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史 简单论述题

古文史 简单论述题

简答论述题

1.《诗经》风、雅、颂的含义是什么?

“风”即“十五国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区乐曲,犹如后世地方乐调。“雅”分“小雅”、“大雅”即“正”周正畿一带乐调,王畿是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雅言”即标准音,宫廷和贵族所享乐歌为正声、正乐。《雅》指相对于各地“土乐”而言的“正乐”。

“颂”用于朝廷、宗庙祭神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颂》诗文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更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2.《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P32举例)

A.周民族的史诗:《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祖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B.颂歌和怨刺诗:《诗经》可谓中国诗歌“美刺”传统的开端者,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颂帝王歌天命的,有颂战功扬王威的,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后,幽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喻劝诫之作,有的借古讽今,有的针砭时弊,指斥皆君,有的斥责奸佞,《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内容更甚广,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

C.婚恋诗:《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婚恋诗最为精彩,婚恋诗中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D.农事诗:周之始祖以农立国。

E.征役诗: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兵役、徭役带给人们深重的灾难。

3.《诗经》的艺术特色

A.直抒胸臆的特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B.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为“六诗”或“六艺”。赋即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起兴。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C.语言的声律节奏:首先,是单音之词多被重叠使用,“重言”、“双声”、“叠韵”层出不穷,形成了修辞手段的一大特征;其次,《诗经》的句型以四音为主,节奏为每句二拍;再次,多种修辞方式的恰当运用,也是《诗经》语言的艺术的特点之一;

D.它以优秀的民族作品为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

E.作品的结构形式,即章法和句法很有特点,句法上是整齐的四言诗,章法上许多诗篇采用连章、复沓和章法结构。

4.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南宋朱熹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即起兴”

5.《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其中民歌和一些政治怨刺诗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众多的诗歌样式。其比兴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我国诗歌的基本特色

6.《左传》的叙事艺术

A.其言简而要,其文详而博;

B.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C.叙事手法多姿多彩;

D.以描写战争最为出色。

7.《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A.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B.构思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寓言十九”

C.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

D.具体的描写中也有现实的笔法;

E.语言以诙谐、幽默著称;

F.文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8.《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A.《孟子》散文的特色是具有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B.孟子与人论辩,特别善于抓住所论问题的要害,是对方陷于窘境;

C.孟子还善于在辩论中适当地运用比喻或穿插寓言故事,增强辩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语言明白晓畅,不乏雕琢,罕有艰深之辞,生涩之句;

E.后世散文家崇奉《孟子》为典范之作,发人深思;

1.观点鲜明,富有气势,辞锋犀利,善于论辩,鼓动性强;

2.善于用比喻、寓言或精致的小故事来表达----------

3.善于掌握论辩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投机辩,驳倒对方

9.《楚辞》的含义和特色

含义:指以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具有楚语和楚音特征的、富于地方色彩和楚地民歌传统的一种新诗体,又被称为骚体,骚体诗,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有一座文学交锋,它的产生即有历史、地里的渊源,更有赖于诗人的天才创造,其本义既指楚地的歌辞,“楚辞”名称的三重含义:1、指历史上战国后期,我国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2、指屈原及后来一些作家用这种新诗体创作的歌曲;3、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选辑而成的一部分诗歌总集。

特色:

A。瑰形奇伟,光怪陆离的山川风物,人神杂糅,巫风盛行的民情风情是楚辞产生的客观前提;

B.楚辞的产生受到了楚地广泛流行的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C.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对它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北方诗歌代表的《诗经》对它有着深刻的影响;

D.楚辞的产生受战国时流行的纵横家散文的影响;

E.是屈原植根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中原文化之风,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营养,而“自铸伟辞”的天才创造。

10.《离骚》的思想内涵

思想内涵:是屈原心灵的歌唱。

A.“存君而兴亡”的“美政”理想;B.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放言无惮的批判;C.劝导君王,望其改弦更张、迷途知返;D.“独立不迁”的俊杰人格。

11.《离骚》的艺术成就

A.《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①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抒情主人公灵君形象;②诗篇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制幻想的境界;③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B.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其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

C.篇幅宏伟。在构思结构上,诗篇将事实叙述、情感抒发、幻想描写以及某些故事情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是是普安波澜壮阔,跌宕有致而又生动完美;

D.形式上,吸收了楚地民歌特点,又吸收了新体散文笔法,打破了《诗经》四言形式,扩大了篇幅,增加了容量,增强了表现力;

E.语言上,非常精炼,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氛围,又极大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12.屈原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A.打破了《诗经》四言诗歌的格调,创作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楚辞体,直接影响了汉赋的产生;

B.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C.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式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13.汉初政论散文的风格

A.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趋于完整,少有策士之辞的浮靡和诡辩;

B.议论时事,阐发政治思想的见解,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有个人的风格;

C.写作态度热情客观而兼热情洋溢;

D.内容多为总括前代兴亡教训,为统治者提供经验和借鉴,史论兼政论;

E.情感、文采与内容兼存。

14.《史记》的结构特点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

本纪“以序帝王”,“太史公曰”放在结尾。世家“以记诸候”包括先秦汉后的分封王和留候。列传“以志人物”指有贡献成就的人物,人数众多,形态复杂。八书“以详制度”“太史公曰”放在开头。十表“以系时事”

