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对联》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训练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 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书画联、自拟联等。
4. 如何创作对联:选材、构思、对仗、平仄、炼字等。
5. 欣赏和分析经典对联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经典案例。
2. 对联素材:提供一些对联素材,方便学生创作。
3. 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欣赏:分析经典对联案例,让学生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4. 实践:分组让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6.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创作一副对联)。
7. 作业反馈:下一次课程开始时,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联的基本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对联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对联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富有表现力的对联。
3. 对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节日庆典、喜事庆祝、悼念等。
4. 欣赏古今名联,学习对联的艺术价值。
八、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对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上下衔接)3. 对联的创作方法(选材、构思、拟题、拟联、修改)4. 对联活动的方式(个人创作、小组合作、比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进行对联活动。
2. 教学难点:对联的平仄协调和内容相关的处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对联作品、对联创作方法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践:教师布置对联创作任务,学生进行个人创作,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联作品。
4. 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欣赏。
6. 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对联创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升,通过个人和小组的作品展示来进行评价。
2. 学生对对联文化理解程度的加深,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和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经典对联作品,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技巧。
2. 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对联创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对联知识,提高创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了解对联起源和发展史。
2. 活动二:学习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原则。
对联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小学教案之学习和欣赏对联的构造和艺术】一、课程背景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小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对联的基本构造和特点;2. 学会分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课程内容1. 对联的基本知识解释对联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对联的构造和形式介绍对联的上下联、横批的构造和形式特点,以及如何区分上下联。
3. 对联的修辞手法讲解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寓意深刻等。
4. 对联的思想内涵介绍对联的思想内涵,包括表达美好愿望、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等。
5. 经典对联赏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对联,进行深入的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对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课程实施1. 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构造特点,以及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对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尝试自己写对联,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
4. 赏析评价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五、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创作的对联作品的质量;3. 思想表达:评价学生对对联思想内涵的理解和表达;4. 进步情况: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小学语文对联教案【导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对仗、押韵为特点的文艺形式。
对联不仅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写作方法及鉴赏技巧,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一、知识讲解】1. 对联的定义和特点对联是一种通过双语对仗、押韵来表达意义的艺术形式。
它常常出现在春节、婚嫁、庆生等重要场合,并被用于门楣、春联等场合。
2. 对联的分类对联可分为平仄对、押韵对和意义对三种类型。
平仄对指的是上下两句的平仄声调相对应;押韵对则是两句的结尾音节相同;意义对则是上下两句的意义相对应。
3. 对联的写作方法对联的写作方法需要注意平仄声调和押韵的对应关系。
在平仄对中,平声和仄声要相对应;在押韵对中,同韵母和同声调要相对应;在意义对中,表达的意义要相对应。
【二、活动设计】1. 游戏:找对联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份对联趣味题目的卡片。
要求小组成员根据题目找到合适的对联,并逐一朗读给其他小组听。
时间到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对联朗读。
2. 创作:编写春联提供红纸和毛笔,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写自己的春联。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字词的限定,如“福”、“寿”、“财”、“春”等。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可以进行评选比赛。
3. 比赛:对联朗诵设置对联朗诵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对联,进行朗诵比拼。
评委可以根据对联的对仗程度、语音语调等因素进行评判,并给予评价和激励。
【三、拓展延伸】1. 对联鉴赏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引导他们从平仄对、押韵对、意义对等方面进行鉴赏。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对联的美妙之处。
2. 对联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历或其他主题,编写自己的对联作品。
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培养对美感的追求。
【四、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对对联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写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课题:《对联知识入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种类、特点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
三、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
2. 对联的欣赏与创作。
四、教学难点:1. 对联的种类及特点。
2. 对联的平仄、韵脚等技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对联,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对联?2. 引导学生总结对联的定义,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a. 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的句子组成的文学形式。
b. 对联的种类:包括春联、挽联、寿联、喜联等。
c.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境深远。
2. 讲解对联的欣赏:a. 从对仗、韵律、意境等方面欣赏对联。
b. 分析优秀对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讲解对联的创作:a. 介绍对联的平仄、韵脚等技巧。
b.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欣赏并分析一组对联,总结其特点。
