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9
电视新闻评论一、什么是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机构或评论者、评论集体对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明确表示意见和态度,对事态的演变、发展进行分析、评述,是电视机构的政治旗帜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
二、电视新闻评论分类早期电视新闻评论从 1950 年起便出现了沿袭报纸和广播评论方法的“电视短评”、“编后语”、“编者的话”等。
我国电视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有电视特色的新闻评论节目,目前常见的形态有以下几种:1、电视谈话电视谈话是由新闻节目主持人邀请嘉宾和观众,就观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
在节目中参与讨论的人尽可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明自己对问题的态度和认识。
这种节目形式能够反映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是最广泛的社会讨论,具有强烈的参与感。
2000 年 7 月央视推出《对话》,半年后《对话》成为很有影响力的节目。
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谈话节目还有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等。
2、电视论坛电视论坛是由主持人针对当前某一重大新闻或者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邀请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发表意见或进行讨论。
参与电视论坛评论的嘉宾都是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其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富有权威性、客观性、前瞻性,因而比一般电视谈话节目更具权威性,具有极强的启迪、沟通和引导的作用。
譬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各频道采用电视论坛的形式,纷纷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军事问题专家对战争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央视新闻频道成立以后,还设立了专门的《央视论坛》,由此可见电视论坛也是打造品牌节目频道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3、主持人评论主持人评论是由电视新闻主持人就某一社会问题或者社会想象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评论形式。
一般由主持人参与策划、写作、播出的全过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展开分析,并以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方式出现,以自己良好的新闻素质和个人魅力去洞察新闻的意义,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
电视评论是一种通过电视媒体对特定事件或问题进行阐述、评价和解释的表达形式。
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同时也能有效地引导观众的价值观和态度。
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电视评论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通常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和分析。
新闻评论的目标是帮助观众深入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提供对事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
在新闻评论中,主持人或评论员通常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事件进行阐述和评价,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二、专题评论
专题评论是一种针对特定主题或问题的评论形式,它通常会邀请专业人士或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和阐述。
专题评论的目标是帮助观众全面了解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在专题评论中,嘉宾通常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会与主持人或其他嘉宾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访谈评论
访谈评论是一种通过与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来展示事件真相和问题本质的评论形式。
访谈评论的目标是帮助观
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人员的态度和观点,同时通过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引导观众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在访谈评论中,主持人通常会与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以了解事件的真相和问题的本质,同时也会邀请其他嘉宾进行点评和分析。
总之电视评论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它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引导观众的价值观和态度。
---------------------------------------------------------------最新资料推荐------------------------------------------------------最新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业务知识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及答案重点简答、论述题目汇总 1.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答: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 (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2)广播电视新闻需要受众听得见、听得懂,便于耳听接收;(3)广播电视新闻的各构成要素都要求真实、准确,语言表达要准确;(4)广播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应相对完整;(5)受众的多样性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同时也要避免语言表达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2. 简述广播电视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的广播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答: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渠道: (1) 政务渠道,又称官方渠道,主要是指各级政权机关及其行政事务活动,包括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 (2) 生活渠道,是记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和采访过程中的观察和积累; (3) 受众渠道,是来自受众的信息; (4) 传播渠道,即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
报刊、通讯社、网络、其他广播电视报道等,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
3 3 、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什么?进行现场报道者除了具1/ 16备记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突出具备哪些能力?答:(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
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 (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现场报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 (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新闻评论写作》★重点归纳★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1.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2.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和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两种基本体裁。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3.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伤口鼓舞人。
4.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说理,直接发表意见的主体。
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5.新闻评论的特点:(1)新闻性(1,现实的针对性2。
强烈的时效性)(2)政治性(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2。
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问题)(3)群众性(1。
面向广大受众2。
