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室安全管理综述

实验室安全管理综述

实验室安全管理综述
实验室安全管理综述

实验室安全管理综述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必备场所,实验室的安全对整个高校的安

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针对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原因,提出了以“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管理理念,制定了改进和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1.前言

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普遍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度、高压力或者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有的实验还排放有毒物质。高校实验室又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存放在实验室等特点。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复杂性,加强安全管理十分重要。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高校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流动和内部的管理都产生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所以认真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新情况,深入剖析其事故形成的原因,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是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

2.实验室事故的类型及形式

2.1.事故的类型

从大安全系统的角度分析,高校实验室事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6种类型:①因人员操作不慎、使用不当和粗心大意酿发的人为责任事故;②因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失修、老化损坏酿发的设备设施事故;③因自然现象酿发的自然灾害事故;④因心理失常者的恶作剧而引发的侵害事故(如计算机被病毒感染、计算机遭黑客攻击等);⑤因犯罪分子的行为而引发的设备被盗事故;⑥因敌对分子的阴谋而引发的破坏事故和失密事故。

2.2.事故的表现形式

高校实验室里,这些事故表现为:火灾、毒害、爆炸、机电伤人及设备损坏等。

(1)火灾性事故:火灾性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可能发生。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或用电器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而引起火灾;②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火灾;③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火灾;④乱扔烟头,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火灾。

(2)爆炸性事故: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②设备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而引起爆炸。

(3)毒害性事故:毒害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化学药品和剧毒物质的化学化工实验室和具有毒气排放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有毒物的实验室,造成误食中毒;②设备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或有毒气体排放不出,酿成中毒;③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引起环境污染;④废水排放管路受阻

或失修改道,造成有毒废水未经处理而流出,引起环境污染。

(4)机电伤人性事故:机电伤人性事故多发生在有高速旋转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室,或带电作业的电气实验室和一些有高温产生的实验室。事故表现和直接原因是:①操作不当或缺少防护,造成挤压、甩脱和碰撞伤人;②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设备设施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电触电和电弧火花伤人;③使用不当造成高温气体、液体对人的伤害。

(5)设备损坏性事故:设备损坏性事故多发生在用电加热的实验室。事故表现和直接原因是:由于线路故障或雷击造成突然停电,致使被加热的介质不能按要求恢复原来状态造成设备损坏。

3.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各实验室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大力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1)实验室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要制订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各项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2)实验室安全条件标准化。主要是保证实验室房屋及水、电、气等管线设施规范、完善。实验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室现场布置合理、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实验室安全标志齐全、醒目直观,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可靠,安全事故抢救设施齐全、性能良好,并要依此制订相应的各项标准,以作建设和检查的依据。

(3)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化。主要针对各实验室的每个实验制订操作程序和动作标准,实现标准化操作。

总之,高校实验室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管理理念,制定改进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4.参考文献

[1] 顾明文.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3):118~119.

[2] 杨国璋.铊中毒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5(1):2l~22.

[3]应安明,王桂玲.实验室建设规划是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34-137.

[4]王渝霞,黄晓凌.上海八所著名大学实验室的考察报告.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5):86-89.

[5]张双才,王友明,罗联社.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15-118.

[6]刘松青.浅议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85-187.

[7]刘春柱.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与管理对策.实验室科学,2006(4):89-91.

[8]汪建华,张惟材.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生物技术通讯,2008,19(1):153-154.

[9]戴益刚,张蕾.高职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初探.实验室科学,2008(1):138-140. [13]姜科声,姜啸风.学生参与管理促进改革提高.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72-874.

