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主导产业演变及产业政策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06.50 KB
- 文档页数:20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通过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与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两个角度的论述,回顾了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得出了产业政策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的结论,说明产业政策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增长阶段,但产业政策却存在不少缺陷,不能与时俱进。
应当借鉴日本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富有本国特色的产业政策,对症下药推动经济发展。
标签:产业政策;市场失败;技术立国;规模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内一篇废墟,满目疮痍,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然而仅仅经历20余年的发展,日本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为了振兴经济,在不同时段分别采取了侧重点不同的产业政策。
虽然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爆发让日本的经济走向了低谷,当时的产业政策也遭到了抨击。
但笔者认为,产业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错误在于政府没能将其灵活运用。
所以,具有特色的产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因以及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得出有益启示。
一、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因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的中心课题,是针对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采取的对策”。
意思是在具备一定条件之下,价格机制或者市场是可以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的。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力量也是有限的,资源配置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市场失败”。
西方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虽然市场可以使微观经济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但是在宏观优化配置上难免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在全局上让资源有效分配,产业政策应运而生,其作用就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正因为如此,产业政策成为了日本政府战后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日本产业政策基本内容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对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使日本企业在世界竞争中更有优势而实行的产业结构政策;其二,对每个产业内部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它们即可以合作互补、又可以保持竞争的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摘要】日本产业政策在战后重建时期起步,通过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实现了经济转型和政策调整。
其成功经验包括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及促进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开放。
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如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加强产业政策的整体规划和执行力。
日本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体现在长期投入和政策稳定性,同时灵活性与适应性也使其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进一步探讨发展路径与方向,可帮助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启示、战后重建、工业基础、技术创新、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可持续性、灵活性、适应性、发展路径、方向、国家借鉴1. 引言1.1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日本作为东亚国家,其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发展历程备受世人瞩目。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日本成功实现了从战后重建时期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转变,其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本文将从日本战后重建时期的产业政策、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与技术创新、日本经济转型与产业政策调整、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与借鉴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探讨日本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灵活性与适应性,以及其发展路径与方向。
通过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经济的成功之道,同时为其他国家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正文2.1 日本战后重建时期的产业政策在战后重建时期,日本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工业发展。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包括对工业基础的重建和扶持,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日本政府在战后重建时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基础的政策。
在战争期间,日本的许多工厂和设施都被摧毁,导致了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工业基础的重建和修复。
政府通过补贴和减税等方式,鼓励企业恢复生产,并提高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示一、日本主导产业的变迁(一)第一主导产业早在1955年,在经济迅速增长之初,由于经济规模的扩人,电力不足的问题就发生了。
山于建立水力发电站需要很K时间,当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水力发电为主水主火从的方式来应付电力不足,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当时的短期需要。
而建立火力发电则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在加上当时的原油价格比较便宜,所以开始转向以火力发电为中心的电力能源结构。
采取火主水从方式必要性迫在眉睫。
结果,大容量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带动了日本仪表工业和自动化机械工业的发展。
(二)第二主导产业火力发电站的大型化,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扩大了新建设投资,而且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成本的降低,也开拓了新的市场,吸引了新的建设投资,同时也引起了对运输工具即船舶的需要。
这样,造船产业的发展,对钢铁产品大量的需要,因此,必须建设大型钢厂,生产现代化的钢铁设备。
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联系着对运输这些钢铁原料的造船的需要。
从而又给运输业的成长可发展以很大的空间。
这样,被称为第二主导主导产业的石油的加工、钢铁、造船等部门的成长和发展也螺旋式的成长与扩张起来。
(三)第三主导产业。
1970年以后,随着日本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欲望也发生了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最强烈的欲望是购轿车和电器。
作为第三主导产业的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在日本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主导力量,活跃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日本主导产业政策分析(一)日本主导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在充分调动企业竞争活力的基础上坚持官民协调,活力活用,为保证主导产业的发展有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
在6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政府为扶植主导产业部门的企业发展,以保护关税,有利于本国产品的物品税,以外汇集中管理和配额限制进口,外贸外汇管理制度等措施,限制欧美已经实现大批生产的产品打入日本市场和日本同类产品进行竞争。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一、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重工业为主的“花旗纲领”时期,到以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再到以向全球化、服务业、环保为重点的“导航化”时期。
此过程中,政府在组织和监管经济活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逐步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花旗纲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国家投资和财政补贴来推动工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础设施。
此举提高了日本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很多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约束,使得日本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国家财政,使得战后日本的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政府也逐渐改变了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日本政府逐步将减轻企业负担、调整工资和税收政策等诸多手段用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举使得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日本经济也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弹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对进一步发展的压力的增加,日本政府又进一步调整了其产业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举包括了调整劳动力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进绿色环保、扩大国际市场等方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创造了更加丰富和顶尖的发展机会。
二、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从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中,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监管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监管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国家经济活力,还要确保各个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政府应该优化结构,并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业政策中,逐步调整了其重点,注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这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开发新型产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以应对传统产业的一些问题。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指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通过对日本战后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经济起飞和产业转型的过程。
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和崩溃状态。
然而,日本政府并没有放弃复苏和发展经济的决心。
他们开始制定一系列积极的产业政策,力图重建经济,并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的战后产业政策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如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国际贸易等。
首先,日本政府在重工业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通过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政策不仅鼓励了企业投资和创新,还吸引了大量外国工业巨头的投资。