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6.新闻评论的功能与作用: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深化作用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1.明确了选题与立论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走全面认识搞好选题和立论在评论写作中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就评论写作的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选题和立论;二是提笔阶段的论述和说理。
其次,就是衡量评论作品的标准而言,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再次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
2.论题从那是来?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布暑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次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3.立论的基本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4.选题和立论的前提(1)调查研究──选题和立论的前提调查研究对选题立论的重要意义,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新鲜素材。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一章一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二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三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
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
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
起作用在于: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第九讲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现代媒体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这类节目通过舆论引导和评论报道的方式,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观点和思考角度。
本文将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和特点、影响力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和特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通过电视传媒发布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评论报道。
它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区别。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活泼,注重情感化和亲和力,通过主持人的解说以及来宾嘉宾的观点交流,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节奏感较强,节目时间有限,因此对于各类新闻事件多以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报道进行评论,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呈现全面的观点。
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注重多元观点的呈现,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名人或观众参与讨论,提供不同的视角和声音,以达到全面客观的报道效果。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它通过独立的思考和评论,为观众提供了解释和分析新闻事件的平台,帮助观众理清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事件。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舆论引导作用,对热点话题的报道和评论能够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形成。
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邀请观众来电或上台发表意见,促进公众与媒体的互动,增强了大众对新闻报道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未来趋势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观众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触节目的方式逐渐增多,这将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备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其次,互动化将成为未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特点,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参与节目的讨论和互动,使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视听结合电视新闻评论有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了解社会事件、现象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评论既有新闻的实时性、客观性,又有评论的深度、观点性,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其在传媒领域独树一帜。
而视听结合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特点,更是为观众带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视听体验。
二、视听结合的优势1.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视听结合使得电视新闻评论在传播信息时,既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事件现场,又可以通过声音解读新闻背景、分析事件意义,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视听结合让电视新闻评论呈现出更为真实、生动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感受到事件的发生过程。
同时,现场音效的运用也使得新闻更具真实感,让观众对新闻内容产生共鸣。
3.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视听结合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多表现手法,如无人机航拍、VR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让新闻报道更具视觉冲击力,拓宽了新闻传播的视野。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实践应用1.新闻报道中的视听结合:在新闻报道中,视听结合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在报道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事件时,电视新闻评论会通过现场画面、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事件情况,让观众及时了解事件进展。
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从早期的新闻述评、专题报道,到如今的互动评论、网络直播等,视听结合在节目形式上的创新为观众带来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3.案例分析:以我国近年来热播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联播》为例,该节目在保持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入视听结合的手法,如无人机航拍、VR技术等,使新闻报道更具现代感。
同时,节目还注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邀请各界人士进行评论,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
四、视听结合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技术层面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视听结合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层面的挑战。
广播电视业务知识一、广播电视节目及构成要素广播电视节目包括三个层次:一套节目一个节目一次节目广播电视节目分类:按内容性质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按内容构成和组织形式: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型节目按播出时间分: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按播出次数和内容分:首播节目重播节目滚动节目广播的传播的符号:声音(语言音乐音响)语言三种基本形态:新闻播音语言新闻报道语言实况语言音乐存在三种形式:音乐节目节目音乐实况音乐音响分为:实况音响音响效果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声音和图像。
图像在形式上大致可分为:1、文字(一是画面内的文字;二是编辑制作时加上去的文字)2、示意图与图表3、照片与图片4、影像电视影像的要素1、镜头与蒙太奇。
由电视摄录系统记录的一段连续的动态影像流程称为一个镜头,它是电视语言基本表意单元和叙事单元,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汇。
蒙太奇又称镜头语言。
即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将一个一个的镜头,根据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意相对完整的表意整体。