复旦大学试验室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复旦大学资产管理处

复旦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校通字﹝2017﹞5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秩序,创建平安校园,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精神及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实验室”是指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科研的实验场所。 经学校批准设在校外的研究院等机构的实验室、租赁社会房屋用于科研、教学的实验室按照本办法执行,并须同时遵守所属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第二章管理体制与职责 第三条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学校、院系(所、中心)二级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 第四条学校的主要领导对全校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实验室安全的校领导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负直接监管责任,各单位对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 第五条学校设置实验室安全工作组,工作组秘书处挂靠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学校实验室安全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各单位的党政负责人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与学校签订《复旦大学安全工作责任书》。

第七条各单位须组建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分管领导担任组长,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各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符合学科特点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二)编制体现学科特色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资料,开展本单位各类人员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定期进行实验室工作人员资格审查。 (三)组织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整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置以及各类安全演习等工作。 第八条各实验室负责人是所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负全面责任和直接责任,须与所在单位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 第九条实验室工作人员主要职责 (一)严格遵守国家及上海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掌握正确的实验及仪器设备操作方法。 (二)了解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和布局。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 (三)每次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每日离开实验室时,应确认实验室水、电、气、仪器设备等的安全,并做好身体清洁。 (四)定期整理整顿实验室环境,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有序。 第三章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条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准入制度 (一)实行学校、各单位、各实验室全员覆盖的三级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核制度。 (二)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的主要职责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图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㈠要严格执行医疗管理法律、法规、医院医疗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对可能影响检验工作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 ㈡实验室和楼道内必须配置足够的安全防火设施。消防设备要品种合适.定期检查保养.大型精密仪器室应安装烟火自动报警装置。 ㈢走廊、楼梯、出口等部位和消防安全设施前要保持畅通.严禁堆放物品.并不得随意移位、损坏和挪用消防器材。 ㈣易燃、易爆药品专人专柜存放保管.并符合危险品的管理要求。剧毒药品应由两人保管.双锁控制.存放于保险箱内。建立易燃、易爆、剧毒药品的使用登记制度。 ㈤普通化学试剂库设在检验科内.由专人负责.并建立试剂使用登记制度。领用时应符合审批手续.并详细登记领用日期、用量、剩余量.并有领用人签字备案。 ㈥凡使用高压、燃气、电热设备或易燃、易爆、剧毒药品试剂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岗位。 ㈦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 ㈧做好电脑网络安全工作.防止病毒侵入.防止泄密。 ㈨每天下班时.各实验室应检查水、电安全.关好门窗。等方 面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无隐患后.方可锁门离开。值班人员要做好节假日安全保卫工作。 ㈩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液、废气、有毒有害的包装容器和微生物污染物均应按属性分别妥善处理.以保证环境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十一)任何人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迅速处理。 (十二)科主任要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每月一次.召开医疗安全工作全员会议.总结发生的差错或事故.分析原因.排查医疗安全隐患和实验室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 ㈠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杜绝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和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可能摄入的其它物质。 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3、眼睛和面部的防护: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4、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 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一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必要时佩戴手套、护目镜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盛放于能防渗的容器内。 5、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6、工作人员佩戴工作帽.头发不外露。实验室操作不准佩戴首饰.防止污染。

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

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 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管理人员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没有安全作保障,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安全生产,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人员伤亡,维护社会稳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创新责任制落实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原阳河务局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做到: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把手负责制。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负总责;二是坚持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制,各单位和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三是落实基层一线班组和

重要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基层班组和每个重要岗位,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四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的落实。五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制度。 二、创新责任管理 在现实管理中,有些单位缺乏安全责任管理,常常是有措施无考核,有要求无检查,有布置无验收。管理措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兑现率不高,流于形式。出了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还有单位抓安全时紧时松,安全不好时抓安全,安全好了就忘安全。“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乏具体落实的一贯性。特别是在强本固基方面,尽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再强调工作重心要下移,管理控制到岗位,但具体到各单位往往不能很好解决。为此,安全生产责任管理要从“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出发,进一步要求各级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都要勇于承担各自的安全责任,认清各自肩负的安全重任。 三、创新安全培训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有些单位重处罚轻教育。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和经济制裁,甚至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图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最新版)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 策(最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4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最新版) 1目前我国在安全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落实 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不明、奖罚不严、制度不健全,即使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班组检查、项目部检查、公司检查不能有机结合;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项目经理只抓生产,不顾安全,更有甚者对上级部门查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彻底整改。 1.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人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被精简、合并,专职安全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很多安全员技术素质差,对安全管理只知皮毛,既无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履行职责。 1.3挂靠工程,资金、人员等不到位

