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9
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介绍本文档是关于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珍藏版。
本标准旨在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的培养。
目标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伦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根据本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网络和网络技术-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 编程和软件开发- 多媒体和图形图像处理- 信息安全和伦理课程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笔试- 实践项目-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教学资源和支持为了帮助教师有效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提供以下资源和支持:- 教材和研究资料- 实验室设备和软件工具- 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动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和项目实践- 创造丰富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合作与分享-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总结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是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合理设计和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
准解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是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一项课程
标准,旨在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模块内
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等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技术。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指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工具等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指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查询语言等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学习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编程、多媒体应用等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是指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策略、网络安全工具等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是指学习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网络应用系统、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应用安全等技术。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模块内
容应包括上述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课标(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现在的人们已经离不开它。
信息技术为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因此,掌握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此,我国教育部颁布了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课标,以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课标内容1、课程分为五个部分: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处理与表达、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2、具体内容: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信息处理与表达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处理和多媒体处理;信息资源利用主要讲授如何使用互联网、数字资源和电子文献;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结构和应用程序开发;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新课标目标1、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与操作能力,可以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具备信息检索、分析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新课标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多角度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新课标意义新课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总之,新课标的出台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
它不仅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1500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信息技术(Computer Science),是一门关于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制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要求,规范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标准。
下面是一个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电子档,共1500字。
1. 课程概述信息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思维、信息处理与管理、网络与通信等内容。
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 掌握常见的信息处理与管理工具和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 理解网络与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 具备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3. 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功能-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基础- 数据库基础知识3.2 计算思维- 算法与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3.3 信息处理与管理-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数据挖掘与信息检索-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3.4 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 网络安全与防护- 媒体与数字通信技术4. 课程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如下:-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维护;- 能够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熟练掌握常见的信息处理与管理工具和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 理解网络与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 具备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保护个人隐私。
2012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各专业教学的第一层次,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理解计算机应用本质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计算机重要的实践性课程。
对于各个不同的专业,根据课程性质,学生认识计算机应用的本质,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将计算机的知识同本专业密切结合,本课程正是为此目的而开设的。
重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本质的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
本课程是深入学习其它计算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入门课程。
使学生从专业学习的一开始就重视上机实践操作环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计算机系统组成和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office 办公软件应用,信息技术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多媒体技术等知识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提高学生计算机的防病毒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网络资源应用的能力及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沟通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
(6)培养学生保持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
(7)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实现能力迁移。
(8)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项目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知识目标(1)理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个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及拆装、局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微机系统的简单维护。
(3)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4)了解汉字输人的常用方法,熟练掌握一种汉字(键盘)输人方法。
(5)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ord 2010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7)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PowerPoint 2010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2012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统一规范,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该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应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其次,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该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创新实践。
这些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技能要求,为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具体指导。
另外,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该标准还要求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校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服务。
同时,学校还应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保障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应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服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二级学院(部):执笔人:审核人:制定时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性质1.课程类型本课程是全院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各类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综合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MS OFFICE操作、网络基础应用的基本技能等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熟练操作Windows,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以及具备一定网络基础知识。
2.课程具体目标四、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机考;2.成绩评定方式: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百分制)*40%+期末机考成绩(百分制)*60%平时成绩(百分制)由课堂考勤、课堂实操、课后作业成绩构成。
1)平时成绩(40%)2考核采用闭卷机考方式。
表4-2 闭卷机考知识点一览表(同为全国计算机一级MS office分数分配表)五、实施要求1.授课教师基本要求本课程授课教师具备要求:讲师及以上职称,具备“双师”职业素养,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熟悉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的应用,具备计算机网络配置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具备高职教育行业经验,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1)校内实训室3.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该课程以现场多媒体教学为主。
同时结合使用了演示教学、上机教学、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
(2)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完成自学、自测和提交作业,对难点和重点制成微课放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自主观看学习。
线下完成课堂教学,互动交流和小组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作者: 段青
作者机构: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南海口570203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28-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基础模块 内容标准 解读
