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培智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比高矮(一)
- 格式:pptx
- 大小:10.02 MB
- 文档页数:16
培智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引言:培智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通过比高矮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其次,比高矮教学设计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数学题目和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技能水平。
最后,比高矮教学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进行比高矮类活动时,学生需要相互合作、讨论和交流,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并进行比较,来探索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2.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高级问题,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相关概念;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趣味的数学游戏和挑战,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 实践应用: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分组设计一个小任务,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计算建筑物的比例尺,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1. 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比高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比高矮》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高矮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高矮的概念,能够辨别物体的高矮。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生活中关于高矮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高矮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高度不同的玩具、尺子、课件。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用于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高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请两名学生上讲台,比较身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判断谁高谁矮?2. 新课讲解(1)教师出示高度不同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玩具哪个最高?哪个最矮?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小华和小明比高矮,谁高谁矮?(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3)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强调比较方法。
4.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比较物体的高矮。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比较高的方法?(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高矮概念2. 比较高矮的方法直接观察用尺子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教室里三种高度不同的物品,并用比较的方法判断它们的高矮。
(2)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比较高矮,记录下来。
2. 答案(1)例如:铅笔、书本、桌子。
铅笔最矮,书本次之,桌子最高。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学生对高矮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比较高矮时的操作熟练程度。
(3)学生对比较高矮方法的应用情况。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比较物体的高矮,还可以比较其他方面的长度,如长度、宽度等。
(2)鼓励学生将比较方法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4. 小组合作的讨论内容和目的5.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的内容和拓展延伸的方向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年级数学比高矮教案2021文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书面计划,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包含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悟,就如同导演的剧本、建筑的图纸,其不仅有备忘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资料积累。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比高矮教案2021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数学比高矮教案2021文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 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
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
二是比高矮的方法。
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节课。
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
探索比的方法。
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
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
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
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
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
让学生去探索。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
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
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比高矮小学数学教案年级:小学一年级学科: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高度差异。
教学重点:1. 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2. 用数学语言描述高度差异。
教学难点:1. 理解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2. 用数学语言描述高度差异。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课桌椅。
2. 一根测量高度的尺子。
3. 学生自带的小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高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高,哪个矮。
二、新课内容1. 教师出示两个相同高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度是否相同。
2.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高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高,哪个矮。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高度差异,如:“这个物品的高度比另一个物品高/矮。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其他成员协助代表完成比较任务。
2. 每组学生从自带的小物品中选出两个不同高度的物品进行比较,并用数学语言描述高度差异。
3.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高度的物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描述。
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提高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物体高度差异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和用数学语言描述高度差异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案小学数学《认识时间》年级:小学二年级学科: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时钟,了解时钟的构成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学会看时钟,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认识时钟,了解时钟的构成和作用。
《比较高矮》教案教案:《比较高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比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高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高矮,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小树、小动物等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小树、小动物等模型,以及课堂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观察操场上的树木,让学生自由组队,每组选择两棵树,比较高矮。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比较高矮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比较高矮的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高矮1. 观察物体的高度2. 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3. 使用工具(如尺子)进行比较七、作业设计组1:小树A和小树B组2:小动物C和小动物D2. 答案:组1:小树A比小树B高组2:小动物C比小动物D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高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比较身高、比较楼房高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比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高矮。
培智一年级数学高矮教案第一篇:培智一年级数学高矮教案培智一年级数学教案《高矮》教学内容:实用数学第二册数前概念综合练习二《高矮》。
教学目标: A标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3、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能力,能用自己的话描叙高矮。
B标:能够初步感知高和矮,能够参与课堂学习,跟着学,跟着说。
C标:不破坏课堂教学秩序,要求其能跟着学。
教学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高矮。
教学过程: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比较学生的高矮。
