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1 KB
- 文档页数:9
博士培养方案博士培养方案是指针对博士研究生开展系统化、全面的培养计划和措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博士培养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专业培训: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学科专业课程培训,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2.科研实践:博士生需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积累研究实践经验,培养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掌握科研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博士生需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以及学术讲座,与学术界同行交流学习,提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4.学位论文写作:博士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术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5.教学实践:博士研究生还需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担任助教或讲师等职务,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6.国际交流:鼓励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开拓国际视野,增加国际竞争力和合作能力。
7.综合素质培养:博士生还需要培养科研的独立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学术研究和创新发展的需求。
博士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博士生个体差异来构建的,每个高校和学科都会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和要求,以确保博士研究生能够获得系统化、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
继续博士培养方案的介绍,还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导师指导:博士生在培养期间,导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和培养角色。
导师会定期进行学术指导和研究进展评估,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经验和学术支持,指导其研究方向和方法。
9.学术评估:博士生需要参加学术评估考核,包括期中评估、学位论文进度评估等,以确保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水平符合要求。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继续培养或毕业的依据。
10.外出访学:博士生还可以通过外出访学来开阔视野,拓展科研合作机会。
学校通常会鼓励博士生到国内外著名的研究机构或大学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学术合作与知识交流。
11.学术荣誉和奖励:学校会设立一定的学术奖励机制,鼓励博士生在科研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教育理论素养、高度的创新精神、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教育类专门人才。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宽厚的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熟练掌握教师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和进行学术交流。
3.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教师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2.教师教育理论研究3.教师发展研究4.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一6年,基本学制为3年。
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学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答辩前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四、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并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要体现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宗旨,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博士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科学研究贯穿博士生培养全过程。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应尽早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
博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应至少在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1次或在学院范围内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1. 前言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是为教育博士研究生制定的一套系统化的培养计划。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2. 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2.1 系统研究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教育事业提供参考和支持。
2.2 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3 创新精神和学术领导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学术领导力,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
3. 培养内容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学术课程学习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学术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方法论课程。
其中,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课程,方法论课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统计学等。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3.2 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的教育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过程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环节,研究产出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
3.3 科研能力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也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其他专家学者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
3.4 实践环节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教育实践能力。
可以选择参与教育实践项目、赴校外合作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提升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5 学术论文写作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学术论文需要符合学术规范,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精选2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为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的一项学术计划。
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使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或学科专业中获得广泛的知识、深入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科研能力,最终取得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 培养计划的制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学科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包括学习课程、研究工作、学术交流等。
2. 学术课程教育: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提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3. 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专业实践:参与学术会议、写作学术论文、参与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能力。
5. 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合作,扩大学术视野和国际影响力。
6. 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研究工作后,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对于学生来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不仅是获取学位的过程,更是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学术造诣的重要阶段。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精选2篇(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为博士生制定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具备研究、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级人才。
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
2. 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这个过程包括问题定义、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与同行学者交流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扩展人际关系和学术网络。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λλ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1. 目标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教育领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2. 实施步骤2.1 选拔合适的学生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第一步是选拔合适的学生。
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具备较高的学术能力和潜力,表现出对教育领域的浓厚兴趣和热情;•拥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并具备较强的学术背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选拔过程可以包括面试、学术论文评审和综合测评等环节,以确保选拔到具备潜力和适合教育博士培养的学生。
2.2 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教育学科相关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研究方向的需要来确定。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学生可以选择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或者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但必须在指导下进行。
•学术交流: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学实践:学生需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助教、实习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3 导师指导和评估每个学生都应指定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和评估。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研究经验和良好的指导能力。
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导师应与学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
•学术指导:导师应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
•学术评估:导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包括论文评审、学术报告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
2.4 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特点:•独立性:学位论文应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目标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培养他们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
该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教育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实施步骤1. 招生与入学•设定招生要求:确定申请人需要具备的学术背景、工作经验和语言水平等要求。
•宣传与招生:通过官方网站、宣传材料、校友推荐等方式宣传招生信息,并进行申请者筛选。
•入学考试:进行入学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环节,以评估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适应能力。
•录取通知:根据考试结果和其他评估指标,向合格的申请者发送录取通知。
