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小学高段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以“自制净水器”为例发布时间:2023-01-29T01:41:26.19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8期作者:孔燕[导读] 项目化学习席卷全球,笔者也希望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笔者开展“为大山里的爷爷自制一个净水器”的项目化学习,通过“落实真实”、“长久驱动”、“协同合作”三大策略,实现真正培养小学生的能力、改变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育人目标。
孔燕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小学 311258【摘要】项目化学习席卷全球,笔者也希望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笔者开展“为大山里的爷爷自制一个净水器”的项目化学习,通过“落实真实”、“长久驱动”、“协同合作”三大策略,实现真正培养小学生的能力、改变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育人目标。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实地参与、真实地体验,收获可视化的成果,让学习真实发生;在师生共同的学习实践中,提升项目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在师生、生生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让深度学习生长。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自制净水器一、缘起(一)学生的需求现代社会新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社会会怎样,我们无法预知,也许现在学的这些知识不再那么重要,但现在学会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在未来都是适用的。
介于这样的思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点的传授的项目化学习非常有必要。
而且项目化学习具有跨学科、协同合作、开放性等特征,可以较好弥补现在很多学生较为薄弱的部分,所以学生急需项目化学习。
(二)教师的需求近些年,项目化学习的热潮席卷全球,但由于国情地域不同、学生的素养等等的不同,使得项目化学习在我们学校并没有“生根发芽”。
为了要真正了解项目化学习、用好项目化学习,我们教师必须切身地去实践项目化学习的研发和实施过程。
(三)研究的意义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乐于动脑动手、善于交流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以此发展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指向学习的真正发生——项目化学习的思考与困惑聆听了张老师的讲座《项目化的设计与实施》,深感受益匪浅。
张老师用具体而用生动的实践案例,启发我们如何基于语文教材合理开发项目化学习程序。
短短两小时内,深感张老师强大的项目统筹能力。
一句“让每个小孩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人”作结,指引着我们思考项目化学习的本质应该在于培养会思考的学生,项目化应该指向学习的真正发生。
下面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番思考与困惑。
1.项目化学习的辨析张老师讲座的刚开始用具体的实践案例向我们说明了学科微项目、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区别,从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的误区开始指导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
由认知观念至践行策略,全方位展现项目化学习的全貌。
对此,我有感于张老师对项目化学习的这番清晰的辨析:A项目化不是马上开始,而是逐渐改良B项目化学习不是教学替换,而是增加选择C项目化学习不以活动立意,而以能力立意D项目化学习不以结果为重,而以过程为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有体会的是,项目化学习,聚焦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传统教学很有助益。
但很多时候,教师可能更多注重项目的成果而非项目展现的过程;我们把很多精力花在如何创设一个新颖有趣的情境却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并不在此。
上次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项目化展示的活动,其中云谷老师的一堂《眼中的彼此》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浙江省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老师对此也大加赞赏。
张老师认为课堂不是着眼于零碎知识片的授予,而是关注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方法的迁移。
比如在关注老师和孩子们交流如何采访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讨论采访问题的顺序,再是采访问题的维度,然后是如何促进深度联系的提问,最后用真实的采访再现孩子的深度思考。
这些讲座的精华都帮助我认识到,语文不是孤立的,而是面向生活实际的语文。
而项目化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面对真实情境的时候,表现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定义、问题的展开、探索的实际等素养。
从“问题”到“产品”:项目式学习的再认识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模式,被教学实践工作者广泛应用。
但在实践中,项目式学习经常与综合实践活动、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主题式教学相混淆。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是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以产品的形式结束,此过程包括学习目标、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的自主权、社会及专业人士资源、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及评价六大核心要素。
贯穿项目式学习教与学过程始终的特征是生成和体验。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辨识项目(Project)这个概念源于管理学,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为了实现与现实相关联的特定目标,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任务,以便群体间可以相互合作,并有效组织和利用相关资源,从而创造出特定产品或提供服务。
项目这个概念被大规模使用,也逐渐被引用到教育学中,产生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
项目式学习被定义为: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目标。
这个概念里面有几个关键要素:首先,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其次,项目式学习关注的是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而非脱离教学目标之外的东西,从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知识整合的手段为教师减负,而非额外增加负担;第三,项目式学习中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需要实践参与才能解决的问题(problem),而非简单的需要回答的问题(question);第四,项目式学习需要通过完成作品(product)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且产品的样态是多样的。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项目式学习是一个舶来品,需要教育实践工作者将其本土化,在这过程中常会被拿来和以往的教学模式做对比,试图找到某种内在的关联,这样就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淆与模糊。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设计:走向深度的实现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时髦提法和做法。
