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之、李传军之公共行政学考研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25
考研是我一直都有的想法,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决定。
我是从大三寒假学习开始备考的。
当时也在网上看了很多经验贴,可是也许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自己的学习效率一直不高,后来学姐告诉我要给自己制定完善的复习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复习。
于是回到学校以后,制定了第一轮复习计划,那个时候已经是5月了。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
8月一直到临近考试的时候,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其实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身边还是有一些朋友没有走到最后,做了自己的逃兵,所以希望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梦想。
本文字数有点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文章结尾有我当时整理的详细资料,可自行下载,大家请看到最后。
南昌大学行政管理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21)行政学、(820)管理学一、(621)行政学的参考书目为:《公共行政学》,张康之、李传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共管理导论》,欧文﹒E﹒休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820)管理学参考书目为:《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陈传明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关于英语其实我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差的,起码在考研之前,这让我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坎要过,不过好在只要过了这个坎,英语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度过这个坎,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去看英语,用到的资料就是木糖英语的真题和单词,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就只是看英语不停的坎,付出了读文章读到恶心的代价,虽然当时觉得真的很痛苦,但是实际上现在想来还是值得的,毕竟英语的分数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如果你的英语也很差,真的没必要自卑,拿自己的弱项去对抗别人的强项,徒增烦恼。
第一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1.公共管理的概念(1)公共管理概念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①公共管理概念的三重含义a.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b.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c.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②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的分析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b.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c.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2)公共管理的特征①公共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公共管理由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外向的社会管理两个部分构成。
公共管理则要求把公共管理组织自身的行政管理与对外部的社会管理区分开来,把社会管理放在中心位置上,让组织自身的管理从属于社会管理的要求。
③公共管理担负着健全社会的责任,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的最为根本的区别,也是它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
私人组织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等)只求组织自身的完善,即通过组织自身的完善去提高与其他组织相比的竞争力。
2.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1)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②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第二章行政人员及其责任2.1 复习笔记一、作为特殊职业群体的行政人员1.行政人员(1)行政人员的定义行政人员指在一定的行政体系中通过掌握并行使行政权力去实现政府的内外部职能的政府工作人员。
(2)人民主权①人民主权的基本含义a.主权属于人民,不属于上帝、君主;b.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c.政府应当为人民工作,对人民负责,否则人民可以废黜、改组政府,罢免官吏。
②人民主权的涵义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行使国家主权的主体;b.人民享有并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一切事务的民主权利。
(3)行政人员身份和地位的法律规定①行政人员由国家依照有关法令特另选用,一经选用即承担起行政人员的角色。
②行政人员必须依法实施行政行为,从事行政公务。
③行政人员对国家负有忠诚的义务,行政人员的角色一经确定,就与国家发生特别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其一切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尽心竭力为国家服务。
④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代表国家权力,因此,其职权范围以国家权力所管理的范围为限度;必须接受国家或其代表的指挥,对其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论其数量和质量如何,均应妥善处置,对国家负无定量工作的义务。
(4)行政人员的双重角色①一方面行政人员接受了国家的授权,担任了一定的行政公职,享有和履行国家规定的公职权利与义务;②无论其担任多高的行政职务,其原来的角色,即公民及其法律地位,并非由于行政职务关系的形成而丧失,其仍然是一个公民,享受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5)行政人员的双重行为——个人行为与行政行为的区别①个人行为。
是以行政人员自己的名义从事的活动,只能代表行为的本人,不具有强制性,行为的效果只属于行为本人。
②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表现了与个人行为明显不同的特征,具体如下:a.行政人员有资格作为国家的代表,以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从事活动;b.行政行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而也就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行政行为引起的效果由所属的国家行政机关承受;行政执行中的个人过错行为,其所属的行政机关负有连带责任;c.行政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时,享有行政职权和行政优益权,可以按单方面的意志构成与被管理的个人或组织的法律关系,在行政行为被依法撤销前,可推定为有效,并继续执行。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实现)第⼗⼆章公共管理的实现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公共管理的战略★★1.战略的价值引导(1)能够促使政府从控制转向服务(2)能促使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量的合作(3)能推进政府职能顺利转变2.战略管理进⼊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原因:(1)私⼈部门战略管理的⽰范效应。
(2)全球化和后⼯业化背景下⾼度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公共部门重视战略引导的作⽤。
(3)⾏政改⾰的诉求。
⾏政改⾰促使政府重视外部环境和长远⽬标,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与原则(1)过程①就战略规划制定过程达成共识和明确组织权限。
②明确组织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的。