2. 课程设置•基础课程:为了确保所有学生具备相同的基础知识,设置一系列基础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统计学等。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涵盖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等领域。
•研讨会和讲座:定期举办研讨会和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发展趋势。
3. 研究与实践•指导教师分配:为每位学生分配一名指导教师,指导他们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该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并能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贡献。
•实习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实习项目,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加深对教育实践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和领导团队的能力。
4. 学位评定•学位考试: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和研究项目后,需要参加学位考试,以评估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
•学位论文答辩:学生需要准备一份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答辩委员会将评估论文的质量、创新性和实用性,并提问学生有关研究的问题。
•学位授予:经过学位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符合要求的学生将获得教育博士学位。
预期结果通过教育博士培养方案,预期达到以下结果: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
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二)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1. 概述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优秀的教育学研究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帮助他们在教育领域深入探索并推动学科发展。
2.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承担教育学科研任务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教育学实践与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内容课程设置•必修课程:–教育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选修课程:–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教育技术与创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研究项目•每位学生需参与至少2个教育学研究项目,其中一个可以是跨学科研究项目。
•学生需撰写并发表不少于2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1篇应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
4. 培养过程学术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由专业教师组成。
•委员会负责制定每位学生的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并提供学术指导和评估。
学位要求•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完成研究项目,并通过答辩。
•撰写博士论文,并通过评审。
•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与研讨交流。
学习期限•全日制研究生:最短3年,最长5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最短4年,最长6年。
5. 招生要求•获得硕士学位,相关专业背景。
•具备科研潜力,具有较强的学术写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6. 培养成果评估•每年对学生进行学业进展和科研成果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奖学金、培养计划调整、学术指导等的依据。
以上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的一份相关资料,旨在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培养指导和要求,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学研究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师范大学博士培养方案1. 引言师范大学博士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level人才而设计的。
本文档将对师范大学博士培养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2. 培养目标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以下特点和素养的研究型人才:•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能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能够在学术界和行业中独立担任职务;•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流程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选课阶段博士研究生入学后,需要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选课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并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
3.2 研究计划阶段在选课阶段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并提交给导师审核。
研究计划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
3.3 研究生学术活动阶段在完成研究计划后,学生需要参加各类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等。
这些学术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增加学生与其他研究者的交流和合作。
3.4 学术论文撰写阶段学生在研究生学术活动阶段需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并与导师进行指导和讨论。
学术论文撰写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并为学生的论文发表做准备。
3.5 学位论文答辩阶段学生在完成学术论文撰写后,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导师和其他专家组成,学生需要通过答辩来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4. 培养要求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如下:•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学分;•参与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等;•撰写学术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参与科研项目,并取得具体的成果;•通过各类考核和评价。
5. 培养支持为了保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学校提供以下支持:•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位导师指导和帮助;•学术资源:学校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科研经费等;•学术交流:学校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与其他研究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教育方向博士培养方案
引言:
一、培养目标:
1.掌握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和领域前沿知识;
2.具备深入研究一个教育领域的能力;
3.具备教育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4.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具备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培养内容:
1.基础课程:
(1)教育心理学;
(2)教育学概论;
(3)教育统计学;
(4)教育研究方法。
2.学科专业课程:
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可选择以下课程之一作为学科专业课程:(1)教育管理学;
(2)教育评价与测量学;
(3)教育技术学;
(4)教育经济学。
3.研究课程:
(1)研究设计与方法;
(2)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3)教学实践。
4.学术活动:
(1)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提高学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参与教育实验室或教育机构的研究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三、培养方式:
1.平台建设:建设一流的学科研究平台,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数据
资源。
2.导师指导:每个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成长。
3.研究项目: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了解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
4.论文发表: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至少发表2篇学术论文。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教育评估与、教育心理与发展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二、培养条件1.具备硕士学历或以上;2.具备优秀的学术素质和科研能力;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时间及课程设置1.培养时间:3年,最长不超过6年;2.课程设置:研究生学期要开设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等,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理论课程:教育学原理初级、教育学原理中级、教育学原理高级等;(2)专业课程: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学专题研究等;(3)研究方法课程: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教育数据分析方法等。
四、培养模式本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制,每位研究生均配有导师,有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方案。
1.选择导师:研究生入学时,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导师;2.导师指导: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项目的制定、指导以及专业技术培养;3.清晰的培养计划:在培养初期,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4.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五、研究生科研项目1.开展科研项目:每位研究生需参与科研项目或教育实践项目;2.硕博连读研究生将优先参与研究项目;3.导师会组织研究生参与科研讨论、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研究能力和发表论文的能力。
六、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培养过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具体要求如下:1.题目选定:研究生需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题目;2.论文答辩:完成学位论文后,学生需要进行正式的论文答辩。
七、学术交流与发表1.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博士培养方案1. 引言博士培养方案是为了促进博士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博士生研究能力而制定的计划。
该方案旨在为博士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并帮助他们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博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该方案旨在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研究实践机会,帮助博士生全面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术研究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博士生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并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
- 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创新项目和科研讨论,博士生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 培养领导能力:通过参与学术组织和科研团队管理,博士生将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并能够在学术界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3. 博士培养方案的内容(1)学科导师指导:每个博士生都将被分配一个学科导师,导师将负责协助博士生确定研究方向和课程选择,并提供科研指导和学术建议。
(2)学术课程学习:博士生将参加一系列学术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基础课程,选修课则根据博士生的研究方向提供相关专业课程。
(3)科研项目实践:博士生将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并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合作开展具体研究工作。
博士生将有机会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和学校级科研项目。
(4)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博士生将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博士生还将被鼓励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
