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单位:

论文完成日期: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内容摘要]:

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

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

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

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

方家。

[关键词]:

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

正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

格的优秀诗人。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一、选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刘禹锡认真地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反映下层民众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刘禹锡在贬谪朗州以后,开始接触民歌,认识到学习民歌的意义。在《上淮南李相公启》中说:“虽甿谣俚音,可俪风什。”意思是说,民歌、民谣可以与文人的诗歌创作相媲美,因此应该向民歌学习。现存刘集中《竞渡曲》、《采菱行》两诗可以确定为朗州时期所作。这两篇作品初步显示了学习民歌的成效。后来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竹枝词》、《浪淘沙词》、《淮阴行》、《堤上行》、《踏歌词》等诗,有的描写人民的劳动场面,有的表现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画,题材更为广阔。试看如下一些诗篇:

竹枝词(两首)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前一首诗写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劳动生活的状况,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少数民族风俗画。后一首诗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从而含蓄婉转而又真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

堤上行三首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流水无限月明多。三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诗中剪取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三个镜头,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画和堤旁船只来往不绝的兴旺景象。

(二)刘禹锡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而且歌颂什么,讽刺什么,倾向性鲜明。

永贞之变是中唐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诗,对镇压永贞革新的宦官、权臣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先后削平吴元济、李师道等藩镇的叛乱,这是中唐时期又一件大事。向来关心国家统一的刘禹锡分别以《平蔡州》三首和《平齐行》二首,热烈地歌颂了平叛战役的胜利。平蔡以后,废除苛法,“蔡人始知有生民之乐”。刘禹锡这些诗的选材和主题思想,都“正得当时之意”[2]不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此外,如对“甘露之变”、朋党之争,刘禹锡都有诗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至对于象宦官煽动兴元兵变,杀害李绛,温造重新镇定兴元这样局部性事件,他也写诗寄贺,在这些诗中,战斗性最强的是讽刺诗,如《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它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诗中讽刺的对象虽然不能确指,但肯定是顽固派的封建官僚。

(三)刘禹锡的示志诗和怀古诗,熔咏史与示志于一炉,旨趣隽永,发人深省。

刘禹锡的仕途颇多波折,在政治上多次受挫,有些还与写诗有关。但他总不屈服,仍然以诗歌来吟咏性情,遣愁寄慨。《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诗,都直抒胸臆,表现了自己守正不阿的人格和对权贵的愤慨。在封建社会里,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刘禹锡这部分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衰病之际,他还写出了一些自强不息的好诗。

刘禹锡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不仅艺术技巧纯熟,而且思想内容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试看《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通过对发生在西塞山的历史往事的描绘,指出了人世变化巨大而山川依旧,寄托了作者无限感慨,并寓有天下一统,群雄竞逐局面已难行得通的深刻告诫。其将讽戒之意贯穿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之中,给人以回味余地,令人深思。

二、风格上有新的突破

(一)意境优美,词藻瑰丽,但很少有堆砌现象。

唐代张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一人”,说明他在当时就以藻思瑰绮见称。

刘禹锡效法屈原,独辟蹊径,努力向民歌学习,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来提高创作水平。他的民歌体乐府诗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健康朴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并将它与文人诗的写作技巧糅合起来,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的融合,人情美与物体美的融合,诗意与哲理的融合,雅声与俚歌的融合。他的《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杨柳枝词》等民歌体诗作,都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很有文彩,好象连珠缀玉一样,绚丽动人,读了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如《杨柳枝词九首》的第八首: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全诗运用写意式的笔法简练地勾勒出一幅“风吹旗动”、“夕阳西下”、“折柳送别”的优美画面,围绕自古就开始表达的“惜别”主题,创造出恬静、淡远而有情深的美妙意境。“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3]这些话更有利于对该诗巧妙之处的体会。

另外,在《百舌吟》中,刘禹锡用“红雨”喻落花:“花树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在《竹枝词》九首之二中,用花来比男子:“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其遣词命意

造旨很高。

(二)构思新颖,精炼含蓄,但能避免晦涩之病。

刘禹锡曾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4]前一句是说,诗歌要精炼含蓄,以少胜多,后一句是说,诗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讽刺诗、怀古诗、咏物诗,都具有这个特点。如名篇《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运用极为经济的笔墨,勾勒出巷口的夕阳、桥边的野草和屋前的燕子三种景物,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和诗的题旨深深地隐藏起来,却又特意点出朱雀桥、乌衣巷、王谢等历史上著名的地名和人物,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然后以燕子飞入普通百姓家作结,把读者的思想带回到现实。诗的前两句中“花”与“斜”成对,“花”为使动用法,因而显得精炼而富有动态,看似平易却又颇见巧思。后两句在人们不经意处着笔,写出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含意丰富,具有蕴藉之美。

元代的方回曾经指出,刘禹锡的诗歌“言言精确”[5]“且是句句分晓”,“别无暗昧关锁”。[6]所谓“精确”和“分晓”,是说语言精练含蓄而又不晦涩,读者在掩卷一想以后,能够体味到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有人说他“词巧”,也有人说他“意工”,确也如此,日常生活中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一着刘禹锡的“意”,便化为美妙的诗句。他自己也说是“境生于象外”[7]。意思都是一样,那就是含蓄得好。