建筑施工要求每个项目都由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的的项目经理主持,然而实际上有不少工程是挂靠的,工程项目部为了减少开支,降低成本,管理人员并不齐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施工用电、封闭作业、临边防护大都不符合规范,规章成制度流于形式,随意性很大,管理水平很低。 1.4安全教育不落实 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及时、不落实,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和上岗培训,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差,违章作业的现象严重。 2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安全防护临时设施费用专款专用制度 必须建立为安全生产提供费用的保障机制,在工程施工招投标时,安全费用不得进入竞价,不得压缩。在施工中,监理、建设等单位及有关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做到安全费用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基于设计的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设计的研究文献综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基于设计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教育技术学新兴的一种研究范式。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来源,内涵及其特征,阐述了基于设计研究的基本过程。简单分析了国外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发展状况,并于我国发展状况进行简单对比。对我国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研究;教学干预;研究范式 引言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是近几年国内外教育技术界比较流行的一个术语。有人将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还有人将它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本文作者认为它是一种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范式。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学习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研究范式。近些年来,这一新兴的研究范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学术共同体密切的关注,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本文对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研究范式从它的来源、内涵、特征、实施步骤等各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国人能够深入的了解基于设计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研究当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来源 早期的实验研究,人们认识到,实验研究的控制条件非常多,剔除了很多的影响因素,它的研究成果很难迁移应用到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而课堂中进行的研究,大多是简化的实验研究,比较随意,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撑。并且现实情境中所得的策略比较有针对性,可推广性比较差,其科学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被批评为没有获得“有用的知识”以及存在“可信度鸿沟”[1]。现实中实验与实践严重脱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教学学习的研究逐渐从实验室转向自然情境当中,科学家们开始将自然情境和社会交

某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制度大全

某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制度大全 某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之相关制度和职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和学校财产的安全,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依据《髙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原国家教育???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和学校财产的安全,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依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冇委员会第20号令)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实际,特制泄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齐级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实验室安全分类管理(危险化学品、生物安全、辐射安全、实验废弃物安全、安全设施与实验环境)、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准入、实验室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等。 第三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教疗先行、明确责任、齐抓共管”的原则,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二章?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第四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实行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实验室成员四级管理体制,各司其职,逐级分层落实责任制。 第五条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在党政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分管实验室工作的校领导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各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主要责任人, 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二级单位领导协助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负责人是本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第六条?学校实行实验室安全的"四级”责任制。学校签订"三级"责任书,国资设备管理处负责"第一、二级"安全责任书的制订、修订等工作,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副校长与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一级),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与本单位各实验室负责人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二级),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负责制左"第三级"安全责任书的规则并要求各实验室负责人与实验室各成员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三级),并监督各实验室的上墙张贴及执行工作。 第七条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实验室安全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苴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 2.指导学校制订实验室安全工作规划、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 3.研究审议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要事项;协调、指导有关部门落实相关工作等。 实验室安全管理办公室设在国资设备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由国资设备管理处负责人兼任。国资设备管理处作为学校实验室安全的主要监督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订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规划,制订和完善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贯彻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 2.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指导、督查、协调各相关单位执行规章制度,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重点做好危险化学品、辐射、实验废弃物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3.组织检査与督查实验室安全,督促整改安全隐患;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教冇及业务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安全,维护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秩序,创建“平安校园”,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令第20 号)、《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28 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 号)等有关法规和规章,以及《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皖教秘科〔2014〕32 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实验室”是指全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所有实验场所。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学校安全稳定与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与项目安全审核制度建设、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辐射安全管理、实验废弃物安全管理、仪器设备安全管理、水电安全管理、安全设施管理、实验室内务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创建安全、卫生的实验室工作环境是各学院、科研平台、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第三条校长是学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分管校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制(以学校与各单位签订的《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准)。 第四条各单位要定期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丰富师生的安全知识,营造浓厚的实验室安全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职工、学生安全意识。 第五条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各单位和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章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职责 第六条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服务集团、基建处等部门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学校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脚手架安全管理实践探讨综述(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脚手架安全管理实践探讨综述 (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脚手架安全管理实践探讨综述(标准版) 根据施工现场实习经验并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近年来,建筑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脚手架安全事故位居施工现场总体安全事故前列。目前脚手架施工中仍存在着脚手架材料不合格、施工技术不过关、安全监督局于形式等相关问题,这些都是诱发脚手架事故的因素。一些不法商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建筑材料质量,对职工进行较少安全技能培训导致事故的发生频繁。我国虽已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管理,但仍有待于完善。 脚手架施工安全管理建筑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脚手架作为施工的必备工具与人的安全紧密联系。人的安全是建筑生产的大前提,因此及时更正建筑安全技术管理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对以往发生过的脚手架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具体研究,找出危险源和潜在不安全因素,采取适宜的管理模式。

