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器型及分类共40页
- 格式:ppt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40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一般来讲,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有工具类、武器类、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以及装饰类等。
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涵盖全部青铜器品种,如居家使用的灯、炉、车马器等,商品交易中所使用的铸币以及铜版地图、象棋、铜碑等。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蟠龙纹盘】商高16.3公分,口径43公分,腹深7.5公分,足高8.2公分,重5240公克盘面蜷伏一龙,龙首正居盘心,突起于盘面,为晚商典型的兽面;盘面边缘则环绕以夔纹、鸟纹、鱼纹,整体风格庄重古雅。
在铸造痕迹的遗存方面,圈足内部与器底相接处有六条加强筋,以加固强圈足与器底的接合。
圈足上有三个方孔,正与范线位置相应。
根据研究,足孔是因为在块范铸造的过程中,为了固定上下两块芯土的位置而产生,商早期的圈足器普遍有足孔,直到商晚期晚段以后才解决悬浮芯土的问题。
盘是青铜时代重要的水器,考古资料显示,商代墓葬中以盘、盂等大型水器陪葬并不普遍,尤其此器盘面又装饰着庄严的龙纹,应该是等级较高的贵族才享有的陪葬品。
【钩连乳丁纹羊首罍】商中晚期高37.3公分,口径31.3公分肩饰高浮雕羊首,与江西新淦所出铜罍形近;肩上夔纹之突点、扁平立鸟肩饰、及腹部钩状棱脊,与湖南华容所出尊装饰手法相近,故此罍实具商代南方作风。
【亚丑方簋】商晚期高20.7公分,径11.9*17.6公分,重4945公克亚丑铸器多次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学者或以为即《左传》之薄姑氏,晚商时极盛,至西周早期为成王所灭。
存世具铭之亚丑铸器,约四成为方形器,与妇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壶、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构起晚商铜器造型之绚烂异彩。
本器时代属殷代晚期,因有铭文「亚丑」二字,故名曰「亚丑方簋」,器身装饰鸟纹、夔龙纹、兽面纹,由六道上下三段的高耸棱脊均匀分割,最特别的是两耳作立雕鸟兽形:侧视如冠羽长卷之立鸟伸展、俯视则如一大口侈张的兽面将鸟头啖入嘴中,极其生动憾人。
【亚丑方尊】商晚期高39.1公分,口径29.9公分亚丑铸器多次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学者或以为即《左传》之薄姑氏,晚商时极盛,至西周早期为成王所灭。
存世具铭之亚丑铸器,约四成为方形器,与妇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壶、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构起晚商铜器造型之绚烂异彩。
【嵌绿松石兽面纹钺】商晚期长20公分,刃宽13.5公分钺的内部镶嵌精致的绿松石,显示持有者的尊贵。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展开全文古藏社:依拖于行业,立足于专业,不卑不亢,不追捧,不盲从,成为大家学习的一个平台收藏的道路上,古藏社与你不见不散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
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
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
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
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
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礼器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使用者还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
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
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
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
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用途简介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用途简介2020年09月06日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超级普遍,大致能够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耕具四大类。
一、青铜礼器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列的器物,利用于各类祭祀、宴飨和各类典礼仪式的场合,前人以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情形,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利用的器物。
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确实是礼器的通称。
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确实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礼器用于各类礼仪活动,利用者仍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
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法度的转变、风俗的彼此阻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
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
每种大体器形,又有许多转变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如此,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
每种器形的进展,一样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制造的进程。
目前咱们所能见到的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有数万件,这只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小部份。
单是中国青铜礼器的进展史,就已经能刻画出那遥远的,一个超级辉煌的青铜时期。
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一)饪食器要紧的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铺、盂、俎、匕等器。
鼎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类用途。
最先的青铜鼎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历经各个时期,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历时刻最长的器,因此转变也专门大。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1】饪食器:敦三角云纹敦敦(dui 音对)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
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饪食器: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
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
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
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
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西周卫始豆通高17.4cm,宽18.5cm,重2.3kg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
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
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卫始作霝簋。
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3】饪食器:簠西周宋公簠簠(fu 音甫)即文献里的“胡”或“瑚”。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
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上器皿。
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
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
