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二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轻易下结论是不严谨的。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能给全球带来影响,很大程度是由于美元的独特地位所带来的,美元作为一种主权货币能够影响世界,起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但祸起于这个体系的破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不久,就指出了这个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美元无论是多是少,均会造成世界经济灾荒”的内在悖论应当如何解决,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为美国拥有2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的75%)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这些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这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实质的多边经济制度,实现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从此,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

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具体内容包括: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

——成立世界银行(World Bank),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而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所以汇价的波动界限是狭隘的。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

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也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此外,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

二、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实际上是参考金本位制的美元本位制度。就是美国在“挟黄金以令诸侯”,那么,真的象美国政府承诺的那样“美元与黄金一样可靠”吗?当时人们并不觉得这个体制存在问题。直到1960年,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美元短缺现象,即美元荒;如果美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即美元灾,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无论是多是少,均会造成世界经济灾荒”的内在悖论应当如何解决,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en Dilemma)。

特里芬难题实际上指出的是美元的清偿力和对美元的信心问题。即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之需,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即要求各国手中持有比较多的美元,而美元供给量太多,就会发生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导致对美元的信心危机;而美元供给量太少,又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使国际清偿顺利开展,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而美元发行过多,势

必带来贬值,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

特里芬难题提出的当年,1960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采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国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达成协议。到1973年,经济界承认的美元危机已经有了8次,每次危机都以美元贬值为结局。60年代以后,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1968年3月,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0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结果在伦敦、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于是美国政府被迫要求英国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市场,仍维持35美元1盎司的官价,私人黄金市场的价格,则完全由供求关系自行决定。到197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潮,并于当年夏天达到了顶点。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其他国家所拥有的大量贬值后的美元无法再兑换黄金。1973年3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或者单独浮动,“宣告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彻底瓦解”。1976年,国际社会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金本位制和美元本位制度彻底垮台。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保证了世界经济30年的稳定发展,但其间一直危机不断。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历史终于以这样一种代价惨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难题”。

三、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

虽然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采用多元化的储备货币,用一篮子货币来充当世界货币,由此构成的多种货币储备体系,包括美、德、日、英、法等国货币,但是,由于美国特殊的国际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美元仍是各国主要的储备货币。

储备体系的多元化,从表面上看,似乎克服了特里芬难题的矛盾,但实际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反而引发了外汇市场更大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特性是由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结构缺陷和数量缺陷所决定的。

在结构上,多元化货币储备意味着各国货币当局可以根据本国的汇率制度、贸易和投资方式、风险收益的变化等因素来选择储备币种,而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迫使货币当局在不断抛售某种储备货币的同时又补进另一种储备货币,以使其外汇的币种始终处于最优状态。而这种储备货币间的转换行为又会引起甚至加剧了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巨额游资为寻找较高的利率和外汇投机收益也在储备货币之间频繁流动,对汇率的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有一些敢于承受风险的中央银行也会以跟风的方式加入外汇市场的投机行列,从而加大了汇率的不稳定性。

在数量上,多种货币储备体系容易导致某一储备货币供应的失控。一个国家的货币同时充当世界货币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各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管理当局均是依据国内经济需要和货币流通的状况来制定货币政策。于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储备货币发行国就源源不断地输出本国货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储备需求。由于发行货币与一国的黄金储备脱钩,储备供应的约束几乎已不复存在。结果,其他国家的居民持有的储备货币的数量最终会大大超过储备货币发行国所拥有的实际资产的数量。这就意味着如果各国同时以这些货币储备从储备发行国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话,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货币的购买力不能实现。

半个多世纪的美元本位和美元霸主地位,在给美国带来繁荣的同时,给全球金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波动。肆意增发美元的后果也让美国自身尝到了苦头。对于目前的金融危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认为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所导致的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实际上可以被解释为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一种否定。”特里谢说。那么,怎样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我们寄希望于全球金融峰会,寄希望于能够破解特里芬难题的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0分钟让你全面了解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 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 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

