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所传达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培养学生对和平和human rights 的尊重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3. 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练习,运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四、作业布置1. 回家作业: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课堂作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和内容。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学会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运用事实与观点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培养对和平、人权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掌握描绘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短片,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章,勾画出生僻词汇和重要句子,尝试概括文章主题。
3. 课堂讲解:针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观点。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主题题目,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篇关于历史事件文章,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2. 主要内容:奥斯维辛历史背景作者描绘手法文章主题与观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文章,从事实中提炼观点,阐述作者情感态度。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以及描绘手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历史事件文章,提高对事实与观点分析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和平与人权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升情感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导入环节中短片选取,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事件兴趣和情感投入。
是课堂讲解中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这是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关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导入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
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
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
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
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
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进入文本一)整体把握析标题1、这篇新闻有没有体现一般新闻的普遍特性?参考示例:真实性,真实的景象、真实的感受;客观性,客观的事实存在;时效性,14年后重游所写,似乎没有什么时效性;异常性,与奥斯维辛不相匹配的景象(①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②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③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雏菊花正在怒放)。
2、最突出的新闻特性是什么?参考示例:突出了新闻的异常性。
3、如果说这样的充满生机的安详宁静的景象是异常的,那么在奥斯维辛,怎样的景象是正常的?你怎样理解“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了,为什么还要报道?这说明“没有什么新闻”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怎样的新闻价值呢?参考示例: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建立的集中营,是一所令人不寒而栗的杀人工厂。
它总共存在4年零9个月,即1730天,在这段时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平均一天死去2312 人,这就是当年人们听惯了的每天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骇人听闻的新闻!而今天的奥斯维辛——曾经的杀人工厂,已经不再杀人。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报道性文章。
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现状和幸存者的采访,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罪行和人类历史的悲剧。
本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把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2.1 教学内容1. 文章基本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报刊名称等;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3. 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2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阅读理解: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叙事手法、结构特点和主题思想,分享心得体会;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梳理文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3.2 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场景;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感悟引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历史与人性的感悟,总结教学效果;4.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习情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提问学生对奥斯维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奥斯维辛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并提问他们对于这个有什么想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奥斯维辛的历史背景,了解奥斯维辛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第二章:文章概要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段,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于奥斯维辛的描述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于奥斯维辛的描述,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态度。
第三章:文章细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例子。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分析其中的例子和论据。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方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并分析其中的例子和论据。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和论据如何支持作者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第四章:作者的观点和感受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培养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三段,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态度。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三段,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态度,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回顾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教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之余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理论书籍和专家论著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
“组兴我荣,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指导本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每人认真通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鼓励教师每人订阅报刊,平时通读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
3、鼓励本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完善教育教学五认真,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评价。
四、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公开教学,认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根据校本研修计划我们本学期推出3个形式不一的公开课例,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2023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5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__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__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__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
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
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__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2、教学难点: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教学流程】一、明确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1、走近奥斯维辛,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明确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区别之处,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3、挖掘文本内容,把握新闻的细节。
4、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展示教师明确:同学们,这些图片可谓让人惨不忍睹,但这些图片上所展示的,就是被称为死亡工厂、人间地狱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它是德国纳粹残暴行径的有力物证,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一段不堪过往。
今天,让我们步入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同去回顾那段可怕的历史,去牢记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教师板书:课文标题三、走进历史,融情于文。
1、多媒体展示内容,学生进行简介。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吗?预设:它是德国法西斯用来摧残生命的一间死亡工厂,更是一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3、板书总结:奥斯维辛:死亡工厂(人间地狱)四、速读全文,整体感知:多媒体提示1、教师提问: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转换角色,将自己作为一名参观者,随着作者的视角,一起步入文中,去感受新闻内容和情感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进行叙写?他都集中描写了哪些地方?2、学生速读全文,快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预设:①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②描写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师生共同总结:罗森塔尔突破了一般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利用纯主观式叙写,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将强烈的情感蕴藏在细节之中,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这也就是,为什么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而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在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的原因所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开课学校:龙岩八中
开课教师:段慧慧
开课班级:高一(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教学难点】
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受
1、展示银幕再现的历史。
结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感觉。
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
(“恐怖”“讽刺”“噩梦”“挣扎”等)
2、那么文中的参观者又有何感觉呢?
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沉思——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这里有不忍,有愤恨,有震惊,有惊惧。
二、探究细节
1、那么作者有没有更不一样的感觉呢?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传递出这种特别的感触?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
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出示图片——集中营的大门上有三个词,组合起来就是:“劳动使人自由”。
)看了这一细节你会有什么感觉?
2、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讨论,找出文中细节,思考它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
①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
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
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②“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③文章中“参观着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
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因为尊严受到冲撞。
④“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⑤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
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不仅仅看到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
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还让我们看到希望。
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
三、揭示主旨
1、这是外国作品,有不同的译本。
它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课文为什么不选择后一种呢?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
2、结合前面作者的感受,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四、新闻特征
(出示一则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3、结语 五、布置作业
1、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
(200字之内)
例如: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忘记、麻木、逃避……)更该(铭记、反思、直面……) 学生展示
2、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