chì)造笔杆.(gǎn)子向隅.(yǔ)而泣
C. 笑靥.(yè)剽.(piāo)窃软着.(zhuó)陆浑身解.(xiè)数
D. 狙.(jū)击纨绔.(kù)妊娠.(chén)期拈.(niān)轻怕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字音中容易出错的有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这些字读音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近,当然也可能完全不同,
如,掇,啜,缀;菅和管。
因此做题时要格外留心,看清字形。
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个有心
人,认真识记、做练习、做笔记。
A项,熨帖,熨读(yù)。
B项,向隅而泣,隅读(yú)。
D 项,妊娠期,娠读(shēn)。
故选C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孩子扑到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
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振动了。
B. 读书帮助我们获得了独特的人生乐趣与精神上的慰籍,我们应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养成利用闲暇时间读书的习惯。
C. 在百年武侠小说史上,名家倍出,数金庸的名气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
他以汪
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
D. 晨雾飘摇,细雨婆娑,周庄依偎在水的怀抱中睡眼迷蒙。
当周庄渐渐苏醒时,小船便陆续
驶出自家的河埠,桨起桨落,划开了水的寂静。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建议1、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
量。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
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
区别。
2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⒌学会以义辨形。
⒍学会根据语
境辨形。
A项,振动,应为震动。
B项,慰籍,读慰藉。
C项,倍出,应为辈出。
故选D项。
【点睛】以义为纲,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
的意义下手、考虑。
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
汉字当中,
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
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
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词语结构分析
法。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
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衷于讲述美食与人的关系,但在《舌尖2》中因为讲述美食背后
人的故事,被观众大为吐糟,叹为观止
....,致使收视率受到影响。
B. 日前,法国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按惯例公布了2018年度十佳影片,来自法国、美
国和韩国三国的电影作品囊括..了八席。
C.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纪念马克思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
社会主义国家如此不足为奇,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如此难免令人感到意外。
D. 我们要学会道歉,道歉不仅不是一件有损身份的事,而且..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威信。
那些有
错就推脱的人,不但无威信而言,而且会逐渐失去他人的信任。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分析。
首先考虑其意义是相吻合,还要考虑该词语的使用对象、
词性是否合适,感情色彩是否符合语境。
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此处运用正确。
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
语境中说“被观众大为吐糟”“致
使收视率受到影响”,该词使用错误。
B项,囊括:全部包罗在里面。
十佳影片,只包括八席,不能称之为囊括。
D项,而且:表递进关系。
语境是转折关系,此处应改为表转折关系的“反
而”。
故选C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和直航交通的便利,中国出境游客开始将目光转向遥远的巴拿
马、阿根廷等国家。
B. 家里的冰箱,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延长食物保质期,但这并不等于杀灭了食物中的细菌,只
是通过低温的形式消退了食物中部分有害菌的繁殖。
C. 所有长大的孩子都应该谨记,正是自己的父母,作为社会的化身,赋予自己“童年”这种
特权,而且父母这么做是牺牲自己为代价的。
D. 人们在记录历史、迫踪历史时,往往会引发许多感慨,浮现出许多联想,其中有英雄的喟
叹,也有文人的歌吟。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
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
恰当。
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B项,“消退了……繁殖”,搭配
不当,应改为“抑制了……繁殖”。
C项,成分残缺,应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
D.项,舍逻辑,应“浮现出许多联想”在前,“引发许多感慨”在后,且“浮现”和“联想”搭配
也不很妥当。
故选A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
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
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 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
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
“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
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川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 “斜阳草树”六句,盛赞刘裕北伐的雄姿和声威,这与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对
比,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
B. 上阕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英雄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
词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
C. 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不逢迎权贵而未被重用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报国心
切,苦于年老体弱的复杂心情。
D. 全词将词人的政治见解与战略主张通过诗歌形象表现出来,富有诗意美;用典贴切,寄意
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
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
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 项,“苦于年老体弱””词中未有体现。
故选C项。
【点睛】解答此类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赏析能力题,涉及到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
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以.攻取之外作《师说》以.贻之
B.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而不知其所.止
C. 以有尺寸之.地不知日之.入
D. 而.秦兵又至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实
..百倍
B. 思厥先祖父
..
C. 如弃草芥
..
