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变迁与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28
审计发展历史一、引言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审计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作用。
二、古代审计在古代,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确保国家财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古代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核对账簿、检查税收和财政文件等。
例如,在古代中国,审计官员被称为“考功员”,他们负责审查官员的功绩和财务状况,以确保政府的权力被正确行使。
三、近代审计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企业的兴起,审计开始在商业领域发挥作用。
近代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企业的财务报表,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账簿、凭证和财务记录进行审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四、现代审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增加,审计的范围和作用也得到了扩展。
现代审计不仅关注财务报表的准确性,还注重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应对潜在的风险。
五、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也发生了变革。
现代审计师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分析工具来处理大量的财务数据,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审计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来应对这些挑战。
六、审计的作用和意义审计在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审计可以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匡助企业和政府改进财务管理和决策。
其次,审计可以增强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提高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最后,审计可以发现并预防财务舞弊和不当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公正。
七、结论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其发展历史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工作也发生了变革,但其核心作用和意义并未改变。
审计通过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匡助企业和政府改进财务管理和决策。
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世界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不稳定性等新的特点,这使得国家审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革。
为适应新常态下的审计工作需要,国家审计机构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转型升级,提升审计效能和水平,引领审计行业的发展。
一、推进行政审计与绩效审计国家审计机构要越来越看重行政审计与绩效审计。
行政审计关注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和行为是否合理、透明和规范。
绩效审计则侧重于公共政策、计划和项目的效益和成效,对政策和投资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两种审计形式具有独特意义,能有效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监管,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强化弹性审计当前,市场环境变化无常,经济形势动态变化,国家审计机构必须保持审计工作的弹性和适应性,及时做出调整。
对于新兴市场、新型经济组织、新型金融业务等,国家审计机构应调整审计方法和技术,及时补充和完善审计业务和技术标准,有效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资源的发掘和分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降低人为失误和漏洞的风险。
同时,“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国家审计机构更好地发现风险,预警问题,提高审计实时监管效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四、推广电子审计电子审计是国家审计机构当前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电子审计采用数字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手段,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审计信息互联互通,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因此,国家审计机构必须主动推广电子审计,并逐步将其纳入到审计工作的日常业务中。
总之,国家审计机构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不断推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和升级,提高审计质量和效能,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审计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审计发展历史一、概述审计是指对组织、系统、过程或者项目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以确定其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
审计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审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和监督手段。
本文将从古代审计开始,详细介绍审计的发展历程。
二、古代审计古代审计起源于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
在古代,审计主要是由国王或者统治者的代表进行,目的是确保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例如,在古埃及,法老会派遣官员对国库进行审计,以确保财政的稳定和安全。
古代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方面,通过检查账目和财产来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
三、近代审计近代审计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这个阶段,审计逐渐从财务审计扩展到管理和运营审计。
随着工商企业的兴起,审计开始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率。
同时,政府也开始进行对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审计,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四、现代审计现代审计是在20世纪逐渐形成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展。
现代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合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多个领域。
审计机构的专业化和国际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现代审计注重风险评估和控制,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审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审计将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科技创新,提高审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同时,审计也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此外,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将成为未来审计的重要方向,以应对全球化和跨境经营带来的审计挑战。
六、结论审计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审计、近代审计和现代审计的演变过程。
审计从最初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现代的多领域审计,注重风险评估和控制。
未来,审计将面临着数据分析和科技创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和加强国际合作。
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和监督手段,将继续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公正的作用。
一、古代中国的内部审计(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尚未形成现代内部审计体系,但可以追溯到一些内部审计的雏形。
1.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前221年:在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中国出现了一种称为“祝融”的审计制度。
祝融是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的唯一一种审计手段,它主要用于监督国有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国家财税的稳定。
2.公元前206年-公元1840年: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监察制度,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内部审计的内容。
例如,在唐代,官员会定期进行账目核对,以查明是否存在财务违规行为。
