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钓竿和绕线轮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 矶钓竿和绕线轮常识
钓竿:矶竿基本上可分为远投和岸边(小日术语叫濑际)两种,二者最直观的区别在于过线环:远投竿的过线环要明显大于岸边矶竿,这是为出线更加顺畅而专门设计的。矶竿的规格由0号到6号不等,号数越大表示竿体越粗、壁厚越大,承受的拉力越大。如同手竿分硬、中、软调一样,韩国和日本(目前这两个国家还是把持着高档矶竿的生产和销售的大部分市场)的钓鱼人用对象鱼的名称将矶竿的调性进行了划分,为黑毛竿和鱲鱼(黑鲷)竿——前者的硬度要明显高于后者,主要对付泳速较高、体型较大的鱼种;后者由于调性较软,一般用来主钓相对小一些的海鱼(二者的调性比较如图)。
绕线轮: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钓友称之为“鱼绞”,矶钓的绕线轮主要有可调节阻力轮(DRAG)和手控轮(LB)两种。使用手控轮,钓鱼人可以随意控制出线的速度和方式,(请注意,这里不是用来当泻力使用,仅仅用来出线的速度调整)但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手法。而可调节阻力轮类似于汽车的自动挡:预先设定好需要的阻力,一旦拉力比设定的阻力大,绕线轮就会自动出线。与自动挡汽车高于同类手动挡车不同的是,手控轮的价格一般都要比可调节阻力轮高。最近几年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矶钓绕线轮,也就是通常说的LBD绕线轮,从构词方法上便能看得出来,这种绕线轮结合了LB轮和DRAG轮的优点。但很多钓友反映,它使用起来虽然很方便,但在耐用程度上却不尽如人意。其总钓力值约为无手刹的一半。
如果到专门的海钓用品商店去看一看,您一定会被林林总总的钓具吓一跳——好家伙!这么多的款式(这么贵的价钱)啊!其实浮游矶钓的玩意和淡水钓差不多,各有各的用处,每样都是(也只是)独当一面的,想找个类似阿司匹林的万能货根本不可能。就拿矶竿来说,什么“胴(dong,四声。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有两种:躯干和大肠。笔者实在想不通这里取的是哪个意思)调子竿”、“先调子竿”、“チヌ竿”、“ヴし竿”等等,看着都让人头大。其实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名字那么复杂。简单归纳一下:“胴调子竿”和“チヌ竿”师出一门,都属于调子较软的一派;“先调子竿”和“ヴし竿”则是较为强硬的一伙儿。要根据垂钓的对象鱼选择钓竿:如果意欲擒拿的都是那些养尊处优、胆小谨慎且挣扎力度较小的家伙,建议您使用软调也就是前一门派的钓竿;如果您图谋的是1千克以上的老怪物,选择后者就比较明智了。再如果您是有钱阶层,那就福大了,许多高级(价钱当然也比较贵喽)矶竿都会在竿身上注明调子:软调代号为F,硬调则为T。
抛开调子的因素不谈,矶竿还根据钓点的不同分为小矶(适合在内海使用)、濑矶(主攻近距离矶)、中通(适用于夜钓或大风天气)、青物(针对表层的中型鱼)及矶投(专门远投)等等。另外,钓场的地理条件对矶竿的选择也有相当的制约作用。如果你所在的钓场是离水很近、海底状况又好得出奇的那种,4.5米的绝对好用。如果水下的地形比较复杂,那5.4米的就要稳妥一些。总之,要根据钓场实际来选择竿的长度,所以在采购之前最好能了解最常去的钓场状况。如果您是个绝对的初学者,笔者建议使用2号5.4米矶竿。
挑选钓竿时,除了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外,最主要的判断依据有两点:竿的质量和重心。原则上,钓竿的质量越轻、重心越*后越好,这主要是从方便钓者操控的角度考虑的。不要被包装盒上的数字迷惑,多数情况下这些数据代表的是制造钓竿所用碳的净重量,等装上过线环、尾塞等小零件(可不包括最重的绕线轮)后,多出个三、五十克是再正常不过了。别小看这三、五十克,在垂钓中它也会给钓者带来相当大的负担。判断钓竿重心的方法很简单:将竿完全拉开,平放在一个手指上,前后移动找平衡点。标准的钓竿重心应在第4节的后半部。平衡点越靠近竿梢就说明竿的重心越靠前——这种竿就越不能买。反之,平衡点越靠近手节就说明竿的灵敏度越高。如果钓竿的重心正好在竿的尾塞上——对不起,您费了很大的事吧,不是让您把钓竿竖起来,而是平放在指尖上。
不过每个钓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不能对一支竿的好坏妄下定论,这也是为什么市面
