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后感与观后感
- 格式:pdf
- 大小:12.89 KB
- 文档页数:8
读后感与观后感有什么不同
读后感与观后感是两种不同的写作形式,读者在阅读小说、散文、历史传记等文学作品后产生的感想称为读后感,观众在看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后的感想称为观后感。
虽然这两种写作形式都强调了对所读所看内容的感知和思考,但仍有许多显著的不同之处。
首先,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写作对象不同。
读后感通常是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感悟和体会,需要读者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意义,去解读作者的深层意图。
而观后感则是对一部电影或舞台剧等艺术形式的印象,需要观众注意角色的演绎、情节的展开、台词的对白等方面,集中表达对演员表演、导演构思等方面的观感。
其次,读后感和观后感在形式上也有区别。
读后感重点在于文学素养的展现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写作者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和情感,以感性的方式去表达观点。
而观后感则更注重客观的描述和对作品的批判性思考,这要求写作者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去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读后感和观后感也存在着特殊的写作技巧和规范。
对于读后感,需要注意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避免赘言冗语和泛泛而谈。
同时,读后感还需要注意避免进行简单的剧透,追求短小精干的表达风格,让读者有代入感。
相比之下,观后感则需要注意细节的把握和观点的清晰度。
需要写作者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评述,并力求言之有据,集中表达关键点。
总的来说,读后感和观后感有着巨大的差异,既从写作对象、形式上的差异,也从写作技巧和规范所要求的方面加以较真,这也意味着写作者应该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并不断地提高自己对文艺和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观后感跟读后感有什么区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区别观后感与读后感作为两种不同的感想,常常用于对电影、戏剧、书籍等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或总结。
尽管它们都是对所体验的作品进行感悟的方式,但它们在内容、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一、内容区别观后感主要指对电影、戏剧等视觉艺术作品的感想和评价。
通过观赏影片,观众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意图、演员的表演、场景的构建等方面的魅力。
观后感通常包括对剧情、角色、情感表达、主题等方面的思考和评价。
而读后感则是对书籍、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解读。
通过阅读文字,读者可以沉浸在作者创造的世界中,体验故事、思考人物情感、品味语言之美等方面的内涵。
读后感主要包括对情节、人物塑造、文学技巧、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二、表达方式区别观后感一般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感受,通过对电影或戏剧中的画面、声音、表演等元素进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观众可以描述自己在观影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对场景的印象、对角色的感受等。
同时,观后感通常会对电影或戏剧的拍摄技术、音效设计、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而读后感则主要依靠文字表达,通过对书籍或文学作品的描述和分析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读者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片段、描述人物心理、解读隐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读后感还可以加入一些独到的见解,对作者的创作手法、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写作目的区别观后感通常是为了与他人分享自己观影的感受和观点,或者向他人推荐电影或戏剧。
观后感的目的在于交流和交流,使读者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共鸣或争议。
观后感可以作为影评、评论的形式出现,向其他观众传达自己的观点。
相比之下,读后感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写作,读者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的用意和主题,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读后感旨在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是读者个人对作品的吸收与回顾。
综上所述,观后感和读后感在内容、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观后感和读后感有什么区别开篇观后感和读后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
虽然它们都是对某一句话、某一段文字或某一部影视作品的感想,但它们在表现方式、内容评价、交流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专家的角度出发,对观后感和读后感进行比较,以期望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正文一、表现方式观后感通常是以口语形式来表达的,因为它们通常是在观看完影视作品后的情绪直接反应,且时间较短,不需要太多准备。
同时,由于口才技能的不同,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观后感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而读后感则通常是以笔记、书评、文章等书面形式来表达的。
这是因为读后感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去阅读、思考、总结,需要较高的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
此外,由于书面形式的交流更容易被传达,因此读后感更容易通过书面交流得到表达和分享。
二、内容评价观后感在内容评价方面,通常是从影视作品的画面音效、演技、剧情、故事情节等角度出发,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以及个人的观感做出评价。
因此,观后感倾向于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于一部影片所表达的情感和感情主题有着强烈的认识与感受。
读后感则更注重对作品的深度思考和理解,对其内在意义、人物塑造、哲学思考等方面进行评价。
相对于观后感而言,读后感更加理性和深度,表现出对于文学作品更加独到的思考和理解。