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特殊的语言形态具有以下三个层次的意义:1、作为影像表达反映现实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即直观视听形式的思维2、作为影像作品基本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3、镜头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
2、画面构图3、光线。
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4、拍摄角度。
(1、平角2、俯角3、仰角4、正面5、侧面)5、运动镜头。
变焦距镜头、摇镜头、移动镜头。
1、变焦距的镜头。
是通过一边改变镜头焦距一边进行拍摄的方式获得的镜头。
2、摇镜头。
摇镜头的获得过程称作摇摄。
摇摄是指摄像机镜头以固定支点为圆心做旋转运动进行拍摄。
3、移动镜头。
所谓移动镜头,就是摄像机在运动中所拍摄到的镜头。
它可以全方位地变换与被拍摄对象的距离和拍摄角度,形成推、拉、移、降、跟等各种运动方式。
6、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1、易于接收接受;2、可听性;3、准确性;4、完整性;5、通俗性二、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广播传播的优势和劣势广播的传播优势包括: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2、听众广泛,覆盖面广3、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电视新闻评论特点与制作技巧论文摘要:传播的手段和符号决定了媒体的传播特点,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声画结合,双线互补、多元角色共同参与、充分展示纪实信息,现场感强三大特点。
在制作电视新闻评论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尽量选好题目和角度,使用好评论语言,深入挖掘,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让评论有深度、有内涵。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特点;制作技巧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声音、画面、文字等传播符号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判断、有归纳预测的一种引导性新闻节目。
常见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有三种类型:访谈式,如《焦点访谈》;群言式,如《铿锵三人行》,这种评论形式与访谈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参与人数的增多,形式较为自由;调查式,如《新闻调查》。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传播的手段和符号决定了媒体的传播特点,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声画结合,双线互补不同于广播只作用于受众的听觉,报纸只作用于观众的视觉,电视新闻评论把电视传播符号与新闻评论题材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声音、画面和文字手段,既诉诸受众的视觉,也诉诸听觉。
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途径接收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和评论观点。
电视新闻评论充分发挥自己的图像优势,广泛使用各种传播符号,让人物的语言配合动作及文字真实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大延长了视听感官,强化了观众对信息的感知能力。
电视虽然和广播一样,用线性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广播是单性传播,声音是唯一的传播方式,电视因为可以同时利用声音画面两种手段,能实现“双线互补”的传播效果。
(二)多元角色共同参与纸媒、单篇是“一言堂”式的评论,表达的只是作者的看法。
广播新闻评论是以主持人或评论员为核心,辅助多种声音,虽然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媒体的看法,但中心人物只有一个,论点也只有一种。
电视新闻评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可以多人共同讨论,形成群体式、参与式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新闻事件或重要发表意见、做出分析评论或评述一种节目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如下主要特点;一、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基础之上,是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是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之上,电视具有自己的优势。
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的情景、当事人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
文字语言在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限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
广播时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文字语言一样,在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音响虽然直接在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
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告、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在现事物原貌。
使新闻评论从论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放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二、评论和报到同步进行。
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在展示、调查、评述事件的经过,边进性分析与评论。
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抓住症结,推导结论。
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采访让事实说话。
三、评论过程中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相结合,从而达到说服力、感染力的统一,起到美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中评论的图像、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合的传播手段,更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并由情感因素去带动认识和行为因素,使观众接受评论因素,电视新闻评论中这种情感诉求带来的感染力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评论对象(问题、现象、新闻事实及其形象)的确凿可信性。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发展策略分析及对策【摘要】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传播媒体的重要形式,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发展策略分析、针对竞争对手的对策、提升影响力的战略和利用新技术的发展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针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如客观性、即时性等,我们可以通过提升专业素质和加强采访调研来提升品质;而在发展策略方面,应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开发热点话题,提高观众吸引力。
针对竞争对手,可以加强自身特色、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影响力的战略和利用新技术的发展策略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结合总结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重视对策的制定和执行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提升电视新闻评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特点、发展策略、竞争对手、对策、影响力、战略、新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对策的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也在不断演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了简单的传递信息阶段,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分析性。
电视新闻评论因其图像化、声音化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不同新闻事件的多维度解读需求。
在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保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如何与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如何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都是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发展策略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可以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脉搏,提升电视新闻评论在媒体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2. 正文2.1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传播领域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及时性:电视新闻评论能够实时反映事件发生的最新情况,让观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重要新闻内容并进行评论。
