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组织三个部分。
2.胚胎学:是研究动物个体胚胎发育的科学。
3.内皮:衬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面的上皮叫内皮。
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以及内皮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4.肌节:肌原纤维之相邻两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一个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
5.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它由胎盘的胎儿部分和母体部分所组成。
6.神经元: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很长的突起,能够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组织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又叫神经元。
7.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一些平行于骨干长轴排列的圆柱体。
它们由许多呈同心圆排列的筒状骨板和中央的哈氏管所组成。
8.胰岛:是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团,散在分布于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
胰岛主要有A、B、D、PP动物组织胚胎学作业题(一)四种细胞,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分别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分泌胰多肽。
9.尘细胞:肺巨噬细胞:数量较多,广泛分布于肺间质内,也可进入肺泡腔。
来源于单核细胞,有活跃的吞噬、免疫和分泌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当吞噬进入肺内的尘粒后,称为尘细胞10.肾单位:肾单位是尿生成和排泄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
二、判断下列句子正确与否并用“V”或“X”标明1.原始卵泡中央的卵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V)2.大脑皮质由浅入深依次是分子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外颗粒层和内颗粒层。
(X)3.骨骼肌和心肌是横纹肌,为随意肌;平滑肌无横纹,为不随意肌。
(X)4.黄骨髓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所以骨髓是唯一的终生性造血器官。
(X)5.动脉数量比静脉多,管腔也较大,故动脉血容量较静脉的大。
(X)6.组织处于静息状态时,微循环中的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
(X)7.子宫壁的组织学结构为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体会摘要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展开阐述,以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027-01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动物体正常微细结构和功能,以及胚胎发生和发育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其建立在动物学和解剖学的知识基础上,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密切相关,能够为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产科学、繁殖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然而因组织结构处微观水平,学习起来很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微细零散,难以记忆理解,比较枯燥乏味。
此外,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该课程的课时逐渐压缩,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度越来越大。
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下。
1教学观念传统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理论课整堂课上教师“一言堂”,学生忙于记笔记;实验课,也是先由教师复习理论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示教组织标本切片,并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观察[2]。
尽管多数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缺乏自主性。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适当地开展一些讨论,甚至课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案、课件的整理,让学生多给教师提意见。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思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大一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报告大一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般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以小鼠、家兔为例,系统进行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了解小鼠胚胎发育的特点,为动物学以及实验动物繁育等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小鼠胚胎、家兔胚胎;2.各类染色剂;3.小鼠和家兔胚胎的发育模型;4.实验室设备,如显微镜、烧杯、自动切片机、烧瓶、pH计等。
三、实验步骤1. 将小鼠胚胎切割成三个侧面的片段,采用低温脱水剥离技术,将三个侧面分别涂上不同的染色剂,冷藏24小时,以保证染色物质的稳定性;2. 根据小鼠胚胎的发育模型,按照胚胎的发育阶段进行观察,记录每一阶段的胚胎外观特征,对各个发育阶段器官的发育规律、发育轨迹及发育情况进行评估;3. 根据实验所得的化学物质分析结果,运用测定的化学指标,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测小鼠胚胎的发育进程;4. 将家兔胚胎进行观察,根据胚胎的发育模型,按照胚胎的发育阶段进行观察,记录每一阶段的胚胎外观特征,对各个发育阶段器官的发育规律、发育轨迹及发育情况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1. 小鼠胚胎的发育阶段主要包括:卵黄囊期、胚胎期、子宫孵化期、胎兔期、新生期等;2. 从相关化学指标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小鼠胚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3. 家兔胚胎的发育阶段主要包括:胚胎期、子宫孵化期、胎兔期、新生期等;4. 各发育阶段的家兔胚胎形态差异明显,可以依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各发育阶段及其细胞结构特征。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小鼠和家兔胚胎发育的观察,系统进行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熟悉了小鼠和家兔的胚胎发育特点,特别是认识到家兔胚胎阶段及变化的特性,为动物学研究以及实验动物繁育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1.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2.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3.HE染色:又叫苏木精—伊红染色。
