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网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丧失了应有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阅渎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作根本性的改变。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自主创新。
一、大量收集、加工提炼——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要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以书为伴的习惯,教师就要做学生知识的引领者,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再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
一个善于提问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帮助其拨开云雾,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以《失街亭》为例,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可谓是“街亭失,大势去”。
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东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赵云、邓芝布疑兵,诸葛亮自出斜谷。
马谡违令,山上扎寨,受围;马谡夺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时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五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
在理出这些信息后,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到“战前部署可谓步步为营,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这个结论,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
这样学生对“失街亭,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而不至于泛泛而谈。
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
把阅读自主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11月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感言今天的课例研讨,主题的提出和研究很有实际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发展根本。
而在阅读教学中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在本次主题研讨中大家重点探讨了五个问题:分组自学,定向、质疑,讨论、答疑,以赛促学,网络、媒体资源的利用。
课堂教学效果和研讨的结果表明,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到这几个方面是比较到位的。
下面针对课例研讨中的几个问题,从分组自学和质疑两方面谈点看法。
分组自学几点看法:(一)重视组内交流和分层辅导⑴自学前要明确目标,以提高自学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目标要具体,要分类、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合适的发展提高的空间,这样会获得自学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取得理想的自学效果。
⑵分组自学后组内交流,分层辅导很关键。
自学后,小组内要交流,分两步进行,①提出学习中的疑问。
②互相帮助,理解的同学作好辅导和讲解。
通过交流辅导(特别是在同龄人之间,且缺少权威因素)学生畅所欲言,尽管有些内容理解不一定十分准确,有时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但学生普遍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通过辅导,帮助后进生打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小组争论中也激发了他们潜在的竞争意识。
⑶分组自学要重视自学总结,及时反馈。
教师可以设计“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
“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_________班_______学科自学情况汇报单学习内容________学习时间__月___日第_____课组长:成员:自学题:自学情况:1、自学后初步理解,组内意见一致的题目:2、部分同学初步理解,帮助后统一意见的题目:需要帮助的同学:3、部分同学初步理解,讲座后意见仍不一致的题目:共_______种看法,没有发表看法的同学:4、组内同学都不能初步理解的题目:自学结束,要求小组长根据讨论的情况,填写“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交给老师。
在阅读教学如何把主动权中交给学生主动阅读的孩子语文阅读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要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的课标要求具体进行操作,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阅读教学落在具体操作中即为“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这也就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语文九字阅读教学法。
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
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去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放”更要巧妙的“扶”。
大胆地“放”,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
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
然而这并非一味地、机械地、反复地阅读,教师更要在读种巧妙地“扶”。
“扶”要扶得恰到好处,要扶起学生的兴趣,扶出学生的情趣:要扶在重点,扶散难点;要扶给学生方法,扶会学生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在朗读教学中做到巧妙地“扶”呢?一、读进去,读出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学,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方法一、范读激趣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
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
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
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
《倾斜的伞》一课教师以舒缓、富有激情的语气,将学生带到充满亲情的意境中。
小时候,在淅淅沥沥的雨天,外公为我撑起一片墨绿色的天空;长大后,我为外公撑起一片墨绿色的天空。
这种浓浓的亲情无处不在。
学生在范读中融入到这美妙的意境中,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
新校园XinXiaoYuan把课堂自主阅读权交还给学生唐莲花(道县蚣坝中心小学,湖南永州425300)读写指导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非常重要的渠道,也是他们消化、吸收知识的重要一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教师都深知这个道理,因此重视学生的晨读和课外阅读,但就是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内容的自读。
这种现象在理科课堂表现得尤为突出。
课堂上,但见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端坐聆听连书都不用翻。
导课析课、板书提问、交流讨论、练习巩固成了常规课堂上的固有程序。
课桌上的教科书成了摆设,学生也偶有打开课本的时候,但多半是在教师命令下,需要学生读公式定理和概念时,学生才有与课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至于里面的内容,或教师亲读,或请成绩好的学生代读,或齐读,或围绕教师列出的提示和思考有选择地读,形式无非这几样,但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建立在阅读者完全自主、没有任何干扰基础上的自读,阅读者通过视觉收集信息感知信息、通过大脑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联想迁移和消化吸收,这个过程是不受任何暗示、完全独立自主的能动反应。
只有这种对知识信息的能动反应,大脑神经才是完全开启并高度集中的,任何暗示对这种能动反应都是有害或损伤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必做任何暗示性的交待和提示,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读。
教师这时的任务是:细心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认真揣摩学生的阅读心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捕捉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反应;深入学生,找准典型,与个别交流;通过信息反馈了解他们对知识要点的理解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自读这个“时间空档”调整备课预案,预备好学生阅读后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以便自己在学生充分阅读完内容后及时做出反应。
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谨慎答复,不能对简单问题笑而置之,也不能回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给这些问题做肯定式的正面回答,原则上要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主动权主体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体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时应该扶放结合,以放为主。
但是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尽管在课改精神的强力推进下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被传统教学固化,教师依然自己占领着教学主体地位,即便是为了表演和检查临时采取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也掩饰不了教师主体的痕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换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灵感,培植创新的机遇和动机。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比较高的学习内容,设置的课时比较大,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练习、拓展留下时间空间,以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学习语文,继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小学生受自身年龄和身心特点的影响,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缺乏自信心和持久力,语文知识储备非常少,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往往会一蹴而就知难而退,甚至会产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