摘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初中基础模块的专题有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与加工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
该模块以基础性作为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
基础性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常识性内容、必备操作、基本应用能力。
在小学和初中的内容目标和层次水平的处理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逐层递进、螺旋上升,小学部分侧重于观察、认识和了解,初中部分侧重于观察、尝试、操作体验和简单的综合应用。
基础模块内容标准的主要特点,一是适应教学需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具体表达和目标层次的恰当描述,在条目的内容描述中,把各单元的知识点和教学范围逐一列出,便于师生把握教学内容和尺度;二是顺应技术发展,强调内容目标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把脉技术的发展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应该作为教学范畴的技术内容引入到标准之中;三是转变惟技能训练,注重技术内涵和技术文化的渗透,在强调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师生关注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关注技术内涵的理解和提炼。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是指为普通高中学生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指导文件。
本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介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
一、课程设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信息科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与社会等六个方面。
1. 基本知识与技能该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分类与特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等内容。
2. 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科学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与信息相关的原理、方法和理论,包括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工程、信息与系统科学、信息理论与编码、信息的数字表达与处理等。
3.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等内容。
4. 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方向。
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应用、全球信息网络、网络安全等内容。
5. 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处理与管理是指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的技术与方法。
学生将学习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信息检索与利用等内容。
6. 信息与社会信息与社会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部分,将介绍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与影响,学生还会学习信息伦理与法律等知识。
二、教学要求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教学要求分为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1. 知识要求学生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网络基本原理、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等。
2. 能力要求学生需培养信息技术运用与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能够使用计算机基本工具进行信息处理、能够使用网络资源查找、选择、评估和整合信息等。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时数:4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______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一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全部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中等职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必修课程。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该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范畴,除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素质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4学时)(一)教学内容:1.计算机发展及应用(1学时)2.计算机信息表示(1学时)3.操作系统(1学时)4.计算机安全操作与病毒防治(1学时)(二)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的信息表示方法;熟悉计算机发展过程;掌握病毒防治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数制,ASCIl码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数制,ASCH码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4学时)(一)教学内容:1.WindoWS概述(0.5学时)2.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0.5学时)3.Windows资源管理器(0.5学时)4.系统配置(0.5学时)5. “程序”菜单的整理 (1学时)6. Windows 常用的几个附件(1学时)(二)基本要求:熟悉Windows 的基本操作;掌握设置Windows 资源管理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WindOWS 应用技术、资源管理器、控制面板、回收站、系统维护常用到的系统工具及其使用。
信息加工与表达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地运用文字处理软件和图表处理软件等信息加工的工具,会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和较好的表达方式去有效地表达信息,呈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意图。
内容标准:一、掌握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工作过程、基本特征二、能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三、能熟练地使用图表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四、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例证性试题:一、掌握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工作过程、基本特征1•小学一年级学生丽丽在做一道数学题:将一组数字8、6、5、9、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
丽丽用了一分钟把题做了出来。
而她哥哥说她做得太慢了,如果用计算机编程解决,能在几秒钟内将这道题解决。
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信息加工的方式是唯一的B.所有的问题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都比人工快C.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信息加工的方式D.采用人工方式处理信息一定会优于计算机编程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及其基本特征。
信息加工的方法很多,选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综合考量,考量因素包括: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经济效益、自身条件等。
2.某中学1000名同学期末考试后,要进行排序、计算平均分等统计工作,以下最适合该任务的软件是()。
A.写字板 E.计算器 C. Excel D. Word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加工的工具很多,要根据信息的类型和加工的目的加以选择。
如文字类信息一般使用Word、WPS等工具软件,图形图像类信息一般使用画图、Photoshop等工具软件,Excel、数据库等工具软件则适合完成大量数据的存储、计算、检索等任务。
3.某卫星发射升空后,在距地面500千米处需要启动卫星上的小发动机进行变轨。
这一控制过程的算法描述如下:For x=-8 to 8 step 0.01Y=sin(x) Pset(x,y) Next xA. 一B. 二C.三D.四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的编程加工。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占10分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
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算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作用及其魅力。
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
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
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
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
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
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
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
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原则上应确保每周2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
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入门”和“机器人入门”。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基础模块是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专题一:硬件基础与系统管理包括: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计算机软件与操作系统;信息安全小学: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键盘指法、汉字输入,了解什么是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辨别信息的真伪,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中学: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简介,设置账户和口令,鉴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诈骗信息。
专题二:信息加工与表达包括:文本与表格;图形(小学画图)与图片(初中编辑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初中)。
具体内容:小学: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常见的文本编辑工具简介,在编辑工具中如何正确输入文本,对文本块进行编辑处理,对文本进行排版,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绘制表格。
计算机画图。
播放动画,设计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
音频文件的获取与播放,录制声音,使用音频编辑软件裁剪、拼接。
初中:设计文本排版格式,对文本文件进行编辑修改(查找替换工具、批量修改、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绘制或套用表格,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图片采集的方法,图片的编辑处理。
动画的基本原理,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编辑图层和元件,综合运用多种动画形式设计动画作品,表达创意。
了解多种音频采集的方法。
能使用简单的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声音文件。
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音频做降噪、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视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视频作品的播放。
视频、动画及其表达效果的异同。
专题三:网络与信息交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网络浏览;具体内容:小学:网络浏览与搜索,网络信息的保存,文明上网,电子邮箱的申请与注册,收发电子邮件。
初中: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
IP地址、域名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
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利用关键词组合搜索信息;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简介,建立自己的博客,如何正确收发电子邮件。
拓展模块一:小学:算法与程序入门初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小学:logo程序设计语言。
Logo语言简介,小海龟行走命令,设置画图命令,重复命令,嵌套,过程。
初中:程序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
可视编程环境。
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常量、变量、运算符、函数,算法与程序结构,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调试程序。
拓展模块二:小学:机器人入门初中: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小学:机器人及应用,我国中小学教学用机器人简介机器人硬件的连接与拼装,如何编写机器人程序,机器人仿真软件编程,机器人躲避障碍。
初中:机器人常用传感器(触动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特殊传感器)机器人制作方法(设计与搭建、在计算机上创建程序、将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上、程序的执行与测试)机器人制作实例(机器人行走、机器人走图形、碰碰车、灭火机器人、循线机器人、机器人足球比赛介绍)。
(二)初中部分基础模块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本模块的设置与小学模块的宗旨是一样,目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了解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学习的“专利”,但相比小学阶段,本模块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增强,强调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