苏木精(碱性染料)可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染成蓝紫色,伊红(酸性染料)可将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4.组织学:是研究正常畜禽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5.胚胎学:是研究畜禽机体的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6.嗜中性:对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亲和力均不强的结构为嗜中性7.异染性:有的细胞或组织,用某些碱性染料染色时,其染色结果与原有颜色不同,这种颜色的变异性称为异染性8.胚胎学发展阶段: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9.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结构。
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10.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为嗜酸性(粉红色)11.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为嗜碱性(蓝紫色)12.嗜铬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又称为嗜铬细胞,经铬盐处理后,胞质内可见黄褐色嗜铬颗粒13.生发中心:发育完善的淋巴小结,在中央有一淡染区域称生发中心14.软骨陷窝:在基质内的椭圆形小腔。
15.滤泡旁细胞(C细胞/亮细胞):常单个嵌在滤泡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或成群的分布在滤泡间结缔组织之中,胞体大,卵圆形,胞质着色淡,胞质内含嗜银颗粒,其功能是分泌降钙素。
16.肠绒毛: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共同突入肠腔形成的指状突起17.足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外层的上皮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18.窦周隙(狄氏隙):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微小裂隙,肝细胞的微绒毛侵入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9.原尿虑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
它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
20.门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所伴行的区域21.黄体:排卵后,血液排空,血管收缩,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分泌孕激素,抑制排卵。
1、绪论+细胞动物组织学:在显微镜下研究动物有机体细微结构的科学。
组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体。
嗜酸性:组织和细胞中含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如伊红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红色,这种物质的染色特性称嗜酸性。
嗜碱性:组织和细胞中含有的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如苏木精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蓝色,这种物质具有的染色特性称为嗜碱性。
异染性:有些组织或细胞的结构染色时会呈现出与染色完全不同的颜色,如甲苯胺蓝染软骨基质中的糖胺多糖,不呈现蓝色,而呈现紫红色,这种颜色上的异常称为异染性。
HE染色法:用碱色染料苏木精和酸性染料伊红染色进行的复合染色方法。
PAS反应:过碘酸雪夫式反应,用于显示糖类。
银染法:用硝酸银显示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网状纤维。
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半透明胶状物质称细胞质基质。
包含物:细胞内临时存在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质和色素等。
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功能的小器官。
内质网:由封闭的膜系及其围成的腔沟通成网状结构。
溶酶体:一种异质性细胞器,是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
常染色质:只能在电镜下看到,染色较浅的低度集缩甚至完全伸展的核小体链。
异染色质:高度集缩,光镜下明显可见的染色较深的蓝色颗粒。
微管:由微管蛋白装配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中间纤维:又称中间丝,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起支撑作用。
细胞核: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的过程。
分裂间期:细胞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细胞类群的过程。
细胞凋亡: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第一单元概述第一节细胞动物体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间质对细胞起支持、营养和保护的作用。
由一些起源形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动物体有4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执行特殊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由若干个功能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特定的生理功能,则构成系统。
一、细胞的构造一般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
细胞是有机代谢与执行的基本单位具有生物合成能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以细胞分裂、增殖、分化与凋亡来实现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1)细胞膜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多糖。
(2)细胞质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所以被称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前者只要功能是合成和运输蛋白质,后者是脂质合成的重要场所。