(1)这是谁?我们仔细观察,比一比,谁高?谁矮?板书课题:高——矮(2)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反复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3)小游戏:身高高的同学站在高字下,矮的同学站在矮字下。
2、比较水瓶和杯子的高矮。
(1)出示事物,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
(2)学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进行语言训练。
二、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1、依次出示插图,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
2、学生按要求依次完成习题,教师一旁巡回辅导。
3、穿插:听歌放松,活跃课堂,舒展身心。
4、排队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队。
比一比,看谁排的又好又快。
4、比较事物的高矮。
让学生比较具体事物的高矮,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高矮。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高—矮)反复认读。
五、布置作业A标学生:描红高、矮两字;B标学生:描红高字;C标学生:写1、2、3。
第二篇:比较高矮公开课培智比较高矮教材分析:《高矮》是上海卢湾区辅读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个内容,比较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部分知识是基于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之后,又一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比高矮》教案(通用教案:《比高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7页例1和第108页的练习。
主要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以及用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比较高矮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较高矮的方法和用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比较高矮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书本、玩具等。
学具: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教具,如尺子、书本、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高矮的方法。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并用尺子示范如何测量物体的高矮。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比较高矮的步骤。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用尺子测量书本、玩具等物体的高矮,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及时给予鼓励。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教材第107页例1,让学生观察图示,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高矮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较高矮的方法1. 语言描述:谁比谁高(或矮)2. 符号表示:>(大于号)、<(小于号)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108页练习第1题: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下列物体的高矮。
答案:(1)书比玩具高,用符号表示为:书>玩具(2)玩具比书本矮,用符号表示为:玩具<书本2. 教材第108页练习第2题:用自己的身高和同学的身高进行比较,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来。
答案:(1)我的身高比同学高,用符号表示为:我的身高>同学的身高(2)同学的身高比我矮,用符号表示为:同学的身高<我的身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比较高矮的方法,如比较建筑物、树木等的高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高矮》教案(精选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比高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学会用比较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高矮顺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学会用比较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高矮顺序。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高矮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学会用比较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高矮顺序。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较高矮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铅笔、橡皮、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顺序。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学会用比较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高矮顺序。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高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比较高矮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比较高矮的方法:1. 观察比较2. 尺子测量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56页的练习题。
答案:(1)1. 2. 3.(2)4. 3. 2. 1.2. 观察周围的同学,比较高矮,并说出他们的顺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模型,让学生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随堂练习,巩固了学生比较高矮的方法。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比较高矮的方法,观察和比较身边的物体,如家具、建筑物等,并说出它们的高矮顺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教师出示一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顺序。
《比高矮》教课方案教课对象小学一年级科目数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教课方案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课是比一比的这单元的第三节,是在学习了比长短此后学习的,都属于比较长短的问题。
在实质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比较密切。
因此教师应注意两节课的联系,深入发掘,使学生成立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为后边学习做铺垫。
二、教课目的及难要点经过学生察看,实质操作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学会比较高矮的一般方法;经过合作沟通,培育学生察看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情剖析一年级学生,固然上过幼儿园,但是对小学的学校生活仍是没有完整适应。
讲堂惯例做的不好,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
直观感觉的多,思想深入的少,但是表现欲特别强,因此讲堂上要注意组织活动,吸引注意,调换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踊跃性。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利用实物察看,组织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学会简单的比较高爱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说,读,做,教师多做指导,评论,夸奖。
在讲堂上让学生之间比较高矮,更直观更有成效。
展现丛林里小动物比高矮的课件,一方面调换踊跃性,一方面直观感受适合一年级小学生接受。
五、教课过程设计教课环节创建情形激趣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在黑板上贴两颗不同颜色不同高度的星星。
师:今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礼品,你们看,它们是什么师:对,是两颗美丽的星星。
这节课谁坐的最正直,回答下列问题最踊跃老师就把他们送给谁。
老师想请一个同学上来帮老师把他们摘下来,想上来的同学举起你的小手。
(找一个个子矮一点的同学上来),他碰到困难了,谁想上来帮帮她呢师:提出问题,第一位同学为何摘不到星星,第二位同学能够摘到星星师:评论回答结果,规范说法第二个小朋友比第一个小朋友个子高。
第二个小朋友比老师高吗总结,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比高矮。
学生活动设计企图1学生回答是两颗星星。
1 这个导入是参2一起学上来摘下矮一点照网上的名师视的星星,一起学上来摘下频设计的,必定的高一点的星星。
一年级数学比高矮教案一班级数学比高矮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 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 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 培育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 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
课前安排小调查, 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
数数中鼓舞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 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 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 今年34岁, 身高155厘米, 体重46千克, 家住东山大道138号, 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
我平时喜欢听歌, 这不刚买了个MP3, 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 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 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小朋友们真聪慧,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二、数100以内的数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 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 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究竟猜得对不对呢, 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 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
老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老师板书:10个十是100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 数出100个来, 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 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第一学段编写总体框架及思考|王旭刚【摘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第一学段是以生活数学课标规定的内容作为编写依据,从学科纵向维度和生活背景横向维度这两个维度展开的。
