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榕江籍革命烈士简介

榕江籍革命烈士简介

榕江籍革命烈士简介
榕江籍革命烈士简介

榕江籍革命烈士简介

杜康臣:

(1883—1915),名志熙,号康臣,榕江县古州镇人。康臣少年时代,就学于名儒门下。既长,考入贵州公立法政学堂肄业,对于民权平等理论有深刻研究,对当时清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尤深愤恨。1913 年正月,杜康臣与杨秋帆、龙侠夫相约赴广州。不久,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袁世凯窃据总统职务后,妄图恢复帝制。广东都督龙觐光表面宣布独立,拥护民国,暗地却与袁世凯勾结,背叛革命,残杀革命志士。孙中山先生指示中华革命军司令朱执信派人翦除龙逆。1915年,杜康臣被派入龙部十四营任书记官。当杜康臣和中华革命军广东游击司令姚蕴珊,龙部十八营营长陈炳坤等人密谋举义时,被内奸告密,被杀害于都督府辕门外。杜康臣就义时,年仅 32 岁。

杨秋帆:

(1890—1955),原名再兴,字荫堂,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古州镇六佰塘人。秋帆幼即聪慧,在榕江城关延师课读时,非常关心国事,尤其是对清王朝的腐败,极为不满。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成立国民政府,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广招爱国志士。杨秋帆与同学康臣、龙侠夫等

于 1913 年正月相约赴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1917 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杨秋帆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少将参军;1922 年受命为陆军中将,授二等文虎勋章。杨秋帆平易近人,交流甚广,尤其是对旅粤的贵州同乡,更为关照,凡到他家的,不论贫富,都热情接待,因而深得同乡的钦仰。贵州将领袁祖铭到广州活动时,秋帆加以资助。后袁祖铭被任命为川黔边防督办,电请秋帆到川,任命为该部行、财两政监督兼重庆铜元(货币)局局长。1925 年,杨秋帆由川辞职回粤,闲居广州、上海等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杨秋帆举家迁居贵州都匀。1948 年,在榕江被选为国大代表。李宗仁代理总统时,杨秋帆受聘为总统府顾问。1949 年 11月都匀解放,杨秋帆将全部家产献给人民政府,政府将他作为爱国民主人士看待,安排在贵阳市政协工作, 1955 年在贵阳逝世。

罗统一:

(1897—1932),原名罗正炳,乳名凌宝,号定之,侗族,1897 年生于贵州省榕江县色边乡一个农民家庭。1919 年投入“滇黔联军”杨松青部新编第 1 营当伙夫,改名罗统一。由于罗统一才华出众,1924 年初升为中校团副。1924 年夏,罗统一调入贺龙率领“四川陆军暂编第九混成旅”,任团副兼第 2 营营长,开始成为贺龙的得力助手。1926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1928 年1 月初,罗统一随贺龙、周逸群等人,前往湘鄂边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任红军第 4 团团长。1932 年 7 月,湘鄂西警卫师成立,罗统一任师长。8 月下旬,红军遭遇数倍于我的敌军进攻,为了红军不受损失,罗统一提出“避敌锋芒,转移部队,寻机歼敌”的主张,被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以动摇军心,借机向党中央分局进攻的罪名下令逮捕,并加以“改组派”的罪名杀害于周老嘴,蒙难时 35 岁。

张曜:

(1900—1975),名德煊、号冠军,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古历二月初八出生于榕江城关一户木材商人家庭。1916 年,张曜就读于贵州省立师范学校,结业后,考入贵州崇

武学校,后到广州投入粤军张发奎部,随军参加东征讨伐叛逆陈炯明。1927 年,投入国民革命军第 10 军王天培部参加北伐。1929 年,任 19 路军师部少校参谋。1932 年 1 月参加上海对日作战,翌年随军入闽。1933 年 11 月,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成立,张任政府保安处少校科员。1935 年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官高教班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相继任福建省建延、浦城,四川永川、涪陵及贵州遵义等地区师、团管副司令、司令等职,先后晋升中校、上校、少将军衔。1943 年 3 月回榕省亲,适值锡

