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山行)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的均是深秋时节的美丽景色。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描绘的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继而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本应衰败枯黄的深秋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学习时应注意对难词的理解,如“擎雨盖”指荷叶。还应注重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山行》勾勒出的深秋景色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色彩明丽,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有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歌的意境,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课设计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走入诗境,做到眼中有画,心中有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张思维、深化认知,,使其情感得到积淀和升华,对秋天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学习古诗,也重在朗读与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与意境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建议2-3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爽”,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秋天是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又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学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相互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词语或者句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古诗,了解大意,在交流学习中理解字词,使学生形成一定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读诗句
(一)《赠刘景文》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诗句。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带读;齐读。交流识字方法,如:利用姓氏记住“刘”、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等。
3.你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老师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课件出示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4.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荷尽”图,理解“尽”。看图指出“擎雨盖”)
(2)菊花与荷花在枯萎时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诗句。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5)课件出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6)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5.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诵读全诗。
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6.指导写字。
(1)出示“刘、首、记”生字卡片,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老师范写,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描红,再练写。
(二)《山行》
再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课件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朗朗上口为止。
3.品读悟意:
(1)词语点拨: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坐、二月花(相机认读生字:径、斜、于;出示生字词卡片,带读,齐读。)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出示文中插图: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诗人停车前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4)这样的景色美吗?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看图理解:石径斜、白云生处
(5)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第一句诗,齐读。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迷人的景色?请学生概述句意。
(6)而这一路上,让诗人停车观看的最为喜爱的景物还是——(生答,板书:枫林)相机学习生字:枫。
(7)这是怎样的一片枫林?学生看图,面对这片枫林杜牧想到了什么?
(8)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生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霜叶
(相机学习生字:于;并理解字义。)
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比一比,赛一赛。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可以强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更易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4.诵读全诗。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诗。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
(2)配乐背诵。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生背第一句诗句。)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不禁停车欣赏,流连忘返!(生背第二句诗句。)
(3)配乐齐诵。
5.指导写字。
(1)出示“枝、枫、于”三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老师范写,学生观察。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3)学生描红,再练写。
6.朗读、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