(三)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而又不失于平浅。

刘禹锡懂得民歌曲调。他的七言乐府小诗,有不合四声的,但音韵浏亮,节奏鲜明,轻重低昂,合于自然,这同他学习民歌曲调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人对民间生活不熟悉,单纯模拟民歌,容易失之平浅。刘禹锡长期遭贬,接近人民,热爱生活。他的不少诗歌吸取了民歌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健康柔美的风格,有着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感,多用比兴、谐音、双关语,使人感到表达的感情真挚而又含蓄,又比一般的民歌细

腻、华美,因而人们乐意传唱。如:元结在湖南时所写的《唉乃曲》,早已是结合当地民歌的先例;相形之下,《唉欹乃曲》还是书卷气或文人学士气太浓,远不及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的真率和活泼。如《竹枝词二首》的第一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由于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再加上语调的清新自然,常常被人称引。

两《唐书》本传都有关于他的诗歌适合于传唱的记载。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此律也。”[8]一直到晚年,他的不少诗歌还保持着这个特点,如《醉答乐天》:“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莫嗟雪里暂时别,终似云间相逐飞。”就是一例。

三、诗中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顽强不屈,富于斗争精神。

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十年的贬谪,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但他仍然倔强地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

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出他的顽强不屈: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暗示这些人是由于王叔文集团败一诗,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这都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刺”[9]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起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作者因此诗获罪,正如他的朋友柳宗元所说的“自取之”,就是说作者明知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怕。可见他是富于斗争精神的。

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

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以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有许多变迁,但政治上斗争并未停息。作者写这首诗有意重提旧事,是不怕高压,继续斗争的表示。

(二)意志坚定、富于追求精神。

刘禹锡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他不怕失败,坚持革新的坚定意志。《浪淘沙》其中这样写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人用“黄河”喻当时黑暗现实,以“银河”喻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直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二字大有弦外之音,隐含着往昔无限事……末句“同到牵牛织女家”则喻渴望朝政清明之日,能与远贬异地的革新派朋友再回长安,聚首一道的坚定信念和急切心情。

再如《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开篇两句以坚定的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或者说,谗言如浪深,迁客却未必似沙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迁谪之客逆境中也不都会如沙沉江底。也有的还会努力奋争拼搏不已。联系刘禹锡的政治生涯看,谗言明显是

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表现了他的坚强意志,后两句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从而表达出不懈的追求精神。

(三)奋发自励、富于乐观精神

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其诗《昼居池上亭独吟》可为证: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示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作者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

刘禹锡前后被贬共达二十三年之多,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依然自强不息,乐观向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便是他奋发自励,富于乐观精神的最好写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这么漫长的岁月,这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但刘禹锡以他坚韧的品格,不屈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因为他明白,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沉滞,生活的新陈代谢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满怀

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诗以其特有的执着与通脱、豁达与进取、流畅与含蓄、精练与清新而传于后世。他认真学习民歌、楚辞,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主动寻找差距,博取众长,不断前进,从而使他的诗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弄清楚这些,对于繁荣我国当今的诗歌创作,探索诗歌发展的方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音癸签》卷七《汇评》引《吟谱》

2、王懋《野客丛书》卷九《禹锡平淮诗》

3、清楮人获《坚瓠广集》卷四

4、《董氏武陵集纪》

5、《瀛奎律髓》卷三

6、《瀛奎律髓》卷四七

7、《董氏武陵集纪》

8、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二十引

9、《旧唐书·刘禹锡传》

参考文献:

1、《刘禹锡诗全集》.瞿悦园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3、《诗词例话》.周振甫着.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4、《历代名家词赏析》.徐育民、赵慧文着.北京出版社.1982年.

5、《刘禹锡》.卞孝萱、吴汝煜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刘禹锡写的古诗集锦

刘禹锡写的古诗集锦 《咏史》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这首诗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坚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屈事权贵的高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写的古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咏史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昼居池上亭独吟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潇湘神·湘水流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叹水别白二十二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 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杂曲歌辞·宜城歌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 花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忆春草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忆春草,处处多情洛阳道。金谷园中见日迟, 铜驼陌上迎风早。河南大君频出难,只得池塘十步看。府门闭后满街月,几处游人草头歇。馆娃宫外姑苏台,郁郁芊芊拨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

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京城。 知君忆得前身事,分付莺花与后生。 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八年级下册课本诗词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八年级下册课本诗词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杜牧) 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写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千古传诵。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

刘禹锡的诗风

刘禹锡的诗风 刘禹锡及其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

刘禹锡浪淘沙古诗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古诗赏析 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 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刘禹锡浪淘沙古诗 赏析,我们来看看。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②, 浪淘风簸自天涯③。 如今直上银河去④, 同到牵牛织女家⑤。 [浪淘沙译诗]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奔腾万里,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 来。如今诗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银河,同黄河一 起去牛郎织女家中做客。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 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 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华民族光 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 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 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 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 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 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 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 “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 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
1/6

