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千百年来中华一直以她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影响着后代,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我们茁壮地成长,中华文化正以她强大的魅力鼓舞着后代,可是近代人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而对我们中华文化渐渐变淡了,到底中华文化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呢?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有人可能觉得中国文化是很空泛的东西,其实,它是很具体的。具体到武术、医药、琴棋书画、诗词、京剧、品茶、饮食、陶瓷、对联、谜语等等,这些都能见出中华文化的神韵。但是,如果要问: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神韵、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说准。当然,在谈论中国文化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

最近新闻曾报道有很多港澳台的同胞们聚在一起探讨中华文化,可见我们中华文化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可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威胁我们需要强烈的反思怎样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这里开列几个比较大的或者普遍的问题:

中国文化5000没有断过,而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其文化均已不复存在了。埃及除了遗留下金字塔,再也看不到古埃及的痕迹了;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原有的文化也随之消亡了;古巴比伦更是除了两座河流,没有遗留下任何东西。而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绝,至今依然。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中国高端制造业不发达,但手工业却很发达?我们的前辈努力了200多年,从李鸿章开始就在努力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我们从五四运动就引入了科学精神,我们改革开放也已经有将近30年,我们也在全力以赴、全心追赶,但我们今天的轿车制造水平还落后于韩国,落后于美国,落后于日本,更落后于德国。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态度、性情、意念何以具有明哲保身、无动于衷、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或具有隐士风度、游侠气质、阿Q精神,所有这些今天仍然活泼泼的存在着,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说清楚,我们就会觉得很迷茫,我们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形势就不会清楚,应对世界文化形势也无从把握。如果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明了,对它的信仰也会动摇,对它作用的发挥信心就不足。因为对它迷惑,中华民族的身心就不能落定,许多中国人正处于心神不定的状态,这与文化的迷糊有关。所以,我们要谈中国文化,就要谈它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只谈它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也需要一本书甚至多卷书的篇幅。所以,我们先来谈谈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然后我们再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特征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中国人思维的渊源。我们也因此能顺利的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

“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到超脱世俗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而只是在表明,这两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物性的文化必然会在(自然)科学方面会有重大的发展。因为科学是脱离人的情感和信仰而存在的。解释冰冷的物质世界正是科学的追求,也是科学的必需。严密的形式化的逻辑学以及公理和定理系统也诞生于西方,因为这是表达物质世界所必须的,甚至可

以说是近代科学得以诞生的手段上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承认西方在“物性”方面的坚持和追求,就不难解释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诞生了。

中国的性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无法最早诞生公理和定理系统,因为中国人对表达性情的需求大大掩盖了表达物质世界的需求。中国古代也有四大发明,有人统计过,在清代以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没有一个发明是基于公理和定理系统而来的。这种抽象的物性的表达方式,似乎在根本上就和中国人的性情的表达方式相冲突。性情的表达方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内在的,又是外化的。中国人的发明大多是根据观察和经验而来,而观察是性情的基本的外化的表达手段。中国人性情是如此精致,中国人的观察能力也就变得非常精妙。因此,在天文、历法、中医学上的高度成就以及在一些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中国就此止住了,它的性情化决定了不会再对物质进行解剖、分析以及归纳和推理。在中国人眼里,外部的事物是一个整体,花就是一株花,树就是一颗树,中国人不习惯把这些事物再进行分解,因为这样就没有任何美感了。因此,中国没有诞生抽象的逻辑系统以及公理系统,从文化的根源来讲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有义务好好学习并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生存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