高尔基复合体位于细胞核的附近,主要功能与细胞的分泌、溶酶体的形成及糖类的合成有关。
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与细胞内物质的氧化及过氧化氢(H2O2)的形成有关中心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3)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场所染色体马64条,驴62条雌性动物体的性染色体为XX,雄性动物的则为XY,家禽的染色体雌性为ZW,雄性为ZZ。
第三节解剖学的常用方位术语矢状面:通过动物体正中轴将动物体分成左右两等份的面,称正中矢面横断面:与动物体的长轴或某一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额面(水平面):额面是与地面平行且与矢状面的横断面垂直的切面。
第二单元骨骼第一节基本概念(1)骨膜外层为纤维层,富有胶原纤维束和血管、神经,并穿入骨质内,可固定骨膜。
内层疏松,为成骨层,含有大量细胞和少量纤维。
幼龄成骨层很发达,细胞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成长;到成年期成骨层逐渐萎缩,细胞转为静止状态,但它终生保持分化能力。
组织与胚胎学名词解释动物医学专用1.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的染色特性有嗜酸性(红色)和嗜碱性(蓝色)。
2.细胞分化:胚胎细胞或幼稚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组成上由共性向特异性,可塑性向稳定性方向转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基因的正常表达。
3.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组织。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4胚胎期原始上皮形成细胞索并出现管腔,末端细胞分化成分泌部,其余部发育成导管,为外分泌腺;发育过程中导管退化,腺细胞排列成团、索或泡状,为内分泌腺。
5.肌质网: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向包绕肌原纤维的管网。
网膜上有大量钙泵,可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6.肌节:相邻两Z线间的肌原纤维称肌节,包括1/2 I带+1个A带+1/2 I 带,为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闰盘:相邻心肌纤维间胞膜凹凸相嵌形成。
横向连接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接触面上有缝管连接。
8.近横小管处肌质网膨大呈囊状称终池。
横小管和两侧终池合称三联体。
9.尼氏体:结构:光镜下为粒状或块状嗜碱性物质;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功能:合成神经递质、神经分泌物和细胞的结构蛋白。
10.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呈棕黑色细丝状结构,胞体内交织成网,突起内互相平行;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起支持及物质运输的作用。
11.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
12.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真正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3.血一胸腺屏障:胸腺小叶皮质内,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形成的血液与胸腺实质间的屏障结构。
组成:①连续的内皮②完整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巨噬细胞)④上皮性网状细胞基膜⑤上皮性网状细胞胞突。
功能:阻止血液内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保证淋巴细胞的发育不受抗原刺激。
14.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离开淋巴结进入血循后,穿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到淋巴器官或组织内的循环过程称之。
单位膜:在高倍透射电镜下,生物膜一般呈现三层结构,每层厚约2.5nm,。
其中内、外两层电子密度大,深暗;中层电子密度小,明亮,一般把具有这种三层结构的膜称为单位膜.基质:细胞质内呈液体的部分,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
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
之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微小器官。
线粒体嵴: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许多许多板状或管状的小嵴。
内膜亚单位:又称内膜基粒,,是线粒体内膜表面众多的9-IOnm大小的颗粒,由头,柄和基三部分组成·包含物: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包括脂肪、糖原、蛋白质、分泌颗粒及色素颗粒等。
核膜:是包裹在细胞核表面的的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所构成的双层膜结构,包括外核膜、内核膜及核周隙。
核周隙:细胞核内,外核膜间的狭窄间隙。
核孔:细胞核核膜上具有的许多散在的微孔,是核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通路细胞增殖周期: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起,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过程。
常染色体: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异染色体: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DNA的存在状态。
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卷曲成染色体。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骨架系统) 一、线粒体: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包围,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线粒体嵴,表面有众多基粒。
是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结构,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结构:由扁囊状或管泡状结构和附在其表面的核糖体构成功能::参与蛋白(主要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滑面内质网结构:一般为分支的小管状或小泡状膜性结构,常互相吻合形成网状,表面光滑功能①合成类固醇激素②参与脂类和糖的代谢③解毒作用.4.离子储存与调节⑤血小板和新核膜的形成3、高尔基体:结构由扁囊状,大泡,小泡三部分组成的膜性囊泡状结构功能:①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②参与溶酶体的形成和脂类代谢等4细胞骨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和微梁:(1)微管结构:由微管蛋白聚合而成,可装配成单管、二联管(纤毛和鞭毛)、三联管(中心粒和基体)) 功能;①构成细胞骨骼,维持某些细胞形态②参与某些细胞的运动与运输2)微丝结构:一种实心的丝状结构。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而胚胎学则是研究动物从受精卵到成体形成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胚胎器官的形成。
