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
- 格式:docx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10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6篇【篇一】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1、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有何不同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在早期,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医院感染这两个术语一直被使用,由于医疗保健和医疗保健流行病学的服务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因此医院感染定义也在扩大。
美国CDC将患者因其他状况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或医务人员在医疗环境中履行职责时获得的感染定义为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
2、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与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3、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的是什么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感染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4、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来源是怎么分类的分两类,即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5、你知道内源性感染是怎么一回事吗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和体表,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当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条件致病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
如细菌的移位、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
6、你知道什么是外源性感染吗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以外的环境和人员,如由其他病人、工作人员、物品以及医院环境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
7、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环节,你不能不知道医院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经过一定的传播途经,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又称感染链,只有当三个环节都存在时,才能构成医院感染8、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1)患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机能疾病的病人,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淋巴组织及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各种肿瘤、糖尿病、肝硬化等。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在医院内感染到的一种疾病。
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是医院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护人员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工作。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医院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基础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在严密隔离的医疗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感染的疾病。
按照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的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感染,如免疫力低下、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外源性感染是指由医护人员、患者、环境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感染,如手术创面感染、导尿管感染等。
二、医院感染的危害和防控医院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挑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为了有效防控医院感染,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强化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和消毒、提高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和技能、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等。
另外,医院还要根据感染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与责任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医疗人员,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他们不仅要做好自身的个人防护工作,还需要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自身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手卫生、器械消毒、空气清洁等方面,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感染病例,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率。
四、医院感染防控的标准和措施为了规范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卫生部门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如《医院感染防控规范》、《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等。
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医院要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开展定期的感染监测和评估工作,制定和完善各类感染控制制度和流程,并定期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与考核,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持续有效。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环境中,患者、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因接触病原体而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
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因接触病原体而引起的感染。
(1)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入院前已感染的疾病。
(2)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3)医院外获得性感染:患者出院后在社区环境中感染的疾病。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患者因素: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等。
2.医疗操作因素:手术、插管、留置导管等。
3.环境因素:病房空气质量、医疗器械消毒等。
4.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医疗操作前后,应及时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在进行手术、穿刺、插管等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灭菌,避免交叉感染。
5.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6.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消毒,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7.监测与反馈: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五、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实施与评估1.培训对象:全体医护人员、保洁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
2.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措施等。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通用11篇)院感知识培训内容1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何时发布实施?20xx年6月15日发布,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2、住院床位总数在多少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100张以上。
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职责有哪些?⑴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⑵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⑶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⑷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⑸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⑹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⑺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⑻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⑽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⑾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⑿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6、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由哪些人员组成?其职责是什么?