2. 多元化:电视新闻评论可以涵盖各种不同领域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从多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_电视新闻评论的优缺点》摘要: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
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社会舆论,林林总总。
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
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
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
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
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一、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评论。
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只有把听觉上的声、和视觉上的流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优势。
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
要想使画面贴近声音,�编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节目报道中,很善于捕捉细节,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景深的运用,以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一则揭露执法办案人员在办案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表面上看去似乎镇定自若,但镜头摇到他的手上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手正在不停地颤抖。
新闻评论复习要点(1)《新闻评论》复习1.新闻评论的概念:是针对近期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发表评论、推理和表达意见的一种文体。
它是一种政治新闻体裁,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
2、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3、新闻评论最早出现于报刊。
4.新闻评论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研究新闻评论的应用和写作规律是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5、新闻评论的意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
6.新闻评论的特点1)新闻性: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的新闻性,这是由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也是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一个重要区别。
2)政治性: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也是决定于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
3)群众性: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体现在其内容上,是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
4)其次是论述方式要考虑读者的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所喜闻乐再见第三,要吸引群众参与新闻评论的撰写。
7.新闻评论的功能1)引导: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的形势,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通过对重要新闻事实的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褒扬先进,批判时代弊病,帮助群众认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区分先进与落后、对与错,明确赞成与反对的内容。
2)释疑:新闻评论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这是群众最关心、最焦虑的莫衷一是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为他们释疑解惑。
3)立场声明:作为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新闻评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表编辑部的重要事件或问题表明态度。
对于国内外的重大问题或对外关系中的问题,全国性的新闻媒介还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4)深化:新闻评论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思想的提炼升华,挖掘其普遍的社会意义,从全局的高度说明问题,虚实结合。
新闻评论重点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1、新闻评论的定义: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属于论说文范畴。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1)反映内容不同:A、新闻报道: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B、新闻评论: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2)写作目的不同:A、新闻报道终点:还原事实【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B、还原事实:新闻评论的起点;评价事实【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3)表达方式不同:A、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B、新闻评论:“直抒胸臆”,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3、新闻评论的特点:论题——强烈的新闻性;论理——鲜明的思想性论说——广泛的公众性4、新闻评论的分类:1)带有全面部署性的2)带有说理启发性的3)带有业务指导性的4)带有政治鼓动性的5、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监督功能6、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舆论引导第二章评论写作及方法1、选题的概念: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
2、选题的性质:1)选题就是要选择论题2)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3)人们的选择本质是价值的判断。
(评论价值包含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评论价值的基础)选题本质:对论题的价值判断3、选题类型:1)事件性:突发性事件2)非事件性:普遍存在并值得社会关注的事件3)周期性:配合重大节日,主题日等的评论4、选题的依据: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以及主要领导人的最新讲话精神,亟待进行舆论引导。
2)现实生活中刚刚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好思想、新人新事新风尚,亟待进行宣传倡导。
3)当前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亟待进行正面疏导。
4)人们共同关注而又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亟待进行澄清。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
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
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
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
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容不可缺少的部分。
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1、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
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
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
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
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
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分析与评论。
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
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优势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
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曾组织农民向棉花收购点交棉、记者回来后棉纺厂继续收棉的全过程,这是最常见的;也可以是记者的采访调查过程或采用记者再现事实发展变化的倒叙方式。
在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中,还可以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或偷拍手段获得公开采访无法得到的节目素材。