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 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 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 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结束前,英美等主要国家制定的国际货币体系。20 世纪60 年代出现的“特里芬难题”暴露了他的缺点,以及它本身制度上的缺陷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崩溃。该体系是“二战”后,美国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工具,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它的崩溃仅仅是不再适应那个时代。尽管它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它对当时各国经济的恢复、国家实力的提升以及战后的格局仍有巨大积极影响。今天,当我们再回头看它时,应该说它对那个时代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美元;国际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英美等44 个国家在1944 年7 月通过协商后,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制定了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于1945 年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储过短期贷款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又称IMF)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为成员国经济恢复提供长期贷款,又称世界银行),体系从1944 年开始运行,到1973 年彻底崩溃,总共运行了30 年之久。该体系尽管是“二战”后,美国维护国际货币霸权的工具,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战后的经济并且对它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的内容就是“双挂钩” ,也就是说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认35 美元等于1 盎司黄金,所有成员国必须认同并维持它。当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时,美国必须官价进行兑换。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如若超过,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否则他们不仅失掉了利用该组织恢复经济的机会,还有可能被开除。“布林顿森林货币体系所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黄金的代表或等价物,由于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只能通过美元间接与黄金挂钩,从而使得美元取得了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一制度下,美元代替黄金成为各成员国支付国际收支逆差的主要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有的国家甚至用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因此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或者说是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以美国为核心建立的有组织的、特殊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是以当时的世界经济状况为依据,人为的建立起来的一个货币体质” 二、崩溃的原因它的规定就是,美元作为一个媒介,分别直接与黄金和各国货币挂钩。所以关键就在于美元。然而美元却从60 年代开始不断爆发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20世纪50 年代就出现了崩溃的倾向,由于各种原因,美国的实力开始走下坡路,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所以美元过剩”的危机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1960 年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了动荡阶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一)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 ①建立IMF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②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均衡发展,提高会员国的就业和实际收入水平,扩大生产能力。 ③促进汇率稳定,维护正常汇兑关系,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 ④建立多边支付体系,设法消除外汇管制。 ⑤为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纠正国际收支失衡。⑥缩小或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或盈余的扩大。 (二)国货币比价的挂钩。 1.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 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 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四)废除外汇管制。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可以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如何正确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

编号: 论文题目:如何正确全面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 作者姓名:权建辉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8.5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职称(职务):中学一级历史教师 工作单位:周至县第六中学 详细通讯地址:周至县第六中学 联系电话:159918995452 邮政编码:710403

如何正确全面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概要: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体系之一,萌芽于二战后期,于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布雷顿森林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简称世界银行(World Bank)),其实质是建立起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它们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新的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日本、西欧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加剧,加之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但布雷顿森林机构继续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和发生着新变化。 主题词:正确全面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体系之一,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与国之间关于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确立。 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

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欧洲世界中心地位丧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实力空间空前膨胀,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得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一种必然。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萌芽于二战后期。 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美国为实现称霸野心企图取代英国而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而“凯恩斯计划”则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1.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的会员国必须确认美国政府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并协助美国政府维持黄金的官价水平。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也就是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 2.特点:第一,国际储备中黄金与美元并重,而不只是黄金,因此一般称其为黄金——美元本位制。第二,战前处于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除英镑之外,还有美元和法郎。战后则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几乎包括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但美元却是最主要的储备资产。第三,战前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美元、法郎向英、美、法兑换黄金;战后美国只允许外国政府用美元兑换黄金, 不准居民换。美元的可兑换性是有限度的。第四,在金本位制度下,金平价无需调整,但在战后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时,汇率是可以调整的。第五,战前的金汇兑本位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机构来监督和管理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作用:第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确立,为美国推行金融霸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美国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各国政府都用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和国际支付手段,有些国家还以美元作为本国发行纸币的保证,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主要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于美国银行,或购买美国短期债券。美国以此加强了对其他国家财政金融的控制。(2)由于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是美元便成了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各国要增加外汇储备,就只有弄到大量的美元;同时,美元又是各国清偿对外贸易逆差和对外负债的主要支付手段,因此各国为了应付国际间的业务往来,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美元(3)由于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国就可以利用自己发行的美元纸币,作为对外支付的手段(4)由于各国货币通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关系,不经基金组织许可不准随便变动,而且各国政府又担负着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责任,因此一旦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过剩美元,造成美元贬值,美元汇率下跌时,有关国家政府就不得不做出牺牲,抛出大量本国货币购买美元,因而加剧了本国通货膨胀。第二、客观上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体