这两个学科在生物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组织学1. 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这些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和研究。
2.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
其中,组织切片是将组织切成极薄的切片,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染色则是为了使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器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血液染色、细胞核染色等。
显微镜观察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的形态和结构,以便于对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组织学的应用组织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中,组织学可以用于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在生物学中,组织学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研究动物的进化和分类等问题。
二、胚胎学1. 胚胎学的研究对象胚胎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从受精卵到成体形成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胚胎器官的形成。
胚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的胚胎,因此需要通过动物的繁殖和生殖技术来获取胚胎。
2. 胚胎学的研究方法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其中,显微镜观察是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便于对胚胎发育进行分析和研究。
细胞培养则是将胚胎细胞培养在体外,以便于对胚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行研究。
基因工程则是通过改变胚胎细胞的基因来研究胚胎发育的机制和规律。
3. 胚胎学的应用胚胎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中,胚胎学可以用于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试管婴儿技术等。
在生物学中,胚胎学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发育和进化过程,以及研究动物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问题。
《动物组织与胚胎学》育人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23305003课程总学时:48 ,其中:授课48 学时课程学分: 3.0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秋开课单位:动物医学院适用专业:动物医学所需先修课:《普通生物学》和《动物解剖学》二、教学理念(提示: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阐述)动物组织与胚胎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动物体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器官的生理功能。
同时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价值的引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讲透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讲授其它学科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启迪探索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分组交流讨论、PPT演讲、提交读书报告,平时作业的布置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渗透发展的理念,融入相关科研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成果到教学内容中,启发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专业伦理与人文伦理相结合,渗透关爱动物和对生命的尊重理念。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图五、教学方法(1、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如何实现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教学活动?3、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请给出具体措施)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本课程旨在揭示动物机体的微细结构、生理机能及发生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形态与机能相结合,掌握静态与动态及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动物机体正常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和代谢变化等一系列知识,进一步为学习畜禽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产科学、繁殖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科发展历史或实际的案例,介绍组织胚胎学技术的创新和组织胚胎学家所做的贡献,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价值观;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提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或PPT讲解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锻炼审辩思维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规范撰写读书报告,对参考文献合理引用和正确标注,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动物组织学: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它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故又称显微解剖学。
2.动物胚胎学:动物胚胎学主要是研究动物从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早期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等。
3嗜碱(酸)性易:于被碱(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酸)性。