开头写传主的早年生平,主体写人物的主要事迹,正面评论

15.《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A.《史记》的文学成就在于人物传记,历史人物在《史记》中既包含共性,又富于个性的艺术形象,同时具备了是史学和文学的意义;

B.强调诗歌“补祭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公德;

C.提出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16.汉代散体赋的特点

17.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A.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妇病行》反应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乌生》和《枯鱼过河泣》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受迫害者的悲惨命运。《东门行》和《陌上桑》充分体现了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精神。

B.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战城南》通过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争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古歌》反映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怨愤的呼声。

C.讽刺统治者荒淫生活的

如《长安有狭邪行》《相逢行》

A.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上山采蘑芜》反映了弃妇的悲诉。《上邪》、《有所思》反映了有着火一般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冲破礼教束缚女性的呼声。

18.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A.叙述性的写作手法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它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阶段;

B.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①有的通过对话变现人物性格,如《上山采蘑芜》、《艳歌行》;②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画。如《艳歌行》;

C.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形式的自由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蒸散不拘,有四言体,但绝大多数为当时的新诗体①杂言体《孤儿行》、②五言体《陌上桑》;E.浪漫主义的色彩《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19.《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还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变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这些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的反映;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艺术特色:

A.其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而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B.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C.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D.语言不加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20.“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

A.文风清俊,慷慨悲壮,气盛河壮,辞采华丽;

B.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将个人体生命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

C.浓厚的家园情节;

D.浓烈的寻根意识;

E.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具体的意向表现抽象。

21.曹植的文学成就(从前后期的创作情况谈)

创作成就:

(1)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他的诗描写细致,语音自然而绮丽,迥异于汉乐府诗的古朴浑厚。

(3)他的诗特别注重炼字、对偶、色调何音韵。

(4)他还工于起调,善于警句,讲究诗歌的谋篇布局。

(5)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

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

前后期的变化:

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2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思想内涵:

A.不仅生动展现了左思的生活与精神历程,也深刻揭露了门阀世俗制度的部分本质特征;

B.有相当的历史深度;

C.《咏史》无论写志向抱负、失望愤懑、安贫乐道,无不气势雄健,慷慨淋漓

艺术价值

B.将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如此成功地结合在诗歌之中;C.诗中既融汇了“狂野”与“豪放”的风格又有淳朴浑成的风格;

D.“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在文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

23.山水田园文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东汉以来,豪族地主庄园兴起,汉末社会动荡,清流士大夫渐次脱离官场,而移居田园;东晋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南方,南方的山水风貌迥异于北方,自然山水成了文学表现的对象;王室矛盾,士族之间矛盾,使一部分人处于功利追求与全身远害之间,“朝隐”之风盛行,自然山水在文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更为重要的地位;魏晋以来,玄学大盛,诗人追求人格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统一,能否领略山水之美,成为衡量人格经接待重要标准。

2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A.物我浑融的意象和平淡醇美的风格,平淡之中有醇美,蕴含深刻哲理

B.用于质直中有工致,平淡中有奇奥,声韵浑成,气格兼胜;

C.将自然的万物,是诗人的形神,道德的虚静无为三者融为一体;

D.运用大量的象征物表达诗人的情志乐趣(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

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E.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陶诗平淡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平易质朴;

F.诗人把诗和酒人生,广泛的结合在一起,为历史首创。

25.鲍照诗歌的时代特征

当时大都歌颂生平,涂脂抹料,淫艳绮靡,苍白无力,鲍照咏现实主义力挽狂澜,其诗俊逸雄浑,华而不弱;诗歌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基本风格与曹植有相似之处,怀才不遇的情感是其诗歌的主旋律,贫贱者的悲愤成为他诗歌的主调,内容主要表现个人建功立业,为国效命的愿望和对人们苦难的的反映;继左思之后,对士族社会进行激烈批判的又一位诗人,辞出种种愤慨,洋溢着一股正气,不掩饰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反抗出身寒门的内心世界;给古诗发展注入亲信之气,形成了陶渊明到李白之间一条反抗黑暗社会的传统;大量边塞题材的作品,表现当时社会战乱的背景;有一类诗学习江南民歌专以浓词艳句描写贵妇,发展下去为“词藻淫艳”的齐梁诗体。

26.南朝乐府名额的艺术特色

A.绝大多数是男女恋歌,内容及其广泛,角度多样;

B.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都具有哀伤的基调,体制短小,情韵悠长;

C.有文人参与的痕迹,语言雅化,声韵和谐;

D.语出天然,清新明快,浅近直露,运用了大量的语音双关语;

E.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浪漫情怀。清新艳丽,清逸缠绵,工于抒情《西湖曲》最长的抒情诗。

27.《文心雕龙》的内容与价值

内容:

从纵的方面的对历代文学的发展变化都有论述,从横的方面,对各作家、各类作品也都有评价,举凡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等涉及极广,关于文质的论点是相当全面的,反对虚饰,崇尚自然。

价值:

A.初步确立和发展了文学史观;

B.阐述了文与质的关系,表明了“质先于文,文质并重”的文质关系;

C.从创作的各个环节总结了创作的经验;

D.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E.是局部而散漫的文论有了纲领,又使漫无规范的文学有了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