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乘法(chéngfǎ)分配律》评课赵相军老师(lǎoshī)执教的四年级(niánjí)下册《乘法(chéngfǎ)分配律》一课,能体现(tǐxiàn)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
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
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
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数学中的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
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即:a × (b + c) = a × b + a × c。
在这个公式中,a、b和c都是数。
乘法分配律告诉我们,在将一个数与两个或多个数相加时,我们可以先将这个数与每一个数相乘,然后再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与先将这个数与两个或多个数分别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的结果是相等的。
乘法分配律可以应用于各种数学题目中。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算式,计算更加方便。
当我们需要计算a × (b + c)时,我们可以先将b与a相乘,再将c与a相乘,最后将两个乘积相加。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的复杂性,提高计算的效率。
除了简化计算,乘法分配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来解释多项式的展开式。
将一个多项式乘以一个因式时,我们可以将因式依次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展开式。
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商品的总价。
假设一个商品原价为a元,现在打折价,打折了b元,然后还需要交c元的税。
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计算原价与打折价的乘积,得到打折后的价格,然后再将税加上,得到最后的总价。
总之,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它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提高效率,理解数学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大家能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谢谢大家!。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一、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基础且重要的规则,用于解释乘法运算中的分配性质。
乘法分配律指出:当对一个数进行乘法运算时,可以先将这个数分解为加法的形式,再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以下的表达式表示:a × (b + c) = a × b + a × c这个表达式说明了,将一个数a乘以另外两个数b和c的和,得到的结果和先将a分别乘以b和c,再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三、示例证明乘法分配律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我们通过示例进行证明。
假设我们要计算7 × (4 + 5),我们可以先将7分别乘以4和5,再将乘积相加:7 × (4 + 5) = 7 × 4 + 7 × 5 = 28 + 35 = 63另一种计算方法是,首先将7 × (4 + 5)中的括号展开,然后进行乘法运算:7 × (4 + 5) = 7 × 9 = 63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乘法分配律在代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因式分解、多项式简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1 因式分解通过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乘法式子分解为更简单的因式乘积。
例如:2 × (x + y) = 2x + 2y这里,将2分别乘以x和y,然后将乘积相加,得到了简化后的形式。
4.2 多项式简化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于简化多项式表达式。
考虑以下的多项式:3x(2x + 5) - 4y(3 - x)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乘号前的数字与括号内每一项相乘,然后将各项相加:3x(2x + 5) - 4y(3 - x) = 6x^2 + 15x - 12y + 4xy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我们将原本复杂的多项式简化为了更简洁的形式。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实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教师能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
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协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学生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如答对了,教师实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来说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
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12×(7+5)=?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谁能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a×(b+c)=a×b+a×c(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一道谜题,谁能解答出来?(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回答)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二)探究新知环节师:谁能告诉我,12×(7+5)等于多少?(学生计算并回答)师:很好,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呢?(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师:大家的方法都很棒,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a×(b+c)=a ×b+a×c。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道练习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四)拓展延伸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道实际应用题,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在计算中运用。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不够准确、分配律使用不当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得比较合理,从认识乘法分配律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逐步深入。
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比较清晰,通过例题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等。
其中,讲解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演示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练习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方法运用不够恰当,需要改进。
四、学生参与度与表现本节课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出色,能够认真听讲、思考、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师教学态度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比较出色,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课堂氛围与秩序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合作。
同时,课堂秩序也比较良好,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够强,需要加强管理。
七、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但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练习。
[必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1今天听了我们教研组的郭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刚上岗时的一些教学情景。
现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节课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郭老师采取“五步六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上郭老师的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学生自主上台展示学习效果一环节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
对于一个上岗一年半的教师来说,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所欠缺。
如,郭老师对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并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还有课堂的掌控不够灵活,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指导,课堂生成更是体现教师机智的地方,而把握教学各环节时间而没有课上解决是一大遗憾。
相信随着我们课后的交流,郭老师在今后的课堂上定能注意这些环节。
回想自己刚上班时的青涩,再对比现在,更让我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贴切。
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相信,随着学校对新教师培养力度的加大,一两年后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教学新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2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我们将以乘法分配律为主题,向学生们生动呈现这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例演示来巩固孩子们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公开课的评课稿。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则,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用到。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巩固所学知识。