嗜中性:若与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则称为嗜中性。
4.生物膜:膜相结构是以类脂——蛋白质成分为寄出的膜系统,包括细胞表面膜和细胞胞内膜两部分,通常把细胞的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5.单位莫:在高倍透射电镜下,生物膜一般呈三层结构,一般把具有这种三层结构的膜称为单位膜。
6.细胞器:是指细胞质里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微小器官。
7.细胞增殖周期: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起至下一次分裂完成止,此过程称细胞增殖周期,简称细胞周期。
8.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因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被覆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
9.间皮:被覆于胸腔,腹腔以及内脏器官,肠系膜,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
10.间充质:是胚胎早期的结缔组织,位于内外胚层之间,主要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构成。
11.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埋藏于软骨间质内,其所处的部位称软骨陷窝。
12.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软骨基质染色很深,称软骨囊。
13.同源群:软骨中央部分的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存在,它们均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群。
14.哈佛氏系统:哈佛氏骨板与哈佛氏管合称哈佛氏系统,简称哈氏系统,又称骨单位。
15.肌节:相邻两个Z膜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一个肌节,包含两个二分之一暗带和一个明带,它是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的连接结构。
此处相邻的心肌纤维各伸出许多突起,镶嵌连接在一起,切面上呈阶梯状,增大了接触面积。
17.尼氏体:又称嗜染质,是细胞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在一般染色中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多呈斑块状或颗粒状。
18.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接触点称为突触。
19.郎飞氏节:在髓鞘的间断部位,轴膜裸露,可与细胞外液接触,适于离子交换,此部位称为神经纤维节,又称郎飞氏节。
20.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支配者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21.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的轴突末端到达骨骼肌纤维的肌膜处失去髓鞘,再分成爪状细支,其末端膨大,在骨骼肌纤维的表面形成椭圆形的板状隆起。
22浦肯野氏细胞: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该细胞体大,呈梨形。
23.血—脑屏障:脑组织的神经元与血液之间只要有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神经胶质突起形成的胶质膜三层结构,该结构称血—脑屏障。
24.基层:位于表皮最深层,借基膜与表皮相连的增生能力很强的一层低柱状基底细胞。
25.发生层:表皮中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有70%位于基层内。
棘细胞层深部的细胞也具有有丝分裂相,因此一般将这两层合并称为生发层。
26.气—血屏障:肺泡腔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进行交换时,必须经过磷脂层、极薄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毛细血管内膜及其基膜,这几层结构即构成生理学上所说的气—血屏障或呼吸膜。
27.血—胸腺屏障: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皮质内的淋巴细胞不受外来抗原的影响,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育。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由下列数层组成: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血管周隙和上皮性网状细胞与基膜。
28.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29.血—尿屏障:毛细血管内的物质虑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三层结构:有孔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足细胞之间的基膜、足细胞足突之间的裂孔膜,这三层结构总称为滤过膜或原尿形成滤过屏障,也有人称之为血—尿屏障。
30.球旁复合体:球旁复合体是指位于肾小体血管附近的某些结构的总称,又称肾小旁器。
31.放射冠:紧靠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32.卵丘:随着卵泡液的增多,卵泡腔不断扩大,初级卵母细胞及部分卵泡细胞居于卵泡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入卵泡腔的隆起,称卵丘。
33.排卵:卵泡破裂,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简述1.简述高尔基体复合体的结构高尔基复合体是一种膜性囊状结构,由扁平囊,大泡,小泡三部分组成。
其中小泡又称运输小泡或转移小泡,大泡又称浓缩泡。
2.简述上皮组织的特征细胞成分多而细胞间质少,细胞紧密排列为单层细胞或多层细胞的薄膜状结构,大多数上皮组织具有极性,面向体表或腔隙的一面称游离面,与之相对的一面称基底面,上皮的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借薄层基膜相连接;上皮组织中有神经末梢分布,但一般没有血管分布,通过渗透的方式与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3.简述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单层上皮又分为(1)单层扁平上皮,其内皮部分分布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间皮部分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等;其它分布于肺泡,肾小囊等。
(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胆小管等。
(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胆囊,子宫等。
(4)假复层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等。
复层上皮又分为(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道,阴道,皮肤等。
(2)复层柱状上皮,分布于眼睑,结膜等。
(3)变移上皮,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
