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初三语文一模专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
- 格式:docx
- 大小:34.73 KB
- 文档页数:10
2020课外文言文汇编
宝山
(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若石遇害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①。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②,宵则振铎(duó)以望,植棘树墉③,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④逐麋来止其室之隈⑤,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
[注释]①藩:篱笆。②殷钲:震动金属器;燎辉:点燃火把。③树墉:筑墙。④貙(ch ū):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⑤隈(wēi):墙角。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有貙逐麋来止其室之隈()(2)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石帅其人昼夜警”的原因是“有虎恒蹲以窥其藩”。
B.“若石帅其人昼夜警”的目的是“虎不能有获”。
C.若石“驰其机……而不理”的直接原因是“虎死无毒己者矣”。
D.若石“驰其机……而不理”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
12.结合故事内容,文末“其一”、“其二”分别指什么?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什么?(用自己语言概括回答)(4分)
(三)(12分)9.(2分)(1)停(2)吃
10.(3分)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北面。(关键词“于”“阴”)11.(3分)D
12.(4分)(每空2分)老虎会吃人,貙也会吃人,对于隐要常备不懈(或者“不能只知其一不不知其二”)
奉贤
(三)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
刘敞奉使契丹
刘敞①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敝曰:“此所谓驳②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通《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改
[注释]①刘敞: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②驳:传说中的猛兽名。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素.习知山川道径()(2)如马而食.虎豹()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12.请简述文中译人“骇愧”和“益叹服”的原因。(4分)
10.(1)向来,一向(2分)(2)吃(2分)
11.从松亭到柳河,路很直而且容易走,没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呢?(3分)
12.“骇愧”的原因是译人本想夸耀显示路途险远,没想到刘敞对地理环境如此熟悉。“益叹服”的原因是刘不仅对地理环境熟悉,而且有丰富的学识。(3分)
静安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①。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②,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乞留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③。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④,即日焚裘。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注释]①桓南郡:桓玄,东晋将领,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殷荆州:殷仲堪,东晋将领,官至荆州刺史。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②出市:到刑场。③宥(yòu)赦免。之:指罗企生的弟弟罗遵生。④问:音讯。这里指罗企生被杀的消息。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桓素待企生厚()(2)存亡未判()
11.以下对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放了你
B.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放了你
C.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赦免你的罪行
D.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赦免你的罪行
12.罗企生的两次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两难:第一次回答拒绝偷生是想要□□,第二次回答恳请桓玄则是想让弟弟代替自己□□。(4分,每格1字)
13.根据选文内容,它最适合归入的《世说新语》门类是()。(2分) A.德行 B.文学 C.自新 D.捷悟
(三)课外文言(12分)
10. (1)一向,向来(2分)(2)死亡(2分)
11.D(2分)B(1分)C(1分)
12.尽忠(2分)尽孝(2分)
13.A(2分)
浦东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①,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②,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③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选文有删节)
[注]①南郑:刘邦被封为汉王,国都在南郑。②上:指汉王刘邦。不我用:即“不用我”。③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④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只想在汉中称王,就没有韩信的用处。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诸将易得()(2)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1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B.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
C.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D.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
12.在萧何心中,韩信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根据选文情节内容,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一个词。(3分)
萧何识韩信→萧何□韩信→萧何□韩信→刘邦□韩信
(三)古诗文(课外)(12分)
10.(4分)(1)容易(2)谋划,商议
11.(3分)C
12.(2分)国士无双(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13.(3分)追荐(推、举、推举等)用(拜、任命、重用)
普陀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12分)
苏轼私识范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