在实践层面上,眼花缭乱的经验、案例和心得既体现了一种探索和行动的热情,但同时也意味着某种审思的必要。
审思必然指向现象背后的本质,即追问项目化学习究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如何让这种“意味着”真正转变为一种“实现着”甚至是“实现了”?在这种本质化追问之下,现实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才可能是更加清晰而准确的,也才可能在“实践—本质—实践—本质……”的往复循环中,获得更深、更真的理解和认知。
对于第一个追问,其实夏雪梅老师已经给出了比较明晰的解答,她认为,“项目化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动手做“做项目’‘生活化’等,而更意味着做事背后的‘智慧’和‘思维’”。
沿着夏老师的观点做进一步的解释,其实即可明晰地看出,“项目化学习”对孩子而言,更多或更本质地意味着一种“学习”,而非一个动手操作的“项目”。
“项目化学习”体现的是一种教育逻辑,指向“学习”的发生,指向学生在“项目”中的生长,特别是一种“智慧”的生长。
如果按照市场的逻辑来审视,特别是以“项目”的达成来进行价值判断,那么,这其实是对“项目化学习”真义的一种失落和丢弃。
明晰了第一个追问,那么,第二个追问就自然产生,即,如何实现“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为学生编排的一段“学习旅程”,其载体是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的“项目”。
因此,要让“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真正发生乃至深度实现,就需要教师超越“项目”,从“学习旅程”“学习经历”的角度去审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义。
基于此,“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最终体现为两条“设计线”。
一条“设计线”是“项目线”,这是“明线”,是显而易见、耳熟能详的“操作线”,其中包括项目的问题、目标、过程、结果等,但这条设计线是非本质的设计线,是一条“载体线”;另一条更加关键的“设计线”是“学习线”,是“暗线”,是实质之线,它体现了教育的真义。
项目化学习:实现全科读写的有效路径【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全科读写;教学路径核心素养的全新要求,深度学习的时代呼唤,读写教室的实践推进,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们去探索一种相匹配的读写样态。
经过反复学习、思考、论证,我们尝试全科读写,立足于课程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全主体、全时空、全形式的支持下,开展综合性、研究性的读写实践活动。
可以说,全科读写具有贯通各学科,融合各领域,促进学生联结知识、建构方法、提升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那么,怎样推进全科读写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基于此,我们以项目化学习推进全科读写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项目化学习推进全科读写的实施要点项目化学习设计要包含六个维度,即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全程评价。
它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关键概念或能力,指向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究与问题解决、合作能力等重要的跨学科素养。
全科读写与项目化学习如何深度融合呢?以“我们一起摇桂花”为例,项目化学习经历了七个阶段,语文、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的教师一起参与指导,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读写,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项目开展的具体流程见图1。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可以发现全科读写实施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寻找核心知识——聚焦“选”,确定契合的主题项目化学习设计从学生期待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寻找那些源于学生生活,又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主题。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要求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见“以物传情”是本单元的关键概念和能力。
因此,在项目开展的第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写份申请摇桂花”。
有的学生写“桂花与其落地之后被人践踏,不如让我们摇一摇,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的学生写“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浅析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德应用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课程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突显明理、循情、导行的特点。
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如果是真正的学生主导,把课堂交给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因此,我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道德与法治观念,提升其合作探究能力,引领学生主体真正投入学习活动,积极思考、主动体验,提升思维品质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合作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在小学的过程中是一门小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关系着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在小学道法课堂中如何应用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并通过展示等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升其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根据各学段、各班级学生教材内容、年龄特点、学生情况存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前预习和实践活动1、预习教材指导自学方法。
预习的安排, 总体来说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
一二年级学生应以课内为主,课内预习, 时间有保证, 教师有指导, 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上的主客观矛盾, 便于教师调查研究,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 而且还可以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较普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授之前,我通常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先用幻灯片呈现出来,即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所提的问题在书上找寻答案,并圈划出来,此时会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这样既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翻书应付,也可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一番指导,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种观念:即预习要有目的和方向,同时也要有方法。