2. 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互相展示、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知识、欣赏与创作技巧。
2.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对联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对联的定义、种类、特点。
2. 学生能欣赏并分析优秀对联,提高审美情趣。
3. 学生能创作简单的对联,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对联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对联,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2.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境深远。
3. 对联的种类:春联、挽联、寿联、书画联等。
4. 对联的创作方法:如何构思、如何对仗、如何用韵。
5. 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种类和创作方法。
3. 对联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对联的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和创作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和创作方法的讲解。
2. 经典对联案例:收集一些经典的对联,用于分析和欣赏。
3. 对联创作素材:准备一些对联创作的素材,如诗词、名言等。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对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使用课件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3. 分析经典对联案例:展示一些经典对联,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特点。
4. 讲解对联的种类:讲解春联、挽联、寿联、书画联等不同的对联种类。
5.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如何构思、如何对仗、如何用韵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小学语文对联教学教案小学语文对联教学教案【篇一:对联教学设计】【篇二:三年级楹联教案】第一课有趣的平仄(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对联平仄,学会对对子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对联平仄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教学过程:一、解疑入题,激发兴趣1、师提问学生有关对联的一些小知识。
2、说一说——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的神萘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萘”、“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命君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君臣写来写来,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孟昶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年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入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大多数人都认为孟昶的这幅对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3、认识对对子:一字对,二字对,三五对,对句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组材料,请大家先看第一组,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鱼虫对草木,旷野对平原;二月柳,九秋莲,露草对霜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课堂上最美的就是朗朗的读书声,让这美妙的声音在会场上空回荡,好吗?来,我们再读一读。
(生读)朗读了两遍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发现了这些是相对的。
师:对,好多的词语是相对的,那么具体说一说,哪些词语是相对的呢? 生: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大漠对长河。
生:鱼虫对草木,旷野对平原,露草对霜菅。
师:这些很明显的相对的词语我们一眼就能看见,还能找到相对的词语吗?仔细辨别一下。
《对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联》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对联的起源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二、了解对联的特点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
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
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
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
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三、牛刀小试(一)评改对联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二)改改高考卷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小学《对联》教学设
计
《有趣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来历、作用,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
2、对对联产生喜爱的感情,乐于习作。
3、展示自己收集的有趣的对联,交流对联背后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趣的对联。
教师准备有趣的对联、PPT。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写到,正月初一这天,人们要放鞭炮,还要干什么?(贴春联)板书:春联
二、对联的来历。
1、对联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板书:来历
2、学生交流。
3、幻灯片出示幻灯片的来历。
古代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
到五代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4、有些春联很有趣,如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爆竹鞭儿叭叭紧赶羊儿辞旧岁。
下联:春雷鼓声隆隆恭迎金猴送新禧。
你搜集了哪些有趣春联,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5、教师出示有趣的春联。
有一年新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字的人暗地揭走了。
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又写了一副。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头。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
这招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
(出示)
上联:福无双至今朝至
下联:祸不单行昨夜行
三、对联的特征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
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
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但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四、有趣的对联故事。
这副对联怎么样?其实有趣的对联不仅仅只有春联,还有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这些我们统称为“对联”板书:对联。
你搜集了哪些有趣的对联?你能讲讲对联背后的故事吗?板书:故事
学生交流。
预设:
1、寿联。
(写给过生日的老人的对联)
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
(上下联均道出了老“寿星”的年龄:古时,花甲指60岁,花甲重逢则是120岁,再加上21岁,当然是141岁;古稀指70岁,
古稀双庆无疑是140岁,再添1岁也是141岁。
)
2、装饰联(贴于屋内作装饰)
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
作了副对联贴在中堂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
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出于尊敬,他为老人让了坐,问:“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书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
赶忙添了几个字,用以自勉。
这副门联成了: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3、交际联
坐请坐请上座
茶香茶敬香茶
五、小练笔
1、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用李绅《悯农》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
2、以“读书”为主题写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