可以说,调查性新闻评论的成功,不仅需要记者的知识和良好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智慧、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评论过程中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相结合从而达到说服力、感染力的统一,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图像、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手段,更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并由情感因素去带动认识和行为因素,使观众接受评论信息。
电视新闻评论中这种情感诉求带来的感染力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评论对象(问题、现象、新闻事实及其形象)的确凿可信性,乃至强大的震撼力。
2.画面形象本身(如新闻场面、行为、动作、语言、环境、细节、光线、气氛等)的动情性和感染力。
3.贴近观众、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带来的亲近性和感染力,而这种亲近性使得栏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4.采访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的责任心、正义感、情感态度,乃至人格力量对观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当事人、责任人接受采访时的复杂心态和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观众也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4、传播者论点和受众认识高度融合吸引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论证过程,实现论证的群体性,使新闻评论的论点和结论更具交流感和客观性,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也是一个依托新闻事实(论据)进行归纳、推理从而形成论点的过程。
只不过这个过程的进行,不是由传播主体单独完成的,而是由传播者组织有代表性的各阶层人物共同参与完成的。
受众参与论证,主要由节目主持人或记者通过提问、交谈来实现。
在记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阶层人士,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相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热心观众从提供事实依据、证实事实,到发表见解,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各自视点参与评论。
在这种论证过程中,各阶层人士相互交流、对话,相互支持或补充,甚至出现不同见解的冲突、碰磕。
这种论证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在较高的层面上达到了主体观点和客观认识的高度融合。
这种论证的群体性和广泛参与性,加上传播的主客体双方形成平等、沟通的心理机制,使受众更自然、愉快地接受传者的论点。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评论。
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只有把听觉上的声、和视觉上的流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优势。
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
要想使画面贴近声音,采编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节目报道中,很善于捕捉细节,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景深的运用,以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人物的心世界巧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一则揭露执法办案人员在办案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表面上看去似乎镇定自若,但镜头摇到他的手上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手正在不停地颤抖。
这一个细节,就真实地反映出他作贼心虚的心世界。
这一个画面抵得上许许多多的文字所表达的容。
使观众直截了当地明白了画面所表达的涵,细节最能够体现事件的实质,揭示事件意义,也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部分。
因此,抓住细节,以小见大,是电视评论常用的手法。
这也是电视画面的优势所在。
1.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电视评论可以听,可以看;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双通道地传递信息。
视与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外界的感受,6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类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
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 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耳目并用,就能记住 50%。
当然记忆的持久性有长有短,而人对于记忆本身是有选择性的,情况比较复杂。
但耳目并用的记忆效果比之于单用耳朵或单用眼睛的效果要好,这是确定无疑的。
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电视评论在写作和制作中,就可以既发挥广播评论的长处,又可以运用图像语言,同时辅之以文字解释,以提高收视效率。
2.声画并茂,形象逼真电视评论透过电视荧屏,为人们提供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观察世界的窗口"。
可看可听、真切具体、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综合传播,既顺应人的生理特点,又可使电视评论比之于广播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感觉更真实、更亲近,且有具体的美感。
它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强。
当然,电视传播有它不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它所反映的表面性。
电视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物的外貌和外观,而人物心活动和事物的在规律,不容易用画面来表现。
又如它反映的不可再现性,这与广播的稍纵即逝有点类似,不少重要场景,时过境迁,电视就无法到现场拍摄,这些对于电视评论来说确实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改进、形式的变化,扬长避短,弱点是慢慢可以克服的。
3.渗透力大,受众面广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
与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观众和听众,除了自觉地收听电视评论节目以外,更多的情况是处在不自觉收听之中。
电视频道的多选择性、声画并茂的荧屏美感,客观上促使广大电视受众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收听收看了电视评论容。
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
这种优势,是任何报刊评论、广播评论都是难望其项背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趋势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
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
抓现场,对电视评论来说至关重要。
中央电视台《时空》里的"生活时空"中报道了最大的家具城失火的新闻。
记者与消防车同时到达火灾现场,对火灾情况、灭火情况、灭火后现场的情况作了完整、连贯的报道。
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采访,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1、注重评论的多角度多方位电视评论所传播的意见是一些立体化的、多方位、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无论来源还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这也是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社会现象已经由过去较为简单化而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人们的思想也更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使得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本身就相对复杂,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更是多种多样。
而许多观点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观点的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的特征,而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则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又使得这些观点的论争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感。
由于广大群众对观点争鸣具有天生的偏好(曾经风靡一时的争鸣以及目前报刊上流行的时评言论便是证明),而这种形式可以使百姓观点得以尽情发挥,形成争论的局面,可以有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论争,由专家评说。
这种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而这种评论的关键是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有电视评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有专家见解,发表时评、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