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的人口》教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1.3 中国的人口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人口的特点。
2、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人口的特点。
2.我国关于人口的基本国策。
三、教学流程设计复习巩固(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1、以人口密集的图片导入2、出示学习目标:知道我国人口的特点。
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3、出示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115、《地图册》P810,回答问题。
(5分钟)1、人口普查的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是。
2、《地图册》P8左下角“中国人口增长和自然变动情况”图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二是。
3、建国后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是。
4、P13图110“中国人口分布”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三是。
5、我国人口具体的分布特点是?6、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重哪个大?7、针对人口问题,我国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
(二)检查自学效果1.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教师补充并释疑。
(三)难点分析1、以数据对比说明我国人口数量极大2、人口增长的趋势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看图分析: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拓展人口过多引来的问题4、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四)小结(五)当堂训练1、完成P11“活动”第1题。
(六)当堂作业必做:《全优》P911选择题选做:P8“自我感知”四、板书设计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我国人口的数量大特点增长快对策计划生育分布不均。
《中国的人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人口的概念和定义中国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中国人口的特点和分布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的概念和定义,介绍中国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的特点和分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过程。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图表法: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的图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口变化。
第三章:中国人口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政策背景和目标中国人口政策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情况中国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评价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的人口政策背景和目标,介绍中国人口政策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情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四章:中国人口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挑战。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挑战中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建议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挑战,分析中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中国人口的特点、演变和问题。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能力。
5.2 教学内容总结中国人口的特点、演变和问题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和挑战中国人口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中国人口的特点、演变和问题,介绍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和挑战。
《中国的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速度等。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
2. 中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3. 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中国人口政策的理解和分析。
2. 人口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
2.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案例材料。
2. 安排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3. 提前通知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七、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 通过展示图表和数据,讲解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3.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探讨影响因素。
4. 介绍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让学生了解政策调整的原因。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关于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 让学生谈谈对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3. 讨论:为什么中国会调整人口政策?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总结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 让学生思考人口政策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布置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短文写作。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反思,确保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人口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挑战。
3.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七、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人口》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人口》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掌握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人口问题的理解程度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图表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人口问题的现象,但对人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现象中看到本质,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数据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人口问题的现象和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的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中国人口的总量和增长速度,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如生育观念、政策影响等,引导学生从现象中看到本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资源环境压力、就业问题等,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增长的趋势;(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观察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2)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3)采用案例分析,探讨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践效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提高学生的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增长的趋势;(3)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践效果。
2. 教学难点:(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3)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中国的人口》;(2)相关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资料;(3)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2)提问:“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我国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人口政策的案例,如“计划生育政策”;(2)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效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科书内容,总结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2. 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践效果;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国的人口》教材活动解析P.11~12活动:【活动目标】利用教材“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柱状图,理解我国人口数量方面的基本国情,强调读图能力的训练;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从中感悟我国人口之多。
【答案提示】1.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学生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略。
2.8 000万以上的共4个:广东、山东、河南、四川;5 000万以上的共10个,除上述4个外,还有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浙江。
P.12活动:【活动目标】通过这组活动引导学生绘制、计算、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特点。
同时,训练学生的地理绘图技能。
【答案提示】1.绘图略。
2.从1950年到2010年,我国每间隔10年分别增加1.1亿、1.9亿、1.4亿、1.5亿、1.3亿、0.7亿。
从计算结果来看,我国人口增长迅速。
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20世纪70年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3.估计202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4亿,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4.5亿。
P.14活动:【活动目标】本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读图来感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学会归纳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答案提示】1.从左至右人口为9 579、7 866、2 181、300;从左至右人口密度为599、787、13、2.4。
东部沿海人口稠密,西部内陆人口稀疏。
2.大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此线以东,人口密度较大,大多在100人/千米2以上;此线以西,人口密度较小,大多在10人/千米2以下。
3.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平原和低缓的丘陵,水源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
而西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千米2,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的人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学会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分布图”,通过读图学会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所产生的问题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探究其形成原因。
在涉及人口增长的环节时,要求学生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在人口分布的环节,要求学生计算人口密度,以此不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增长速度以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呢?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国的人口。
二、探究学习(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学生活动:对比分析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的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师总结:俄罗斯国土面积约是我国的1.8倍,而我国人口约是俄罗斯的9.6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约是加拿大的39倍,约是美国的4.3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上名幅其实的人口大国。
多媒体出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提出问题:人口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各是多少?学生读图回答: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1.2%,印度占16.7%,美国占4.6%,印度尼西亚占3.5%,巴西占2.8%,俄罗斯占2.5,其他国家和地区占48.7%。
师总结: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得出我国人口的第一个特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二、学情、课标分析学生在初一年时有学过世界的人口,对于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于我国的人口国策也都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实行人口国策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的特点。
2.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并结合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与人口分布的规律。
2.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分布特点2.我国的人口国策及其这样实施的原因。