其次,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他们兴建了一系列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以促进货物和人员流动。
这不仅使得日本的生产和物流效率大幅提升,也为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另外,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他们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并给予农业补贴和贷款支持。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日本政府还注重扩大国际贸易,并与世界各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和合作协议。
他们通过降低关税、开放市场等方式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并积极推动日本产品的出口。
这使得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通过对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政策措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从一个战争破败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高技术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也有人对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提出了一些质疑。
有观点认为,日本政府过于依赖政策干预,导致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此外,一些政策也可能加剧了社会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对日本战后四十年钢铁产业政策的分析[来自:重点推荐 2008-10-21 12:39:42] [共点击680次]二战以后,日本面临在战争废墟上恢复经济,在资金短缺、资源贫乏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工业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一系列挑战。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控制宏观经济并对市场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产业政策能够帮助政府实现干预经济运行、减少经济波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等目标。
探寻日本制订产业政策的相关环境及其他经济特点,以及日本钢铁工业在产业政策调整中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日本钢铁工业成功之所在。
一、产业政策的基本定义所谓产业政策,主要是指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由政府推行的指导或干预产业运行的各类政策总称。
日本产业政策通常分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以优化本国各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和贸易结构为目标,以发展重点产业为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产业政策。
它以各产业间的资源分配为对象,调整产业比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产业组织政策是以促进某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的竞争为宗旨,调整各类企业之间关系的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使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对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调整,来形成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以促进企业间正常有序的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及行业暴利的发生。
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一是制定经济计划,体现战略意图,引导企业活动;二是通过财政政策,实行高储蓄、高积累、高投资的方针,以加速生产的发展。
日本政府在加强对国家经济生活干预的过程中,除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外,着重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供给管理。
日本产业政策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其目的都在于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只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侧重于需求方面的管理,日本的产业政策多侧重于供给方面的管理,并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促进型”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摘要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取得很大的成功,文章通过对战后日本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当前我国的产业政策的定位。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增长1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历史1.1 战后产业复兴时期(1945~1960)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原有工业固定资产破坏严重;原材料及粮食进口的渠道被切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高;再生产秩序混乱。
因此,当时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秩序。
这一阶段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很弹性的,能够迅速及时地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第一阶段,制定实施了“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确定了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
目的在于高度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迅速重新启动工业化,拉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以“道奇”和“经济安定九原则”的提出为标志,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关于走国内资源开发道路还是走贸易立国道路的争论,并最终确定了走贸易立国道路。
另外,日本这一阶段着重实施了产业合理化政策,制定了《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合理化政策纲要》(1950年8月)、《关于我国产业合理化的方针政策》(1951年2月)、《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2年3月),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
产业合理化政策实施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合理化卡特尔等等。
第三阶段,随着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的确立(日本于1955年加入GATT),为了民族的利益,日本采取了贸易保护战略。
实现产业振兴。
一方面,日本在外汇短缺的时代对进口的物资和技术均采取了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了外汇在急需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日本对进口实施高进口关税和配额,直到1960年日本60%的产品都实行进口配额。
而重要的是日本的非关税壁垒如家电行业的垄断垂直分销体制等,使得国外产品很难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都使日本产业在发展中避免了国际市场强大的冲击。
日 本 研 究二○○四年第一期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 潘素昆 日本的重点产业政策在日本战后经济的起飞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重点产业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一、战后初期日本实施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战后初期,为恢复经济日本重点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快于其它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而缓解了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紧张状态,为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为重新启动工业化进程,日本政府推行倾斜式的生产方式。
所谓倾斜式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再生产链的纵向接续关系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
日本在这一阶段,确定了以钢铁和煤炭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
战后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把扶植本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振兴出口作为推行产业政策的出发点。
“贸易立国”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鉴于资源贫乏,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制成品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出口导向战略。
但就战后的生产水平,还不具备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条件。
因此,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先是推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日本政府确定了本国比较发达的轻纺工业为出口主导产业,把尚待进一步发展的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重化学工业,置于国家的积极干预下,加以扶值保护。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主要运用税制、财政投资等措施支持倾斜式生产方式,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
重点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有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物资配给制、价格控制及价格补贴、政府的复兴金融公库贷款等。
由于当时重化学工业程度很低,为实现替代,振兴出口,日本一方面对幼稚产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刺激其发展;另一方面对这些产业的进口产品和外国直接投资进行限制,设置关税壁垒,通过外汇配额和进口限额,保证重点发展的产业能够优先获得稀缺的外汇资源,以进口的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中统筹规划并及时调整的产业分布政策功不可没。
前后五次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使日本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而最新的产业集群政策又与新制造业战略相辅相成,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波及效应和企业合作效应。
1.经济复兴期一一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的经济复兴是从地方圈开始的,先是农村因农地改革而有较大发展;而对煤炭的倾斜生产使北海道、九州等煤炭基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东北、中部山区、南九州等地山区发展水力发电和电化学工业。
受朝鲜战争特需的刺激,原有工业地带的工厂设备得到修复和改造,地带内道路、港口等产业关联设施也得到扩充和改善。
2.高速增长前阶段一一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在高速增长时期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得到了空前发展。
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
随着上述基础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其周边的临海地带扩散。
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一直到北九州,长达1000km,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等工业地区及其毗邻区。
此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区位便向内陆扩展,使该地带在日本工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即使如此,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仍不失为日本工业最聚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高速增长期后阶段一一第一国土轴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汽车、电气机械等机械工业迅速成长,在首都圈、名古屋圈和关西圈的内陆地区相继出现大企业的工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中小企业的集聚。
这一时期,企业活动领域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为多部门、多区位型的现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