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字词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一、通假字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3.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混浊)4.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5.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6.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7. 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接纳)8. 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二、古今异义1.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欺诈的言论。
- 今义:无理狡辩。
3.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
-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
- 今义:色彩。
5. 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三、一词多义1.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撰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通“嘱”,嘱托)-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shǔ,类)2.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其后秦欲伐齐(攻打)3. 疏-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旧读shù) - 论积贮疏(一种文体,读shù)4.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受) - 约从离衡(使……离散,分开)-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背离)5.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 - 今背本而趋末(农业,古代以农为本)- 人穷则反本(根本,这里指祖宗)四、词类活用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作名词,听力,听觉)2.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3.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小人)4.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6. 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7.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8. 泥而不滓(名词作动词,沾污)9.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重点字词整理
以下是《屈原列传》中的一些重点字词整理:
1. 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 屈平: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3. 怀王:楚怀王熊槐,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威王之子。
4. 上官大夫:即上官靳尚,怀王的宠臣。
5. 顷襄王:即楚顷襄王熊横,怀王之子。
6. 令尹子兰:楚国人,怀王宠臣之一。
7. 渔夫:打渔的人,此指屈原在江边遇到的一个渔夫。
8. 颜色憔悴:脸色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9. 形容枯槁:身体瘦弱,精神萎靡。
10. 举世混浊:世上所有人都很污浊。
11. 众人皆醉:众人都沉醉其中。
12.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喝那酒糟、吃那薄酒呢?哺,吃。
啜,喝。
糟,酒糟。
醨,薄酒。
13. 怀瑾握瑜: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
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14. 黄钟毁弃:黄钟被毁坏抛弃。
比喻贤才遭受打击或摈弃。
15. 瓦釜雷鸣:瓦釜被敲得发出响声。
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这些字词在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分析文章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希望以上整理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需要更多关于《屈原列传》的重点字词整理或其他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屈原列传》词句知识一、重要词语释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实)强志(记),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制定)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占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为(“曰”和“以为”同义连用)‘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听(动作名,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形作名,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损害)公也,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被动句),故忧愁幽思(苦闷深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同“罹”,遭受)忧也。
(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返回)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
《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提及)帝喾,下道(提及)齐桓,中述汤、武,以刺(讥讽)世事。
明(形作动,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太平、作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同“现”,显现)。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形作名,小的方面)而其指(同“旨”,主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表达)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描述事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同“浊”,污浊)淖污泥之中,蝉蜕(名状,像蝉蜕壳一样)于浊秽(形作名,污浊的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黑)垢,皭然(洁白的样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话题:屈原离骚教育学习《屈原列传》知识点【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二、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五、成语1、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一、注音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濯淖(nào)滋垢(gòu)渣滓(zǐ)皭(jiào)然汶汶(mén)稚(zhì)子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汨(mì)罗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通“返”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三、重点实词解释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王甚任.之信任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位次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13、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17、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泥,同“涅”染黑2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假装呈献质,同“贽”见面礼2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职分 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酒糟喝淡酒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洁净的样子玷污..,受物之汶汶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四、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屈原列传》知识点【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 méi)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二、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五、成语1、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四、字音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xiàn)举类迩(ěr)而见义远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òu)浊秽(huì)皦(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眷(juàn)顾相随属(zhǔ)唐昧(mò)憔(qiáo)悴(cuì)啜(chuò)其醴(lí)物之汶汶(mén)者乎罹(lí)难枯槁(gǎo)温蠖(huò)汨(mì)罗被(pī)发渔父(fǔ)六、通假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 糜不毕见(“见”通“现”)4.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6. 屈平既绌(“绌”通“黜”)7.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8. 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9. 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10.使于齐顾反(“反”通“返”)11.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七、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屈原列传文言字词总结屈原(公元前343年-前278年),字子夏,号伊犁,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后世称为“屈原至圣”,是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概括,也是炎黄子孙思想耀武扬威的代表人物。
他在政治上比起其他诗人而言,并不影响太多,但在文言文研究上拥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他在“列传”一诗中提出的“气”理论,几乎包括了古今中外关于气动学、仪式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各种思想的完美总结。
屈原的文言文中充满着各种比喻,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有《乐府诗集》,有《九歌》中的比较典型的词汇,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乃西入渤海”、“万里悲秋常作客”、“囊萤明”等。
此外,他还用比喻象征着中国智慧和美,如苍苍竹林寺,彷佛湖波浩淼、悬崖峭壁、清溪旷野,让读者有一种抚今追昔的激昂感受。
屈原文言文中还充满了古代咏叹和哀愁的情绪,他的《九歌》是著名的绝响,对一桩俊爽惨境的客舟湖叹望,以及尾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独有的哀思之情。
在屈原文言文中,还有大量具有激昂感受的文字,他在《列传》一诗中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对自己非凡的智慧以及勇气表达了赞扬,强调了勇断逆行的必要性。
另外,他在诗《琵琶行》中亦曾表达出自己不甘的情绪,“拨弄琵琶幽怨空,谁把杏花换月洞”,体现出屈原对于努力改变命运却遭到重重挫折的情感画面。
总之,屈原的文言文写的充满激情、忧愁、不甘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利益的追求,也是对于民族抗争的力量所凝聚。
得屈原文言文之思,不仅可以深刻体悟古代思想家对于努力改变世界的坚持,更可以激励自己勇于拼搏、成就伟大!。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一、字音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濯淖(zhuónào)皭然泥而不滓(jiào nièzǐ)靳尚(jìn)渔父(fǔ)三闾大夫(lǘ)餔糟啜醨(būchuòlí)弹冠(tán)汶汶(mén)汨罗江(mì)温蠖(huò)二、重要实词1.与上官大夫同列.:位次。
2.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3.属.草稿未定:写作。
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5.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6.屈平伐.其功:夸耀。
7.自矜.功伐.:夸耀。
功劳。
8.人穷.则反本:处境困窘。
9.惨怛..:内心悲痛。
10.《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1.靡.不毕见:无。
12.推.此志也:推究,探究。
13.齐与楚从亲..:合纵亲善。
14.使使如.秦受地:到。
15.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
因为。
通“返”,返回。
16.屈平既嫉.之:痛恨。
17.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
完全。
18.一篇之中三致.志:表达。
1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为。
fèn资质。
20.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
21.新.沐者必弹冠:刚刚。
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23.及见贾生吊.之:悼念。
三、通假字1.博闻强志.:通“记”,记忆力。
2.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3.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4.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5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要旨,含义。
