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资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归纳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①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②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③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④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⑤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⑥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③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④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统一和调和;

⑥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⑦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⑧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

心理健康的特征:(1)智力发育正常;(2)人际关系心理适应;(3)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5)情绪饱满、心态良好。

2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什么是心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

1 什么是心里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深层的内蕴,具体指的是人在精神上、意识上的特征与品质。包括智力、非智力因素。一般心里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它是建立更高层次素质的基础。心里素质在其它素质教育中不仅是中介,而且是中枢,是高层次的素质。

2心理素质教育

心里素质教育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里属性与品质”的形成过程。心里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是诸种素质教育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高智能和高品质。所谓高智能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基础上形成的创造能力。所谓高品质主要是指在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个性心里品质等方面形成的高尚人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项:第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里素质,第二是开发孩子的心里潜能,第三是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和心里疾患,第四是排除和矫治孩子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无论家长、老师还是校长都是心里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所以,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目的和任

务,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品格优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3、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七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1,教育性的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