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医院感染监控医师、监控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主要职责是:⑴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⑵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及造成严重后果,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现有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⑶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⑷监督检查本科室工作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情况;⑸组织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⑹做好对保洁员、配膳员、陪住及探视人员的卫生学管理;⑺完成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本医疗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范文七篇院感知识培训内容篇1 主讲人:XXX课目:医院感染基础知识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使我们对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有所了解,为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一、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二、感染源三、传播途径四、医院感染的控制五、标准预防六、医疗废物七、职业暴露一、什么是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一)哪几种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标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枣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二)医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对患者来说可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另外的感染导致健康损害、躯体痛苦甚至残疾或死亡,同时医疗费用增加;对医院来说也会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医院形象的损害、发生医疗纠众等使医院的社会效益降低;同时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导致的医院床位周转率下降、对医务人员造成思想上的负担和压力、医护人员工作量特别是无效劳动增加等。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机制。
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三个要素,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也称它们为医院感染的感染链。
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就会引起医院感染。
二、感染源(一)外源性感染病人在医院内从他人(病人或工作人员)外获得的感染也叫做交叉感染,如普通儿科误收麻疹、水痘,就可引起麻疹、水痘在病房传播引起其他小孩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感染源来自病人自身也可称为自身感染。
在医院感染出现以前,病人本身已是病原体的携带者,当病人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则易引起感染。
(三)环境储源感染源来自污染的环境,如手术室或产房的环境或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化脓菌,接受手术的病人、分娩的产妇及婴儿可能会受到感染而发病就属此类。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一、引言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本文将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二、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出院后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2.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等。
三、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与传播途径1.病原体: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
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患者因素: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等。
2.医疗操作因素:手术、穿刺、置管、内镜检查等。
3.医疗环境因素:病房空气质量、医疗器械消毒、医护人员手卫生等。
4.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
3.加强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使用。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改善医疗环境: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提高空气质量;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清洁与消毒,减少感染风险。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6篇(最新)1000字作为医疗卫生机构,院感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为提高全体医务工作者的院感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以下为大家整理了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院感基本知识院感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中影响患者的医疗过程、医护人员及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消耗医疗资源的感染病的集合体。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既是医疗卫生质量及安全监护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控制和降低医疗卫生质量和安全风险的重要目标。
要防控院内感染,除了关注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和操作工作,还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
二、手卫生知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超过50%的医务工作者不遵守手卫生正确操作程序,这引起了人们关注。
医疗机构中瞒报手术并发症的情况多有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有手卫生不当行为的手术室。
手卫生是医务工作者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
要保持手的洁净并使其不能成为感染源,医务工作者必须了解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如何选用和操作消毒剂,如何检查操作流程,并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卫生。
三、医疗设备的清洗与消毒医疗设备的清洗与消毒是防控院内感染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如果设备没有得到清洗和消毒,表面可能携带着病原体,是传播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源。
医务工作者应该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书使用医疗设备并且遵循设备清洁与消毒的正确操作程序。
此外,使用过的医疗设备应妥善清洗和消毒,以便可在下一次使用之前摆放好。
四、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疗卫生机构要对负责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比如:清洁消毒操作流程,物品消毒浓度的选择和掌握,通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保养,垃圾分开、分类、集中处理的方法等等。
这样才能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环境对院内感染的贡献。
五、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抗生素是医疗保健中的重要治疗工具,但是滥用抗生素会对患者、医护人员以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和重要性1. 详细讲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即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等。
2. 强调医院感染对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的巨大影响。
二、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1. 介绍各种感染类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血液感染等。
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每种感染类型的特点和发生原因。
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1. 阐述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主要传播途径。
2. 解释不同传播途径的防控要点。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力等。
2. 医疗操作相关因素,如侵入性操作、手术等。
3. 环境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手卫生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
介绍不同情况下的手卫生时机。
2. 无菌操作技术讲解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通过视频展示正确的无菌操作流程。
3. 消毒与灭菌区分消毒和灭菌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介绍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和注意事项。
4. 隔离技术详细说明各种隔离类型及其应用场景。
讲解隔离标识和防护用品的使用。
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阐述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强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六、医院感染监测1. 介绍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2. 讲解监测的主要内容,如发病率监测、病原体监测等。
3. 说明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七、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1. 讲解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
2. 介绍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 强调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八、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与制度1. 介绍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和组成。
2. 讲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要求。
九、医院感染爆发的处理1. 定义医院感染爆发,强调其严重性。
2. 讲解发现医院感染爆发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报告、调查、控制措施等。