此外,在明代,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内部审计的措施,以检查国家财政的管理和使用。
二、近代中国的内部审计(1840年-1949年)1840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内部审计也随之发展。
1.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势力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内部审计制度。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内部审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902年:清朝政府成立了一个称为“审计院”的机构,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院的职责是审查和监督国家财务,确保国家的财政管理合规。
3.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审计院改组为“财政部审计司”,并对整个国家的财政进行内部审计。
4.1928年: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内部审计机构,以应对财政管理的需要。
在此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开始自行组建内部审计机构。
三、现代中国的内部审计(1949年至今)1.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名为“国家审计署”。
国家审计署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进行综合审计,确保国家财政管理的合法合规。
2.195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重点也转向对计划经济的审计,以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3.1978年:开放以后,中国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审计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中国的审计发展史,可以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国家审计系列,二是民间审计系列。
综观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沿革。
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产生时期。
这是国家审计的幼年时代,它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2、确立与成熟时期。
包括三国、两晋、南北门、隋唐诸朝代,这一时期,国家审计制度逐渐确立和发展;3、革新与反复时期。
宋代在审计体制上曾作了不少创新尝试,其中有成功之经验,也不乏失误之教训;4、进一步发展时期。
元明清时期,服从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国家审计制度在形式上得以进一步发展;5、引进改良时期。
中华民国(1949年以前)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组织形式的引入,我国国家审计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良。
审计发展历史一、引言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评估工具,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审计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审计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趋势。
二、古代审计古代审计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埃及,法老国家的财务状况由官员进行审计,以确保税收的正确征收和使用。
古希腊的城邦也有类似的审计制度,用于监督公共财政支出。
古罗马帝国时期,审计被用于监督财政和税收征收,确保政府财务的透明和合规。
三、近代审计近代审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
在英国,审计开始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份,用于监督政府财务和税收征收。
18世纪末,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审计法,规定了审计的职责和程序。
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类似的审计制度。
四、工商企业审计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对财务状况的监督需求。
19世纪末,工商企业审计开始兴起。
审计师成为独立的职业,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审计服务,以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五、政府审计的发展20世纪初,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和公共财政的复杂性增加,政府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政府审计的目标是确保政府财务的合规性、效率和透明度。
政府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独立的审计服务。
六、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审计趋向于自动化和数字化,审计师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的能力。
同时,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使跨国公司审计成为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审计师具备国际审计准则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七、结论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评估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国家财政审计到现代的工商企业审计和政府审计,审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需求。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审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要求学生查找文献,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分小组讨论)一、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
1983年月15日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审计署。
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
1985年8月审计署颁布了《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1985年12月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若干规定》,这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文件,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一定的推进作用。
1987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审计条例》,其中第6章对内部审计作了较全面的规定;1989年12月5日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废止1985年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
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其中第29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准则提供了法律依据;1995年7月14日,审计长郭振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取代?1989年的规定,这次规定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都是按照此进行的。
这一阶段通过颁布《审计法》及《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内部审计发展的要,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Society;Learn;academy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association。
1933年至2018年,审计地位、职能、作用的变化国家审计是指有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对我國政府及国企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机构等的会计信息与资料进行审核、查证的一种经济活动。
我国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到宋代出现了审计院,是首次将审计一词用在政府机构的朝代。
到清朝,中国古代国家审计体制已经基本健全,采用内外部共同监督的形式来保障审计的顺利进行,后来随着国内社会的动荡变迁与国际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家审计也被赋予各种特殊的形式与不同的地位,但无论是哪个时期审计的意义与作用,均是当时社会经济、民主、政治环境的反映。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国家审计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理论、现实与实践发展的不对称使得国家审计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逐步努力过渡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截至目前,我国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稳步前进。
我国国家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制度,运行的主旋律是服务经济平稳发展,监督保障政府工作顺利进行,推动受托责任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积极履行。
国家审计制度模式是由一国政治模式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依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加以实施和完善。