而由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文化背景、阅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读后感给人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三、交流方式观后感的交流方式通常是口头交流或者视频分享,比如我们可以说:“昨天晚上看了一部硬核动作片,剧情有点空洞,但是特效非常震撼,让人印象深刻!”也可以在朋友圈分享一段影片的视频,或在社交媒体上打卡晒影视作品。
而读后感通常是以书面形式进行交流,比如写一篇书评、在读后感讨论会上进行分享或者发到社交媒体平台上。
读后感弱化了口头交流的时效性和局限性,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交流中来,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读后感与观后感格式区分介绍读后感现在已经成为了老师们评定学生是否认真读书的凭证,那么怎样写读后感才能取得高分呢?下面是关于读后感与观后感格式区分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一、读后感的格式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
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读后感观后感是什么意思读后感和观后感是指在阅读或观看之后,个人对所阅读或观看的作品或事件的感受、思考和评价。
它是读书、观影、参观等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所接触的文学作品、电影、展览等,同时也能够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对读后感和观后感进行更加详细的探讨和解释。
读后感是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之后,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的文字表达。
它是读者对所阅读材料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是读者通过与作者的思想碰撞而产生的一种思想感化。
读后感通常包括对文字内容的概括和主题的总结、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评价,以及对作者的理解和对于个人生活的思考等等。
观后感则是当我们观看完一部电影、一场演出或者一次展览之后,对所观看的作品的思考和感受的文字表达。
与读后感类似,观后感是观众对所观看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观众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
观后感可以包括对影片剧情和拍摄手法的评价、对演员表演和音乐效果的赞赏,以及对于所观看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和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感悟等等。
读后感和观后感在表达形式上并没有严格的格式限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创作方式进行自由发挥。
一般来说,读后感和观后感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
这包括对于作品的大致内容和主旨的简述,可以从整体上描绘作品的基本框架。
其次,对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进行评价。
这包括对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的评价,是否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塑造,以及整个故事的起伏和情节设计的连贯性等等。
第三,对作者的表达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这包括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的评价,是否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以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是否深入人心和引发共鸣等等。
最后,对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表达。
这个部分是读后感和观后感的核心所在,可以从情感和思想上进行自由表达和发挥,说出自己在阅读或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对于作品所引发的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心得。
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什么意思区别
读后感和观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或观看一部影视作品后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读后感是指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的感受、认识、体会和思考。
观后感则是指观众在观看电影、电视剧、戏剧等作品后的感受、反思和评价。
尽管读后感和观后感两者都是在阅读或观看后产生的感受,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读后感和观后感的主体不同。
读后感的主体是书籍,而观后感的主体则是影视作品。
读后感所涉及的是文字、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与命运、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感觉和思考。
而观后感则是对影视作品的导演、演员、音乐、镜头、剧情等方面的评价和表达。
其次,读后感和观后感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读后感通常会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写成读后感作文等形式。
这些文字反映出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有时还可以作为对该书的评价和推荐。
而观后感则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书写方式来表达。
常常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和他人分享对电影、电视剧等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最后,读后感和观后感对读者或观众产生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读后感可以提高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读者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观后感则可以帮助观众深入剖析电影、电视剧等作品的价值,增强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读后感和观后感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仍存在不同。
两者都是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表达的形式,它们的差异主要在主体、表达形式和影响方面。
从语文老师的角度来看,写读后感和观后感都可以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