【一、概念介绍】首先,我们来给同学们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法则,它指出乘法可以对加法进行分配。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c + b ×c。
【二、性质探究】接下来我们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我们先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感受一下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例子1:让我们计算一下(2 + 3) × 4和2 × 4 + 3 × 4的结果。
同学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进行括号内的加法运算,再进行乘法运算,最后比较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
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例子2: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
小明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他还买了3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2元。
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小明购买苹果和橙子的总价格。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计算呢?【三、实例演示】现在我们通过实例演示,进一步巩固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实例1: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5 + 6) × 2的结果。
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括号内的加法结果,再乘以2。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并将结果告诉我。
实例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小明在超市里购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5元。
总结出乘法分派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表此刻学生眼前,而是让学生经过自主研究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获得了充足发挥。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实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考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连续学习确立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派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达的定律,比起乘法互换率和乘法联合率男掌握的多。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设计设计上,陆老师联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详细状况,着重从本质出发,把数学知识和本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停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着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议讲堂教学设计的动向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想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同样的。
所以,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案中立足经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派律”的主动建构。
礼拜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派律》,有以下感想:着重情形创建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质,从学生的生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梦想。
”情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模拟生活情形,激发学生的感情。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致使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派律》一课中创建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 个工人买工作服,商铺里有 3 件衣服和 2 条裤子能够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特别熟习。
并且徐老师特别奇妙的设计了 3 件衣服和 2 条裤子,包含了摆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其实不高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想空间。
表现了情形创建的有效性。
二、着重学生自主研究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最后一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整节课刘老师通过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概括,自主探究出乘法的分配律,整节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
2、重视组合作探究活动。
第一次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总结出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第二次小组合作学生们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可用“图形”“文字”“字母”三种形式来表示。
并且在引练环节渗透学习了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解决问题,3、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两道算式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运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再次感知,最后四人一小组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课堂练习环节也是层层递进,通过“我会选”“我会算''"我会用”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
4、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在任务中通过尝试自己写出几组等式,更加充分地体会等式的特征。
这样的任务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探索规律,又注重了学生在全班展示环节中的语言培养,这些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意识。
5、结构设计是层层递进。
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转化策略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灵活应用,在练习中,老师从这两个领域出发,设计了相关练习,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练习,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通过质疑,讨论,从而突出转化策略的优势所在,产生学好这种策略的兴趣。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评课稿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与代数中重要的的一部分。
数学家说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但要给学生讲授学习方法,还要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数学思想,1.思维的变通性目的追求算法简单;2.思维的直觉性目的是数字内在的和谐;3.思维的概括性目的是需找普遍规律。
一、教材分析1.“混合运算”:出现6次,四个阶段(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二年级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要按照计算的先后顺序;第二阶段三年级学习加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第三阶段四年级上册结合运算律学习混合计算,最后一个阶段结合小数和分数学习混合运算。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累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编排结构: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
作用:突出运算律在数与代数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的是为了简便计算。
二、课标分析1.探索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3.能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用字母表示,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
4.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
三、亮点1.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
小学生很可能因为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2.课前激趣轻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课前计算大比拼,在设计题目上,前两道是刚学过的加法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后面两个是今天要用到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解决比较简单,巧妙的引起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
3.细节把控精准,灵活运用教材。
老师把课本给的图形巧妙的展开变成平面,对基础弱的学生有更好的直观感。
另外在做任何活动前老师都会给出操作指引,让学生明晰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
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说两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叶老师通过解决“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45+65)×5=45×5+65×5这一结果。
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
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但是叶老师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5+65)×5=45×5+65×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10个5,右边也表示110个5,所以(45+65)×5=45×5+65×5。
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
叶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
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