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中国三农问题焦点和出路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8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工作。
在抓好三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设施滞后、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供给不足。
2.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和务工收入,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经营风险高、务工收入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
3.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2.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稳定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农业补贴、保障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扶持农民合作社等方式,稳定农民经营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抓好三农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发展。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对策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对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党委、政府信访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对于信访形势持续好转,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太平乡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工作机制,让矛盾纠纷消化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全乡无重大矛盾纠纷隐患。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农村的稳定,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
近年来,中央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的矛盾纠纷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基层矛盾纠纷日益复杂。
如何搞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我们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5个村20个村民组103户群众,了解了群众产生矛盾的根源。
现结合我乡工作中所采取的应对办法和对今后工作的构想谈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从我乡近年农村呈现出的矛盾纠纷来看,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具体体现在:1、农业税改革引发的争地纠纷。
在普遍实行农业税费改革后,随着全免农业税,实行良种补贴、水稻种植直补、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原先已弃耕多年的农户,因利益冲突,要求退回让他人耕种和村委会因调整来修建乡村公路、公益事业建设等所征用的土地、山林,从而导致矛盾纠纷。
2、暗箱操作引发的干群纠纷涉农资金的发放不民主,在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中,个别村干部不按政策规定,优亲后友或暗中提留,引起群众对村干部不满,导致群众上访不断。
如:退耕还林工程中村委会及个别村干部提留指标,中饱私囊;低保、困难补助的评定等优亲厚友。
3、干部作风引起的矛盾纠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不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在暗暗的发生了变化,办事要请客送礼或干部参与赌博时有发生,导致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大。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一、引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中国面临了诸多三农问题,但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努力,已实现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现代化,这也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基础。
二、三农问题的历程1.早期的三农问题如今的三农问题,不是新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很大的关联。
当时,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各种灾害频发,是典型的三农问题。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中国第一次土地改革的实施让农民拥有土地,使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的建设和保障,帮助农民在各种困难中生存下来。
2.改革开放和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也被重新提到了议程中,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改革,农民收入得到了普遍提高。
其中,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经营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创造出丰厚的农村经济收入。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和农村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三农问题也成为当时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3.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新时代,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更受到重视。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性打造下,应对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加强政策指导,使用现代科技,发挥协作和产业链等作用,使乡村经济和社会保障更加多元化。
同时,让农民参与发展的过程,积极推动新型农村政策实施,实现农村从经济到民生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将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三、三农问题的出路1.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是打赢“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许多问题,例如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投入成本高、劳动力短缺等都需要逐步解决。
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在中国,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关乎着数亿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三农问题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一、农村问题的现状1.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虽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实力更强,而农村地区则面临许多困境,如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2.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虽然农民的劳动是中华民族的基石,但目前很多农民的收入依然较低。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仍然不稳定,农村的土地收益也难以满足农民的期望。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
3.农村教育与医疗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和师资都存在差距,这使得农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农村问题的发展方向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问题的关键之一。
政府应加大投资,改善农村的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2.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
农村产业升级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优化农村教育与医疗资源。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亟需得到优化。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医院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改善设施条件,提高农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待遇。
4.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土地流转和经营的机会,增强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保障。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享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路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的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努力。
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背景介绍“三农”问题一词最早出现在 1996 年的《重庆日报》上,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统称。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作为中国人口的基本组成部分,农民和农村和农业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三农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更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焦点问题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的最重要生产资料,对农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中国的土地产权一直没能有有效地保障,这一点成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焦点。
中国封建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时期,土地都是由国家管理的。
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引入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加强农村管理。
但同时,由于土地流转的限制,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的土地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三农”问题中另一个焦点问题。
中国现有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并且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低效率、低收益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由于受到投资和技术的限制,农业现代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农民权益保障“三农”问题的又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出路土地流转和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改善农民生计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大土地产权保障力度,为农民提供产权保险和公正的土地流转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地利益的最大化,提高农民收益和地方税收,并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保障农民收益、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营销渠道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9年中考政治时政专项十三:三农问题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一】时事热点1、民政部2018年1月4日出台并公布《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
