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78 KB
- 文档页数:16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家傲·秋思》和《江雪》。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文学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
本节课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世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欣赏法: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
二、初读《登幽州台歌》。
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乌衣巷》、《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
然而,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营造。
2.诗歌文本:准备五首诗歌的文本,标注好朗读节奏和韵律。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相关图片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有的同学曾游览过祖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游览过村庄呢?有的话你又看到了什么呢?没有也没关系,今天我们一起跟着陆游去看看!学生回答,看到的一些景物,没有去的同学不要急,我们马上就可以去游玩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重点明确:(1)“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2)莫:不要。
(3)浑:①水不清,污浊;②骂人糊涂,不明事理;③全,满:~身是汗;④天然的。
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有感情地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登幽州台歌(一)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
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0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2.借助说明,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掌握,朗读赏析,意会感情,拓展延长。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露出的激烈感情。
导语设计设计 1:(文本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积厚流光、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襟弘愿,博学多才;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斥,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己。
于是他感慨万千,不由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边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设计 2:(视频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感觉奇异不奇异?山上为何会有这样的一座山呢?今日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设计 3:(激发兴趣)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可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述你印象中的泰山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20 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1 / 12呢?(简单评论后转入杜甫的《望岳》)设计 4:(背景导入)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以前富强的大清帝国行将衰败。
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奴颜婢膝,对内大举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生凋零。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日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 1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要点)2.借助说明,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朗诵诗歌,初步感知1. 板书课题(提示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教课提示】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谈谈课题的意思。
要修业生在幽州台在哪儿?究竟是如何的感觉呢?读诗的过程中结登上幽州台的感觉,神清气爽、英气、空阔、不如融入自己的想象合课下说明或查再读课题。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彩开篇词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嘛。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诗人们心中的那份孤独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2.作者简介(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0、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2. 望岳导入新课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
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望岳》一、齐读诗歌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
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
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
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视频了解“泰山”三、自主学习《望岳》1、学习方法介绍: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云、鸟愿望众山小四、鉴赏诗歌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
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
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3、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
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
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
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
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
“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7、齐背诵《望岳》。
3、登飞来峰一、过渡引入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夸张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
缘:因为。
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网络用语:“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
虚实结合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豪迈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4.游山西村教学目的: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