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饥饿的郭素娥》赏析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写了一个惨烈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郭素娥16岁跟父亲逃难离开家乡,没有了家园;途中又与父亲走散,失去了亲人。孤身一人边讨饭边流浪,进入川北一家矿区,饥寒交迫,昏倒在路边。年过4旬的矿工刘寿春搭救了她,无依无靠的郭素娥就做了刘寿春的媳妇。刘寿春本是大户出身,家道败落,自己又染上了鸦片瘾,病歪歪的在矿上挣不了几个钱,更没有钱供自己吸大烟,他就到处招摇撞骗,靠骗来的钱胡混着过日子。郭素娥跟着他饥一餐饱一顿,生活没有保障,更是仇恨他无赖一般的行径。跟着这样一个棺材瓤子一般的男人,委屈、窝憋,痛苦不堪。无奈,为了养活自己,她只好到矿区摆香烟摊子。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路翎用“生活的触手”描写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女主人公郭素娥被一个大烟鬼领拾后做了其妻,不久生活上又陷入了困境,丈夫丧一切能力,她瞒着她丈夫与一和工私通,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用劳动、人欲、饥饿、痛苦、嫉妒、欺骗、残酷、犯罪,但也有追求、反抗、友爱、梦想所组成的世界;在这中间,站着郭素娥和围绕着她的,由于她的命运而使鲜明现出本性的生灵。郭素娥这个女人却扰动了当时的这个世界。

是什么造成郭素娥的悲惨命运?是那个令人诅咒的社会,是贫穷。贫穷的人们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他们哪里有尊严可讲!贫穷、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连命都不能保住,还讲什么爱情?郭素娥就是在这样的非常态下做了大烟鬼刘寿春的媳妇。故事一开始就是变态的。贫穷、狗一般的生存,大概很难泯灭人对幸福的渴求,郭素娥忍受不了刘寿春,在他那里她什么也得不到,还要用她如花似玉的身体和容貌侍候一个大烟鬼,郭素娥委屈呀!他们的结合是病态的,畸形的,不合情理的。所以,郭素娥红杏出墙,也不能视作不贞与背叛,也不是淫荡与无耻。这是一个女性合理的、正常的生命追求,尽管也是以畸形的形式出现。

路翎怀揣着同情与愤怒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惨烈的情爱故事,旨在通过这样悲惨的故事,达到控诉社会的目的。同时,写出了悲惨生活着的狗都不如的下层人不屈的精神,反抗的意志,虽然悲惨,但是不乏力量。这就是路翎给人的阅读感受。

《华威先生》赏析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里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典型形象。他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处处以领导自居,而且霸气十足。表面看来,他确实很忙。他常常叫嚷:“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他忙着开会,每到一个会上就说:“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而当别人提出一些抗日救亡工作中的困难问题的时候,华威先生只是一推了是。事实证明,他从来不会做意见真正与抗战有利的事。华威先生参加那么多的会议,动机之一就是为了监视、控制和压制群众的抗日活动。他根本不相信广大群众会有真正的抗日要求,到处叫嚷“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指以国民党顽固派为“领导中心”。他到处插手,参加会议,险恶的用心便是侦察会议的内容,了解群众团体的动向,限制民主进步力量,限制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活动。从小说所描写的华威先生的“忙”可以看出,华威先生在行为上矫饰做作,自命不凡;精神上贫乏空虚;思想上与抗战背道而驰。这一切构成了他的虚伪、专横、卑劣的性格特征。他在众人场合下既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又矫揉造作,故作谦卑。这是为了让人尊敬他、推崇他、服从他。这样,他就可以控制各个文化团体的抗日救亡工作。

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敏锐的眼光、精练的笔墨,塑造了华威先生这一抗战初期国民党官僚的典型形象。

华威先生到处叫忙,时间不够用,他要把所有的抗战工作一一“领导”起来。可是,他的神气活现,颐指气使,自命领导、领导中心之类,除了虚伪、空话连篇,趋炎附势,威胁恐吓下属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有的仅是强烈的领导欲和表现欲,他是抗战初期那个特定时代的畸形产物。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也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有点类似于人物速写。华威先生的性格、灵魂、专制本质是通过一连串不同的场面逐步深入显示出来的,他不办实事,却处处要抓权,当领导中心,稍不顺心就用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政治帽子威胁恐吓青年。小说虽然只是写了一个小角色,却能从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

13级汉语国际教育史金霞201340328113

《理水》赏析

《理水》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具有着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意义的。作者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高度地赞扬了古代人民英雄禹的高贵品质和他跟人民群众一道创造的丰功伟绩;同时通过考察灾情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的勾画,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腐朽的本质。从而唤起人民群众的自信力,鼓舞起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勇气。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九月写过一篇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杂文,指出当时有一类人失掉了自信力,而在发展着麻醉自己的“自欺力”;但也有一类“有确信,不自欺”的人,而且这类人是古已有之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正可看企是《理水》创作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是写在创作《理水》之前的一段时间;从禹的身上发掘出中国人民最优良的精神品质,再经过血肉化的艺术塑造,就更能以艺术形象感染读者,增强处于旧中国黑暗现实中的读者的民族自信力。后期的鲁迅已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用新的世界观来指导他的创作的。因此,从《理水》来看,不仅“没有把古人写得更死”,而且更突出了禹跟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另方面,对于自古有之、于今为列的统治者则是无比憎恨,把眼光注视到当时的黑暗现实,从中吸取类型,描绘出一幅群丑图来,以达到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抨击。象这样一篇杂揉古今的作品,不仅在发表的当时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它,仍可从中获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获得批判腐朽精神的启示,获得对历史进程中革新与守旧的斗争的深刻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已推翻了剥削阶级的长期统治,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寄托于大禹治水的理想已得到实现,不仅消除了严重的水患,娈水患为利,并且更扫除了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垃圾,亿万人民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成了“中国的脊梁”,社会主义祖国益日强大。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理水》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的创造和桌越的成就,值得我们认直学习和研究。

一是历史题材与现代生活细节的巧妙结合。这是鲁迅在《理水》以及《故事新编》的其他各篇中独特的艺术创造。这样,是否会破坏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违背历史的真实呢?应该认识到,由于写的是历史题材,为将古人写活,鲁迅正是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准确地把握了古人的精神特质来进行艺术塑造的。而要写活古人,必然拭去为历史记载所歪曲的尘垢,恢复古人的本来面目,赋予生命的活力,使之神态生动。这除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伪存真外,在进行艺术概括时,就不能仅凭简单的历史记载,而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类型,从今人的灵魂里摄取古人的影子。不但没有使人感到不伦不类,反而觉得谐趣横生,既是借古讽今,又是以今写古。这与反历史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只有那种将古人与今人作不恰当的比拟,或以今人的标准要求古人,才是反历史主义的。鲁迅在艺术上的这种古今交融的独特创造,是完全服从于现实斗争的需要的,它突破了各种传统的习见的艺术形式。因此,我们不能以任何凝固的概念和框框去解释它要求它,而应从艺术效果从所发挥的作用去更好地领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