利乡农民暴动。县长刘汉昌要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张感于乡土之情,当即出面劝止,使锡利乡一些农民兄弟免遭劫难。1944 年,日寇向贵州大举进犯。此时,张曜任贵毕师管区副司令、代理司令,参与贵阳的防御布置,抵抗日本侵略者。1945 年,张曜任荔波县县长。1948 年任国防部少将督征官,继而任国防部兵役局办公厅主任。1949 年,张任国民革命军第 9 军253 师副师长时,与该军将领于是年 11 月在四川郫县联名通电起义,促使成都和平解放。1950 年 2 月请长假回福州定居,1975 年病逝。

练国梁:

(1901—1927),字绩丞,1901 年 10 月出生于榕江县古州镇南门马骡巷一户小康人家。练国梁幼时,就读于县城一家私塾。1918 年考进南明中学第一分校。“五·四”运动后不久,他被推选为全国学联贵州支会副主席。1923 年秋,练国梁中学毕业,返回榕江,准备结婚,因婚期推迟未成。恰这时,黄埔军官学校在贵阳招生的消息传到榕江,他再次前往贵阳。在贵阳考区初试合格后,即赴广州复试,于 1924 年 8 月被正式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1924 年冬,练国梁收到家中来信,催他回家完婚,这时他已立志革命,不愿抛弃学业回家,家中父母只得以雄鸡代他拜堂成亲。他和妻子在名义上结了婚,直到他为革命光荣牺牲,双方一直没

有见面。1925 年 2 月 1 日,周恩来领导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黄埔军校成立,练国梁参加了这个组织,并于这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了两次东征和平定刘、杨的叛乱。1925 年 11 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叶挺任团长,练国梁任该团机枪连连长。1926 年 5 月,独立团在出师北伐之前,周恩来在广州司后街叶挺家中召开了连以上党员干部会。练国梁参加了这次会议,聆听了周恩来的指示。北伐中,独立团相继突破天岳山,审恩岭等重重防线,连克汀泗桥、咸宁、娥家铺、贺胜桥、印斗山、蛇山之敌,胜利攻克武昌城。练国梁在北伐中屡建战功,被提任新建的国民革命第 25 师(叶挺任师长)75 团 3 营营长。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背叛革命,指使夏斗寅率部于 5 月 16 日偷袭武汉。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练国梁率全营战士英勇作战。在追击溃敌到土地堂敌阵地并向纵深冲杀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 26 岁。

胡秉铎:

(1902—1927),字鸣之,榕江县古州镇人。1919 年考入贵州省立法政学校,毕业后回家完婚。不久北上求学,考入北京朝阳大学。1924 年,他应邀前往上海创办进步刊物《贵州青年》,结识了邓中厦、周逸群等共产党人,并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 年 8 月,胡秉铎以第一

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1925 年初,他与蒋先云、周逸群等人被选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并担任《青年军人》周刊总编辑。他在黄辅军校期间,参加了两次东征。东征结束后,他任国民革命第一军司令部机要秘书。1926 年 7 月,胡秉铎随军北伐,任东路军总指挥部中校参谋、第一科上校科长、第一师少将政治部主任。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胡秉铎置生死于度外,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一天,胡秉铎正在秘密召开中共党员会议时不幸被捕。胡秉铎在狱中给父母写了最后一封家信。信中说:

“因事被警察厅下狱了,儿已失去自由,望家中不必挂念。干革命总之要死难的,为布尔什维克而死,虽死犹生”。狱中,他不为利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后来蒋介石命令何应钦派人将胡秉铎秘密刺死于南京,殉难时年仅 25 岁。姚钟鼎(1903—1970),别号甸久,别字甸封,贵州榕江县纯厚堡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通讯兵营排、连、营长,参谋本部通信兵团上校团长,军令部上校参谋,第十军三十一师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铨叙厅任免科上校科长,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办公厅少将主任,兼学员登记处处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少将处长,军政部人事处少将处长及铨叙厅人事处少将处长。1946 年