十、法律法规与责任1. 介绍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主讲人:XXX课目:医院感染基础知识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使我们对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有所了解,为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一、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二、感染源三、传播途径四、医院感染的控制五、标准预防六、医疗废物七、职业暴露一、什么是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一)哪几种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标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枣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二)医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对患者来说可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另外的感染导致健康损害、躯体痛苦甚至残疾或死亡,同时医疗费用增加;对医院来说也会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医院形象的损害、发生医疗纠众等使医院的社会效益降低;同时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导致的医院床位周转率下降、对医务人员造成思想上的负担和压力、医护人员工作量特别是无效劳动增加等。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机制。
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三个要素,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也称它们为医院感染的感染链。
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就会引起医院感染。
二、感染源(一)外源性感染病人在医院内从他人(病人或工作人员)外获得的感染也叫做交叉感染,如普通儿科误收麻疹、水痘,就可引起麻疹、水痘在病房传播引起其他小孩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感染源来自病人自身也可称为自身感染。
在医院感染出现以前,病人本身已是病原体的携带者,当病人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则易引起感染。
(三)环境储源感染源来自污染的环境,如手术室或产房的环境或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化脓菌,接受手术的病人、分娩的产妇及婴儿可能会受到感染而发病就属此类。
三、传播途径(一)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医院内病原微生物从一个人传给其他人的最常见方式,常在感染源周围发生。
1.直接传播:在医院内,当病人与病人之间,医护人员与病人相接触时,如握手、查体或进行其它操作时可将传染性物质(如排泄物、分泌物等)传给对方,而引起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最常见的方式是:从病人传播出的病原微生物→湖沼医护人员的手、医护用品或诊疗器械、病人用过的物品→感染其他病人。
(二)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病原体通过浮游在空气中的尘埃、飞沫核与微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传播方式。
通常有三种方式: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三)共同媒介传播在医院内的水、食物、血液及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制剂以及一些医疗设备等,是全院或某一专科的病人共同或常用的,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可在短期内或同时引起多人感染。
这种传播称为共同媒介传播,或共同途径传播,常可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
(四)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医院住院病人中有许多人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老年病人的要体免疫力已经衰退、刚出生的新生儿是免疫功能降低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硬化等病人、放疗与化疗、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也使病人免疫力下降。
此外,长时间住院、手术病人及其他行插入性操作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我们把这些人视为医院感染易感人群。
对于这些病人,我们要进一步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和养活近视及陪护,同时更应该做好环境消毒,减少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医院感染重点科室包括在医院中有些部门的工作性质、病人的体质、环境的特点决定了这些部门的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中心供应室、ICU病房、产房、新生儿科、血液透析室等。
上述科室一般都有门关、鞋关等,进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要限制人员进入;工作人员患有传染病时不能进入;安排传染病人住院或手术时要注明;在布局上要区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等;要有各自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六)传染病的医院内感染医院感染中一般非特异性感染较为多见,然而,传染病的病原体赞成的特异性感染也不能忽视,如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可在医院内发生扩散或爆发流行,另外,如艾滋病病毒感染、乙肝、丙肝、梅毒等经血传播疾病也是可以发生医院感染的。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一)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的控制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二)医护人员自身防护为了减少医护人中在工作中发生医院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1.医务人员要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2.医护办公室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医护人员进入传染病区或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需做好必要的防护。
4.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三)手卫生在下列情况下应当及时洗手: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5.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四)手卫生标准手消毒效果应达到以下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五)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还应当进行手消毒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搞菌活性时。
五、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的概念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因此它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针对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按其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接触隔离:用水养活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危险性,主要指皮肤黏膜暴露,即皮肤黏膜针刺、刀伤,暴露之后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通过这种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如结膜炎、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等。
(三)标准预防的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算什么,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四)标准预防的内容1.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
国内还有研究者对供应室回收人员的手上细菌进行了检测。
其结果为:戴手套操作后,不脱手套细菌检测率达100%,表明手套上微生物存留严重;脱手套后不洗手者,手细菌检测不合格率为%;脱手套后用机械清洁法洗手法,手细菌数则明显减少,全部合格(二)个人防护与普遍预防相同,在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三)正确处理锐器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安全的操作环境。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严格按规定处理医用废弃物,正确使用安全的个人防护用品。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筒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
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
锐器收集到3/4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四)个人预防措施医院内一个正常人在静止条件下每分钟可排放500~1500个粒子,在活动时每分钟向空气中排放菌粒达到数千至数万,每次咳嗽或打喷嚏可排放104~106个带菌粒子。
(五)其它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服及微生物传播。
容器、复苏袋或其他呼吸装置应置于需复苏操作处。
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六、医疗废物(一)医疗废物的危害在医院中产生的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由于携带病菌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包括窨传染、急性传染、交叉传染和潜伏传染等牲,其危害性较大。
(二)医疗废物的分类我国卫生部及环保总局规定将医疗废物分为以下五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七、职业暴露途径一:皮肤黏膜暴露由于在工作中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医务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比普通人群高。
医务人员的皮肤黏膜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精液、阴道分秘物、滑液、脑脊液、胸膜液、心包液、腹膜液、羊水、处理牙齿过程中的唾液等均存在着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危险。
途径二:锐器伤文献报道,因职业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现已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一旦经针刺伤即可发生感染的有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在美国,大约有140万名医务人员,其每年平均发生针刺和其他锐利器械损伤事件约80万人次,其中约万人次感染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途径三:手污染医院最常见的病原体传播方式是通过手的传播。
做好手卫生是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洗手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
途径四:空气传播国内外调查表明,空气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医院,空气中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伤口脓液、排泄物、皮肤屑等,干燥后形成菌尘,通过讲话、咳嗽、喷嚏、清扫整理病房、人员走动、物品传递、空气流动等扬起而污染空气。
一些医疗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吸引器等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把病原体播散到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