名詞解釋 逸詩 1.指《詩經》未收的古代詩歌。今傳的《詩經》並非足本,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詩”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它們為“逸詩”。見於先秦經傳諸子中的約有數十處,多為零篇殘句。 2.謂詩人的一些散佚篇章,未經收入專集中,由後人發現而輯出者。 楚辭 “楚辭”的名稱,始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書名。西漢劉向輯。為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收錄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及劉向自己的作品《九歎》,共計十六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文選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系我國現存第一部文學總集。本書選錄先秦至梁八百年間的詩歌、辭賦、雜文等各類文章近八百篇,詩、賦以下又各分若干小類,基本囊括了這一時期優秀的文學作品。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玉臺新詠 漢代至南梁的詩歌總集。作者不詳,一說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收詩769篇,共10卷。基本上是自漢迄梁的作品。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艶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重視民間文學,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其中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並非全是艶情。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又名《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學總集。明代張溥輯。編者根據明張燮《七十二家集》,又取馮惟訥《古詩紀》、梅鼎祚《歷代文紀》中作品較多的作家,收錄自漢賈誼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將其詩文組成一編,並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賦,次列文,後列詩。每集卷首都有編者題辭,評價作家生平與作品。 樂府 指古代音樂官署。秦及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魏晉以後,把樂府所唱的詩也稱“樂府”,於是樂府便由機構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後人因此把詞和散曲也叫做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按照音樂的不同,將樂府詩分為十二類,這個分類為後人所遵從。

浅谈音乐的艺术魅力(一)

浅谈音乐的艺术魅力(一) 音乐是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是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是和谐社会的动力源,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食粮。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 音乐是多种魅力的综合体,西洋乐,民族乐等等这众多的选择,给与我们的自然是多元化的听觉美感。也许你从前与那么些音符毫不相识,但它们与你听觉接触的一霎也许心灵便被它俘获。正如音乐人门德尔松的作品。他的交响曲以及管弦乐作品直至清唱剧《以利亚》总能深入到听者的心中。音乐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能够舒缓心情,更在于能在听者倾听之时对音乐产生自我的共鸣,将声音阐发为内心的鸣唱,这才是音乐最大的魅力。他的钢琴作品就具有这种魔法的力量。音乐就是如此,只要有机会接触到听者的耳朵,它就有魔力抓摄住你的灵魂。Op.54《庄严变奏曲》除了主题表现出门德尔松性格敏感细腻之外,在几个变奏里更是展现出他对各种变奏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第一变奏的单声部变奏、幻想性质的第二变奏、精灵般跳跃的第三、第四变奏的断奏手法、赋格风格的第十变奏、第十一变奏的切分音伴奏、其他的一些变奏无不展现了作曲家的种种娴熟的技巧。 几首收录在门德尔松钢琴小品集《无词歌》里的作品有我们耳熟能详的Op.62,No.6的《春之歌》。而最受听者推崇的莫过于是Op.62,No.3的《葬礼进行曲》,门德尔松的作品里不缺轻盈、优雅和欢乐,但是象这部葬礼进行曲这般沉重的却极少。Op.67,No.4是《纺纱歌》,当然也有听者称其为《蜜蜂的婚礼》,这类作品所具有的精灵般的风格便能称的上是门德尔松的标志了。 Op.14是《行板和回旋随想曲》,这部作品充满恬淡安宁的幻想和快乐的情趣,这部据称是他15岁所写的作品充满了他对美满家庭的喜悦,或许这才是门德尔松诗意典雅的一生写照,被人诟病缺少激情和对比,但是充满温馨和热情。 学钢琴的人弹肖邦练习曲多,可是却很少有人会去弹门德尔松的练习曲。有精巧的技巧,同样也有深深的情感。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肖邦的练习曲是第一个成功的将训练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结合的第一人,但是笔者认为门德尔松的这三首练习曲也可以跟肖邦的许多练习曲媲美了。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12549235.html,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作者:李佳伦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4期 摘要:老舍是我国的现代作家,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有着悲天 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有不失温婉的戏谑与幽默,由文窥心,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体现在它的幽默,他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的娱乐他人,而是让人在幽默的语言中体味不一样的情感,是笑中带泪的。其次,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还受到地域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老舍出生于北京,他爱北京,因此,老舍的语言较多的受到北京方言的影响和,尤其是儿化音。同时,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文学语言影响重大,使得他的语言简约凝练,且追求古典的声韵美,语言魅力自成一派。 关键词:老舍;老舍作品;文学语言;魅力 引言 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语言的魅力最大的特点在于真。老舍真不是浮于表面的说事,他的真来自于他的经历深厚,能够抓到事情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真让他有畅所欲言的需要和骨气,每每读他的语言,就觉得他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要透过纸面向外扑散而来,像是一股不可阻遏的倾诉,里面的东西,没有半点掺水。在《骆驼祥子》里,他虽处处以上帝地视角说话,可是却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和多余,他擅于讲故事,同时又在讲故事当中,融入了他生命的精华的体验。现代文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接受外国文学而形成新的文学,对在这个的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老舍的作品也不例外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特点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1. 老舍及其作品概述 老舍是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满族人,原名舒庆春,现代作家。他是第一个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他写了一辈子的北京。他笔下的北京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动荡,而随之变化的是生活在北京城下的百姓生活、命运与心理。他的一生写过许多的作品,代表作有《茶馆》、《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对于老舍,冰心曾这样评价:“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在老舍的作品中包含了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幽默。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似鲁迅的文章那般晦涩难懂,语言冷峻犀利,极具讽刺评判的意味,他的文章遣词造句浅显易懂,是任何人都可以读懂的,是真正的人民的文学。同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常会出现幽默诙谐、机智俏皮的语言,但却有着别样的深意,使人在读他的作品时常常发中带泪。(2)京味十足。这是老舍作品的另一特点,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擅长描写老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通过对平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描写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由小及大,让读者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