经济金融常见术语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经济金融常见术语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束,也导致了2011年美元与黄金的常态反比例走向状况(除特殊情况导致同升同跌外)。 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 体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第二,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 体系特点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 第五,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第六,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体系支柱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国际货币体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发挥其职能作用,以及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 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使用什么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一国政府应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用以维持国际支付原则和满足调节国际收支的需要。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如何决定和维持,能否自由兑换成支付货币,是采取固定还是采取浮动汇率制度。 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当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采取什么方式弥补这一缺点,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又如何协调。 国际货币体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牙买加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 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有哪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国际商务硕士] 【本题答案】 答: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其崩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制度自身的缺陷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 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①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

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 ②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①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多次办爆发的美元危机使得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②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同时,由于失业补贴 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美国消费物价指数急剧上升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巨大冲击。 ③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二战结束时,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国家被战争削弱的机会,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何会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何会崩溃? 作者:周畅院校: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将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进而进一步探究固定汇率制的一些缺陷。 首先得谈一下金本位制度实施以来的货币制度的变迁。金本位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其内涵是“每单位货币等于若干单位的黄金,货币币值的大小由其所含黄金的量所决定,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时,货币的汇率也由其各自的含金量来决定。”但随着生产力的扩大黄金的数量已经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货紧缩成为了全世界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持有货币金属,其购买力会一直扩大。在这种情形下便会极大的降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为生产的越多就意味着损失的越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可能还抵不上最初购买原材料所花费的金属货币量。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银行券,银行券与黄金挂钩可以自由兑换黄金,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兑换成沉甸甸的黄金,所以只需要部分黄金作为储备便可发行大量银行券。这实际上等于增加了货币的数量。 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时又开始面临着黄金不足的问题,虽说用银行券兑换黄金的只是一小部分人,但生产力越发展,在避免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就必须发行更多的银行券,而当人们手中的银行券更多时,兑换成黄金的数量也自然更多,所以之后边有采取了“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以提高兑换门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二十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国际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此时的美国,因其在二战中实力大增,黄金储备量也水涨船高,边主张建立起“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以35美元兑换1盎司的固定汇率制度,以方便战后国际贸易正常有序的进行。 但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个问题。即:1、布雷顿森林体系依然没有摆脱与金属货币制度的纠葛。这就意味着货币的发行量和生产力的扩张依然会受制于黄金的开采量。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国家出于私利而以低价从黄金总库购得黄金而私下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套利行为。其二,为了达到美国的初衷即“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则要求美国必须保持美元的长期坚挺,这就需要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以获得足够的黄金作为储备来维系美元的币值,但与此同时又将产生另一个矛盾即:美国确立美元为世界货币以方便国际

正确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4444

如何正确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与国之间关于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确立。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欧洲世界中心地位丧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实力空间空前膨胀,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布雷顿森林体系萌芽于二战后期。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 和“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美国为实现称霸野心企图取代英国而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而“凯恩斯计划”则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 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美国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wcf易汇资讯wcf易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简称世界银行(World Bank)),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稳定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通过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缓解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世界银行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推动该国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专题一:美元之殇 一、国际货币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1.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4.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