因此,在?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可以布置课前自学任务,促进信息收集。
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视频资料。
经典片段研读时可以创设阅读情境用以激发兴趣。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自学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智能手机或者其他资料收集关于桂林山水的有关资料和图片,甚至是桂林的民歌、特产等,让学生带着信息走进课堂。
新课导入时,我们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桂林山水的有关视频,在画面和音乐的引领下,让学生首先感知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学生被优美的桂林风景所吸引,一下子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本课文本就有了非常坚实的感觉体验,效果非常好。
2013-07百花园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与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
目前,发达国家对本国的语言教学都很关注,反对琐碎乏味的教学法,引入人文教育,重新考虑语文学习中文学的地位。
美国非常重视语文的阅读训练,直接把语文课上成阅读课。
日前,美国一些学区大胆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教学法,学生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分享。
语文教师说:“学生无论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的作品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
”日本在语文阅读方面提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俄罗斯小学语文课可称为“阅读复述课”。
复述并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课文,而是抓住文章要点和关键性语句,通过复述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总之,他们都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而我们却较少的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而是注重灌输和死记硬背,往往把一些编者精心设计好的问题摆出来让学生用固定的模式,死板的方式去学习,结果大家说出来的答案只能是一种,讲来讲去,语文的科学性出现了,而失去了他原有的面目。
什么感受、想象、联想就烟消云散了。
这样一来,教师的小课堂与社会、自然的大课堂几乎是完全隔离的。
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从观念到实践尽快改革的地方。
要想切实有效地改革,就需从两个方面入手:(1)切实将新课改理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2)重视语文课外阅读。
从课内、外两方面加强学生阅读方面的教学。
把课堂阅读权交给学生,免除学科阅读要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
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
请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
”但纵观自己和他人近几年来的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静心反思,原因如下:中学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主要是营养不良,整个语文教学抛开了诸多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以致减少了很多吸引人的东西。
“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无庸讳言,形成这种令人焦虑的现状,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自身和我们的学校上。
在教学上,我们作教师的在主导的地位上对学生的学习起了错误导向的作用;在管理上,我们的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评估工作最硬性的指标。
我们过分强调教学的“应试性”,而忽略了阅读教学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看,对有些文章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锻炼意志,拓展知识视野等,正所谓“文以载道”。
那些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如《春风》、《一条大河》等;那些情节曲折、情感动人的小说,如《百合花》、《勇气》等;那些字字珠玑、句句含理的古文,如《孟子二章》、《岳阳楼记》等,无不饱含着深刻洗练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它们的这些“素质教育”的功用,而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讲解。
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普希金说过:“阅读是最好的学问”,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重知识,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把鲜活的课文进行肢解,只见局部,不顾整体,使学生难以感受到阅读的愉悦,甚至觉得阅读是件苦差事,语文素质更难以提高。
语文素质的形成有一个积累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逐渐内化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只有当他把课文当做一个鲜活的生命时才会去结识它,喜爱它。
只有通过反复揣摩和仔细品味,才能在获得愉悦的同时,深切地领悟到文章的精华。
在学生大量习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他们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较大提高。
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首先,要让学生有自由审美的心态。
阅读的过程就是欣赏的过程。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才能充分把握文意。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不可事先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社会评价,须让他自己去阅读,领悟原文的原汁原味。
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内容……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这就告诉我们:在文章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不宜教给学生过多的现成结论,而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本身进行感悟,使学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和创造。
《曹刿论战》是传统名篇。
教师授课时往往预先暗示学生:鲁庄公鄙,曹刿远谋。
学生顺着这样的提示的确能顺当地从课文中感知曹刿有识有谋,有德有才。
殊不知,鲁庄公的形象也不可忽视。
庄公积极备战,见刿后三问三答,可见庄公实事求是,勇于纳谏;长勺之战,用刿作战,可见其大胆用才任人为贤;战后问刿,可见其虚心求教。
倘若教师预先不告诉学生已有的任何评价,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适时点拨,学生也许能多一个角度分析课文,突破单向思维的定势,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
美国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给我们阅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须有想象力,二须有记性,三须有一本字典,四须有一定的艺术感。
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想象力的介入能使作者所描述的事物在脑子里“复活”起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联想到杏花的色正艳,以至引来三五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由“闹”字可以联想到花香四溢,惹来不少蜜蜂嘤嘤嗡嗡,忙来忙去;由“闹”字,可以联想到春风浩荡,吹动着杏树枝头频频摇曳;由“闹”字可以联想到田间地头姑娘们春天般的笑脸,她们为“红杏枝头”的春意所吸引,竟放下种地的锄头,来到杏枝中折它一两枝,插在自己鬓角上似与红杏媲美,与春色争艳。
请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
”但纵观自己和他人近几年来的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静心反思,原因如下:中学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主要是营养不良, 整个语文教学抛开了诸多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以致减少了很多吸引人的东西。
“实用性J “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J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无庸讳言,形成这种令人焦虑的现状,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自身和我们的学校上。
在教学上,我们作教师的在主导的地位上对学生的学习起了错误导向的作用;在管理上,我们的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评估工作最硬性的指标。
我们过分强调教学的“应试性",而忽略了阅读教学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看,对有些文章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锻炼意志,拓展知识视野等,正所谓“文以载道”。
那些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如《春风》、《一条大河》等;那些情节曲折、情感动人的小说,如《百合花》、《勇气》等;那些字字珠巩、句句含理的古文,如《孟子二章》、《岳阳楼记》等,无不饱含着深刻洗练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它们的这些“素质教育'‘的功用,而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讲解。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较为困惑的一门科目,有的学生觉得语文难懂,有的觉得枯燥无趣。
其实,学习语文并不应该那么乏味,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应该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意味着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和实践。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着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相反,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阅读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所感兴趣的书籍。