高中地理组织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策略作者:王国超来源:《天津教育·下》2024年第05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高中地理要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突出地理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项目化学习模式主张引导学生在现實世界中主动探索问题、接受挑战,使其能够在项目设计、实施、展示、总结等各个环节中更深刻地领会学科知识与技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创造能力、计划决策能力等,从而真正地帮助学生认识现实世界,使其能拥有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
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组织项目化学习活动,有助于顺利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促使地理教育回归现实生活。
本文从六个角度,即基于现实生活设计项目主题、基于学情特点预设项目任务、基于现实问题创设项目情境、基于学为中心组织项目探究、基于学以致用展示项目成果、基于学习增值促进项目评价,阐述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组织项目化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现实生活中学用地理。
一、基于现实生活设计项目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够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地探索现实世界。
高中地理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设计相应的项目主题,由此引导学生自主迁移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的思维意识与认知状态,为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做充分准备。
以“植被”一课教学为例。
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了解天然植被、人工植被这两个关键概念及其区别,懂得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要素,能够初步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
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高中生对于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植被及其分类标准是存在认知盲区的,并不了解周围环境下各类植被的名称、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也难以自主迁移地理知识去描述、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轮项目化学习活动主题,即“调查生活中的植被及其特点,探究影响各类植被分布区域的具体因素,总结常见植被的生长环境”。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七篇】需要在21世纪发生改变。
当世界各国将目的聚焦在核心素养时,做事与做人的教育便备受重视。
目的变了,手段就必须变革。
假期阅读了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受益匪浅。
书中的很多理论知识与案例,让我对情境教学、驱动性问题、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等有了新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我简单地来谈一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国家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等新观念成为语文同仁热议的话题。
回顾语文教学的转型,我意识到,转型的背后是“素养”二字日益向实处向深处挺进。
而项目式学习恰好切中了“素养”的肯綮。
“素养”这个词被照亮了,拓宽了我们语文人的教学视野。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以知识为本位,积重难返,当我们以素养为本位时,就有可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本书中作者用“博士和农民工如何识别空肥皂盒”这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素养的形成为什么离不开“情境”。
博士为了识别出空肥皂盒煞费苦心,耗费大量精力研究出甄别系统。
而农民工仅仅搬来一个风扇便解决了问题。
这两种方案到底孰优孰劣?在需要节约成本的小作坊中,博士大概要被归入缺少学习素养之类的,因为他缺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但是如果使用方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用流水生产线、无菌车间等,那么博士的方案就变得合理了。
在上述案例中,人没有变,方案没有变,变的是情境。
这种在不同情景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
我们常常批评我们的孩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不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在“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一章中,夏博士的见解一针见血:学习素养不等同于知识的累积,而应该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灵活地运用,便是能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便是“素养”。
培养具备这种学习素养的人,是教育所要追求的全部要义。
这个例子让我知道知识和经验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解决问题的人没有根据真实情境调动自己的经验智慧,灵活决策并给出最佳方案。
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项目学习在现代教育中,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项目学习旨在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达到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目的。
然而,要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项目学习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项目学习。
首先,在进行项目学习之前,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和设计项目。
教师应该确定项目的目标和学习成果,并将其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
教师还应该选择与学科相关的实际项目,并将其分解成小任务和活动,以便学生可以逐步完成。
此外,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其次,教师在项目学习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项目的目标和要求。
然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应提供适当的评估和反馈,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第三,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角色是主动参与者和合作伙伴。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问题定义、研究和解决方案的开发。
学生还应该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项目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模型来理解物理原理,通过开展社区服务项目来培养公民意识。
项目学习还可以提供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然而,要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项目学习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项目学习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
教师需要充分准备和规划,学生需要充分参与和合作。
其次,项目学习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支持学生。
同时,学生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项目学习需要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