观后感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观后感和读后感都是人们在观看电影、阅读书籍等媒体作品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思考,但从字面上来看,它们分别强调了对影视作品和书籍作品的感受与思考。
以下是观后感和读后感的区别。
观后感:观后感是对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影视作品的一种反馈和思考。
观后感强调的是通过观看某一媒体作品所引发的感受、情绪以及对作品故事、演员表演等方面的评价。
观后感通常会集中于影片的情节、人物形象、视听效果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
观后感常包含以下内容:1.对影片整体的感受:观众可以表达对影片情节发展、气氛渲染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感受,如欢笑、悲伤、震撼、思考等。
2.人物形象评价:观众可以评论影片中的角色扮演、表演技巧以及角色的情感刻画等,包括对演员的评价。
3.故事情节评价:观众可以对影片的剧情发展、内外部冲突,以及结局等方面进行评价。
4.影片主题探讨:观众可以对影片探讨的主题、思想内涵以及传达的价值观等进行思考和评价。
读后感:读后感是对书籍、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
读后感强调的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心情和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读后感通常会聚焦于作品的文学性、情感表达、思想品味和人生哲理等方面。
读后感常包含以下内容:1.对作品的整体感受:读者可以表达对作品整体风格、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如悲剧、喜剧、描写细腻等。
2.人物形象评价:读者可以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对角色的情感、性格、命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3.故事情节评价:读者可以对作品的情节设计、起伏变化、意外发展等进行剖析和评价。
4.作品主题理解:读者可以对作品揭示的主题、思想内涵、隐喻象征等进行思考和解读。
观后感与读后感的区别:观后感和读后感虽然都是基于观看和阅读作品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思考,但它们的重点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观后感更注重电影或影视作品的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等方面,倾向于对影片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读后感则更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内在表达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解读。
读后感和观后感有区别怎么写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两种不同的写作形式,尽管两者都是根据读书或影视作品所获得的感受进行的表达,但是其写作方式和侧重点却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篇文章将以语言专家的角度,从定义、写作方式、侧重点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来阐述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区别,并针对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写作技巧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一、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定义读后感是读者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所感受到的心情、观点和体会写成的文字,它是读者对书籍的真实态度的表现。
读后感并不一定要在文学素养、语言技巧上卓越,重点在于端正态度,真实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和积极情感,做到感性与理性并行,生动形象、简洁明了。
而观后感则是在观看完影视作品之后,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成的文字。
观后感不仅需要准确地表达对影视作品的感受,还需要注意作品对社会人民的影响,对人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启示等。
二、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写作方式在写读后感和观后感时,需要了解两者的写作方式,以便正确运用,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1. 读后感的写作方式读后感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阐述读者对书籍的一般印象正面评价要谈及书的初步概括、作者的本意和自己在读中收到的启示等。
这几个方面大量引用篇目,比方说一部历史型小说,可以先谈谈对历史小说的总体印象,接着阐述认为该书有哪些本质价值等。
(2)剖析书中的重点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重点,一般应用篇章提炼主旨,仔细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
其中,也会穿插对比和推理等分析手法,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3)对书的结尾做出回应一部作品的结论是最后的亮点,因此读者在写读后感时最好不要忽略这个部分,要针对结局给出自己的意见。
这一部分可以进一步发挥,结合自己的观点,给出自己的谔谔之词。
2. 观后感的写作方式观后感的写作方式一般如下:(1)电影/电视剧的基本介绍在观后感的开头部分中,需要对电影/电视剧进行一个简要介绍,包括电影/电视剧的名字、导演、第一次播映时间等。
(2)剧情简介在第二部分中,需要简单剧情介绍,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方便读者读完之后更好地理解你的感受。
观后感和读后感怎么写观后感和读后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文章形式,通常用于表达个人对电影、书籍、剧集等文艺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在语言专家看来,如何写好观后感和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观后感和读后感的概念和区别观后感和读后感是指在看完电影或读完书后,个人对作品的审美和思考,对其中所蕴含的主题、情感、哲理等进行反思和评价。
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表达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不同点在于观后感是对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可视化作品的评价,而读后感则是对书籍、小说、散文等文字作品的评价。
二、观后感和读后感的写作技巧1. 评价与分析相结合。
审美评价主要是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分析则是对作品的细节进行解读和分析。