(5)学术评定和管理:博士生将根据学术表现和研究成果进行定期评定,评定结果将直接影响博士生的奖学金和学业发展。
4. 博士培养方案的实施博士培养方案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工作。
学校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包括博士生的课程安排、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项目实践等。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ll 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ll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科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掌握教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2.具备独立开展教育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专门的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原创性的教育学理论,推动教育学的发展。
二、培养要求1.课程学习:研究生应修习一定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此外,研究生还应参加研究课程和学术研讨会。
2.学科研究: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学科研究,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学术论文。
3.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以提高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4.实践教学:研究生应参与教学实践,如作为助教、辅助教师等,从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学术研究阶段两个阶段。
1.学科基础阶段:学科基础阶段主要是通过修习基础课程和研讨会,建立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的素养。
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学术研究阶段:学术研究阶段是研究生独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应选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四、研究生培养评估研究生的培养评估主要包括课程考核、学术研究表现评估和学科综合考核。
通过这些评估,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以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以上是一份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简要说明。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校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和要求。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二)教育博士培养方案1. 目标•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人才。
•培养具备系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育人才。
•培养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领军人才。
2. 培养内容•学术课程阶段–提供广泛而深入的学科知识,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等。
–强调研究方法和科学实证,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强化学术交流与写作能力。
•实践教学阶段–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实习、校外实践等。
–提供教育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包括教育政策分析、教育项目管理等。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研究生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专职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
–导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学术互动和学术合作关系。
3. 培养模式•全日制模式–学生全职参与学习和研究,完成课程和实践要求。
–学生可利用校内资源和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学术型企业合作模式–学生在合作企业获得实践机会,结合实际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学生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兼职培养模式–学生或在职教师参与培养,根据个人时间灵活安排学习进度。
–学生利用工作实践进行研究,提升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4. 培养评价•学术表现评价–学术课程阶段:学生论文、报告、学术演讲等评价。
–研究课题:学术论文质量、学术发表情况、学术活动参与等评价。
•实践表现评价–实践教学阶段:实习、项目报告、实践总结等评价。
–教育实践成果:教育项目管理、领导能力发展等评价。
•导师评价–导师对学生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5. 奖励与补助•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针对学术和实践表现出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
•研究项目资助–学生参与教育科研项目可获得经费支持。
•专业实践支持–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可得到必要支持和补助。
以上是针对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一份相关方案资料,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人才。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ll 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ll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9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
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
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
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
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
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
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
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
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
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9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
笔试主要考核所需课程知识,口试主要考核学生研究能力。
考试内容覆盖三至四门基础理论和专业课,考试委员会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生。
普博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资格考试。
直博生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进行资格考试。
4、社会实践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按照《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2篇论文发表在我校《人文社科各学科重要学术期刊目录》(2002.12.版)收录的期刊上。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1、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研究及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2、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学位论文应当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并注重学术理论的创新研究。
4、博士生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由院、所联合组成考查小组,综合考虑论文进展情况,合格者方可继续撰写论文。
5、博士生应于答辩前三个月,在本学科范围内报告已经基本完成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听取博士生指导小组以及其他教师的意见。
6、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安排,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附录:博士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普博士生应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0。
直博生应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 3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一、普博生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60610033 3学分(考试)ll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0学分)(1)基础理论课(3学分)教育文献研读3学分(考试)l(2)专业课(≧7学分)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2学分(考试)l高等教育的哲学与社会基础2学分(考试)l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2学分l (考试)大学心理学专题研究2学分(考试)ll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学分(考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学分(考试)l导师指定的其他课程l3、必修环节(5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1学分(考查)l l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2学分(考查)资格考试l (99990061)1学分(考试)社会实践l (69990041)1学分(考查)二、直博生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9/ 4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60610033 3学分(考试)l自然辨证法(文科类)(60610053)3学分(考试)ll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2学分(考试)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l 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6学分)(1)基础理论课(16学分)高等教育学70610323 2学分(考试)l心理学专题研究70610342 2学分(考试)l教育研究方法l 70610352 2学分(考试)中外教育史70610332 2学分(考试)l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70610362 2学分(考试)l教育社会学2学分l (考试)组织理论与教育管理70610373 2学分(考试)ll 教育文献研读3学分(考查)教育统计学80610622 1学分(考试)l质性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1学分(考试)l社会心理学80610402l 2学分(考试)(2)专业课(10学分)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l 2学分(考试)高等教育的哲学与社会基础2学分(考试)ll 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2学分(考试)大学心理学专题研究2学分(考试)l9/ 5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学分(考试)l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学分l (考试)导师指定的其他课程l3、必修环节(5学分)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69990021)1学分(考查)ll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2学分(考查)资格考试l (99990061)1学分(考查)社会实践l (69990041)1学分(考查)4、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1)参考书目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989年。
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列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徐辉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奉年等著《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9/ 6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蔡克勇主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年。
沈红著《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劳伦斯.S.克莱曼著《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英)亚瑟。
小舍曼著《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伍双双编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景莹等主编《大学管理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林正范主编《大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J.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伯顿? 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迈克尔?夏托克编《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厄内斯特?博耶著《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9/ 7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