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 的魅力 昨天晚上,我们结束了语文第六单元的课程。回想学习文言文的这段历程,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陈涉世家》一文时,当老师解说通假字时,他说:“某个字通某个字,其实就是作者写错了的字。”我和我的同座都感到十分惊讶,为什么古人们写错的字就叫通假字,而我们写的就叫错别字。哎,文化奥妙真是无穷啊! 在语文课堂上,只要有同学讲小话或是做小动作,老师便拿出自己所学的知识来间接地提醒和警告你。就在昨天,由于前一天晚上就寝迟了,一大早,我的精神就不好,早晨的节语文课我就昏昏欲睡。正当我要睡着的时候,有人推了我一把,当我眯眯地睁开双眼时,老师就已经立在了我的面前,“这位同学好辛苦,‘目似瞑,意暇甚’,你就不怕‘屠暴起’吗?”我便立刻想起了蒲松龄的寓言《狼》一文屠夫用刀劈狼首的场景。我顿时精神大振,接下来的几节课,我的精神都是满满的。 每周一次晚自习,老师都会给我们播放《品读》这一经典节目。看着主持人就坐在那,手中既不拿书,眼里也没看着什么,就顺口随便几句话就把我们学的的内容与艺术,分析得有滋有味,条条是道。我觉得那位主持人知识好渊博,