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5.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6. 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二)布雷顿森森体系的特点 1.汇率计算基础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2.汇率调节机制改变 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教案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教案 一、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历史必修课,第二册,专题八,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专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专题八是围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展开的。也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专题。可以说本专题中所涉及到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两块内容与当代世界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组织到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本册经济史的学习一个收尾工作。 本课在专题中的地位:本课内容处于专题八的第一部分,战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过程的学习,是后面讲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前提。总体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的理解,为何说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内容包括: 1. 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2. 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教学难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背景,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情况及建立新体系的必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美元符号导入,提问学生图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美元是什么时候成为国际货币的?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1、提供经济危机期间,世界金融体系破坏后的史料,让学生理解理解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和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必要性。通过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相关数据图表中分析美国经济的优势地位和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的情况。即对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做一个直观的介绍与讲解。推论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偶然性。 2、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辅之以相关的史料,鼓励学生整理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再加以讲解,尤其对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作为重点内容,并补充一些相关的金融常识。通过相关事例展示,分析三大金融组织的意义。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背景知识,小组成员充分交流想法之后,组织总结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消极和积极意义。 (三)巩固练习 利用相关高考题,在学习本课知识后,让学生答题,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程度。 (四)归纳小结 在新课讲授之后,以图表、提纲的方式总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牙买加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也就是人们习惯称为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内容: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2)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协定规定了双挂钩原则:美元按照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与黄金挂钩,美国承担按 官价用黄金兑换其他国家政府持有的美元的义务;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经IMF批准可以调整汇率。 (3)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帮助其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4)取消外汇管制。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规定,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国际经济交易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制度。 (5)规定货币稀缺条款。IMF有权宣布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的货币为稀缺货币,其他国家有权对稀缺货币采取临时性的兑换限制,或限制该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 二.牙买加体系 (Jamaica 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又复动荡,国际社会及各方人士也纷纷探析能否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如恢复金本位,恢复美元本位制,实行综合货币本位制及设立最适货币区等,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由11个主要工业国家和9个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委员会于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地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 (1)浮动汇率合法化。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但成员国的汇率政策要接受IMF 的指导和监督。 (2)以管理浮动为主的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汇率制度体系。

理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

讨论:如何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主要内容是:1、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2、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3、建立复兴开发银行后为世界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70年代后,随着欧洲复兴,日本崛起,美国又陷入越战泥潭加之体系自身缺陷等等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它是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第二,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1944年7月,二战进入尾声,战后新秩序已在重新制定。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ZF代表受美国ZF之邀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商讨战后经济复苏并确定美国金融霸权。会后,各方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此诞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它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该体系一直维持到1971年,最后由总统尼克松宣告废除。布雷顿森林会议也促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 会议目的是终结英帝国 1944年7月召开的这场会议共有44国700名代表参与。这是1919年巴黎和会之后最隆重的国际会议,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希望借此展现盟国的决心和团结。这场会议的主导者是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小亨利·摩根索,此人与纽约权贵交往甚密,自称种苹果的农民,没多少文化,对经济学知识所知甚少,这使得他高度依赖他的助手哈里·怀特。 “也许我可以说,怀特是20世纪美国最令人着迷的金融、政治人物,同时我们对他知之甚少。实际上摩根索和怀特两人对经济都有很强的见解,他们相信,1920年代的货币和贸易战争,是西方产生墨索里尼和希