学生需要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让学习真实发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深度学习”在教学改进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施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使学习真正发生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将首先阐述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度学习如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等。
我们将总结深度学习在教学改进中的实际效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深度学习的关注,并激发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深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
二、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深度学习的概念源自领域,是指机器能够理解和模拟人类思维过程,从而进行复杂的学习和推理。
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的内涵有所延伸和拓展,它强调学习者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知识本身,更要求他们理解知识的本质、结构、关联和应用。
深度学习在教育中的意义重大。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环境,持续学习和成长。
为了实现深度学习,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学习结果。
他们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教育者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理解程度。
用项目化学习助推整本书阅读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是以成果完成为导向的综合性任务学习,也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项目化学习重视在真实情境下对真实问题的探究,注重合作学习、自主创新、成果展示、多元评价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整本书阅读。
1.寻找趣味项目,助推整本书阅读真正发生。
整本书阅读的复杂性及持续性会慢慢消解学生一时兴起的读书兴趣,而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设计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确立趣味化研究项目,有利于推动整本书阅读真正发生。
一是追问人物,寻找趣味研究项目。
读小说时,儿童对人物的关注度极高。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提问,这样便容易产生较多值得研究的项目。
如读《三国演义》时,学生提问: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为何最后却被司马懿夺走了?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该怎样设计英雄榜?……问题来自学生,他们研究起来自然趣味盎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个人物进行连续发问。
如学生特别崇拜诸葛亮,对他的追问最多:诸葛亮为什么如此神通广大?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这样神机妙算的人,为什么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何区别?……学生对某个人物提出发散性问题后,教师应及时梳理整合,使之形成有深度的研究项目。
学生还经常对某一类人或事物进行提问。
如读《西游记》时,学生对妖怪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么多妖怪有共同点吗?妖怪中,男妖怪和女妖怪各占几成,谁的杀伤力更大?这些妖怪与现实中的人物有关联吗?……围绕妖怪确立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其中,乐此不疲。
二是推敲情节,发现创意研究项目。
除了人物外,教师引导学生推敲情节,也能找到很多有趣的问题,形成一个个有创意的研究项目。
如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学生提问:鲁滨逊为什么在荒岛上独自生活28年之久?有特殊用意吗?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特别细致,还出现大量对上帝的探讨,有何用意?这部探险小说,还可以增加一些什么惊险的情节呢?……当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小说时,研究项目便更有新意。
在传统课堂中,知识的学习从教师的讲授开始。
学生作为客体,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回想和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其主体性和主动性被忽视。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项目化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途径。
促进从教师到“设计师”的转变为让教师们积极参与并且有能力设计和实施项目化学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组建了由项目化学习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共同参与的导师团,将工作坊学习研讨作为常态化的培训和教研方式,以项目为单位构建了学习共研小组。
全校教师通过工作坊学习、学科组研讨,带着问题和任务参与项目设计,通过“专家会诊”的方式打磨项目;在项目框架理顺、项目里程碑拆解完成之后,组内教师分工协作,在假期里做课时设计;开学前,再次以“专家会诊”的方式打磨项目设计和课时设计。
经过反复实践,教师们完成了“设计并实践一门学科项目化课程”的任务。
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项目化课堂策略1:基于进阶式的目标来设计项目化学习。
同一个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不同。
教师通过同一个核心项目化学习在课堂:教与学怎样转型王平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概念在不同年级的三个选题,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相互关联、整体考虑,打通不同年级之间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语文中的核心概念“观察与表达”为例——在设计时,教师通过贯穿于三、四、五年级的项目化学习,让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能力实现了连贯性、进阶性的提升。
围绕核心概念,教师系统设计了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进阶体系:三年级——侧重静态观察,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法描写植物的典型特征;四年级——注重连续细致观察,培养学生把握事物特点、变化和联系的能力;五年级——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表达清楚。
策略2:在课堂中设计驱动学生主动探索生成而非被动接收知识的项目任务。
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要经历转化成为每节课的核心项目任务,核心理念是“让学习发生”,而非“教授知识”。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项目化设计《轻叩诗歌大门》为例——初次试课,整堂课非常流畅。