《意见》作为落实国务院规划的配套文件,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发挥社区建设牵头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民工融入”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其中明确,在本社区有合法固定住所、居住满一年以上、符合选民资格条件的农民工,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社区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参加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
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经过民主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成员、楼栋长和居民代表。
2、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5日透露,中国首批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达680个,作为将来扶贫开发攻坚主战场,先解决这些区域农村孩子吃饭、营养的问题。
针对有网友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偏低的疑问,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5日也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作出回应。
他表示,“在特困地区3元钱的标准完全能够换来一顿营养午餐,这是基于现阶段的国情,更主要的是与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基本相适应。
”孙光奇表示,确定3元钱这一标准的时候,确实经过反复研究考虑,“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不是全包标准。
确定3元钱这一标准,是基于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水平分析。
3、国办近日印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7-2020年)》说明,目前,中国农村仍有2000万以上的贫困残疾人,成为农村扶贫工作重点人群。
到2018年,农村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各项社保制度将全面覆盖农村残疾人,农村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残疾人不愁吃、不愁穿,全面保障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服务。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工新出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工新出路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三农问题。
同时,农民工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推动的一个重要力量,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有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工资低、待遇差、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实现农民工的新出路,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乡村公路的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厂的建设等。
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由传统的大而全向现代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再次,应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这包括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
通过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可以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应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设立农民工培训中心、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农民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另外,要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可以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组织的建设,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可以通过引导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合作社吸纳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CATALOGUE 目录•“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定义与重要性“三农”问题的现状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农村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民收入的低下等问题。
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环境压力、资源紧张、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其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和紧迫。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同时,国家也将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应对策略针对“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出稳定010203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建设农村道路完善水利设施提升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优良品种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保护农村生态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我国存在的三农问题一、农业脆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中。
由于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农业的调节还很不到位,因此,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而主要是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
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
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
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4—1/5,可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减少。
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由于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行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
现有金融体系根本不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农民即使有合理信贷需求也融资无门。
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至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战。
这种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权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形不成规模,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人口增减流动和耕地数量的变化,承包权长期不变与调整承包面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虽然中央政府一再声称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长期不变”,但各地正在推行的所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正在动摇着承包制的基础。
其未来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做出一个明晰的判断。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放弃或失去土地的农户能否有一个新的谋生出路。
如果没有这种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终走不通,那么,他们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会始终存在。
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已经走到了一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兴衰大计。
二、农民贫困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急剧下降,1996年为9%,1997年为6.4%,1998年为4.7%,1999年为3.3%,2000年为2.1%。
1995年每亩农业纯收入为376元,而2000年下降为161元。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民的问题,包括农业问题、农村经济问题和农民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中国的三农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农业问题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民的科技水平较低,影响了农业产量和质量。
其次,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土地、水资源等的限制,同时,农业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这也是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问题农村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上。
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民的生活条件较差。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而农业收入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三、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涉及到农民的权益保护和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
农民在土地流转、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一些农民的土地被非法占用或者被强制流转,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其次,农民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一些农民在城市就业时面临着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最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障,导致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出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
农业强,则天下强。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影响“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三农问题”的政治影响。
二、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
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
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方面,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小农户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下降。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引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
1。
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统称,涉及到如何促进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问题。
本文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探讨三农问题的出路,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经济方面的出路建议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倡导科技农业,扩大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利用信息技术和物流配送优化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2、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建设,扩大农民收入来源。