特勒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是英国退出金本位导致了之后欧洲的一系列灾难。”本·斯泰尔在讲座中说,他们两人希望能通过建立一个固定的汇率来终结货币和贸易战争,这个汇率当然是围绕着美元来的,而美元的汇率牢牢固定在黄金身上,也就是一盎司兑换35美元。这样的体系,需要有一个新的机构来监管,这个机构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摩根索和怀特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计划。“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它统治了全球25%的人口,美国认为,必须终结英国这种霸权非常态存在。”本·斯泰尔认为,美国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其在1940年代控制了世界黄金储备的80%。“美元当时是唯一可以替代黄金的货币,因为英国深陷战争之中,英镑无法支撑这一体系。”在会议举行前,美国官员在对代表团成员发言时,更加赤裸裸地表示,这个会议就是要让美国获得战后金融霸权,因为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 英国方面清楚知道美国的企图,但他们能做什么呢?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期间曾经描述过美英之间的租借法案,该法案帮助英国坚持到了战争的最后,但代价也非常高昂。 在租界法案签订之后,美国对英国提出了三个要求,本·斯泰尔介绍说,“英国必须终止其帝国贸易优惠制——英国与其殖民地、独立自治领在贸易上享受优惠权,美国认为这是在分割世界贸易市场。美国也自认为反对帝国体系,要求通过这场战争把英帝国肢解掉。第二个要求是,英镑必须可兑换,也就是在固定的日期按照固定的汇率可兑换。当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故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故事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他强调,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那么,目前以美元为主导的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存在什么样的内在缺陷呢?下面的故事也许能为您释疑解惑。——编者 1944年夏天,第二战场刚刚开辟,全世界的注意力正集中在硝烟弥漫的欧洲。而此时美国新罕纳尔布什州风景优美的布雷顿森林郡,由于战争萧条了不少时间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突然爆满,从7月1日到19日,从会议室里不时传来各种语言的陈词、质问和争辩。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到激烈处通宵不寐——据一个当事秘书50年后的回忆,那时自己“每天简直要工作28小时”。 这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此时此地聚集了来自这么多不同国家的人物,意欲何为? 如果仔细辨认,会议室里的很多面孔都是当年《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上的常客,有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美联储的主席艾考斯、参议员托比、经济学家怀特……除了美国人,还有来自另外44个国家(都是盟国成员)的总共730多位代表。 不过,这些人里最大的腕,却是一位英国人。此人的肖像不仅出现在那些报纸或者《时代周刊》封面上,还将在日后60年中,在任何一版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教科书里轻易找到。他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现代政府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可能也是有史以来对现实经济影响力最重要的经济学家。此时,凯恩斯已经身染沉疴,在严重心脏病的折磨下,他依然“冷酷无情地驱使自己和别人工作”,而凯恩斯的主要对手———美国财政部经济学家哈里·怀特也毫不松懈,“每天最多只睡五个小时”。 如此紧张是有充分理由的,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货币体制协议,就要在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上诞生。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它与关贸总协定(GATT,它的最初设想也在这次会议上产生)一起主宰了半个地球的经济秩序,即使在解体之后,它的遗产仍然深刻影响着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的金融、贸易活动。直到今天它的幽灵仍然在到处飘荡,20年来当今世界的每一个全球性和区域性经济热点问题———美国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日元升值和泡沫经济,欧洲货币区的形成与欧元诞生,全球性投机基金的泛滥与亚洲金融危机,近到今

19金融热点简答(1)布雷顿森林体系

19金融热点简答(1)布雷顿森林体系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以及影响? 答: 1.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2.影响: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3)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由于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这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 3.崩溃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①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 ②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①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多次办爆发的美元危机使得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 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②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同时,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美国消费物价指数急剧上升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巨大冲击。

案例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案例四:布雷顿森林体系讨论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000多亿。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难题”。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美国与西方主要富国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解体,只是布雷顿森林体制解体后的部分景象。另一部分的景象是美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关系、汇率制度依然没有改变,盯住美元、使用美元和储备美元,依然是美国与这些发展中国家权利义务关系的象征。根据西方媒体报道,2001年美国货币发行量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只有6000多亿美元,比重不到发行总量的8%。另据报道,2004年,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达3.4万亿,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72%,其中亚洲央行拥有2.2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68%是美元;全球贸易总额的68%是通过美元结算。通过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依赖,美国维持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如何建立21世纪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似应首先回答如何在协调美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同时,协调和改善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