D. 然后
..得一夕安寝
8.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B.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事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C.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D.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贿赂秦国土地,小则送邑镇,大则送城市,足见秦国受赂得地之轻易,同时也暗示秦
国贪婪无度。
B. 各诸侯曾经开辟疆土万分艰难,而如今为求苟安而大举割地,向秦国求和;秦国却步步紧
逼,欲亡之而后快。
C. 作者引用古人的话,通过“抱薪救火”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诸侯以地事秦必然走
向灭亡的严重后果。
D. 这一段文字概括了韩、魏、楚覆灭的历史进程,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
【答案】6. B 7. C 8. A 9. D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
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做好课内
知识的迁移。
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项,以:前一个是介词,用;后
一个是连词,表目的,来。
B项,两个都是所字结构。
C项,之: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
也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而,前一个表转折,但是;后一个表修饰,
相当于“地”,也可不译。
故选B项。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解答这类题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 识差别。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
如,泣涕,古义:泣涕:古义,泪水;今义,泪水和鼻涕。
2. 析微殊。
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
如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
3.辨音节。
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
A项,文中是“它的实际数量”之义,今义“实在,确实”。
B项,祖父:文中是“祖辈和父辈”之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C项,草芥,古今同义,小草。
D项,然后:文中是“这样以后”之义,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
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理,名词作状语,道理
上,从道理上讲,不是事理的意思,排除B项。
侵之,秦国侵犯诸侯,不是国力消耗排除CD 两项,故选A项。
【9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
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
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
发现问题。
D项,“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分析有误。
选段中未运用假设论证方法。
故选D项。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
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
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
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
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
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
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
意译。
参考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
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
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
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
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
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
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
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10.下列对《我与地坛(节选)》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
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
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
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
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
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
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
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A. “我”能够重拾生活信心离不开母亲的理解与关怀,后来“我”发表文章时也希望她还活
着,渴望可以与母亲分享自己的成功。
B. 上帝过早地召母亲回去,使“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大的依靠,生活由此变得更加艰难,这
也最终令“我”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C. 运用多重对比表达出“我”对母亲无比强烈的愧疚与思念之情,如“我”创作有成与母亲
含恨而去对比,母亲去世的现实与希望母亲健在的愿望对比。
D. 与读者如朋友般娓娓倾诉的语言,看似很随意,实则融合了“我”自叙、自省的意味;这
些饱含感情的文字,很容易激发读者与“我”产生共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
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
及主旨。
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
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项,对上帝满怀仇恨和厌恶,不是因为母亲去世后,“我”生活变得更艰难;而是因为“我”不能接受苦难的母亲过早去世。
故选B项。
【点睛】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的题目,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内容,人物,作
品主旨,作品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目前,一定要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
把握散文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环境背景,文中所的人和事,领悟散文的主旨。
然后结合选项
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
是否有出入,须细心和耐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
渐不被人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
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
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
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
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
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
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尽可能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
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
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的体现。
这些节日符号与载体向
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
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
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在
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
显和传承。
(摘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删改)
11. 下列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需要创新方法,让人们在节日气氛中热情表达希望与祝福。
B. 节日文化内涵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时代审美需求。
C. 丰富的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也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D. 繁琐的仪式,有助于人们的情感表达和宣泄,也有助于节日的文化内涵彰显和传承。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下人们已不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重视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幸福感。
B. 为了使传统节日世代相传,应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避免其成为空洞符号。
C. 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载体广受欢迎,可见好的载体是视觉、听觉、触觉缺一不可。
D. 仪式感强化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在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激发了民众参与节日的热情。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本题要求
理解“节日文化内涵”,考生再次阅读,要重点抓住文中对“节日文化内涵”阐述的相关内
容,然后逐一与选项分析比较。
D项,“繁琐的节日仪式”分析有错;原文结尾是“看似繁琐
的仪式”,表明作者并不认为仪式是真正繁琐的。
故选D项。
【1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
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
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可见好的载体是视觉、听觉、触觉缺一不可”分析有错;原文
第三段是“尽可能给予人们视觉、昕觉、触觉的多元享受”,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项。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语言运用题(共9分)
13.下图为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识,认真揣摩作品创意,完
成下面题目。
(1)图标内有地球,寓示进口博览会的特点是。
(5字以内)
(2)图标中进口博览会英文简称“CIIE”,中间两个字母“II”形似一扇敞开的大门,寓示
此门是之门。
(8字以内)
【答案】(1)示例:广泛性(多样性或包容性)
(2)示例:国际经贸合作
【解析】
【详解】(1)该题考查学生对徽标的理解能力。
本题提供的是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识,图标内有地球。
要求理解寓示进口博览会的特点。
考生首先要
仔细观察徽标,分析徽标内容,然后概括特点。
从图形来看,徽标的主体是地球,意味着进
口博览会的范围遍及地球,能表现博览会的广泛性。
(2)该题考查学生对徽标的理解能力。
本题提供的是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
进口博览会标识,图标内有地球。
要求理解,图标中进口博览会英文简称“CIIE”,中间两
个字母“II”形似一扇敞开的大门,寓示此门是什么之门。
这个寓意应结合徽标的主题来理
解分析。
这个徽标代表的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交流会,因
此,可以概括为,国际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