③宏观环境分析。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④SWOT分析。
认清⾃⾝问题与优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⑤战略拟定和战略选择。
重视理性分析和直觉经验等⾮理性思维的运⽤。
⑥战略实施。
⑦战略评估与优化。
(2)原则①服务原则。
以“为⼈民服务”为最终⽬的;体现服务导向。
②战略制定与战略执⾏相均衡的原则。
既要重视战略制定,也要重视战略执⾏。
③全员参与的原则。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保障战略的实现。
④合作原则。
包括组织成员之间、不同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
⑤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注重环境的动态变化,加强风险意识。
考点⼆: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1.管理途径(1)政府⾏政的⾃觉意识、运⾏机制和管理技术政府要进⾏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实现科学化,贯彻服务理念,遵循技术规律,创新政府的运⾏机制。
(2)从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到多元⼒量合作治理在新型的合作式社会治理格局中,政府需要去平等地与⾮政府组织等社会治理⼒量合作,以应对社会危机和推进社会进步。
2.政治途径(1)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①在公共管理时代,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都达到了⽆以复加的地步,决定了公共管理是包含着政治内容。
第四章公共行政的权力及其体制4.1 复习笔记一、行政权力的政治内容和管理特征1.行政权力概述(1)行政权力的含义行政权力是指国家的政治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授予行政机关的一种用于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强制性力量。
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不同的角度看行政权力,具体表现为:①静态地看行政权力,会发现权力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而且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即人们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模式。
②动态地看行政权力,则会发现行政体系整体上以及它内部的全部运动都根源于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作为一种力量和资源而存在的,即作为行政体系运动的推动力量和行政体系内部所争夺的资源。
(2)行政权力的衡量指标①广延性。
指服从权力的人数的多少。
服从的人数多,就说明权力大;反之,权力就小。
②综合性。
指权力所有者能够调动权力对象的活动领域,即权力对象的全部活动中受到权力控制的比例和范围。
③权力的强度。
指在权力控制领域内,权力所有者对权力对象的控制程度。
(3)行政权力的分类①根据行政权力受约束的程度a.羁束的行政权力。
指行使范围、程度和方式均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的行政权力;b.自由裁量的行政权力。
指法律法规只限定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对于在什么情况下将行政权力行使到何种程度,则由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自己酌情决定。
②根据行政行为的模式a.行政立法权。
指行政机关享有的依法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b.许可批准权。
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某种活动予以许可或批准的权力;c.行政确认权。
指行政机关享有的对于某种事实或资格予以证明的权力;d.行政检查监督权。
指行政机关享有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力;e.行政制裁权。
指行政机关拥有的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予以惩罚的权力;f.行政强制权。
指行政机关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命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法定义务、遵从命令的权力;g.行政司法权。
第十三章管理控制13.1复习笔记一、控制概述1.控制的概念控制,就是由管理者遵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从而确保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关于控制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控制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个环节中,控制与其他管理职能互相交织,使管理活动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系统。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首先要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加以控制,通过激励的手段鼓励和引导某些行为,其次要压制和杜绝另一些行为,以避免组织内部出现矛盾冲突。
协调组织内部机构及人员的行为,是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控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①“确保计划的实施”,即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控制随时将计划执行的结果与标准相比较,一旦发现偏差,就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保持系统正常运行;②“对计划进行变革与创新”,即在某些情况下,环境的变化会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这时需要管理者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局面,通过确定新的目标和控制标准,重新引导管理系统上升到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先进的状态,使计划设定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3)控制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控制不是一项随意性的活动,它必须遵循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
控制活动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订标准、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
(4)控制的作用主要是检验计划执行成效和计划的正确性由于管理环境不断变化,管理活动可能会偏离计划和目标,出现各种偏差,因此对管理者来说,不仅要执行计划,还要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控制的特性控制具有多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具有整体性控制的整体性体现在控制的全员化和全程化两个方面。
首先,控制是组织内部全员化的职责,完成计划是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而参与控制也成为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其次,控制的对象涉及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确保组织整体发展的均衡、协调和高效是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见表5-1)表5-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点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1)价值环境:指公共管理活动通常被视为不同价值冲突、妥协的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
这些价值包括了政治回应性、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有限的与分权的政府、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2)制度环境: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条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依然是以公务员制度为基础背景的。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人力资源保障与约束。