好的观后感和读后感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阐述中既要表达个人情感,也要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分析。
2. 深入推敲作品的情感和主旨。
观后感和读后感作为一篇独立的文章,需要在文章中清楚地阐明作品的情感和主旨,以自己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艺术追求。
3. 结构清晰,语言简练。
观后感和读后感作为一篇文章需要有良好的结构和思路,文章应该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语言要表达清晰、简明,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性,使读者可以轻松理解自己的观点。
4. 注意时态和语气。
观后感和读后感一般用第一人称,看法和感受要真实可信,同时注意时态和语气的使用,体现出写作的准确和规范。
同时,避免使用开头、结尾模板化的句子,尽量着眼于作品的内容。
5. 细节描写和引用。
观后感和读后感要注意展现自己的品位和艺术素养,可以突出一些个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细节,并进行适当的引用。
使用这些细节和引用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共鸣和反思。
三、观后感和读后感写作的注意点1. 对于“水”的观后感和读后感我们需要格外注意。
如果自己过于情绪化而忘记了技术性的叙述,就很可能变成“水”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使用规范和专业的语言,避免口号、陈词滥调等语言现象。
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什么区别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文体,它们在写作性质、内容要点和写作方式上有着一些区别。
读后感主要是针对读过的书籍、文章等文学作品,观后感则主要针对电影、戏剧等视觉艺术作品。
下面将具体分析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区别。
一、写作性质不同读后感是对所读的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思考的文章,主要通过文字来展现对作品内容、结构、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它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品味和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并进行个人的情感表达。
观后感则是对观看的电影、戏剧等作品进行感受和评价的文章,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对影片内容、演员表演、剧情发展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观后感更注重对影片的感官体验和视觉艺术的欣赏,涉及到对影片语言、镜头运用、音效等方面的分析。
二、内容要点有所差异在写作内容上,读后感更多关注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来揭示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观后感则侧重于电影或戏剧的视听效果、表演形式、剧情发展与情感环节等方面。
它会对作品的音效、视效、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同时也会表达自己对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三、写作方式不同读后感常常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作者运用的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展开讨论。
观后感则更注重对电影或戏剧的视觉呈现和情感体验的描述与评价。
观后感更多地从观众角度出发,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共鸣、艺术感受以及对整体剧情的评价。
综上所述,虽然读后感和观后感都是通过文章的形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但它们从写作性质、内容要点和写作方式上有一些区别。
读后感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个人感悟的表达,而观后感则更注重对影视作品的视觉呈现和情感体验的描述与评价。
无论是读后感还是观后感,都是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和感知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什么是读后感?什么是观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引发的感想;观后感是指观看了影视作品后引发的想法。
这两者虽然一个是所读而感,一个是所观而思,名称不同,但在“有感”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所以写法基本相同。
一、选准感点,精准着力阅读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那些触动你的地方,就是所谓的感点。
这个“感点”,可以是作品的主题,也可以是作品中你最关注的人物或引发思考的某个语句,还可以是印象深刻的某个画面、某个场景……作品引发的感点可能会很多,我们在写作时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受加以提炼筛选,选择其中自己感受最强烈的某一点来写。
切入点要精要小。
确定感点后,由感点出发写出自己的感想,这个“感”可以是悟出的道理、引发的思考与联想、激发的斗志与决心、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评论等,要做到有针对性。
如:《超越极限——读<老人与海>有感》,作者选择“超越极限”这一感点,论述了“超越极限,成为强者”这一主题,切入点小而精;《不一样的童年——观<我的童年>有感》,作者以“灰色不幸的童年”为感点,论述“灰色的不幸的童年也是一笔财富”这一主题,使得文章重点突出。
二、拟好标题,以意传神读后感、观后感可以直接以《读(观)XX有感》为题,但最好能根据感点与行文的重点拟一个能显示写作中心的题目作为主标题,这样主旨明确,也更有“文艺范”。
读后感、观后感的主标题拟题的方法常用的有:(1)引用法。
如《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有感》《我命由我不由天——观<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这是引用书中或电影中的名句作为主标题,极精准地显示了相关作品及其感点;(2)浓缩法。
《爱满人间——读<医院的春天>有感》《雄狮崛起——观<长津湖>有感》,这是通过浓缩写作观点来作为主标题;(3)疑问法。
如《谁活得最苦——观<雷雨>有感》,以一个疑问句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引人深思;(4)比喻法。
读后感和观后感怎么写的写好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不仅需要对自己的阅读或观影体验做出深入的探究和总结,更需要在语言运用上做出精细的考量和打磨,这些,只有通过细致的分析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够逐渐掌握。
一、读后感与观后感的定义读后感和观后感都是基于个人对于某本书或者某部影片的真实感受而撰写的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读者或者观众应该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思想、观点,解析和讲述故事、人物、风景、情感等所带给自己的感受、收获和启示。