1国外脚手架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在安全管理界几个堪称典范的国家-英国,由事故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到项目总成本的3%至6%;而据美国在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由工程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占到其总成本的7.9%至15%。就如何来降低该领域的工程事故发生率,这是世界各国应该关注的焦点和应该迫切等待解决的问题。 在美国的一家建筑安全软件公司委托伊利诺斯大学,开发了各种关于安全管理的相关软件,它强大的数据库信息为用户提供了安全管理的全部信息,比如各种事故信息、建筑施工规章制等,用户通过注册,使用其开发的安全绩效评价软件、安全施工监控软件等来进行脚手架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危险源辨识并制定安全管理计划,进而预防现场施工事故的发生。可以发现,整合项目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运用信息化和IT工具,来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可见要开展安全管理实践,这是当今全世界建筑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研发安全管理技术和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方面,IT技术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在研究这方面已经历经近15年时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点概述

施工现场安全治理要点 1.2通用作业 一、施工测量 1、要紧危险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车辆损害、淹溺、触电 2、治理特点: 1)测量人员在高压线附近工作时,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陡坡及危险地段测量应系安全带,穿防滑鞋。水上测量人员应穿好救生衣。 2)在桥墩上测量时,应有上下桥墩及防治人体坠落的安全措施。3)水上施工测量平台应稳固可靠,作业时应派交通船守护。4)使用磁力仪、浅层剖面仪、声纳等水下测量设备作业,应按规定在测量船的明显处设置号灯或号型。收放尾灯电缆时,应停车并关闭电源。 二、临时用电 1、要紧危险源:触电 2、治理特点: 1)工程项目开始前必须编制施工临时用电方案。电气作业人员

必须持证上岗; 2)电气设备维修,应停电作业,并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停电标志牌; 3)采纳TN-S系统,符合“三级配电耳机爱护”,达到“一机一匣一漏一箱”要求; 4)配电室不低于3m,配电柜上部距离棚顶不小于0.5m,配电室内应设置灭火器材; 5)主输电线路采纳“三相五线制”时,必须采纳五芯电缆。电缆线路应采纳埋地或架空敷设,严格沿地面明设,并应幸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埋地电缆路径应设置方位标志。 5)配电箱能够分为若干分路,分路和照明必须分路配电,动力开关箱与照明开关箱必须分开设置,严禁开用一箱多用;配电箱和开关箱的电源进线端,严禁用插头和插座作活动俩接。 6)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正下方施工、搭设作业棚、建设生活设施或退房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等。 ○1在带点设备附近搭、拆支架脚手架时,宜停电作业。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作业时,支架脚手架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最小安全操作距离