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写作中。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很多学生对写作感到困难和无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写感悟、写小说等,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范文,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写作中,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声音是被重视和听取的,会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总之,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们变成学习的主人。
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注重写作和给予学生充分发言权,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让他们更主动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把语文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启发诱导,让教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自奋其力,自致自知”之境。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质疑。
阅读教学应向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质疑和解疑,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有较多的口头表达能力练习的机会,把思维和语言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前,让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教学时,让学生质疑解疑,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如我在教《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两个自然段时,让学生质疑问难。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较好的问题:如(1)扬科马上要死了,课文为什么还要写那么美的景物?那么美妙的声音?(2)扬科死了,为什么还要写扬科睁着眼睛?(3)白桦树是不会号叫的,课文为什么说白桦树在不住地号叫?但质疑毕竟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因此,我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
这样,在“质疑——解疑”的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给学生提供讨论机会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形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
因此,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
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各抒己见,标新立异。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动权探讨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抓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的阅读,而学生的能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试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事实证明这种灌输式方法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新的课程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条既可操作又行之有效的语文教改之路。
为此,语文教师要做到:一、注重主体阅读需要,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把现成答案原原本本甚至一字不落的传输给学生,教师对课本没有解释权,学生对课文更没有发言权。
因而,阅读教学充其量是教师人云亦云、学生机械接受的被动过程。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阅读教学早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一齐发明,那他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
况且事事都要先生教,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只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达到‘无师自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受“作者中心论”的影响,认为阅读就是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文章来“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读者阅读符合作者原意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这种“作者中心论”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课文的理解必须以教参的理解为圭臬,但却忽视了阅读的最重要一极——读者,所以现在已被“读者中心论”所取代。
西方学者提出的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教学的主动权,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之道。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
1.范读,以声传情
生之间的纽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识篇,细读思意,精读悟道。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教材的思想,更能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境界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之美。
教师注重范读,师生的情感交流就能自然地进行。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悲壮的哀乐声中,教师用慢读的速度、低沉悲痛的语调来渲染沉重悼念与缅怀的气氛,让学生在朗读声中加深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其声、如见其人,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2.精讲,以讲促读
是“读懂课文”而不是“教懂课文”。
可见,读是阅读教学之本。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
读,就是用
语言符号刺激学生的感觉,使学生不断加深课文的印象,逐渐领悟课文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围绕“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山和水各有什么特色?”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诵读,读出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与游人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共鸣。
对较长篇幅的课文,则采取着重指导几处最动人、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段。
如《穷人》一课,重点指导桑娜在家中等丈夫和她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认真揣摩,处理好速度、语调、重音和停顿,在读中体会到省略号表达桑娜不同的心理活动,领会桑娜的善良性格和金子般的心。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因材施教,对重点部分“咬文嚼字”,讲是起点拨、引导、启发的作用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使其读通、读懂、会读。
所以讲是宣传,读是意会;讲是分析,读是综合;讲是诱导,读是反馈。
讲和读具有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
教师必须找准讲的角度,把握讲的时机,控制讲的时间,提高讲的质量,讲得精当、实在,以讲促读。
3.阅读,锤炼文字
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依据课标要求,凭借教材内容,必须在读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我的具体做法是:
3.1 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重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训练
句和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突出读的训练,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概括课文,训练默读思考的速度,训练熟读成诵,背诵指定的段落和课文,短课文当堂完成。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通过其它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让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统一起来。
3.2 在阅读中把理解语言文字训练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
的训练往往被忽视。
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的训练。
它们以读为基础,在多读、熟读中才能真正理解词、句、段、篇的含义,真正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
也只有在阅读中学说、学写,才能吸收大量的词汇,多种多样的句式,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使说话和写作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在阅读中要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笔,使学生不但能读懂重点词句段,而且能够掌握并运用,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3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相结合,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进行训练
课外阅读和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让学生当学习、生活的主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写生活中的人、事、物,让读书结合进行训练。
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