书本好像都装在他的脑子里。 学习苏轼的《江城子》时,在简要介绍这首词篇作者的时候,他说:老师这几天每日早锻炼,都目睹园子里一个退休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晨练,于是诗兴大发,也写了一首《江城子》,现在我来和大家分享。 《江城子·抽陀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叉腰,右挥鞭,白发马甲,百鸟鸣广场。为强筋骨伴晨辉,蹄不停,驰疆场。 下楼胸胆尚开张。鬓已霜,又何妨!持鞭江汉,日后展技能。乘风破浪会有时,做陶菊,傲素商。 我们读了,心里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想,就连语文老师这样的文学水平也在不断学习、写作,我们这些后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想想《中国诗词大会》里的那些选手一句接一句玩“飞花令”的情景,自己就觉得无比汗颜。 记得台湾一位化妆师说道: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想,读书,就应该是给我们的精神和生命化妆,就是给我们的气质和骨相化妆,而这种装扮又是最自然,最融入一个人气质的。 点评:本文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几个片段,通假字,课堂上老师的趣味批评,《品读》栏目主持人的风采,以及语文老师的诗词仿写,“飞花令”节目选手的表现,平平淡淡中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314年考博真题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考博参考书目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 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上海书店出版社 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5《校勘学释例》陈垣上海书店出版社 6《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中文系2014年考博真题(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 1、唯美主义 2、复调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4、冯至《十四行集》 5、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简答题 1、简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模仿理论 2、谈谈英国诗人艾略特对当代欧美文学的影响 3,叶燮《原诗》言: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你同意此观点吗? 4、鲁迅在《破恶声论》中主要论述了什么,与中国近代西方思潮共同构成了什么关系。 5、谈谈路翎、穆旦、莫言的主要代表作,并围绕作品谈谈他们各自创作的特性。回憶版 1、结合作品试论述“魔幻现实主义”中“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2、宋代目录学的影响 3、《文选》的影响及意义 4、论“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转变。 2014復旦中國古代文學口頭報告題目(面試): 1.在古典詩歌闡釋史上,“詩史互證”是源遠流長的一種方法,你認為這種方法的價值如何? 2.請綜合論述唐代文學批評的特點和地位。 3.古人認為,六經“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乃“文章之淵府”,雖“百家騰越,終入環內者也”,故可謂之“六經皆文”。請闡釋“六經皆文”的內涵,並以具體作家作品為例,對經學與文學的關係進行論述。 4.《五柳先生傳》在中國自傳書寫史上有怎樣的典範意義。 5.桐城派的形成以及在當代的命運。 6.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十多年間,包括小說、戲曲、說唱文學在內的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取得了那些成就,有哪些學術熱點,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發展趨勢如何,請結合具體實例,談談你的看法? 7.談談孔子“志於道”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典文獻學 1,談談《四庫全書總目》對古代文學研究的意義。 2,談談《天祿琳瑯書目》與《四庫全書總目》的異同及其影響。 《天祿琳琅書目》,中國清代官府藏書目錄,清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乾清宮昭仁殿收藏內府藏書,題室名為“天祿琳琅”。《天祿琳琅書目》系中國第一部官修善本目錄,在編纂體例方面多有創見,於清代藏書家講究版本鑒定、注重善本著錄之風氣影響深遠,直接開放近世版本目錄學之興盛。