上多种型号钓竿并存的原因之一。好像很多人在挑选钓竿时都对竿梢十分在意,其实竿梢的粗细对钓竿拉力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就竿体来说,受力最大的是竿中部,竿梢起到的只是传递力量的作用。一般说来,竿头直径在1毫米以下的多为实心,反之则多为空心。二者各有优劣:实心竿头适合在有风浪或远投时使用;空心竿头的灵敏度较高,但易折断。究竟如何取舍,还需钓者自己斟酌。越细的梢其感知小动作的能力越强
再解释一个名词:ZOOM竿。ZOOM是拉伸或缩放的意思,有人直接音译叫它“祖母竿”,是专门为像我这样的懒人设计的(虽然生产厂家肯定不同意)。有些海域的潮水落差会达到4米甚至更多,一名钓手仅凭一两根竿子很难搞定。于是,大约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一些厂家研究出一种可以伸长的钓竿来对付这种钓场,这种产品就是上面说的“祖母竿”。不过还是把话说回来,虽然“祖母竿”能够伸长和缩短,但总得有个限度,它提供的变化长度为半米多一点。在使用“祖母竿”时需要注意两点:将竿拉出后(ZOOMOUT状态),抛投时一定要小心,切忌用力;中鱼后如果需要将竿拉出,一定要让竿头和浮球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假如抽出的ZOOM位(抽出的竿节长度)为0.6米,那竿头到浮球的距离至少也要有0.8米,否则竿头极容易断裂。
钓竿的保养问题就不细说了,无非是使用后要及时擦洗、修补。只有一点提醒您注意:不宜把钓竿长时间放在高温或温差较大的地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后备箱),热胀冷缩会造成竿体及镀漆发生化学反应,缩短钓竿寿命。
接下来该说绕线轮了吧?实不相瞒,不要说读者老爷您,就是在下对此也是十分头疼,单单一系列的英文代号就能把人折磨得痛不欲生,可为了方便购买和顺便显示一下在下的权威,这些七扭八扭的英文还真是不得不用。所以还是请您擦上一点清凉油,继续读下去吧。
上期咱们提到过一些绕线轮的知识,绕线轮主要分三种:可调节阻力轮(DRAG)、手控轮(LB)、LBD轮(LB+DRAR),其中可调节阻力轮又分为重型DRAG和轻型DRAG,上次也说过目前的LBD轮市场占有率不是很高,它自身也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略去不表。单说DRAG轮和LB轮。
根据出线调节器位置的不同,DRAG轮有前、后之分。其中调节器在后面的为早期设计,在制动力上很难有精确的调校,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加上长相比较丑陋,多不为大众消费者接受。大多数的绕线轮设计生产厂家都把注意力放在调节器在前的轮上,因此在它的身上经常会有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出现。无论出线调节器的位置在前还是在后,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原理:当绕线轮受到超过设定的拉力时,就开始自动放线。这种设计对付那些游泳速度快且中钩后只会转头就跑的家伙非常合适,但遇到那些一有风吹草动就往礁石里钻的,麻烦可就大了。原因在于这种绕线轮的反应速度比较慢,往往要等到鱼加速后才能有所察觉,此时再做行动,恐怕多数情况下已错过时机了。于是就有了LB轮。
现在看来,LB轮似乎是专为矶钓设计的。遇到上面提到的情况,只要将LB轮锁死,再将放线装置由ON改为OFF,绕线轮即由单向放线变为可逆转出线的状态,钓手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针对办法。虽然使用LB轮需要一定的技巧,但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这种轮还是首选。
无论是DRAG轮还是LB轮,至今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钓手必须要分出最有力的一只手去掌控绕线轮,只能用剩下的另一只手持竿。一旦遇到大物,恐怕一个不留神就被它钻个空子逃命去了。因此,许多业者一直在研制开发只用一两根手指就可控制的绕线轮。这里也提醒广大读者,如果您已达到专业技师的水准,不妨下大力气研究一下这套设备,如果万一撞了大运,居然被您发明了,那我保证接下来您的收入会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这里提醒您一点:千万不要随便拆卸绕线轮。在下小时候就酷爱研究家用电器,光毁在我手里的收音机就有4台。绕线轮可比收音机精密得多,如果阁下在机械方面的造诣和我差不多,还是奉劝您省点银子,少打绕线轮的主意。不要等拆了再装的时候,才发现怎么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