行动研究文献综述

行动研究文献综述 一、行动研究的产生及其涵义 (一)行动研究的产生 行动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4年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个名词,两年后他在一篇题为《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的论文中提出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为”。 (二)行动研究的涵义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行动研究的确是一个舶来品,是对“action research”的中文翻译。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涵义就是要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从起产生的来源来说这也是它的主旨意思。随着行动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行动研究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英国学者艾略特(J.Elliot)认为:行动研究旨在提供社会具体情景中的行动质量,是对该社会情景的研究。”澳大利亚学者卡尔(Carr,W)和凯米斯(Kemmis,S.)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实践工作者在社会情境下开展的自我反思的探究,目的是提高他们自己的实践、他们对这些实践的理解、这些实践得以展开的背景和公正。”1 ,现在国际比较统一认可的是由《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界定的行动研究的概念,即“行动研究,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二、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而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与亚里士多德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区分一脉相传,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认为,人的理性活动可以区分为“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指的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而后者是人的行为决策过程。前者不能决定后者,因为人类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不等于知道如何行动。人们如何行动不仅与现存的事实有关,而且与应该怎样行动有关(Ha而lton,1994)。行动研究探究的就是行动者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智能”,目的是探究他们的决策方式和过程。“实践智能”的特点是:实践者能够轻松自如地获得和使用“心照不宜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是过程式的,与行动密切相连的。学习这种知识的基本形式是通过习惯和习俗“懂得如何做”,而不一定要“懂得是什么”。 三、行动研究的发展简史 “行动研究”这个词语有两个来源(郑金洲,1997)。=是在1933一1945年间,寇勒(J.Coller)等人在研究如何改善印地安人与非印地安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他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在行动中解决自身的问题。二是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与其学生在对不同人种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他们当时与犹太人和黑人合作进行研究,这些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1946年,勒温将这种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从那时到现在,行动研究经历了从理性的社会管理到反实证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变革的历程。勒温在自己有生之年使用这个方法建立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他认为,行动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实践者的参与、研究过程的民主化、研究发现可以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作出贡献。他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其中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来,这些步骤被其他学者明确地解释为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一计划的循环(施良方,1996)。50年代,由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寇利(S.Corry)等人的倡导,行动研究进人了美国教育研究领域,教师、学 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内支教育的人都参与到了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然而,到60年代中期,因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十分兴盛,技禾性的“研究一发展一 传播”(RDD)模式逐步占据统治地位,行动研究曾经沉叙二时。70年代,经艾略特等人 的努力,行动研究在西方社会再度崛起,特别是在教育研究领域。进人90年代以来,由于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实证研究已经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危机,而行动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变革社会的途径,因此这种主张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Susman&Evered,1978)。 研究界目前之所以越来越重视行动研究,是因为它能够比较有效地纠正传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传统的研究方法通常凭研究者个人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比较脱离社会实际,既不能反映社会现实,又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者的需求。结果,实际工作者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心理距离。一方面,他们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不能直接从目前已经多如牛毛的科研成果中获益;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种种原因(如工作太忙、没有科研经费、领导不重视、缺乏指导等)不可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行动研究倡导实践者自己通过研究手段来对实践作出判断,在研究者的帮助下进行系统、严谨的探究工作,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因此,这是一个解决现存问题的好办法,被认为是未来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行动研究的模式 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是具有情境性、现场性和动态的,但是,行动研究还是有一个模式的,虽然这个模式是根据实施者对行动研究的理解不同而不同的。首先尝试将行动研究的历程加以模式化描述的学者是行动研究的先驱勒温,后来学者提出的行动研究模式,基本上都是以他的“计划——行动——观察——反省”螺旋循环模式为框架的。如勒温的行动研究模式,凯米斯的行动研究模式和Alrichter,posch&Somekh行动研究模式 五、行动研究的过程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13972