论艺术的永久魅力定稿

论古希腊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 [摘要]取人类发展的视角,古希腊人属于“正常的儿童”,饱含着“天真”,使希腊艺术较好地表达了自由奔放的价值理想,体现出强烈的人文超越性。这种精神,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后世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显示出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并成为后世永久的、高不可及的典范。本文旨在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人性美、丰富想象力以及艺术美三个方面探讨古希腊艺术的价值,从而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古希腊;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意义 纵观古今中外,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众多的、各具特色的神话。从地域范围来说,人们一般把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希伯莱神话、印度神话和中国神话称为世界六大神话。然而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大多数神话都已默默无闻。唯独希腊神话不仅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淘尽,反而影响更加深远。她不仅成了欧洲文学艺术的源头,而且在近一、二百年来还影响了美洲文学乃至亚洲的文学艺术。 黑格尔曾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与一切民族所共赏的。”[1]328由于文学艺术所具有的认识和审美作用,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打破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就像希腊神话,时隔千年,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光彩,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颂。马克思在阐述希腊艺术时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与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他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来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2]109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希腊艺术的高度的赞扬和评价。爱琴海所哺育的希腊文明历经了全世界各国世世代代人民的审美检验,依然具有永久的魅力。古希腊艺术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其魅力和影响力直到今天依然深远。不仅仅是因为希腊艺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古希腊艺术的人性美 (一)古希腊艺术中“神人同形同性”之美 古希腊神话情节曲折,内容质朴而丰富,优美而动人。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都是人格化了的,不仅具有人的外形、人的感情,还有人的意志、人的欲望和人的性格。他们和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拥有着超人的能力和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所用的手段非凡。在希腊神话中,众神都有人的衣食住行的需求,都有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也都有正直、勇敢、残忍、嫉妒等人所具有的品格,一切都赋予了人的形貌和生命。而埃及神话和印度神话多以动物为神祗,中国的神话则多以人兽同体、怪模怪样的鬼神居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表现了古希腊在生产力低下、压制文明的社会背景下所流露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神和英雄的人性崇拜”[3]67。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 精神何处安家? 语言、文字、文学。这个专业凝视的,一直是精神世界的风光。 我们都在使用语言和文字,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自己习以为常的语言和文字。大多数也不曾思考过她们。看,多么尴尬,我我们在用语言文字交流和思考,却不曾思考我们正在用语言思考的语言。而问题是,弄懂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绝对不是一个衣食无忧之后可以聊以解闷的闲话题。不懂她们也就难懂我们的思维。不了解语言的人们怎么能保证自己用以思考的语言不曾背叛织自己?一个社会形成了语言,却不了解这种语言,这个社会的一切用语言织就的网怎能保证不是幻景? 就个人来说,也许不必考虑这些问题。我只需用着舒服,管他这种语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么遗憾的是,你错过了一道醉人的风景。文字绝对不是干巴巴的工具。汉字,诞生在三千年前的龟裂的甲骨上的独特的方块字,字体本身就充满美感。传说古时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个传说表明古人对汉字的出现的惊叹和赞美。汉字是艺术,这无需我多言。 而我们普遍第一印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显然是文学园地。这当然是不大不小的偏见,但人们对于文学的热爱确实让这里充满魅力。或者是文学本身的魅力让这个与文学亲近而又不同的地方让人们产生错觉。不再说语言专业,这里的文学专业也不是文学本身。这里散发着已经问世的文学的浓郁的气息,也有含苞待放的文学的焦急吐息,但同样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基于文学而又超越文学的东西,那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的研究。 我一件一件的说。在这个专业,我们正经的事就是研读各个时代各类作家的经典。文学的魅力在经典里彰显无遗。这也是我们对文学最深刻的体会的来源。我们把文学当做精神的暖床,因为在这里,通过阅读作家的经典,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升华。阅读经典,我们最大的收获大概有这两个方面:精神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我们在文学里看到的不只是善,也包括恶,但我们不会从这里学会恶;我们在文学里懂得的不仅仅是世界的温馨,也包括无比的冷酷,但我们不会从此对世界冷漠。也就是说,我们从文学里了解了世界,同时升华了自己,而不是在认知世界的同时抹杀掉明亮的心。《人间喜剧》是黑暗和丑陋的舞台,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光明和博爱;《平凡的世界》展示了苦难和摧残,但我们读着苦难,却更不惧苦难,而对人生有了更积极更光明的向往。读经典对我们智慧的启迪更毋庸赘言。人生来本不愚昧,但对我们自己乃至这个世界的白纸般的认知,让我们以愚昧的状态活着。文学经典是几千年世界历史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重要指引。从古老的《周易》到《老子》《论语》《庄子》再到《红楼梦》《阿Q正传》,古老的年轻的中国在不停的讲述世界的人生的智慧。这有对宇宙的神思,有对人生的达观,有对自然的敬畏,有对社会的透视。世界文学更是星光璀璨,伟大作品不胜枚举。 这个专业又是新文学诞生的理想沃土。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文学梦吧,想把自己喜欢的,梦想的,追求的东西用文学表现出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但很少人能如愿,因为文学能力的限制。即使写出来了,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学修养,自己写的东西枯燥乏味,没有深度。这也许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枯燥没深度,而是无法畅快地表达出来。文学的修养需要充足的学习才能积淀,而这正是文院得天独厚的地方。经典的阅读是必要的条件,渊博的教授的指引也是我们走上正确的文学道路的必要条件。我们没走深入一层,就会对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文学。这虽是浅显的看法,但或许有些可取性。我们认识许多从社会上起步的作家,韩寒和郭敬明是这些年比较红的作家,年轻派,有个性。但很遗憾的是,他们算不上作家。他们写的文字毫无意义,要么只是戏谑,要么只是华丽的拼凑。也许他们本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 伟大的先人》教案_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 伟大的先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先人和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 2.感受伟大先人非凡的品质,奋发向上,树立远大志向。 3.通过查找资料,学会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伟大先人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剪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部分录像。 2.学生查阅伟大先人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录像《生活中的孔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伟大先人名字我知道” 1.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实话实说的现场采访。谁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 请问,你追星吗?简单说一说你追星的表现。 哦,你追星,追捧的的是周杰伦,收集了他的许多唱片。 你呢,你的偶像是刘翔,他的比赛每场都看。 2、通过小采访,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崇拜、追捧的都是现代的文艺、体育明星,其实,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星级”人物,谁能说说这些历史人物当中,你最崇拜谁? 哦,你崇拜张衡,因为他发明了地动仪。你崇拜李时珍,因为他写了著名的《本草纲目》,你崇拜孔子,因为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噢,你还知道孔子东游讲学。还有谁崇拜孔子?这么多同学都崇拜孔子,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近伟大的先人。(板书课题——伟大的先人) 二、走近孔子 1、交流资料:通过课前准备,相信大家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A、1号,你给大家带来的是文字资料,通过你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孔子的