从统一的系统化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由三个环节组成,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
5.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为人力资源获取的数量和结构确定具体的标准,有利于控制公共部门成本,测算组织热恩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以及效率。
(2)规划中的费用和人员规划提供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能否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了组织能否支付组织成员薪酬等。
(3)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成员培训等开发活动提供依据,使员工了解自身素质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6.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1)收集有关信息,包括组织内部信息和组织外部环境信息。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总量预测和岗位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03公共行政的组织• 3.1.1 官僚制组织的含义–官僚制(Bureaucracy)一词是指现代国家条件下以相对专业化的行政人员为主体所构成的政府的一系列制度、体制、组织结构和原则的总和。
–官僚制组织是建立在法理型支配基础上的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专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科层分级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
• 3.1.2 官僚制组织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组织的结构性要素•组织的行为程序要素•组织行为结果–韦伯提出了分别与三种权威相对应的组织形式:•卡里斯玛型组织•传统型组织•法理型组织• 3.1.3 官僚制组织的特征–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公、私分明化–公文往来,言行有据–职业化原则• 3.2.1 行政组织概述–行政组织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和人员所构成的实体性存在,是为了实现行政目标而按照一定权责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具有合理结构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群体。
–与其他组织相比,行政组织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公共性、政治性、执行性、权威性、法治性。
• 3.2.1 行政组织概述–行政组织的分类•根据管辖的地域范围,行政组织可以分为中央行政的、地方的和基层的行政组织。
•按照权限性质,行政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权限机关和专门权限机关。
•根据功能和作用的不同,行政组织可以分为领导机关、职能机关、监督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和派出机关。
• 3.2.2 行政组织的要素–组织成员–物质因素–职能目标–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划分–法制规范–技术和信息• 3.2.3 行政组织的结构–行政组织的结构所指的是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3.3.1 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及其意义–用“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或“人事行政”的概念,就是基于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的考虑,“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则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02行政人员及其责任2.1.1 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也就可以称为行政工作人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定的行政体系中的全部工作人员的总和,包括各级行政部门的主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二是指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的具体的工作人员。
–行政人员在行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时代有很大的差异。
–行政人员具有双重身份。
–划分行政人员个人行为与行政行为的标准。
• 2.1.2 工业社会的分工与职业化–到了工业社会,社会分工的程度更高了,社会分工、分层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变得日趋复杂化。
–行政人员的职业化是与行政人员的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的。
–行政人员的专业化与官僚制存在着天然联系。
官僚制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更进一步推动了行政人员专业化的进程。
• 2.1.3 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首先在于这种职业的公共性。
–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还在于这种职业是服务于公民、服务于全社会的。
–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也在于这一职业的政治性和权威性。
–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也必然会反映在对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从业要求上。
这种要求体现为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两个方面。
• 2.2.1 人事行政与公务员制度–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或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人事行政的内容:•公共行政人员的录用、公共行政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保障、公共行政人员的使用。
–人事行政的模式:•以恩赐官职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以“政党分肥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以“功绩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公务员制度是以“功绩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的制度化,它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进行依法管理,是人事行政的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管理较为完备的形式,是人事行政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事行政发展的一般趋势。
• 2.2.2 公务员制度的结构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功绩晋升–政治中立、职务常任–人事分类、依法管理–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2.2.3 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职位分类制度–录用和聘任制度–考核和培训制度–职务任免制度–职务升降制度–奖惩制度–交流与回避制度–辞职、辞退与退休制度–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申诉控告制度•2.3.1 