教材编写组通过对学科编写内容与生活背景呈现方式两个方面的协调衔接,合理规划了生活数学第一学段的学科知识内容,力图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相关的生活技能。
同时,第一学段教材可以分别作为分科教学和综合课教学中的学习资料,给一线教学提供了基础素材及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生活数学;第一学段;总体框架;分科教学;综合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764《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规划共分为三个学段、九个年级。
目前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教材已经全部送审通过并出版,供全国培智学校及招收智障类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使用。
为了贯彻课标中关于内容选择要体现生活性的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组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对第一学段的内容做了特别的设计,安排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编写维度。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实施教学,下面对《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第一学段的编写总体框架进行介绍。
一、教材编写的纵向维度与依据根据培智学校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课标在第一学段安排了“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等五部分内容。
其中“常见的量”的主要内容有:有无、大小、多少、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宽窄、人民币、时间等。
“数与运算”的主要内容有:10以内数的认识及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10以内的加法、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基本认识球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空间和平面图形并能分类。
“统计”的主要内容有: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
《比高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七章《比较高矮》,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高矮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物体的高矮。
2. 学习使用“比一比”的方法,比较高矮。
3. 能够运用高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矮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重点:高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尺子、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展示不同高度的人物、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关注高矮特征。
2. 新课导入(1)讲解高矮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高矮是相对的。
(2)介绍比较方法:直接观察法和工具测量法。
3. 例题讲解(1)展示两组不同高度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哪一组更高。
(2)讲解如何使用尺子测量高度,并进行示范。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的高矮。
(2)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进行记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比较高矮的方法。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强调高矮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高矮概念2. 比较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3. 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的高矮比较实例。
(2)测量自己所在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实例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测量结果以厘米为单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高矮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高矮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比较高矮的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自然地引出高矮的概念。
《比较高矮》教案教案:《比较高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身边的数学》中的第二节《比较高矮》。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能正确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较高矮的方法和判断两个物体高矮的能力。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将比较高矮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书本、玩具等。
学具:每人一组小棒,每组小棒长短不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不同高度的物体,如书本、尺子、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方法,即站在一起比较,或用尺子量一量。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并用尺子示范如何正确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强调要站在一起比较,或用尺子量一量。
3.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小棒比较长短,并判断小棒的高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比较高矮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哪个小棒比另一个长?哪个小棒比另一个短?六、板书设计比较高矮1. 站在一起比较2. 用尺子量一量七、作业设计(1)书本和尺子(2)玩具和小棒答案:(1)书本比尺子高,因为书本站在一起比尺子高。
(2)玩具比小棒高,因为玩具站在一起比小棒高。
(1)小明的身高比小红高,请问小明的身高比小刚高吗?(2)桌子的高度比椅子高,请问桌子的高度比书包高吗?答案:(1)不能确定,因为没有给出小红和小刚的身高。
(2)不能确定,因为没有给出椅子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学会了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方法,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培智认识高矮长短粗细第一篇:培智认识高矮长短粗细培智一年级生活与数学下期教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院编著所用教材:重庆市培智学校教科书生活与数学(一年级下册)授课年级:培智一年级 13人授课年级学生特点:本班学生残疾类别多:脑瘫2人、唐氏综合症5人、自闭4人、智力低下2人。
他们对知识接受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意识差,活泼好动,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学习以具体形象、直观物体为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
他们的记忆力差,自控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容易遗忘需反复强化。
第一单元高矮长短粗细教学内容:高矮、长短、粗细教学目的:1、认识高矮、长短、粗细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粗细。
2、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高矮、长短、粗细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高矮、长短、粗细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准备铅笔筷子线胡萝卜等图片卡片木棒杯子课题:准备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图片的教学对培智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师爱校、爱学习、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2、教育学生要爱惜新书、课桌,不乱涂乱画。
3、经历对教室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高矮、长短、粗细是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2、出示图片用投影放大P1的图3、问学生这是哪里(教室)?数一数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4、让学生观察画中有谁?他们都在做什么?教学目标:1、认识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
2、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高矮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卡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比高矮》优质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比高矮》章节。
内容包括:理解高矮概念,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运用高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能够运用高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高矮概念,能够运用高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尺子、课本、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两支不同高度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支铅笔更高。
(2)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与同桌比较,观察谁更高。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板演,讲解解题过程。
4. 小组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比较多个物体的高矮。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高矮知识解决问题的经历。
六、板书设计1. 高矮概念2. 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下列物体的高矮,并说出比较方法。
(1)两个铅笔(2)三本书(3)四支笔2. 答案:(1)铅笔A比铅笔B高。
(2)书C比书A高,书A比书B高。
(3)笔D比笔C高,笔C比笔B高,笔B比笔A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
但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关于高矮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