4.简述结缔组织的特征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发达。
细胞间质主要由丝状的纤维,液态或固态的基质组成。
狭义的结缔组织是指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骨,软骨,血液和淋巴。
5.简述软骨的类型和分布根据软骨基质内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
透明软骨分布于呼吸道,肋软骨以及关节软骨等处;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盘等处。
6.简述心肌纤维的结构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
两条心肌纤维相接处称闰盘,在切片标本上呈深染的阶梯状线条。
胞核多为一个偶有两个,常位于肌纤维中央。
心肌纤维纵切片上有明、暗相见的横纹,故也属横纹肌,但肌浆丰富,横纹没有骨骼肌清楚。
心肌纤维之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域骨骼肌相似,有规则的粗肌丝和细肌丝,肌丝由大量线粒体以及横小管,肌浆网等将肌丝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束,故常用肌丝束代称肌原纤维,横小管口径较粗,位于Z线处,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而少,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相贴形成二联体。
心肌纤维具有传导和内分泌功能。
7.简述中动脉的结构特点中动脉的特点是中膜含有丰富的平滑肌,故又称肌性动脉。
中动脉从内到外依次是内膜,中膜和外膜。
其中内膜又从内到外依次是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
内皮衬覆于内表面,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减少血流阻力;内皮下层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可减缓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此中含有少量的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该层随血管变小而变薄;由弹性纤维构成,内弹性膜有许多孔,称窗孔,在横断切片标本上,因血管收缩,此膜常,呈曲折波纹状一般常以此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层。
中膜为中动脉最厚的一层,主要由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平滑肌纤维之间夹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
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不含有成纤维细胞,管壁中的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的的能力,中膜中平滑肌纤维的收缩与舒张,使管腔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血流量。
外膜的厚度与中膜的相近,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小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小血管因提供外膜和中膜的营养成分,故被称为营养血管或自养血管,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明显的外弹性膜。
8.简述毛细血管的类型、特点及分布按照电镜下内皮细胞和基质的结构不同科把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窦状毛细血管。
连续毛细血管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连接结构,内皮外周的基膜完整,内皮细胞胞质中除含一般的细胞器外,还含有许多吞饮小泡,主要分布于管腔面和基底面。
广泛分布于皮肤、肺、胸腺、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和肌组织中。
有孔毛细血管也具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和连续的基膜,其特点是内皮细胞在无核部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小孔,分布于胃肠粘膜、甲状腺、甲状旁腺以及肾小球等处。
窦状毛细血管也称血窦或不连续毛细血管,此类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不仅有孔而且细胞间有较大的间隙,主要分布于肝、脾、红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
9.简述消化管的一般结构除口腔外,整个消化管壁从内向外一般均可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或外膜)等四层结构。
粘膜是消化管最内层,粘膜表面经常保持湿润,有保护盒润滑的作用。
包括粘膜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三层。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以及粘膜下神经丛,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肌层在粘膜下层的表面,一般分为内环形肌层和外纵形肌层两层,肌层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可使消化液与食物或食麋充分混合,并不断后送。
外膜为消化管的最外层。
分为纤维膜和浆膜两种,前者只由结缔组织构成,后者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间皮表面滑润,以利于器官的活动。
10.简述胃底腺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等所组成。
主细胞又称酶原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体部和底部。
分泌时,酶原颗粒靠近细胞膜,进而融合释放出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变成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分解。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在胃底腺的体部和颈部居多,细胞质强嗜酸性,这与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与线粒体又关,壁细胞可合成与分泌盐酸。
颈液粘细胞多分布于胃底腺颈部,此种细胞分泌的粘液为酸性,与胃粘膜上皮分泌的粘液有所不同。
干细胞分布于胃底腺的颈部和胃小凹深部,干细胞处于活跃的增殖状态,增殖后的细胞可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深部迁移,可分化为其它胃底腺细胞。
内分泌细胞主要为ECL细胞或D细胞,ECL细胞分泌的组胺主要作用于临近的壁细胞,促进其泌酸功能。
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有可通过抑制ECL细胞而间接地作用于壁细胞。
11.简述小肠各段的组织结构特点十二指肠绒毛密集,多呈叶状,杯状细胞较少,粘膜下层中含有十二指肠腺。
空肠肠壁中环皱襞发达(反刍动物),绒毛也较密集,细而长,呈指状,杯状细胞增多。
固有层中含有孤立淋巴小结,在淋巴小结存在的部位,绒毛多不发达,有些淋巴小结深入粘膜下层中。
回肠绒毛的数量比十二指肠和空肠少,多呈锥状。
上皮内杯状细胞更多。
固有层中含有孤立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
集合淋巴小结位于肠系膜对侧的粘膜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