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因其公共权力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行政管理复试真题、参考书、重难点及经验育明教育大印老师2020年2月15日星期日一、2020年行政管理考研复试参考书《公共行政学》,张康之、李传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政治学基础》(第三版),王浦劬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830管理学综合(1)管理学《管理学》(第七或第九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管理学基础》,方振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社会学《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西方经济学:考点热点·习题详解·真题解析》(宏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辅助资料《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行政管理》期刊(最新一年1-12期);二、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学员回忆版)名词解释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外部性问题企业型政府绩效预算行政复议swot分析简答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成功的条件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论述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论述新公共管理(不确定)2010年管理学、政治学名词解释政治社会化议会制政治文化平衡记分卡pdca循环控制简答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变革的阻力和动力简述政治决策的模式组织整合手段统治、治理与善治的关系论述试论政治参与对推动民主化进程的作用和意义试论述领导效能的决定因素和领导理论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笔记管理决策第1节决策的含义与过程决策:指在行动之前进行的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和选择。
第六章公共行政的运行机制一、概念题1.领导答:领导是指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
具体是指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过程。
领导就是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规则,集合一个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
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聚合追随者、动员和组织群众。
2.领导力答: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的成就的能力。
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要创造氛围,让人们在此氛围下抓住极富挑战性的机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领导力的中心问题包括:①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理念化为行动;②把愿景化为现实;③把障碍化为革新;④把分裂化为团结;⑤把风险化为奖赏。
在一定的意义上,领导力就是行动能力。
3.行政沟通答: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行政沟通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②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③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④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4.聘任制答:聘任制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契约确定与人员关系的一种任用方式,又称聘用合同制,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
一般的做法是由用人单位采取招聘或竞聘的方法,经过资格审查和全面考核后,由用人单位与确定的聘任人选签订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受聘人员职责、待遇、聘任期等。
5.委任制答:委任制,又称任命制,与选举制相对应,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①优点:程序简单,便于操作;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治事和用人的统一,效率高、省时间。
公共行政学张康之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
1、行政:是政府中的机构和人员为了政府运转的有序化和条理化以及社会运行的稳定和安全而作出的程序化、制度化行为选择的总和。
2、行政管理: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这一概念侧重于技术的问题,追求行政行为的效率。
3、公共行政:是指现代政府特别是狭义的政府(即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
4、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以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
5、公共领域:行政学和政治学中的公共领域,是指那些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围绕着公共部门的核心展开的公共生活形态。
6、公共性:作为公共行政学中的基本范畴,公共性主要是指公共部门、政府的属性。
在一般情况下,它指政府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应根据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以求最大可能地保证公民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政府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
7、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严格定义是由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年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所给出的。
按照他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个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8、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一些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
在广义上,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也应包括占支配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
9、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
广义地讲,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要素。
福建省委党校管理学行政管理张康之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答案笔记简答题公共性的价值。
答:(1)公共性公共性是指公共部门为彰显公益,实践公共目的,并积极负责的一种特性;这项特性不仅使行政的学科、专业与实务具备了“正当性”,更成为评判公共部门是否具有效能的唯一标准。
公共性的实质含义应是“公共利益”,公共部门的所作所为就是将公共意志与公共价值作为行为基础,为公共利益服务。
当代公共行政的价值强调“公共性”,以改善人类社会生活条件为目标,因此公共行政学术的研究,不要仅满足于理论的发展,还必须提出实务上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
(2)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最终价值观,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共管理价值观、主体、手段和目标都具有公共性意义和内涵;②主张政府以及其他公共部门格守公共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保障公共利益的完整性和公共管理的高效率;③秉持民主政治理念,强调公众参与、社会公平以及为民造福;④注重社会公正、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⑤推崇公共讨论和公共对话,形成公共利益共识,确保公共领域的建构及民主价值的实现;⑥期许有序和谐的管理过程,并被视为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均衡的一种手段。
总之,强调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有助于防止因过多关注公共管理的管理性,强调工具取向与技术理性,而导致的官僚制异化、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现象,进而引发公共部门的合法性危机。
政府失灵的原因。