第一章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职责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总则 1、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科学管理,切实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 确保临床样本、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安全、 科室的财产安全,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安全、消防安全、社会 治安等方面的法规,结合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2、实验室应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由医 院领导主管,科主任负责制, 3、根据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办法和操 作规程,并应悬挂公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用电 安全、危险生化物品安全及治安防盗等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落实到室, 责任落实到人的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度,各制度应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事故应急 预案 4、各安全制度负责人可设置各实验室兼职的安全员,负责本 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安全员应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具备一 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安全员对该室的安全负有检查、监 督的责任,有权制止有碍安全的操作,纠正违章行为。 5、实验室应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发生 事故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蔓延,并及时上报,不 得隐瞒事实真相。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人员安全制度 1、所有在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一认识,确保人身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实验室安全管

理规章制度,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救助知识。对首次进行实验操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在掌握各项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和基本知识,熟悉各项操作规程后,方可开始实验操作。 2、实验室应积极宣传、普及一般急救知识和技能,如:烧伤、创伤、中毒、触电等急救处理办法。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形成制度,积极表彰先进,严肃查处事故。 3、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及时处理,防止事故扩大蔓延,同时应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事实真相。 4、未经批准,无关人员严禁入内。如需进入实验室参观,必须有人陪同。任何人在实验室工作都应严肃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和实验室规则。严禁在实验室内大声喧哗、抽烟、吃食物和乱丢果皮 5、实验室钥匙或门禁开通由实验室负责人和技术平台共同管理,钥匙的配、发要向实验室负责人和技术平台备案,不得私自配制钥匙或给他人使用。 (二)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 1、实验室的防火工作应以防为主,坚决杜绝火灾隐患,进入实验室的各类人员应了解各类有关易燃易爆危险品知识及消防安全知识,严格遵守各项消防法规,并接受医院保卫部门的监督。 2、实验室人员要做到三懂:懂得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措施,懂得救火方法,同时做到三会: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级火灾。

综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综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也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下文就如何在日常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行了主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或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安全管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抓安全就要抓责任心、抓工作细节。抓安全管理,核心在管理,关键在于人,重点在落实。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安全工作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牢固树立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的思想。 1、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因素 (1)建设工程的特点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劳动强度高,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配套,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合理以及照明、通风情况等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2)参建各方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业主作为项目

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进度而忽视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大部分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 (3)工程承包企业的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低价竞标;还有的承包企业实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层层分包,层层收取管理费,大大压缩了一线施工队伍的利润空间。(4)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安全教育严重滞后建筑工人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缺乏安全常识,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维权意识差,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按照规定,新工人进场必须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技能和安全知识两个方面,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但大多数企业招收的农民工都没有进行教育,致使这些人严重缺乏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吗,安全操作水平低下,安 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极差。 (5)安全工作思想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在施工进度、质量、效益、安全几方面发生冲突时,往往忽视安全生产,注重进度和效益安全 技术措施专用资金不足,有些连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保证措施都 不愿意花钱,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些在个体、私营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2 如何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2. 1 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选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作为应对变化的有效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项目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增,企业中的项目越来越多,企业在面临众多项目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好、协调好多个项目,同时又要使其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组合管理架起了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桥梁,它是帮助实现项目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有效理论和工具。 1 项目组合管理理论 项目组合管理要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商业价值和利益的评判,集合成项目组合的战略价值,去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和利益,项目组合不再是简单的进行多个项目的管理[1]。 项目组合管理是将一系列项目纳入到同一个组合当中,这个组合有独立的项目组合评审报告记录了各个项目的目标、成本、时限、专业技术水平、资源、风险和其他的关键因素。然后项目执行主管便能从整体上把握该组合,恰当地配置资源和调整项目,以使部门的利益回报最大化[2]。 项目组合管理是将单个项目、活动和所需资源与公司战略相联系的过程,从而确保投入的有限资源具有最高的价值和最低的风险。此外,这个过程允许贯穿整个组织的战略沟通,进而更好的选择和执行那些支持公司战略的项目和活动,同时剔除那些劣质项目[3]。 项目组合管理是对项目集进行选择、评价、策划、实施、管理的有效过程[4]。 PMI对组合管理的定义为[5]: 项目组合管理不是简单地管理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组合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商业价值和公司战略来评价,并且要实现一定的商业目标或商业利益。 PMBOK2004这样定义项目组合 组织依据其具体的目标来管理项目组合。项目组合管理的目标之一