通过旅游来推动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强农村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向农业投资,方便农民贷款。
同时支持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
二、社会方面的出路建议1、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农民的安全感。
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意外伤害等保障。
同时鼓励农民购买商业保险,增加保障范围。
2、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相互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建设农民工服务网点和创业孵化器,促进农民进城打工和创业。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农民接受教育和文化艺术。
加大扶贫资金,支持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文化和教育资源。
三、政治方面的出路建议1、推进农村民主,鼓励农村自治。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民公共事务参与和视察监督,建立农民议事会、村委会等农村自治制度。
2、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加强政府与农民的互动。
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普及教育,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服务,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3、加强法律保障,严格执法。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农村社会安定和良好秩序。
本文从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
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政府与农民的互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乡村旅游等建议的实施,既有技术含量,又贴近农民需求,将为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政策路径和思路。
三农问题解决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农村地区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也就是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业是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也是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与方法。
一、加强支持政策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政府应该给予农村地区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农业生产保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技术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率。
二、发展现代农业其次,加快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在现代化的农业中,技术和资源的应用正越来越广泛,这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它还能够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产品的价格更为稳定、低廉,最终实现农民的持续收益增加。
三、支持农民创业此外,政府应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农民进入城市,寻求生活出路。
政府的应对是加强小微企业发展,为创业农民提供贷款,支持创业想法等,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民群体个体的经济贡献。
四、实现土地流转农地流转的实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兼顾粮食、草地,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其他业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此外,土地流转还能够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和扶贫政策的落实。
五、推进乡村振兴最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关键的方法就是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汇聚社会力量。
乡村振兴应该注重发展农业、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乡村的硬的和软的部分,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总之,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通过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民创业、实现土地流转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措施,可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繁荣。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
我国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比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对策: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普及高科技设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人才倾向于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对策: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引导农村人才回流,支持农村自主创业。
五、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科学化耕作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
六、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农村居民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业获取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对策:建立农民收入稳定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七、农村金融服务薄弱、融资难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难题成为农民创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对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强农惠农富农“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问题,在国家每年的政策中,“三农”的投入总是最多。
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必经之路。
今年总理在2018年主要任务中指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政策。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
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
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
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
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
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4)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
要认真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严格保护耕地。
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简论中国“三农”问题及其根本出路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中共“十六大”把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未来十几年我党的奋斗目标,认为农民小康是关键。
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可见,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仍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仍是我党的首要历史使命。
一、我国“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且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减缓这些问题的危害。
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是每年2000亿元的中央支农资金和减免500亿元的农业税所能够解决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城市乃至国民经济社会的整体迅速发展。
但是,自1990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43.6%上升到2002年的51.8%(除了城市国家外,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在低水平徘徊,农业和农村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削弱;自1990年以来,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却极为缓慢,2000年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1990年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3:1左右,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3:1,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的话,预计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4:1。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尚有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民享受不到城市人口所享受的福利如医疗、住房、公共投资等。
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引言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导致了许多与农业、农民和农村相关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
农业问题1.农业现代化:中国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加强科研创新等。
2.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制度安排。
近年来,中国推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
3.农产品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问题1.农民收入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等,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然而,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扶持创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支持等,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有限。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待遇等,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中国三农问题焦点和出路我国的“三农”问题说起来都带“农”字,但它却不是就“农”论“农”的简单问题。
“三农”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堪称世界之最,也是国内经济学界始终关注、热度不减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之大,曾令人发出中国“三农”问题的无解之叹。
然而,要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世纪腾飞,“三农”问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一、“三农”问题的焦点学术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论述林林总总,并由此提出各种破解“三农”问题的理论。