生平及其理论思想对后人的影响。你说的很有条理。(出示课件) B、哎,(惊喜)你去过孔子的故乡曲阜,你想请大家一起欣赏你带来的照片对吗?(课件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祭孔仪式等)非常感谢!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了这些资料,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孔子的故乡,及后人对孔子的敬仰。有条件的话老师建议你们多走出去看一看。 C、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孔子拜师》的小故事,哦,在三年级就学过了!温故而知新,再次听这个故事,你是不是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呢?对,孔子还是一个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人。(板书:谦虚好学)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块儿小故事,想看吗? D、你还知道《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许多言行,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能说说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吗?对,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你知道吗?后面还有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好,你说)对,告诉我们不能盲目的向别人学习,要选择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要对照自己改正缺点。圣人的话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学习,还告诉了老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师就是这样根据大家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论语》中还有很多名言,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你对这几句名言的理解?你来,你来。请大家对照你的理解,小组讨论判断下面的做法对不对?谁来说一下?你来,哦,第一幅图是错误的,司机不让乘客在车上吐痰,结果乘客向外吐都吐到别人身上了,难道他不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你们同意吗?(点头)第二幅,你来,正确,我们都要学会不耻下问。 2、是啊,通过交流,我们更加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不禁对孔子更多了一份亲近。 3、同学们知道吗?孔子影响的不仅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如今他的思想还远播到世界各地,请看老师为大家带来的资料。(课件)这位同学听讲特别认真,你来读一读。 资料一十大名人之首 交流:声音很响亮,请坐。同学们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竖起大拇指)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 中国从古代以来就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下面是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希望对你有关心。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有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劳动节,清明节,腊八节,元旦节……民间工艺也是多种多样,有微雕,刺绣,剪纸,泥塑,皮影,吹糖人,砖雕,瓷刻,木偶,蜡染,脸谱……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除夕和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阴历年)是我国最盛大,最喧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夜,传奇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狠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损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色,只有村东头一位夫人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到:“婆婆若让我在家带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夫人婆仍然劝讲,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天慢慢地黑了,“年”来到了村里,可大伙儿只听得“年”的一声喊叫,原来是因为那个乞丐身穿红色披袍,还把夫人婆的家装扮的烛火通明,还放着烟火和爆竹。因此“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广为流传了,大伙儿都效仿那个乞丐的做法,每到初夜那一天家家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果然,“年”再也没有出现过。更因此,到了春节家家户户也会张灯结彩,因此,过年才有了贴窗花,放爆竹的习俗。春节更有拜年的习俗,相互咨询候。还有吃年夜饭的传统美德。——一家人都在一起开快乐心的吃一顿晚餐……还有许多习俗。中国的习俗和传统我们都不应该不记得。鲁迅讲过:“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确实有进步。”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慧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请“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吧!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二我们明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各自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一个都不可少。