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2.论创造性教育

他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此,创造教育的重心应放在“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上,培养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人格和态度。分为“原初的、次级和整合的”三种类型。

他强调指出,“这种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是相关协变的”,能促进整体的一般改善。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新人,其显著地特点是不怕变革,喜爱新事物,并能享受新事物和变革的乐趣。

3.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他从“人性内部的求知需要”和“科学内在的人文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他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理性与本能的冲动是协调的,心与脑、理性与本能、认知与意动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且,求知的需要属于人的高级需要,这种需要的追求与满足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且会引起更好的主观效果,给人带来幸福感、宁静感和丰富感,因而具有更多的成长价值。同时,马斯洛认为,不可能存在纯客观事实的知识。如果抹杀情感、态度等主观因素,把活生生的知识变成僵化的、只供生吞活剥的东西,就必然会导致知识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人的内部分裂。

4.论美育

他认为,人的审美需要时促使人性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美感高峰体验则是对美高度敏感的体验,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按马斯洛的意见,儿童常有更多的来自感官的体验,例如:色彩、韵律、声响等,或带有更多的惊异、敬畏、专注等特征;而且,在学校的各门学科中都能找到激发学生美感高峰体验的事物。因此,他强调应该把美感教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

罗杰斯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主张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特别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

价值的实现。他们所指的“自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教育、需要、情感、理想、理智、能力等方面的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即对自身特点、自己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解。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相互类似。

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态密切相联。在课程结构的组织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任何健康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意识、认知、情感和运动彼此较少分离,更多的是互相协作,即为了同一目的没有冲突地协同工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包括感情、观念和情绪)对所有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课程的“统合”观: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包括情绪、态度、价值)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统合”意味着打破固定的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人本主义教育极为重视人文学科。

3.师生观

反对将学生个人组织化,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

教学内容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马斯洛指出有必要让人们学会直接地用新鲜的目光检验现实,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践结果,因为经验是不可由别人代为获取的。

教学方式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个别教学,轻视集体教学;重视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

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

人本主义教育还强调,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应尽可能采用个别化的教学形式。

影响

在教育观念上,他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形成过程中的人,在高等教育方面,他推动了通才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

博览人类文明之成就以涵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