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 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 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 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 从地下引到天上, 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 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原载《中 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余冠英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7 月出版) [附] 浪淘沙九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 s 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 迁客似沙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改创为诗题、词牌。 此组诗当为作者后期之作, 且非一时一地。 据诗中所涉黄河、 洛水、 汴水、 清淮、 鹦鹉洲、 濯锦江等, 或为辗转于夔州、 和州、洛阳等地之作, 后编为一组。 与 《竹 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 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九两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 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 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 [注释] ①浪淘沙:原是民间的曲名。 ②九曲:形容弯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指黄河漫长,夹带着大量泥沙。 ③浪淘风簸(bǒ):形容黄河风浪很大,汹涌澎湃。 自天涯:从天边来, 指黄河源长流急,如李白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 ④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 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2/6

关于刘禹锡的诗

关于刘禹锡的诗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应届毕业生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刘禹锡的诗卷354_1 「团扇歌」刘禹锡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卷354_2 「宜城歌」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卷354_3 「顺阳歌」刘禹锡 朝辞官军驿,前望顺阳路。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 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城守鲁将军,拔城从此去。 卷354_4 「莫瑶歌」刘禹锡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 卷354_5 「度桂岭歌」刘禹锡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卷354_6 「插田歌」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卷354_7 「葡萄歌(一作蒲桃)」刘禹锡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卷354_8 「蛮子歌」刘禹锡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卷354_9 「马嵬行」刘禹锡

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即便多次遭贬流放,却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满怀,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却是艺术上极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刘禹锡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当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一、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又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二、这些民歌体诗都写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刘禹锡的诗被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 一、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期间。讽谕诗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三、他的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他的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炼,风格刚健爽朗,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 一、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二、在贬谪期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由于孤独寂寞,诗中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刘禹锡的哲理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刘禹锡的哲理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

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译文: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凄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秋词》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想起了诗人刘禹锡的贬谪生活。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原文】: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 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③淮水:指秦淮河。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翻译】: 译文一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是一首吟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金陵城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但由于统治者荒淫误国,每个朝代急剧灭亡,昔日的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回归洛阳时,路过金陵之地,看见昔日豪华胜地,而今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诗人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这句写山。“故国”即旧城、旧都,这里指石头城。“国”本来应该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

政体。这里指都城。杜甫《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的“国”即为此意。“周遭”即环绕的意思。“山围故国”即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这句是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这与杜甫在《春望》中写的“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一个“故”字,在时间的流逝中增添了空城的凄清与荒凉。 第二句写道:“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空城”即现在已经成为荒凉的石头城。“空”即人烟稀少,或者已经没人。这里的“空”就有王维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的意思。“潮打空城”是因为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寂寞”往往用来形容冷清孤单的人生活处境。这里用来描写水,显然是运用了比拟手法,表现了空城失去昔日繁华景象而萧条状况。“回”江水来回(拍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里,诗人通过对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前面两句写江山如旧,而今城已荒废。视角是横向的,由周围的山到周围的水。接着写月照空城,也就是月光下的石头城。诗人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即六朝时期的月。“淮水”即横贯石头城的秦淮河。杜牧在《秦淮河》中写道:“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就描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们还在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情景。诗人说“旧时月”即见证过“繁华景象”的月亮,而今依旧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真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的审美效果。是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都城却不是原来繁华的都城。月亮用见证了沧桑历史,诗人借此寄托了心思。然而,历史终将过去,昔日的辉煌而今已经是萧条,诗人的伤感之绪油然而生。 最后诗人承上写道:“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即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里代之城墙。意思说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还是照过空城的城墙,照在这昔日繁华的石头城。也就是说,不因为现在已经成了空城而月光照就不照在城墙上,就不照在这石头城上。月光依旧,城空萧条,到处一片寂静。其中,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导语】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中晚期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篇一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 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篇二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汇编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单位: 论文完成日期: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内容摘要]: 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 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 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 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 方家。 [关键词]: 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 正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 格的优秀诗人。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刘禹锡诗歌鉴赏

刘禹锡诗歌鉴赏 刘禹锡年表: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改革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元和九年十二月(814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等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年三月(815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23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71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

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 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中考题大集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3页,《赤壁》4,《过零丁洋》5,《山坡羊潼关怀古》6第- 1 -页(2015届湖北襄阳中考)诗词赏析(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答案】 (1)“凄凉地”;“弃置身”。(每空1分,共2分) (2)“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意对即可,2分 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歌首联“”和“”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 参考答案:13、(共6分)(2分)(1)凄凉地,弃置身 (4分)(2)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阅读理解二: 古诗对比阅读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和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阅读理解三阅读理解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2 参考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2)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阅读理解四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2分) (2)哲理:(1分) 参考答案: 1.B(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分) (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1分) 一、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二、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到乡翻似沉舟侧畔千帆过,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这首诗的作者字题目中的“乐天”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