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美。当砚台上的墨被研开,墨香顺着空气优雅地钻入鼻腔,我不得不被其儒雅的气息所沉醉;当沾上墨水的毛笔在纸上笔走龙蛇时,一个个汉字从笔下跳跃而出,显现在纸上,我不得不被优雅的字体所震撼;当捏糖人用那双灵巧的双手将一块块麦芽糖捏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时,我不得不被捏糖的趣味所吸引;当雕刻大师手执一把雕刻刀在石头上东刻西磨,一个逼确实物体慢慢出现在眼前,我不得不被其精湛的手艺所折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纸上终究是诉讲不完的,它就像一杯老舅芳香四溢,回味无穷。非常明显,传统文化之美令人向往,但现代科技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君不见在极具现代科技的机床上一瓶瓶墨水岁流水线上应运而生,其生产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君不见手机、网络为我们传达信息提供方便的服务,其奇特的技术令人好奇不已;君不见原来只能通过手工制造的食品现现在都能够在机器上实现量产,解放了劳作的双手;君不见3D打印技术在几分钟内就能够打造了一个精巧又有用的物件……现在发达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统文化有传统文化的优点,现代科技有现代科技的优点。那两者相比较孰优孰劣呢?在我看来,两者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两者相互交融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为我们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墨水只靠手工研制,其生产速率就会怠慢下来,若只依靠机器生产,就体现不出墨香独特的气息。因此两者都需要保留下来,既保留传统工艺,又要依靠现代科技升华现代科技。就拿书写来讲,有些同学书写的字迹专门潦草,缘故非常可能是因为手机用久了;平常发消息只在手机上发,忽略了书写的重要性。出现这种情况,就得提醒这些同学多注意书写了。这绝不是在否认现代科技,只是在提醒我们要在学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向现代科技看齐。当我们书写的字迹清楚,再在业余时刻用手机打发一下时刻,这未尝不可。而且如此也方便我们的生活,一个短信或一通电话就能够与千里之外的朋友、家人联系上,如此的便利不是非常有用吗。传统文化就像一只小船,而现代科技就像一双木桨。只拥有一只小船,没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清代前期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二章清代前期的理学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程朱理学经过清朝廷的极力提倡,再度成为官方哲学。以李光地、陆陇其为代表的官方理学家,一尊朱学,罢黜王学,为程朱理学张目。以孙奇逢、李颗为代表的北方理学家,则维护王学,并逐渐走上了调和“朱王异同”、“兼采朱王”之路。平民理学家张履祥,由王学返回朱学,延续了程朱倡导的“居敬穷理”的路数,并由此提出“顺应之道”。陈确作《大学辩》,否定了程朱关于道德修养实践的理论,成为清初心学理论的总结者。可以这样说,理学仍然是清代前期学术界的主流,它对后来的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李光地、陆陇其和李顒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榕树,又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三藩”之乱时,福建也因靖南王耿精忠的反叛而陷于战火之中。当时正值李光地返乡探亲,他与老友陈梦雷共谋,遣人暗藏蜡丸进京密提情报,建议平叛,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李光地独据其功,而陈梦雷却以附贼之罪被流放。因此,当时人们便有“卖友”之讥,李光地也为此声誉扫地。李光地曾奉旨编?周易析中》、《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后经康熙皇帝的审定,作为“御纂'“御定”颁行学宫,成为清代前期官方哲学思想的范式。 李光地一生著述宏富,代表他理学思想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通论》、《周易观象》、《二程遗书纂》、《朱子语类四纂》等。李光地去世后,他的后人将他的这些著作汇辑为《榕村全书》。 一、折中理气 李光地作为清代前期理学的官方代表,为学一尊程朱,毕生以宣传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为己任。他声称“近不敢背于程朱,远不敢违于孔孟”(《榕村全集?进读书笔录及论说序记杂文序》)。他认为,自孔子以来,只有程颐与朱熹才是“继绝学,承圣统”的圣人。他批评王阳明“晚年之说也,其异于孔孟之旨”,遵循和发挥了理学家的“理”、“气”之辨。李光地说: 气也者何也?阴阳、动静、明晦、出入、浮沉、升降、清浊、融结,盈乎天地之间,而淆以降命。曰:离气而有理,孰从何证诸?夫阴阳动静,振古而然也,至于今不异也。出入、明晦、浮沉、升降、清浊、融结,振古而然也,至于今不异也。不异之为常,有常之为当然,当然之为自然,自然之为其所以然。(《榕村全集》卷八《尊朱要旨》) 李光地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理”字,但是通过他对气的分析,证明理气不是一物,而是有离气之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李光地在分析了朱熹“理先气后”、“理即气也”、“气即理也”的观点后接着又说:“是故,上下无位者,先后无时者也。虽无位,不得不有上下;虽无时,不得不有先后。知此谓之知道,明此谓之明理。’’(同上)这说明理是无形体、无方位的。就理气关系而言,理是形而上的;然而当理无时时,从宇宙本原上来说,那么理又是在气之先。所以,表面上李光地对理气关系的解释持折中的态度,实际上仍然是继承了朱熹理先气后的理气观。 二、心与性合 李光地虽然继承了朱熹理先气后的理气观,但是在有关心性的认识方面,他与朱熹并不完全一致,而是认为心与性合。他说: 孔子所谓“仁者,人也”,心性之合也。孟子所谓“仁,人心也”,心性之合也。然且有不仁之人,有不仁之心,是心与性不合也。心不与性合,而曰即心即性,可欤不可欤?(《榕村全集》卷八《尊朱要旨?心性》) 那么为什么心与性合一就是“仁人”,心与性为二就是“不仁之人”呢?李光地从“气”的角度,作