二、读后感与观后感的写作思路:1. 解读时间和空间背景:时间和空间的背景是影响作品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
在写作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时,解读时间和空间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或者导演的创作初衷和意图,进而做出更加深刻的阐述。
2. 探究主题和主旨:作品的主旨是作者或者导演想要传递给读者或者观众的思想或者道理,而主题则是作品在情节、人物、场景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主题。
写作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时,需要深入理解主题和主旨,分析其内涵和外延,进而作出深入的思考和发挥。
3. 罗列人物和情节: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通过描述和分析人物性格、行为和情节发展过程来深入表达自身的情感、思考和评价。
当然,在罗列人物和情节时要避免逻辑混乱,切记不要发生视角不统一或者事实错漏等现象。
4. 总结思考和发挥:在深入分析时间、空间背景、主题、主旨、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需要对所得到的思考和评价做出简洁、明确的总结并加以思考和发挥。
总结的要点可以包括作者或者导演所带来的意义、自身获得的启示和体验,思考的方向可以包括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以及自身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等。
三、读后感与观后感的语言呈现:1. 语言应当准确、规范: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是一篇有思想、有情感、有表达的大文章,因此语言呈现应当准确、规范。
应当遵循一些语言规范,比如说要做到语句紧凑、短小精悍。
必要时可以利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 语言应当简洁、明了:读者或者观众希望通过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来得到更加直观、简明、明了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语言的呈现应当简洁明了。
观后感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观后感和读后感都是我们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概念,尤其在现代文化传媒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总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剧、宣传片等,这时候需要我们对所看所闻进行思考、总结和记录,这就是观后感和读后感的存在意义。
观后感一般用于形容观看电影、电视剧、演唱会、音乐会、话剧等活动之后,对于所观看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评估、感悟和评论的一种体会,而读后感则是指阅读书籍、论文、报告等之后,对于所读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评估、意见和感受等的呈现。
因此,从定义上来看,二者的区别其实非常明显,但是如果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考虑,二者也会有一些交集和共性的存在。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观后感和读后感都需要我们进行感性思考和理性分析。
不同的是,观后感更加注重意境和感情的抒发,将观看过程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读后感则更加重视思想和观点的阐述,将阅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考过程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从形式的角度来看,观后感和读后感也有一些不同。
一般来说,观后感比较自由,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话、一段对白等等,没有特定的格式限制,甚至可以是一个电影评论视频;而读后感则更加规范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格式要求,一般是开头引子、中间论述、结束总结这种格式,并且需要注意精准和简明,要表达清晰、发人深省,让读者有所感悟。
在写作时,观后感和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首先,要注意文本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让自己的思路既清晰又严密,让读者能够理解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其次,要注意适度主观、客观参半的原则,不可过于情感化,也不可过于冷静客观。
第三,要注意语言的精准度和准确性,不可使用粗俗、不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避免引起读者的误解,更不可妨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观后感和读后感在实际运用中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性和对比点。
在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精准性、连贯性和言简意赅,让自己的观点能够更好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读后感与观后感有什么不同
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感悟文体,它们在表达形式、内容重点、写作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清楚这些不同之处,以便在引导学生撰写感悟文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评价。
首先,读后感一般着重于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读后感通常呈现出一种叙事性、散文性的结构,即先经过一些事情或思考,之后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或总结。
读后感可以很自由地表达对书籍的认知和冲击,也可以追求抒情性和琐碎感。
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时,读后感以个人的感性认知为主,强调作者个人的感动和情绪,使读者感受到这件事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而观后感则多针对影片、话剧等视觉和听觉娱乐形式展开,其着重点是关注角色、情节、导演等方面的演绎和表现。
观后感通常要求作者将自己的看法和所获得的感触纵览全局,尽可能地客观、理性地分析影片的深层次含义、亮点,具有较高的实证性和思考性。
它需要作者具备影片音乐、摄影、导演技巧、演员技巧等基本知识,引导读者去思考电影工业作为雅俗共赏的一种文化交流是如何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
在写作时,观后感应当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在论述时更为朴素和辩证。