6 .举类迩而见.义远:通“现”,表现,表达。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8.屈平既绌.:通“黜”,罢免官职。
9.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
10.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拿着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送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11.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屈原列传》知识点【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 méi)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二、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五、成语1、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疾痛惨怛()馋人间之()帝喾()靡不毕见()()遐迩()()濯淖()()皭然()从亲()商於()丹淅()相随属()枯槁()餔其遭()汶汶()温蠖()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人穷则反本4、屈平既绌5、厚币委质事楚6、见:靡不毕见7、亡走赵,赵不内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三、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知识,见闻(2)无何,宰以卓异闻闻名(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声,名望(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2、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志向(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记,记住(3)其志洁,其行廉志趣(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愿望(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3、疾(1).君有疾在走里病(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5)庞娟恐其贤于己,疾之通“嫉”,妒忌(6)举疾首而相告曰痛(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速,敏捷(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4、疏:(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疏远(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3)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4)《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5、致(1) 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2)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3) 假御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4)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5)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6)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7)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8) 衡善机巧,尤志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9)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四、词类活用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2 .出则接遇宾客3. 因谗之曰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5. 邪曲之害公也6. 方正之不容也7. 明道德之广崇8. 蝉蜕于浊秽9. 楚使怒去10.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11.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2. 其后楚日以削五、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5、又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六、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楚诚能绝(于)齐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0、此不知人之祸也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七、背诵默写1、,,能无怨乎?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3. 推此志也,.4. ,,是以见放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6、,吾将上下而求索7、长叹息以掩啼兮,8、亦余心之所善兮,八、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附: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屈原列传》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1)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六、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文学常识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屈原列传》文言字词总结一、词类活用1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效法)3、蝉蜕于浊秽(蝉,像蝉那样)4、厚币委质事楚(厚,用厚币)5、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6、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在朝内)(外,在国外)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8、亡国破家相随属(亡,使……灭亡,使……破败)9、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存,使……保存,(使……振兴)10、邪曲之害公也(邪曲,邪恶小人)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忠诚之士贤,贤能之人)12、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说短处,诋毁)二、古今异义:1、人穷则反本。
穷:古——处境窘迫。
今——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钱;穷尽;用尽、费尽。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古——欺诈的言论,今——无理狡辩,动词。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反复:古——返回(楚国)恢复(国家)。
一说,反,覆转。
今——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5、颜色憔悴。
颜色:古——脸色。
颜,颜面。
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6、、形容枯槁。
形容:古——形,形体。
容,容貌。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对人或事物的形容或性质加以描绘。
7、而能与也推移。
推移:古——变化。
今——移动。
8、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古——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通假字本字例句解释离罹离骚者,犹离忧也。
反返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见现靡不毕见指旨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见现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濯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绌黜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免官从纵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质贽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见面礼反返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反返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反返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一、注音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濯淖(nào)滋垢(gòu)渣滓(zǐ)皭(jiào)然汶汶(mén)稚(zhì)子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汨(mì)罗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通“返”..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三、重点实词解释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王甚任之信任..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位次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改变,更改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13、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17、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近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泥,同“涅”染黑...2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假装呈献质,同“贽”见面礼...2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凭借当权者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职分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酒糟喝淡酒....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洁净的样子玷污....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四、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屈原列传重要字词解释1、为楚怀王左徒。
为:2、博闻强志闻:志:3、明于治乱明:4、娴于辞令。
娴: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图:6、以出号令以:7、出则接遇宾客遇:8、王甚任之。
任:9、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列:10、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1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造:12、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13、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14、众莫不知。
莫:15、平伐其功伐:1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聪:17、邪曲之害公也邪曲:18、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幽:19、“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20、夫天者,人之始也始:21、父母者,人之本也。
本:22、人穷则反本穷:23、故劳苦倦极极:24、屈平正道直行直:25、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间:穷:2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见:27、盖自怨生也。
盖:生:28、《国风》好色而不淫淫:29、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兼:30、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上:31、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刺:32、明道德之广崇明:广崇:33、靡不毕见。
靡:见:34、其文约,其辞微约:微:3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指:36、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迩:37、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芳:38、蝉蜕于浊秽蝉蜕:39、不获世之滋垢滋:40、推此志也推:4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虽:42、齐与楚从亲从:43、惠王患之。
患:4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去:45、厚币委质事楚委:质:46、楚诚能绝齐诚:47、使使如秦受地。
使使:如:48、大破楚师于丹、淅师:4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悉:兵:50、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竟:5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52、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当:53、臣请往如楚。
如:5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55、复释去张仪。
释:56、是时屈原既疏既:57、顾反,谏怀王曰顾反:58、怀王卒行。
卒:59、亡走赵,赵不内。
亡:内:60、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之:6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咎:62、屈平既嫉之嫉:63、冀幸君之一悟冀:64、俗之一改也。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
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
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
五、句式归纳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