答: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不能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其至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是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政府失灵也称为非市场缺陷,它是主张实行更为彻底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根据。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
第七章公共行政的过程7.1 复习笔记一、行政决策1.行政决策概述(1)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行政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并选择解决方案的活动。
(2)行政决策的主要特点①从决策的主体来看,只有掌握行政权力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②从行政决策的内容来看,行政决策是一种公共决策。
行政决策的内容十分广泛,国防政策、福利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农业政策等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范畴。
③从行政决策的约束范围来看,行政决策比其他的组织决策更具有权威性,行政决策方案一经公布,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④从行政决策的目的来看,任何行政决策都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履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贯彻政策法律,提供公共服务,具有非营利的性质。
(3)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①根据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系统中所处的不同层次来划分a.国家行政决策国家行政决策又称宏观决策,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解决全国性的、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以及其他适宜于中央政府统一处理的公共事务问题而制定并选择决策方案的活动。
b.地方行政决策地方行政决策又称中观决策,是指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执行各自的职能、处理本地区公共事务问题,而制定并选择决策方案的活动。
c.基层行政决策基层行政决策也称微观决策,是指乡镇一级行政组织为履行自身职能,处理本地区管辖范围内的公共事务问题而制定并选择决策方案的活动。
②按行政决策问题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不同来划分a.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指在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简单、决策所面临的客观条件相对确定、各种方案的可能结果相对明确等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b.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指有理想的决策目标和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但决策条件中包含不可控制的因素,某一决策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统计概率,并不完全可靠,因而决策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对象所处状态基本上与风险型决策相近,不同的是未来出现哪一种决策结果的概率是无法预测的,因而决策难度更大、风险也更大。
公共行政学笔记
公共行政学笔记
第一章:引论
内容凝练:公共行政学是研究政府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行政管理的学科。
它涉及政府的运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公共行政学的目标是探索如何提高政府的效能,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知识要点:
1. 公共行政学的定义与范围
2. 公共行政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
3.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4.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
难点及学习心得: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学习公共行政学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并且要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以加深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笔记总结:公共行政学是研究政府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行政管理的学科,它旨在提高政府的效能,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学习公共行政学需要掌握其定义与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知识要点。
同时,要注重实践案例的学习,以加深对公共行政学的理解和应用。
【名师复习提点】2016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要做到:第一: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理解(七月初之前)行政管理专业不考察数学,但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跟政府管理的实践结合紧密,只有前期透彻的理解,才能为后期的记忆和答题方法、练习打下基础,通常要把书看2-3遍,提炼出一个初步的框架,在理解阶段,不宜做笔记。
第二:对重要考点进行精确记忆(七月份-11月初)行政管理专业考试要求对知识点要有精准熟练的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才能做到尽量不丢分,只有博闻强识才能让论述题和案例题显得有功底,对重要考点的记忆,是高分的关键和保障!这方面老师会给予大家精确的考点,同时帮助大家梳理出知识的框架和体系。
第三:努力提升答题方法与技巧(11月初-考试前一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既注重基础性,同时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时政性,要求能够做到精密结合理论前沿、政府管理实践热点、出题老师学术动态等,对题目做出最恰当的剖析与阐述,通常要求字数得当、形式规范、逻辑完整、角度全面、述论结合,从而形成一篇卓尔不群的,能够让你脱颖而出的优秀试卷。
这部分要经过三次左右的全真模拟考试来实现,在做题中,改掉毛病,弥补短板,打开思路。
公共行政学张康之第五章政府职能与公共事务管理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涉及到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责与功能的有机统一。
2、政府职能模式:是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是政府如何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的运行加以调控的方式、方法的总和,集中反映在政府所确立的经济体制和政府参与的经济运行机制之中。
3、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腾飞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这一职能模式既能保证社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总体利益代表者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与控制。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处在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有机统一的关系中。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2.1 复习笔记一、官僚制组织1.官僚制组织理论(1)“官僚制”是指一种建立在合理—合法型权威基础上的、体现了工具理性的等级控制组织系统,它拥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化命令—服从关系和职务等级系列,每一职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按照组织规则而不是按照个人偏好办事,因而能够使组织的管理技术效能最大化,实现高效率。
(2)三种典型的权威及其统治类型,即魅力型、传统型和合理—合法型。
