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9
2023-11-06contents •背景介绍•作品赏析•历史地位•文化传承目录01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文学家、将领、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出生于济南历城,原为金国将领,但自幼就受到民族教育,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
23岁时,因起义反金,被义军领袖耿京任命为“掌军参谋”。
25岁时,奉命南渡归宋,但因其回归南宋后,所上报之重要军事机密“塘报”被上级官员所忽视,导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
此后,历任地方官吏,积极整顿治安,稳定物价,政绩卓著。
由于其出生和成长于金国,亲身经历了国土沦陷的痛苦,因此其词多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气势豪迈奔放,风格以豪放为主,沉郁悲壮。
南渡归宋后,因不断上书为耿京鸣不平,并因此而受到朝廷官员的忌恨,被朝廷闲置了长达十年之久。
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宋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写作时间《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写作背景建康(今江苏南京)。
写作地点作者在赏心亭的登临之中,面对着大好江山被金人占领,感受到自己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无限抑郁和悲愤,因此写下了这首词。
写作缘由02作品赏析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弃疾作为南宋将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情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通过登高远望,表达了自己对于山河破碎、外敌环伺的忧虑和对于朝廷不作为的愤慨。
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词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等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也表现了他对自己壮志难酬、英雄无路的痛苦和无奈。
主题思想善用典故辛弃疾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如“张翰江东去”、“刘裕重来”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豪放风格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他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如“尽西风,季鹰归未?”等句,表现了他对于故国的眷恋和对于民族复兴的期望。
辛弃疾的古诗词大全1.《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2.《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淡黄弓样鞋儿小。
腰肢只怕风吹倒。
地管弦催。
一团红雪飞。
曲终娇欲诉。
定忆梨园谱。
指日按新声。
主人朝玉京。
3.《虞美人·一杯莫落吾人後》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一杯莫落吾人後。
富贵功名寿。
胸中书传有馀香。
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席。
江海消闲日。
看君天上拜恩浓。
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4.《菩萨蛮·看灯元是菩提叶》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看灯元是菩提叶。
依然会说菩提法。
法似一灯明。
须叟千万灯。
灯边花更满。
谁把空花散。
说与病维。
而今天女歌。
5.《满江红·落日苍茫》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6.《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
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
畴昔此山安在,应为先生见挽,万马一时来。
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
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
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台。
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
我老尚能赋,风月试追陪。
诗词辛弃疾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6、《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词两首读后感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其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最近阅读了他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词以其雄奇的语言和悲壮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传达了辛弃疾对陈同甫及其他战友的劝戒和鼓励。
他以悲情音调描绘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痛苦,呼吁陈同甫和其他勇士们勇敢地站起来,迎接战斗的挑战。
他通过动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乡亲的思念之情,并将他们与英勇的士兵们相提并论,强调了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雄辩的修辞手法和壮丽的意象,使作品充满力量和感染力。
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捕捉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并借此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社会问题。
这让我对辛弃疾对国家、战争以及他自己的态度深感敬佩。
二、《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通过以最真实的情感以及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元夕夜晚的喧闹和欢乐。
这首词以细腻、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元夕夜晚的热闹景象。
辛弃疾描述了烟花爆竹声、灯火辉煌的场面,使读者们仿佛身临其境。
他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人们的欢乐和喜庆的氛围,让读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
辛弃疾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人们欢庆的同时,也展现了他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他以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比烘托出了节日欢乐背后的寂寞,使词作更加丰富和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青玉案·元夕》都展现了他极高的才华和美丽的词风。
这两首词作通过渲染豪情壮志和细腻感人的情感,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社会问题,也激发了读者内心的决心和热情。
辛弃疾的词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的阅读和赞赏。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⑴赏心亭⑵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⑶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⑷。
落日楼头,断鸿⑸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⑹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⑻。
可惜流年⑼,忧愁风雨⑽,树犹如此⑾!倩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⒀,揾⒁英雄泪!注释: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遥岑:远山。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
⑦流年:流逝的时光。
⑧倩:请托。
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⑩揾:擦拭。
【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
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
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
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
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
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
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
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
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
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
辛弃疾的词二首辛弃疾的词二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较为出名的两首词,有着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辛弃疾词两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蕴。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课时安排 2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水龙吟》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12年,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三、诵读感知1、播放朗读带2、正音3、师生齐诵4、结合注释、理解词作内容四、品读鉴赏、合作探究(一)品读上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
“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
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明确:特色:(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6、教师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且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
(二)品读下片1.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2.请简要分析三个典故的作用。
明确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
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
反问句,表明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
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
推测句,表明自己不会像许汜那样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世之志。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典,半露半隐。
感叹句,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
“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即“豪而不放”。
3.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
“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
即“壮中见悲”。
4.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下片小结:下片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
通过古人古事的抒写表明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
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词人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五、总结本词的艺术技巧1、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作者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孤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意境,来烘托“登临意”。
2、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
3、用典抒情。
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六、课堂小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词第二课时主要内容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回顾旧知1.作者、风格和时代北宋——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柳永秦观南宋——豪放派: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
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2)寄奴:(3)刘义隆:(4)佛狸祠下:(5)廉颇:(四)、分析词的上片: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