鉴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笔者认为,应立体地看待“三农”问题,多视角地分析其问题的焦点所在。
(一)“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我国二元社会体制,是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大量的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剩余补给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资金,结果使农村社会、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历史性地停滞不前,城乡之间的差别越拉越大。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
目前的情况是,二元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
(二)“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工业化发展尽管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但由于走了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
这一战略失当,使得农村工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和影响受到一定限制。
(三)“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将会逐步提高,劳动密集程度将减轻;同时,考虑到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中国保持较高水平的土地生产率也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因此,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由此而来的农户减收与农业内部劳动剩余率上升的现象也会在长期内继续下去。
(四)“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尽管中国城镇居民占全体人口的比重刚刚超过37%,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存在城乡分割的局面,城乡人口收入差距巨大,目前大约为3:1。
所以,事实上仅占37%的城镇人口,在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却占到了64%,而且还在提高。
这就决定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流程势必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化解“三农”问题的路径破除二元体制、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投入、改革财税体制等,这些无疑都是现阶段化解“三农”问题的不同办法。
但是,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同的措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加以固化,才是最最关键的。
目前,政府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为农民做好“松绑”、减负、扶持三件事情。
所谓“松绑”,是要尽快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农民能够不受限制和约束地参与城乡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制度方面为农民和市民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与均等的竞争机会。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应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土地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应当是,使农民对土地拥有完整的经营权和处置权,使农地产权明晰化、规范化。
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应以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为目标,使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享有自由迁徙和自由居住权利、平等接受基础教育权利与职业培训机会,享有平等就业竞争机会和劳动保护权利,享有居住或者工作所在地社区同等民主选举和被选举权利等。
所谓减负,是指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能够轻松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当务之急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在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开征农业经营所得税。
把农村耕地占用税并入资源税,依据非农业占用农村土地的面积和肥瘠程度,采用地区差别定额税率,按年征收。
村提留费则改按农业经营所得税的一定比例收取。
以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农业税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实现农村税收与城镇税收接轨、农业税收与工商税收接轨。
通过规范化的税费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分割,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所谓扶持,是指政府应尽快调整其政策目标,改变农业的财政净流出状态,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给农民以适当扶持。
具体的方法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有益做法。
第一,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政府财政既应增加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信事业;还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通过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向农民提供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与技术方面的信息及指导;并且提供农业信贷支持和农产品保险。
第二,政府应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农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对低收入、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实施直接收入补贴政策。
第三,政府应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
其措施应包括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大力扶持无公害蔬菜瓜果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推行休耕制度等。
《[推荐]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中国三农问题焦点和出路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爱国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工作,帮助全市各爱国宗教团体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了一批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在宗教上具有相当学识,能够密切联系信教群众的接班人,为各爱国宗教团体增添了新的血液。
据统计,近几年我市共培养中青年教职人员共852名。
我市的主要做法是:一、鼓励和支持各宗教团体开办培养宗教教职人员为目的的培训班。
坚持举办各类读书班、学习班和研讨班,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提高认识,开阔思路。
近几年来,我市共举办各类宗教教职人员培训班36起,接受培训的宗教教职人员达1000余人次。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已毕业11届,共500多僧人,这些僧人绝大多数已进入各地佛教协会工作,成为教会的一支骨干力量。
另外,西园寺经车家宗教局批准开办了佛学研究所,寒山寺经省宗教局批准开办了寒山书院,市道教协会举办了两年制的青年道徒学习班。
二、用“长培短训”的办法,培养基层第一线宗教教职人员。
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宗教教职人员,我市各宗教团体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努力,在认真总结以往办班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开阔了培训新思路,制定了“长期培养,短期集训”(简称“长培短训”)的计划。
“长”就是在思想认识到教职人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制订长期计划;“短”就是要短期强化、注重实效。
我市基督教两会在借鉴金陵神学院“一年制教牧人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培训工作,把一年的培训学习时间在2—3年内分三期完成,每期3—4个月,学员连续3期接受培训,可达到教牧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举办这样培训班的优点在于:办学活、选苗稳、收效快,负担轻。
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物色和考察合格的人选脱产进教会作为专职的教牧人员。
我市的昆山、吴江、太仓等地就通过这种培训方法挑选出多名合适的学员进入教会工作。
三、积极物色人才,培养宗教团体管理骨干。
我市针对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多数年事已高、缺少具体办事人员的实际情况,积极帮助他们物色合适的具体管理人选,帮助他们把好人选关。
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我们发现市基督教两会一位兼职的副秘书长各方面表现不错,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学识,能够协调教内外的关系,工作有热情。
经与市两会商议后,决定借调到两会工作。
我们出面与其所在的工作单位联系,从1994年借调到市两会工作,一切工资、福利待遇由两会负担。
事实证明,这位副秘书长脱产之后,全身心投入教会工作,一人身兼几职,先后完成了教产的清理普查、档案定级以及教堂修建等工作,经过几年的锻炼培养,已经成为两会很理想的接班人。
四、加强教育,团结年轻教职人员。
老一辈教职人员与我党长期合作共事,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对政府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政治立场比较坚定,而年轻的教职人员由于缺乏实践,感情比较脆弱,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抱怨情绪,思想不稳定。
因此,对年轻人的培养,既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要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进行热情、耐心的帮助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做好工作,以免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
同时,也注意稳妥,不操之过急。
我们体会到,团结教育年轻宗教教职人员,要从现在做起,着眼于未来。
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捕捉时机,做到胸中有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对象、同一对象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做工作。
要开诚布公地多和他们交换意见,努力沟通思想,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
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后继乏人是目前国内宗教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些年很多地方的宗教组织和宗教管理部门十分重视,也通过各种途径为各宗教团体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宗教教职人员,但是,从总体来讲,从宗教本身和社会发展形势看,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还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还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从我市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综合素质还普遍偏低。
虽然这几年各宗教团体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但从整体看,从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看,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仍然不高(尤其佛道教教职人员),还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自身修养不高等现象。
在教会管理方面“家长制”现象还存在,谁当家谁说了算,视寺庙为“家庙”。
在教职人员使用上论资排辈,存在着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一定的学历文化和道德修养是吸收新鲜事物、理解教义教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低文化必然给教职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推进教会的民主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