艺术的魅力作文

艺术的魅力作文 篇一:艺术的魅力 艺术的魅力古往今来,艺术的魅力无奇不有,简直是如雷贯耳,像齐白石、朗朗、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出类拔萃的呢? 在艺术那浩瀚的境界中,我最喜欢舞蹈,,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一位位天使,显得有些陽春白雪。舞台上的演员千姿百态,做出天女散花的样子,令人拍手叫好。但是,我不得不说,这其中哪一个不是高贵的象征呢?所以,艺术是一种高贵的文化。 我其次喜欢钢琴,钢琴曲中有遭遇挫折的哀伤,有失去亲人的悲哀,也有雄壮的进行曲,还有音调欢快的欢乐曲等,这哪一样不令我仰慕?哪一样不令我称赞的呢?每当我听到钢琴曲时,我会如痴如醉地领略艺术无穷的魅力。不管是什么样的音乐,我都会身临其境,遨游在音乐无边的世界里。所以,艺术也是一种无边的文化。 我也喜欢绘画,画家画出来的画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像一张心

灵的窗户。画卷生动,作者的心也自然开朗;画卷暗淡,作者的心也自然灰暗,一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作品,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心灵、品质。每次我又一次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作者的心情似乎会在画卷上脱颖而出,我会真正认识作者的心灵是欢乐还是开朗,是惆怅还是哀伤。艺术能从一样作品而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所以,艺术也是一封心灵的书信。 艺术是世间任何人都无法估量的。所以,我认为艺术并没有深刻的定义,它只是一种魅力而已。 篇二:艺术的魅力 当热情的的五月迈着青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时,艺术的激情已不容拒绝地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飘扬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享受艺术,放飞心情的空间;一个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 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 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 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 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 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 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 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 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 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 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 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 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 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 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 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 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 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 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 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历史学系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历史学[06]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史[0602] 二、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2 (全日制)历史文献学 03 (全日制)专门史 04 (全日制)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 05 (全日制)中国古代史 06 (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史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41历史学综合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