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7.06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

eo

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6. 颗粒填集密度测量一般是在岩石薄片中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薄片下统计填集密度的公式为:

7. 砂层组砂层组为油层组内的“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在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亚相带,相当于一个岩性旋回,而在前三角洲地区则相当于一个斜反射层一一叶体。

8. 视标准层是指在缺乏稳定的砂泥岩剖面中,分布稳定,相同的沉积环境,不包括油页岩、火山岩、膏岩、泥灰岩等特殊岩性的非渗透岩层的集合。

2. 简述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特征

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是对一套油藏的整体表征,主要用于油藏整体模拟,是决定开发战略、划分开发层系及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这种模型重点表征的是各砂体及其间的宏观非均质特征,特别是储层的连通性及层间非均质性,这是驱油效率的主控因素,因而模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1)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平面延展性及三维分布特征;(2)各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3)各层间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4)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分布。

3. 简述关键井的研究及多井评价内容

(1)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岩心资料的数字化与深度的匹配,保证同一口井的所有测井和地质资料都有准确的深度和深度对应关系。(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3)关键并分析,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4)弄清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基本特征。(5)分析研究区储层四性间的内在联6.胶结率胶结率= 胶结物含量 原始孔隙体积

xlOO% 填集密度=颗粒截距总长度 测量长度 x100%

显然,填集密度越大,压实强度也越大。

系,弄清影响储层参数的各种地质因素。(6)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及解释参数,包括岩性模型(骨架成分及其测井参数)、反映测井值与储层参数关系的测井响应方程、解释参数(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地层水电阻率Rw)等。(7)建立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间的油田转换关系。(8)研究工区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9)用岩心及其他地质资料,检验所计算的储层参数,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改测井解释模型与解释方法。(10)改进并完善测井分析程序,处理关键井资料。

(11)多井评价,即研究储层岩性、物性、油气水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为达到上述目的,应以测井、地质及数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详细观察研究工区取心并岩心,分析各种测井、实验室分析化验等资料。

4.层内渗透率韵律类型及其特征?

研究认为陆相油藏,常发育5种韵律类型,即:(1)正韵律型(A):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2)反韵律型(B):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顶部。(3)均质型(C):渗透率相对均质、稳定。

(4)复合型(D):进一步细分为正复合型(D2)、反复合型(D3)、正反复合型(D1)、正复合型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反复合型相对高渗段在顶部,正反复合型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中部。

(5)随机型(E):相对渗透率均质段很难划出,或纵向上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1如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是二次采油后期油田,挖潜和制定三次采油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美国和前苏联等国非常重视油田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美国于1975年成立了剩余油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残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测量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

前苏联在杜玛兹油田专门打了24口评价井来研究油田水淹后期剩余油分布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①物质平衡法;①以岩心分析及注水模拟为基础的方法;③地球物理方法;④水动力学方法;⑤与岩石物理学有关的方法。

我国许多老油田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主要有六大类研究剩余油分布方法:①以开发地质学为主的方法;②以油藏工程理论为主的方法;③矿场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法;④以测井为主的方法;⑤以地球物理为主的方法;⑥检查井取心分析法。但仍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精度较高的方法可以推广使用。剩余油分布研究,首先必须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建立精细的预测模型,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流体非均质特征以及开发工程对水驱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同时,必须发展各种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和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取心、测井、试井、井间示踪剂等各种测试方法,以及物质平衡、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计算方法。

2.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1•定量化要求:要搞情高含水后期油藏内部复杂而又分散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抽藏描述必须向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刻画油藏非均质特征的三维定量地质榴型•一是通过油藏地质的层次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的目的:二是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和井间信息,将沉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采用随机地质建模等先进技术,建立预淤剩余油分布的精细地质模型.

2•多学科综合:特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很大,仅凭单一学科预测剩察,油分布存在很大局限性,只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剩余油分布:多学科综合研究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信息,地质,地璋物理、油藏工程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共享一个数据库,以单一的统一地质模型为媒介•以预测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紧密配合,协同攻关。要求每一学科从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方面为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依据,而且允许各学科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评价本学科和其它学科对剩余油分布进行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3•地质条件约束:通过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可以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它为利用其它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条件•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测井,井间预测•油藏数值模扣技术均要求给定一个地质模型和地质约束条件,同时要求必须有地质上的科学依据。

4•动静态结合:国内过去开展的油藏描述侧重于静态描述,利用原状地层参数,建立概念模型和静态型。开发中后期储层研究则必须开展动静态相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考虑储层及流体参数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大庆,胜利等油田每年都要打一些检查井,为搞清油藏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动静态相结合的油藏描述要求进行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扛。一体化研究,动静结合地揭示剩余油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