总结而言,读后感偏重于阐释个体情感和主观体验,通过感情上的共鸣传达文学之美,而观后感更倾向于客观化的、社会化的、艺术化的观察和认知。
作为语文老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
感受文模板的不同性质与特征,更精准地帮助学生撰写出满足特定需求的文章。
无论是读后感还是观后感,它们作为一种情感记录,可以带领自己感性地洞察和主动思考,寻求真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地心灵自由。
观后感与读后感一样观后感与读后感是我们在媒体文化和阅读教育中常常使用的两种表达方式。
观后感一般指的是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演出等视听艺术作品的感想,而读后感则是对书籍、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总结。
两者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都是通过个人阅读或者观看体验来进行的感知和分析。
在语文课堂中,观后感和读后感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待观后感和读后感,它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评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剖析。
与单纯的内容介绍不同,观后感和读后感需要体现出对作品启示的领悟和个人感受的独立性。
因此,在写观后感和读后感时,我们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融合起来。
在写作时,可以先从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入手,阐述自己对其中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再通过对细节、言语和形象等的解读,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即使非文艺类专业,也可写出有品味的观后感和读后感。
此外,观后感和读后感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好方法,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观后感和读后感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因此,选择好的题材和写作方式,耐心指导学生写作,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总之,观后感和读后感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写作和分享,我们可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对文化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增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应该把观后感和读后感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埋头阅读和情感抒发的能力,让他们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
观后感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观后感和读后感是两个常见的表达个人感受的形式,它们的区别在于所针对的媒介和个人体验方式。
观后感通常与影片、戏剧等视听媒介相关,而读后感则更多与书籍、小说等文字作品相关。
本文将详细探讨观后感和读后感的区别。
一、观后感观后感是指对于观看电影、戏剧、音乐会等视听类媒介后的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表达。
它是观众在接受娱乐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意义、主题和情感的整体反思。
观后感的特点是直接面对视听媒介,能够感受到演员的表演、导演的构思、音乐的烘托等各种元素。
观众通常会对作品中的亮点、情节发展、演员表现、导演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观后感通常以一种感性和直观的方式表达,突出情感和体验。
二、读后感读后感是指对于阅读书籍、小说等文字作品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表达。
它是读者在理解文字、感受情节、思考主题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作品的心理反应。
读后感的特点是通过文字来体验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背后蕴含的思想等。
读者通常会对书籍中的情节走向、人物形象、语言文字、作者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读后感更加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深度思考,理性思考也是其特点之一。
三、区别1. 媒介不同:观后感与视听媒介相关,如电影、戏剧;而读后感与文字作品相关,如书籍、小说。
2. 参与方式不同:观后感是通过观看、听觉等感官直接参与其中,更加直观;而读后感则是通过阅读文字,进行深入思考和联想。
3. 表达方式不同:观后感注重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更加主观而直观;读后感注重思考和评价,更加理性。
4. 评价标准不同:观后感更加注重对影片制作、演员表演、音乐烘托等方面的评价;而读后感则更加注重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评价。
总结起来,观后感和读后感在媒介、参与方式、表达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观后感注重个人对视听媒介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而读后感注重对文字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无论是观后感还是读后感,都是个人对于艺术和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读后感与观后感有什么区别
读后感和观后感都是人们在接触到文学或艺术作品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反应,但两者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深刻理解和明确区分读后感和观后感是学生正确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
首先,读后感是指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和感受,它强调的是读者自身的经验和感触。
读者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通常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所读作品中刻画生活、展现人性等细节和情节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验,并从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反思。
而观后感则更多强调的是影片、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本身的特点,包括影像、音响、演员表现等内容。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读后感和观后感也存在着不同。