教学难点:我国人口国策调整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人口,一说到人口,我们就知道中国是世界人口数目最多的国家,那么目前中国有多少人口呢?【板书】1.3中国的人口1.人口基数大【推进】展示中国的人口数据,截至2015年中国人口数约为13.7亿。
展示中国人口数占世界人口数的饼状图,中国目前人口数大约占到世界总人口数的20%。
意味着从世界上随机抽取5个人,就会有一个是中国人。
【活动】完成p12的活动题,通过活动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口之多。
【补充】完成活动题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读图技巧进行辅导,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柱状图。
中国人口数超过8000万的有4个省份,超过5000万的有10个省份。
【小结】中国不仅总人口数是居世界第一,就是随便一个省份的人口数都能排在世界的前列。
【过渡】那么中国人口除了数目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板书】2.人口增长快【推进】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因此增长速度也比较快。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是一节关于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和问题的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人口问题的深入理解仍需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口问题有所接触,但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分析方法尚需建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数据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口和资源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对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地区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地图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各省区人口增长情况表等。
2.资料:关于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影响的案例。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的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师讲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的地区,探讨其原因。
《中国的人口》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人口统计图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4.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和“中国的人口政策”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标准内容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在实行计划生育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仍较多。
“标准”要求“运用有关数据说明”,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间段宜为1949年到现在,并特别关注实行计划生育前后的差异。
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速度较快后,学生很容易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为加深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速度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正文简明扼要地讲述了2010年我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教材绘制了一幅“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并围绕这幅图设计了一组“活动”。
这样来安排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行政区划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国人口数量之多,教材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我国人口大省与世界人口大国的比较,强化学生对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理解。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这部分内容以“活动”为主,而且是“活动”内容在前,正文内容在后。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1.3 中国的人口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如果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必将使学生感到乏味。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删减与重组,以便迎合初一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条件。
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五大板块,力图环环相扣,意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设计时注重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体验过程与方法,并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考虑,初中二年级学生好动、好奇、乐于表现自己,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获得老师的表扬等等。
抓住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现象,我采用电脑课件这种形象、生动、直观、简单、便捷的教学方式,同时采用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创造的天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教材分析:教材作为课堂学习的材料和工具,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中介,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中国的人口》一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面中国行政区划内容的延伸,又为后面的民族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重点是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问题的对策。
设计时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调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增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人口的数量、地理分布特点、人口政策,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识图、析图和绘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类地理图表,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办法,同时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人口国情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通过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掌握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总结阅读人口统计图表的方法规律。
2、结合人口分布图和相关数据计算,解释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重点)3、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学习过程]引入新课:假期大家都去哪里旅游了?跟随网友的镜头出去转一转。
(播放热门景点的人口拥挤的图片)教师: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平日里在各自岗位上的辛勤付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我们当下的美好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人口》。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目标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师:提到中国的人口数量,我们在世界地理上就学过,数量是最多的。
看一下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结果。
学生读图总结结果。
教师: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6亿人,到如今的13.7亿,我们的人口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增长过程呢?请大家对照学案,完成自主探究一。
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画图,师生共同读图析图。
教师:总体来说,我国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口增长较快,所以才会出现假期出游一幕幕拥挤的画面,面对高热度景区的热闹嘈杂,青藏地区给出了让这样的旅游广告:不想人从众,就来这里看一看!我们来欣赏一下美景。
这些地方宁静悠远,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了人口分布上的巨大差异。
目标2:人口的分布学生完成自主探究2。
学生上黑板指出人口超过8000万和5000万的省份。
合作讨论::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分布如此稠密,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如此稀疏?〔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学生总结〕目标3: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师总结: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同样,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教师引出:人口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制定了一项人口政策,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长期执行。
下面请大家完成目标三的自主学习部分。
《中国的人口》教学建议新课导入:从学生经常见到的情景引入,如播放一小段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场景的录像。
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录像中的场景。
在我国960万千米2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人口。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人口。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方案①:利用“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并结合P.11~12“活动”进行。
1.教师讲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为了加深对这组数据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比较。
世界上人口超过5 000万的国家,被称为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大约有24个。
2.学生活动:读“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请找出我国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学生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我国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共有10个,即广东省(10 430万)、山东省(9 579万)、河南省(9 402万)、四川省(8 042万)、江苏省(7 866万)、河北省(7 185万),湖南省(6 568万)、安徽省(5 950万)、湖北省(5 724万)、浙江省(5 443万)。
教师讲解:图1-9“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是一幅柱状统计图,显示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人口数量很大,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28个,2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26个,3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19个,4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14个,5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10个,8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4个。
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总和的3倍多。
世界上,平均每5个人就有1个中国人,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中国的人口》教学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
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
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
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
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情况,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
四、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学习资料(每位学生一份)、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国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漫画,问:学生以上图片反映
了什么现象?从而导入本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分发学习资料,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人口的数量、增长、产生问题及对策、分布概况等四点,记忆为主;技能与能力要求:学会看各种统计图表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复习读图的三步骤(图名、图例与注记、主图)
②要求: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
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小结本课]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
[当堂巩固](10分钟左右)
学生先独立完成巩固练习,之后对答案。
因练习很基础,没有准备讲析的,但仍
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评。
十、教后反思
按此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精讲内容较多,导致上课节奏过于快,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偏少。
此外,学生长时间自学或练习,上课气氛比较沉闷;且学生自学速度不一,常出现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在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况,上课时效性不高,下次可改用分散学、分散教的方式,即展示一个目标,指导学法后,学生针对这一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再精讲这样的顺序展开教学,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