而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质的具体体现,审计最基础的职能是监督,功能性职能随着审计内容的深入而拓展。
基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先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要的制度改革,再从改革视角出发研究国家审计的发展以及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
1继承与融合“国家审计的继承与融合”:1949-1958。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投资建设大量国企,由国家掌握一切资源并统一向社会分配,这一时期的审计主要是依照我党在解放区与根据地时的工作,将国家审计合并于财政部等的监查之中,审计作为经济发展的后续保障受到了极大地重视。
此时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国家审计发展的模式为委托人为全国的社会公众,受托人则为国家掌握下使用社会公共资源的各级政府、国企及事业单位,主要审查资源的利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未来尚未降临,过去已不复存在,因此,当我们合上史册的时候,过去了的事情都已是无可改变的了。
然而,这不可改变的过去并不总会到处重复再现。
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它便会异彩纷呈,而我们所获知的信息的增减,也会改变其面貌。
我们对过去事情的相互关系、对它们相应的重要性、对它们的意义的看法,都因现实的瞬息万变而不断改变。
----汤因比《历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83-1999年)2.前期发展阶段(2000-2005年)3.转型阶段(2005-2017年)4.新发展阶段(2018年--)起步阶段(1983-1999年)---1982 年宪法确立了在我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8月国务院批转的《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拉开了我国内部审计建设的序幕。
---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将内部审计的管辖权下放给审计署。
--1985年12月,审计署首次颁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1987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1988年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期发展阶段(2000-2005年)--2000年1月,中国内部审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章程并选举了理事会,新的里程碑。
----2002 年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标志着职业化的开端”---2003年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4号令)'---2003年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财务审计转变为财务审计和经营活动审计并重转型阶段(2005-2017)--2005 年CIA提出了转型的要求。
--2006年11月CIIA与IIA签署"质量评估协议”--2013年CIA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
--2014年修订颁布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2016年11月CIIA与审计署脱钩。
新发展阶段(2018年一)--2018年1月,审计署11 号令--2018年1月《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3月19日胡审计长“部长通道"采访---9月11日,全国内部审计工作座谈会--9月底审计署新成立了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
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国家审计也在这一新常态下发生了变革与发展。
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不仅注重经济效益的审计,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审计,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注重经济效益的审计。
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不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国家审计要深入财务核算,深入企业经营管理,审计各类财务数据,评估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审计,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二、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注重社会效益的审计。
新常态下,国家审计从单纯审计财务数据,转变为全面审计各项社会效益。
国家审计要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审计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审计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等。
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加强监管,推动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注重公共资源的审计。
新常态下,国家审计要注重对公共资源的审计。
公共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利用好公共资源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审计要对公共资源的使用、管理、监管等环节进行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公共资源的更好利用。
四、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注重风险预警的审计。
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挑战。
国家审计要加强风险预警的工作,发现和研判各类风险,提出应对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国家审计要加强对金融系统的审计,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论中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一、中国古代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历程中国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土地是当时最主要的财富资源,周王通过分封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奴隶主贵族,在这种新型经济责任关系下,统治者为维护政权和财产权益,催生了国家审计的思想。
宰夫是当时独立于财政之外具有审计职能的官员,主要负责诸臣群吏的政治监察和政绩考核,此外还对官府财务收支情况以及财计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监督。
西周开国家审计之先河,对后世国家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变革标志着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土地占有制度及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使统治者进一步强化经济集权,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上计制度应运而生。
此时的上计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报告工作和自上而下的审计考核,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集权。
基于上计制度在国家财计控制中的特殊作用,这一制度受到各统治者的重视。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皇帝总揽国家政治、经济大权,对财产的国有权与私有权的划分逐渐清晰,其中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分管分算制度对清晰界定和维护国有产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落实这一制度,国家加大了财计机构的建设力度,国家审计获得了很大发展:一方面,上计制度趋于完备、系统,西汉始创的《上计律》确立了上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组织制度,御史大夫上对丞相,下至郡、县都具有经济监督大权,岁终对上计报告副本也具有审计权,标志着经济监察与审计“合二为一”组织形式的产生,形成了中国古代国家审计的一大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
地主土地上租佃制仍占主导地位。
国家审计制度却在动荡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达到鼎盛状态,上计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为了加强对土地财产权的控制和强化监督,一个新的审计监督机构(比部)产生,对隋唐时期独立审计机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10-28•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目录•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力与影响因素•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成效与问题•优化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对目录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审计制度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机制,在国内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审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的基本理论、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对于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研究,也需要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来进行深入探讨。