读后感通常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读者的感受,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观后感则可以通过语言、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述,强调的是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审美能力。
另外,读后感和观后感的评价标准也存在不同。
在读后感的评价标准中,常常被强调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和深度的探究,通过对作品深层次的思考和剖析,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而在观后感的评价标准中,则更强调对表现形式的分析和评价,包括美术、音乐、摄影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结来看,读后感和观后感虽然都是读者或观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但两者的重点和评价标准上存在差异。
对一件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全面评价需要涵盖不同水平的内容,包括对作品内容
的理解、对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希望通过正确的区分,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品味和人生体验。
读后感与观后感有什么不同在我们阅读书籍或观看电影、戏剧等作品后,一般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体验和反应,即读后感和观后感。
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们在表达方式、内容重点以及背后的观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读后感与观后感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定义区别读后感是指在阅读完一本书籍后,个人对作品内容、情节、人物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评价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等。
观后感是指在观看电影、戏剧或其他视觉作品后,个人对作品内容、表演、结构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观众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影片、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评价、分析、观点等。
二、表达方式不同1.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读后感通常采用散文或文章的形式来表达。
读者可以通过字里行间来展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
2.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观后感可以采用散文、影评或评论等形式来表达。
观众可以通过文字来描述对作品的评价,观点以及对特定场景、人物或剧情的观察和思考。
三、内容重点不同1. 读后感的内容重点:读后感通常关注于作品的内涵、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意义等方面。
读者会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等元素,探讨一些哲学、道德、人性相关的问题。
2. 观后感的内容重点:观后感一般着重于作品的影像、剧情、演员表演以及导演的手法等方面。
观众会对影片的视觉效果、情节发展、演员的演技以及故事背后的目的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观点立场不同1. 读后感的观点立场:读后感通常以个人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受为主,表达了对作品的个人理解和评价。
读者的观点可以多元化,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
2. 观后感的观点立场:观后感除了包含个人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还会更多关注作品本身所传递的信息、立意和创作背景等方面。
观众的观点可能会更加客观,注重剖析和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读后感和观后感是对不同类型作品(文学和视觉)的反应,但它们在表达方式、内容重点和观点立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观后感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
观后感与读后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感受和思考,分别是对电影、电视剧、演出等媒介或文艺作品和书籍、报刊等文字作品的感受和反思。
下面,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出发,探讨观后感与读后感的区别及其重要性。
首先,观后感是对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感受和思考,强调的是与作品有关的画面、音乐、声音和演员等元素,包括对作品整体的评价和对细节的挖掘。
读后感则强调的是对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包括对作者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的分析和评价。
因此,观后感比读后感更注重作品的感官体验和情感直觉,而读后感侧重于对思想意义和语言语态的探究和理解。
其次,二者的重要性也不同。
观后感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能力。
而读后感则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作品和语言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观后感和读后感只是形式上的区别,而是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设计恰当的体验和反思环节。
同时,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能轻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应注重学生真正的感受和思考,承认每位学生独特的审美和语言表达方式,鼓励他们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总之,观后感与读后感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它们
有着不同的内涵和重要性。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学会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让他们在独具特色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中,成长为富有人文情怀和艺术气息的现代公民。
关于读后感与观后感关于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需注意的问题:一、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