7 月退役,次年春任联勤总部人事处长。1949 年到台湾,1970 年 2 月 19 日在台北逝世。卫持平(1908—1951),原名大衡,号权候,1908 年古历 2 月18 日出生,榕江县古州镇人。1927 年考入贵州崇武学校,翌年赴南京,考入中央军校第六期警宪班。毕业后先后任南京第四中学军训教官,宪兵第 6 团少校附员,国民革命军第 25 军军部庶务副官、会计股长、新兵大队长等职。1936 年春,卫回到南京,任宪兵第六团团副,继调任宪兵司令部参谋,后又调宪兵 3 团 3 营任营长。1938年,奉令率部参加长沙保卫战,继又调任宪兵 17 团上校团长。1942年卫调任宪兵司令部上校警务处长,后晋级少将。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同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飞抵南京,参加日军受降典礼。国民政府授予卫持平“抗日纪念章”、“忠贞赤心奖章”和“胜利勋章”。1945 年10 月国共和谈期间,在重庆发生了十分震惊的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坐车途中被人枪杀死亡案件。当时中共怀疑是政治暗杀,国民党一面应中共的强烈要求,另一面为证明自己清白,急令宪兵司令部警务处长卫持平立刻进行侦破。卫持平火速安排部属全面展开侦破的同时,还会同八路军办事处处长钱之光共同赶赴出事点勘察。经过连夜奋战,第二天案情基本告破,李少石事件真相大白。钱之光代表八路军办事处发表谈话说:“这是一个非常悲痛的偶然事件”。抗战胜利后,卫持平历任南京卫戌司令部参谋长、南京城防

指挥官、淞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少将高参。1948 年春,谷正伦调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电令当时正在台北的卫持平速返贵州,担任贵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9 年 11 月 15 日,贵阳解放,卫持平随贵州省的国民党政人员逃往兴仁县,随后在兴仁县率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

顾维汉:

(1911—1975),榕江县寨蒿镇人,国民革命军少将副师长。1930 年考入黔军 25 军教导大队,1932 年任黔军 25 军少尉副官,1934 年升任连长。1935 年黔军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顾维汉任 102 师(师长柏辉章)607 团 2 营 5 连连长。1938 年初,顾维汉调升该师 305 团 2 营副营长。1939 年 5 月 1 日,任 305 团 3 营营长。8 年抗战期间,顾维汉随 102 师官兵转战大江南北,参加了淞沪会战、苏州、无锡阻击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南浔线各次战役、南昌会战、4 次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并屡立战功,是 102 师一名文武双全的抗日战将。刘永瑞(1912—1937),榕江县古州镇人。自幼天资聪慧,性真而刚,好抑强扶弱,待人友善。1930 年毕业于榕江县高初两级小学第七期。同年秋,父去逝,家渐贫而废学。适国民革命军 25 军第一师驻榕江,永瑞投效该师新兵团第 1 营充任文书,次年移湘西。因工作勤奋,升调团

部三等军需佐,后升一等军需佐。1935 年,25 军第 1 师改编为 103 师,永瑞所在团改为 618 团。后奉命调汉口外围宋埠、麻城驻防。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103 师奉命调上海防守流沙河一带。“八·一三”日寇大举进攻上海,时局严重。永瑞致函胞兄刘永麟:“倭奴犯疆,狼烟满地,弟此去料难生还,然弟志早已坚决,誓以热血头颅精忠报国。”其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满字里行间。不久,103 师奉命赴江阴要塞阻敌。日军不能突破,遂以主力陆上进攻,先陷常州,乘汽艇越太湖,后占芜湖,扼南京之背。103 师奉命兼程赴南京固守中华门,刘永瑞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