①传统型权威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②魅力型权威又可称为超人权威,是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来自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③合理—合法型权威又称为法定权威,是建立在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的。
这三种权威构成了三种不同的统治基础,官僚制组织是拥有合理—合法权威的现代组织类型。
(3)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组织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理想类型”的高度理性化组织。
①它是正式建立的持久统一的规则系统,其规则表现为法律、法规、章程和制度;②它是具有明确的职权范围限定的行政机构;③它的机构与职位都按照等级原则进行管理;④通过技术性的或法律性的规则来控制官员,有专业培训;⑤行政人员同行政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完全分开;⑥任职人员不能有任何把职务占为己有的行为;⑦行政管理实行文书和档案管理。
2.官僚制组织在20世纪的发展(1)官僚制组织在20世纪的崛起的原因①官僚制组织的理性主义思路符合工业社会的要求近代社会是一个高扬理性和科学的社会,官僚制组织与这个社会是一致的。
官僚制体系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体系,它所体现的是与近代资本主义一道成长起来的工具理性原则,它只考虑活动的效率和技术可行性。
②官僚制组织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任何其他组织形式都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这种需要,只有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专门化训练的人员和管理的官僚制组织才能满足这种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官僚制组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公共行政学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
行政:是政府中的机构和人员为了政府运转的有序化和条理化以及社会运行的稳定和安全而作出的程序化、制度化行为选择的总和。
行政管理: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这一概念侧重于技术的问题,追求行政行为的效率。
公共行政:是指现代政府特别是狭义的政府(即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以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
公共领域:行政学和政治学中的公共领域,是指那些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围绕着公共部门的核心展开的公共生活形态。
公共性:作为公共行政学中的基本范畴,公共性主要是指公共部门、政府的属性。
在一般情况下,它指政府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应根据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以求最大可能地保证公民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政府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严格定义是由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所给出的。
按照他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个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一些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
在广义上,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也应包括占支配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
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
广义地讲,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要素。
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调节系统,是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
二、问答题。
1、试分析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①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②公共管理强调价值与责任;③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④公共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做出;⑤公共管理知识的广泛性。
简述公共领域的形成。
答:①亲身传播的方式②传统大众传媒③网络试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答: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⑵对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①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4、试分析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
答:⑴统治行政。
在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行政理所当然地是国家实现其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手段。
行政活动过程的统治、压迫功能是特别地残酷与不加掩饰的。
当然,此时的行政机构甚至还没有从政治权力机构中分化出来,这是一种“混权”的状态,行政事务是直接由权力机构行使的。
从而充分显示出了行政的政治统治性质。
由此,可将这一时期的行政模式概括为统治行政模式。
统治行政模式是政府一经产生就存在的一种较为低级的和原始的政府类型。
⑵管理行政。
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称作为管理行政。
管理行政是对现代行政职能方面的描述,就其性质而言,这种行政也可以称作为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政府出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自身管理的途径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管理行政也就是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的现代形式。
⑶服务行政。
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
服务行政的特征:①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②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③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④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式行政;⑤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试分析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答:⑴建构阶段①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②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③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
④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⑤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比。
⑵行为主义阶段①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引入行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人们逐步接受,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主义阶段。
②从理论渊源上讲,行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
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③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行政研究的进程,许多行政学者开始使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现象,其中,以西蒙(H. A. Simon)的行为主义行政学派较具影响。