项目化的作业设计:让语文在生活中真正发生——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当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大多采用单元设计,每个单元都有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人文主题和学科知识,编写意图明确,目标清晰,但是在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单课教授的方式,其人文主题和学科知识往往是割裂的,采取项目化的设计是一种新的尝试,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核心知识产生更深度的理解和迁移运用,本作业设计尝试采用项目化的设计方式,借助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单元学习,实现素养的提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共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次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以及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本文主要以《小蝌蚪找妈妈》和口语交际的内容为例,进行项目化的作业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科普小童话,选编本文,旨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有趣,对话较多,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之心,对这种科普童话具有天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找出蝌蚪长成青蛙的几个关键变化,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的指导。
另外,本课生字较多,在学习的时候,要运用一年级学过的识字方法,如熟字加熟字、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进行识记,这样才能把生字记得又牢又准。
口语交际的训练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课堂作业设计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生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群”,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它是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开拓视野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往往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和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效率,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学习方式。
学习群,是为了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高效而组织的学习小组或组织。
在学习群中,学习者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从而实现学习的真正发生。
一、学习群的优势1. 提供学习资源学习群可以聚集众多学习者,每个学习者都可能有自己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资料、学习经验、学习技巧等。
在学习群中,学习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共同利用彼此的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 提供学习支持学习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在学习群中,学习者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克服困难,找到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让学习变得更加有希望和有意义。
3. 提供学习动力学习群中的学习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学习者会相互激励、相互竞争,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和挑战性,从而更容易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4. 提供学习交流在学习群中,学习者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还可以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学习方法的探讨,从而互相启发,促进彼此的学习成长。
二、如何组建学习群1.明确学习目标组建学习群的第一步是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群的主题和内容。
学习目标可以是学习某门课程、提高某种技能、探讨某一领域的知识等,目标明确了,学习群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更容易吸引到有相同兴趣、相同目标的学习者。
2.招募群成员一般来说,组建学习群的首要任务就是招募群成员。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招募,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招募信息,利用学校、公司等组织的学习资源,通过口碑传播等方式,吸引到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组建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项目化学习设计》读书感悟六篇《项目化学习设计》读书感悟篇1首先我所理解的项目化学习就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过程,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做到把“知识为本”转化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来讲项目化学习至关重要。
我们一直在践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强调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让真实学习发生。
学习了为什么要做项目化学习,对于我们的课堂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项目化学习不仅益于学生,同样益于教师,是一个益于师生的学习、教学方式。
与此同时也反思了作为新教师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比如,在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状态的把握,学生是否做到了真实探究,在探究的背后是否生成新的问题,我们所提供的内容是否可以让学生进行跨情境思考,切实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心智自由转换的过程。
而非填鸭式灌输。
因此对于我们来讲,要学会放手,由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支持者,让真实学习发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所以针对于以后我们不论是驱动问题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还是学习结果评价,都要更加用心。
同时更加考验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对学科知识的安排整合以及个人的教学创意,是考验也是成长。
其次,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离不开对知识观的探讨,而学科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科的活动化,而是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构建与创造。
同时在第二章节中也提到了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也就是驱动性问题。
驱动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投入到项目探索中具有关键作用。
所以,好的驱动性一方面能引发高阶思维,一方面能提供问题化的组织结构,为信息和内容提供有意义的目的。
在接下来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将具体内容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
因为具体内容问题太具体化难以让学生迁移,一个适合的驱动性问题就是要去除其中具体细节的部分,成为更上位和指向本质概念的问题。
(2)将本质问题和学生建立联系。
也就是将问题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驱动学生思考。
中教学参著I新区新路P--------让顶s化学习真实发生-----1--------------------------------------------------□吴望雁-------------------------------------'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迫切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项目化学习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生动实践。