【4】饪食器:盨伯多父盨盨(xu 音须)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5】盛水器:鉴古时盛水器具,所见皆大型器。
上古之鉴为陶质,春秋中期始有青铜鉴,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形制如大盆状,或有圈足,偶见方形器。
齐侯匜【6】盛水器:匜匜(yi音移)盥洗器,用以盛净水。
用时由侍者持匜浇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盘,受污水。
器形多椭圆,前长流,后有鋬。
具圈足、四足或三足。
西周中期始见,至战国末期渐无。
【7】盛酒器:壶《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于盛水。
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
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耳象筒子),圈足。
最全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不可错过!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印迹、记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奋斗史的青铜器,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铭文丰富而且铸造技术复杂,其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现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全面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形状以及名称,不知道藏友们是否都认识呢?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下。
一、食器类:1.鼎: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2.鬲[lì](音力),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3.甗[yǎn](音眼),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lì(是锅),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就是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4.簋[guǐ] (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
簋的形制很多,变化很大。
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
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
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5.簠[fǔ](音腐):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6.盨[xǔ](音许),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7.豆[dòu](音斗),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
青铜器:史上最全器型图谱及种类介绍!【建议收藏】木雕鉴赏快来加入我们吧!传播木雕木文化知识、普及木材鉴赏要点,以及最专业的木雕木匠工艺素材分享,全方位资源共享平台。
木雕鉴赏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等。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以美化,并且保护木质。
Official Account点击上方名片添加关注我们在木雕鉴赏等你中国青铜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考古夏商周时代所发现的青铜器物反应出古代物质与精神上的文化内涵。
青铜器物不仅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应用于礼兵器用。
透过铜器、玉器、陶器等物质的造形与纹饰,寄托了对天神祖先的敬畏与心灵的沟通。
我,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不论在哪个博物馆我都是见证过历史的“元老”但是,你真的了解我吗?我怎么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我都有多少种不同的造形?我能有多么吸引人的纹饰?……继续向下翻看你想知道的,我的讲述人会告诉你#青铜器的器形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农具四大类。
盉hé这是盉。
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匕bǐ1. 〔~首〕短剑。
2. 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先主方食,失~箸”。
瓿bù,汉族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就是它。
敦duì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
它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
馆藏青铜器大全,一次看个够!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
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
1炊器:又为烹饪器,是古人煮鱼、肉、稻谷熟食之器。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方鼎-国家博物馆鬲[lì]: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西周中期-师趛鬲-北京故宫博物院甗(yǎ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青铜甗-中国国家博物馆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
青铜匕-湖北省博俎:读音:zǔ砧板,切肉用,宰割的工具。
大多为木头,青铜的很少见。
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春秋青铜俎-河南省博物院炭炉:类似盘,烧碳用,常有链,长方形为多。
春秋青铜炭炉--安徽博物馆2食器:是古人盛食物的器皿,食器通常有盖,里面的食物不易散落。
簋(guǐ,音轨):相当于现在的碗,用来盛饭。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班簋-首都博物馆造型特别的簋-山西省博物院簠([fǔ], 音辅):其实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盖与器的大致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是相同的两个器皿。
青铜簠–国家博物馆盨(xǔ):用来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腹侧有耳,圈足,上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钮或圈足。
青铜盨--故宫博物院敦([duì],音对):盛黍、稷、稻、粱用。
由鼎演变而来,形状酷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
其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体合成球体或卵圆体,两环耳、三短足,盖也可反过来使用。
青铜敦-上博镶嵌几何纹敦-战国晚期豆:古为食肉器,又为菹醢(zu hai,音祖海)器。
史上最全青铜器类型图解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下面店铺分享了史上最全青铜器类型图解,一起来看看吧。
史上最全青铜器类型图解食器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鼎有方鼎圆鼎之分。
方鼎四个足。
圆鼎有三个足,两个耳四足方鼎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亚丑方簋】【亚丑方簋】商晚期高20.7公分,径11.9*17.6公分,重4945公克亚丑铸器多次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学者或以为即《左传》之薄姑氏,晚商时极盛,至西周早期为成王所灭。
存世具铭之亚丑铸器,约四成为方形器,与妇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壶、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构起晚商铜器造型之绚烂异彩。
本器时代属殷代晚期,因有铭文「亚丑」二字,故名曰「亚丑方簋」,器身装饰鸟纹、夔龙纹、兽面纹,由六道上下三段的高耸棱脊均匀分割,最特别的是两耳作立雕鸟兽形:侧视如冠羽长卷之立鸟伸展、俯视则如一大口侈张的兽面将鸟头啖入嘴中,极其生动憾人。
簠(fǔ):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
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盛黍、稷、稻、粱用。
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