⑶公共政策阶段①关于公共政策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A.拉斯维尔(H. D. Lasswell)和卡普兰的观点;B.政治学学者伊斯顿(D. Easton)的观点;C.政策论研究者戴伊(T. R. Dye)的观点;D.决策论研究者安德森(J. E. Anderson)的观点。
②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除以上提到的学者,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A.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C. E. Lindblom);B.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德洛尔(Y. Dror)。
⑷新公共行政阶段①新公共行政的理论观点A.新公共行政理论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
B.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C.主张改革、入世、与实际过程相关。
的公共行政学。
D.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E.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F.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⑸新公共管理阶段①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
②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突出代表是“重塑政府理论”。
③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公共管理中是贯穿着两个发展方向的,即公共管理的双重维度:管理主义的复辟和服务行政的兴起。
6、试论述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客观结构和价值结构。
答:从行政体系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2)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3)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
①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一些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
在广义上,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也应包括占支配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
②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
广义地讲,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要素。
③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调节系统,是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
行政人员及其责任名词解释。
1、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也可以称为行政工作人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定的行政体系中的全部工作人员的总和,包括各级行政部门的主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二是指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的具体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制度:是以“功绩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的制度化,它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进行依法管理,是人事行政的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管理较为完备的形式,是人事行政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事行政发展的一般趋势。
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或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行政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因其公共权力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行政责任概念,实质上就是行政人员的职业责任。
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法律责任:所谓行政人员的法律责任,是行政人员因违反法律义务而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追究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道德责任: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是指行政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负有的道德义务以及违反道德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责任政府: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必须向国家立法机关和执政党负责,同时积极回应并满足公民的各种诉求,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引伸而言,责任政府包含着对不负责任的各种行为加以制裁和控制的一套机制。
问答题。
论述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
答: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①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首先在于这种职业的公共性。
②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还在于这种职业是服务于公民、服务于全社会的。
③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也在于这一职业的政治性和权威性。
④行政人员的职业特殊性也必然会反映在对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从业要求上。
这种要求体现为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两个方面。
简述人事行政的内容。
答:人事行政的内容:①公共行政人员的录用;②公共行政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③公共行政人员的保障;④公共行政人员的使用。
3、简述人事行政的模式。
答:人事行政的模式:①以恩赐官职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②以“政党分肥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③以“功绩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行政模式简述公务员制度的结构特征。
答:公务员制度的结构特征: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严格考核、功绩晋升③政治中立、职务常任④人事分类、依法管理⑤专业培训、素质更新简述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①职位分类制度②录用和聘任制度③考核和培训制度④职务任免制度⑤职务升降制度⑥奖惩制度⑦交流与回避制度⑧辞职、辞退与退休制度⑨工资福利保险制度⑩申诉控告制度论述行政人员的职业责任。
答:⑴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因其公共权力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行政责任概念,实质上就是行政人员的职业责任。
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⑵行政人员的法律责任所谓行政人员的法律责任,是行政人员因违反法律义务而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追究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行政人员法律责任的基本类型:①根据责任引起的原因,分为行政违法责任、行政不当责任、行政侵权责任;②根据责任的功能和目的,分为惩罚性责任与补偿性责任;③根据责任的性质和内容,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④根据引起责任的法律事实与责任人的关系,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连带责任;⑤根据问责主体,分为行政机关认定和追究的责任、权力机关认定和追究的责任、司法机关认定和追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