本文基于教学研究实践活动,提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让项目化学习真实发生”这一问题,探索课堂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提炼与阐述,思考项目化学习对促发深度探究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P B L);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必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思政课迫切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引导和帮助青少年看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校准青春的价值航向。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实用主义和终身学习等为理论基础,以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为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来协力完成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或教学模式,日渐融人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成为学教方式变革的生动实践。
近两年来,笔者立足道德与法治学科,围绕项目化学习,组织了系列教研活动,引导学科教师开展了基于课堂的微项目学习、基于“抗疫情”的学科项目化学习及基于“八婺山水”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本文拟对其中的课堂微项目学习实践与探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_、明含义特征,议课堂微项目学习开展“三条件”课堂微项目学习,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把知识情境化、项目化,以某个内容或主题为核心设置驱动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性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旨在通过学与教方式的变革,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建构,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微项目学习,与学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设计理念是一致的。
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探索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2226300)徐媛媛[摘要]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生活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是一种综合教学。
实施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项目、分配成员、优化评价的同时要循序渐进、以人为本、着眼素养。
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学生的项目化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质量。
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能让学生的物理学习真正、深度、持续地发生。
[关键词]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探究性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2-0046-03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媒介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
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物理实验去探究、去验证。
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的物理认知获得进阶,让学生的思维获得跃迁,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理观念。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项目”的育人功能,彰显“项目”的育人价值。
一、项目化教学的特征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活化的教学。
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增加物理学科的亲和力,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一种亲近感。
(一)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生活化教学如何让学生喜欢物理学科,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是一种经验性的教学。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参照学生的经验,以学生生活为教学切入点。
比如,教学“压强”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化的情境:同样的一个人两次踩在雪地上,第一次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第二次却仅仅留下了一道痕迹,为什么呢?为什么小小的蚊子能刺进我们的皮肤,而大大的骆驼却没有陷入沙漠之中呢?这样的一些生活场景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物理项目研究之旅。
龙源期刊网
项目化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陈颖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20年第02期
最近,我参加了市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的“领航杯”项目化学习竞赛活动。
通过前期培训,我对项目化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学习项目,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自主与合作、探索与发现,主动建构知识,获得体验,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设计了《我为家乡现代农业园代言》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为农业园设计宣传海报的活动中达成多学科融合的学习目标。
项目化学习对于师生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我们设计了项目化学习的前期指导课和学习导航图,建立了学习小组,聘请家长义工参加小组活动,研发了学习评价标准,建立了活动交流平台,保障项目化学习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学习成果交流课上的实录片段。
一、项目化学习,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片段一:小组交流海报设计的基本结构】
师:现代农业园是我们家乡的重要旅游资源,为了推荐农业园,课前同学们分组收集了农业园的相关资料,制作农业园的旅游海报,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设计的作品。
师:请各组代表来交流你们的作品设计,好吗?
生1:我们是从“行、玩、吃、住、购”等方面进行设计的。
生2:我们是从四季来展示农业园的美好景色的,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白鹭冬有雪。
生3:我们是根据农业园的不同区域来设计的,南有大棚,北有温室花卉,东有园艺苗木,西有休闲农庄。
生4:我们是根据农业园不同的景观来设计的,良田万顷,花卉繁盛,鸟类栖息,空气沁人。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案更合适?
生:从“行、玩、食、住、购”方面来展示更好,因为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观光,还要交通便捷,吃有特色,住得舒适,买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