最新整理国内外建筑安全管理状况分析.docx

最新整理国内外建筑安全管理状况分析 摘要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针对建筑行业特点及安全管理现状,如何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准确无误地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控制好各种危险因素,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改善作业环境、科学的管理是我们实现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就是要对上述四个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安全法律法规,为施工人员创造安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行业特点、安全现状、危险因素、控制、管理 Abstract The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determines it as a high-risk industry. Safety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site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n terms of its features and current safety management situation. Finding the exact risk fastors and bring them under control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The control of risky human behavior and unsafe status of material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orking envrion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re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ensuring safety in production. The safety management can be fulfilled by practically controlling the above four factors and enforcing related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so as to create a safe enviro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Keywords: industry features safety status quo risky factors control management 建筑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在我国职业伤害事故中,建筑业事故伤害发生率仅次于矿山业位居第二,因此,建筑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也成为经济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伴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事故发生率仍然较高。随着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建筑专业要求不断提高,新型工程技术不断涌现,再加上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的更高要求。因此,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途径,推动我国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安全管理状况分析 对于建筑安全这一领域,目前在国际上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主要是一些欧美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除此之外还有日本、中国的香港等。 国际上对安全管理历来都非常重视,欧美发达国家都从立法上制定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对违规者处以重罚。

时间管理文献综述

A review of the time management literature Brigitte J.C.Claessens,Wendelien van Eerde and Christel G.Rutte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Eindhoven,The Netherlands,and Robert A.Roe Universiteit Maastricht,Maastricht,The Netherlands Abstract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the current state-of-the-art in time management research.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This review includes 32empirical studies on time management conducted between 1982and 2004. Findings –The review demonstrates that time management behaviours relate positively to perceived control of time,job satisfaction,and health,and negatively to stress.The relationship with work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not clear.Time management training seems to enhance time management skills,but this does not automatically transfer to better performance. Research limitations/implications –The reviewed research displays several limitations.First,time management has been de?ned and operationalised in a variety of ways.Some instruments were not reliable or valid,which could account for unstable ?ndings.Second,many of the studies were based on cross-sectional surveys and used self-reports only.Third,very little attention was given to job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rigorous research into the mechanisms of time managem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its effectiveness.The ways in which stable time management behaviours can be established also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his review makes clear which effects may be expected of time management,which aspects may be most useful for which individuals,and which work characteristics would enhance or hinder positive effects.Its outcomes may help to develop more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 practices. Originality/value –This review is the ?rst to offer an over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time management.Both practice and scienti?c research may bene?t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previous attempts to measure and test the popular notions of time management. Keywords Time measurement,Training,Control,Job satisfaction,Performance management Paper type Literature review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ime in the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According to Orlikowsky and Yates (2002),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work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because of expanding global competition and increased demands for immediate availabili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Garhammer (2002)has pointed at the increased pace of life shown in doing things faster (acceleration),contracting time expenditure (e.g.eat faster,sleep less),and compressing actions (making a phone call while having lunch).Other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perception of time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e.g.Palmer and Schoorman,1999)and the experience of time pressure among employees (e.g.Jackson and Martin,1996;Major et al.,2002;Teuchmann et al.,1999). The current issue and full text archive of this journal is available at https://www.doczj.com/doc/4211149665.html,/0048-3486.htm Time management literature 255 Received 4July 2004Revised 13October 2004Accepted 15December 2005 Personnel Review Vol.36No.2,2007 pp.255-276 q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0048-3486 DOI 10.1108/004834807107261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