现有研究现状研究背景理论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原因,可以丰富和完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审计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研究意义02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23国外学者对国家审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审计制度的国际比较等方面。
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历史分析、案例研究、统计分析和制度分析等方法。
研究内容上,重点关注审计制度的起源、演变和优劣,以及审计制度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对国家审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的历史沿革、现状分析、改革方向和具体实践等方面。
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文献回顾、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
研究内容上,重点关注审计制度的现实问题、解决方案和实际效果等,以及与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
0102030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对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文献进行回顾,了解制度变迁的背景和过程。
文献回顾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归纳总结收集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对审计效率、效果等方面的影响。
关于中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规律一、变迁目标:维护国家财产权益与经济安全政府与法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保护财产,并使财产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政治力量决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维护政治力量。
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的根本目标就是维护国家财产权益。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审计维护国家财产权益的方式存在差异。
奴隶社会时期,国有产权规模较小,国家审计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实现对财产权、债权和财产继承权的保护,遵循着“产权归属、产权流转和产权继承”的逻辑,构成了奴隶社会存在的社会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为实现中央集权,逐步强化对财产权、债权和财产继承权的保护力度,国家审计制度也不断得到建立和完善,上计制度、御史监察制度、比部审计制度、科道制度顺应不同时期统治者维护国家财产权益的需要而产生,国家审计通过其制度安排,层层掌握与控制官吏的财计行为,极大地防范了官吏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
史实表明,统治阶级巩固专政统治的意识越强烈,其贯彻实施国家审计制度的力度越大。
到封建社会后期,国家审计已经与君主专制融为一体,成为统治者维护君权、确保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
近代社会,国民政府试图借鉴西方国家审计的先进理念对国家审计制度进行改革,以维护和保障国民政府财产权益,但由于改良后的国家审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政治与组织制度的保障,并没有切实发挥监督职能。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产中的交换环节被政府的计划性指令取代,产权交易受到极大限制,国家审计处于中断状态,主要通过财务大检查来发现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产权交易逐步频繁化、复杂化。
为守护公共资金的安全,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利,确保政府和官员有效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我国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国家审计制度体系。
综上可见,不论是最初监督官员的受托责任还是后来的维护经济集权、政治集权以及现阶段实现国家良治,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具体目标的演进是一个继承、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的目标一直都是维护国家财产权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审计是一种对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财务、业务及管理活动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全面、系统性审定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管理方法。
在新常态下,国家审计的变革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控制与监督体系也在逐步优化。
审计制度作为财政监管机制的重要环节,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更好地维护国家财政监管的权威性。
国家审计将更加严谨,更加公正,更加高效,从而使国家财政监管的权威性得到更加稳固的保障。
2.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审计将更加注重发现和弥补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更好地支持信用体系建设。
国家审计将更加注重发现和规范经济活动中的不良行为,以保证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良好建设。
三、国家审计新常态的基本原则1.公正、独立、客观、全面。
国家审计应该是公正、独立、客观、全面的,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和客观公正。
2.风险导向。
国家审计应该以风险导向为原则,注重发现和弥补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信息化。
国家审计应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审计过程中的作用。
4.优化审计流程。
国家审计应该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5.审计结果的公开。
国家审计应该注重披露审计结果,使社会和相关利益方能够及时了解、监督和评价审计的工作成效。
1.加强审计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化审计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审计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3.加强审计人才培养。
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4.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注重探索创新审计工作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推动审计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五、结论国家审计在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任务。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授课题目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发展(一)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1.古代审计——公元前11世纪至184<>0年①国家审计产生于西周,标志为宰夫一职出现②秦汉时期会审分离,秦代实行御史制度,汉代完善了上计制度③隋、唐“比部”审计④南宋改“诸军诸司专勾司”为“审计院”,“审计”一词从此出现。
⑤明、清财审合一2. 近代审计——184<>0年至1949年(民国审计)①民国初年,被金政府社团国务院下设“中央审计处”,各省设“审计分处”,并颁布了有关审计法规。
②民国三年改为“审计院”,并颁布了审计法及实施规则。
③民国17年公布审计院组织法④民国二十年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民国时期审计特点:审计法规完备,形成了体系3.现代审计——1949年至今(1)解放后学习苏联财审合一制度(2)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制度(3)1983年9月在国务院设立了审计署,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审计局(4)1984年12月17日,中国审计学会成立(7><5)198<5年8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0月公布了《审计工作试行程序》(6)198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7)1994年八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8)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二)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1.解放前的社会审计(1)北洋政府1918年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2)1921年开始在上海设立会计师事物所,先后颁布了《会计师注册章程》等2.解放后的社会审计(1)建国后很长时间取消了社会审计(2)1979年开始陆续设立会计顾问处,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同年五月开始筹备上海公证会计师事物所(3)198<5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4)198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5)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6)199<5年财政部批准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