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衡与风险防范
- 格式:docx
- 大小:101.97 KB
- 文档页数:7
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
衡与风险防范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衡与风险防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从市场的单一化到多样化,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揭示信息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金融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金融风险不断增加,金融市场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判断并纠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衡现象,对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金融市场的均衡及其判断标准
金融既内生于实质经济,又对实质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金融市场的理想均衡是在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上的一般均衡。如何判断金融市场处于理想均衡状态一是看金融市场是否与实质经济在总量和结构上相匹配;二是看金融市场校正功能如何;三是看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与竞争是否充分;四是看金融功能是否充分发挥。
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会造成资源的畸形配置,给经济和金融埋下隐患,严重时会引发经济危机。当金融市场由严重的非均衡向均衡发展时,如果路径不对,同样有可能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和金融风险。当金融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金融市场抗御外来冲击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在一般均衡条件存在的情况下,频繁的微观金融结构变动未必一定引起金融的不稳定,有可能是不断匹配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等内外部环境下实现均衡的过程。
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衡与错配现象
(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并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存贷款利率经过十多次调整,浮动的幅度也逐步加大,但总体上还是受到管制。然而,由M2/GDP所衡量的金融深化程度却并不低,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比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高。我国在利率管制的约束前提下产生了金融深化,这一方面说明银行系统的风险程度陡增,另一方面还说明了金融体系或银行信贷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比较低,金融市场在与实质经济相匹配中出现了错位。
(二)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的不平衡
现代金融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同等重要且相互协调发展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甚至还发挥着主导作用。国际社会也普遍认识到,过于依赖间接融资,是一些地区和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金融结构体系中最大的矛盾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融资主渠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占比由1991年的%上升到2004年的%,但还是低于间接融资占比。如果剔除每年国债发行额,考虑企业在两个市场上的融资状况,会发现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单一的融资结构导致全社会投资杠杆率非常高,蕴涵着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2、直接融资体系中债券市场落后于股票市场,衍生市场发展滞后。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国家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固定收益工具占市场份额的2/3,权益类
工具一般只占1/3。我国则恰恰相反,企业债券市场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倾向于股权融资。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边市场,不能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来规避资产价格波动风险。
3、间接融资体系中的资产负债组合有待优化,期限结构错配,金融资源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期限结构错配严重。一是商业银行负债出现短期化趋势;二是商业银行贷款中长期化趋势相当明显;三是资产负债结构错配问题突出。我国间接金融结构体系中的存款货币机构众多,但基本上是一个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组成的垄断竞争格局,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以后这一情况更加突出。
(三)地区、城乡间金融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金融资源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且金融效率在进一步下降。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以后,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唯一正规金融。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底子薄、历史包袱重、不良资产居高,显然难担大任。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一)存量与增量同时调整
增量调整就是要加快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速度,保持每年新增融资量中直接融资量与间接融资量比例适当。存量调整就是对现有的间接融资市场进行调
整,调整的思路是从商业银行的资产方和负债方同时展开。从资产方看,就是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由于资产证券化属于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资产、运作模式与机制、发行定价等由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从负债方看,就是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一般金融债券以及存款类衍生品等,通过直接融资市场促进商业银行主动负债业务的发展,改变目前过度依赖于被动负债的不利局面。商业银行主动负债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直接融资市场的产品种类,促进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纠正商业银行负债与资产的期限结构与流动性错配,有利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二)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都是在政府限定的较小范围与框架中进行,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活力被抑制,于是,中国金融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出现了“竞争过度”的假象,金融脆弱性进一步提高,金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
从国外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几乎都是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由下而上的诱制性变迁过程中实现的。中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竞争机制,走“诱制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道路。首先,在证券发行与上市相分离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司化改造,创造适度竞争机制。其次,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公司化改造。第三,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第四,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透明度的基础上完全放开对金融产品及其定价等管制。
(三)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推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