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泥石流_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1.02 KB
- 文档页数:7
云县马家沟泥石流特征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应用云县马家沟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地处高原山岭地带的小山谷。
因为地形险峻,加之居民地区数目较多,土地资源利用不当,以及长期的自然环境影响等因素,导致该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云县马家沟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和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在陡峭山体上因暴雨或积雪融化等诱发条件下的地表积聚物质在自重和水力作用下,以流态形式滑移或流动的一种自然灾害。
云县马家沟的泥石流具有以下特征:1.频繁发生:由于地处高原山区,降水较多,泥石流频繁发生,给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巨大威力:泥石流带来的破坏力巨大,不仅损毁建筑物和农田,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3.化学污染:泥石流中可能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等,对周围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质因素:地处地震带的四川省,地质构造不稳定,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加上马家沟地处于岩溶地貌区,地层岩溶状况不稳定,易发生泥石流。
2.气候因素:四川省高原气候多变,降雨量大,地处高山地区,易积聚较大的雪量,融雪后易产生泥石流。
3.人为因素:马家沟地区居民开垦山地种植作物,大量的土地被破坏,使得山坡失去了植被保护,降雨后易产生泥石流。
三、治理措施的应用1.保护植被:保护植被可减轻泥石流的危害,减缓山坡的流失速度。
政府和居民应加大植被保护工作力度,加强植被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2.疏浚河道:在马家沟地区开挖排水沟,合理设置泄洪闸门,构筑拦砂坝等,可有效地疏导泥石流,减轻泥石流对居民和农田的威胁。
3.加强监测预警:通过科学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降雨情况和山体变化,为泥石流预警和救援提供重要数据,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改善生活环境:通过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搬迁易发灾害点的居民等方式,减少泥石流对人们的威胁。
5.强化综合整治: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泥石流治理工作,将综合整治与灾害防治相结合,形成全局工作格局。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10/18(5)-0596-13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许 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摘 要 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在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本次泥石流灾害表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震前和震后的泥石流在发育分布规律、启动条件、暴发规模、活动形式及其成灾方式和危害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
通过对8·13清平乡泥石流、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以及龙池泥石流的基本分析,表明8·13泥石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破坏性、灾害链效应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物源主要来自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堆积物、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拉槽”侵蚀等显著特征。
震区异常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局地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
针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暴发的新特点,应进一步加强对震区泥石流的防治,尤其是针对具有重大泥石流隐患的沟谷,一方面应提高设防标准,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另一方面更应引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注重“防”“治”结合;“软”“硬”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理”与“管理”结合,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地质灾害。
关键词 8·13泥石流灾害 成因机理 群发性 灾害链效应 汶川地震区中图分类号:P642.2;T U43 文献标识码:AT H E13A U G U S T2010C A T A S T R O P H I C D E B R I SF L O WSI N S I C H U A N P R O-V I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G E N E T I CME C H A N I S M 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X UQ i a n g(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G e o h a z a r d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G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C h e n g d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C h e n g d u 610059) A b s t r a c t F r o m12t o14o f A u g u s t2010,h e a v y r a i n e v e n r a i n s t o r m s d r o p p e d i n p a r t a r e a o f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a n d c a t a s t r o p h i c d e b r i s f l o w s w e r e i n d u c e di n Q i n g p i n g t o w no f M i a n z h u c i t y,Y i n g x i ut o w no f W e n c h u a nc o u n t y a n d L o n g c h i t o w n o f D u j i a n g y a nc i t y.T h e s e t o w n s a r e b e l o n g e dt o t h e w o r s t-h i t a r e a s o f t h e5·12W e n c h u a nE a r t h-q u a k e.T h e d i s a s t e r s w e r e r e f e r r e d b y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a s t h e13A u g u s t2010c a t a s t r o p h i c d e b r i s f l o w s i n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T h e d e b r i s f l o wd i s a s t e r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t h a t t h e d e b r i s f l o w s i n s e i s m i c z o n e o r i nn o n e-s e i s m i c z o n e,p r e-e a r t h q u a k e o r p o s t-e a r t h q u a k e h a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o r m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s c a l e s,m o v i n g s t y l e s a s w e l l a s o t h e r d i s a s t e r m o d e s a n d h a r m f u l n e s s.I n t h i s p a p e r,f i r s t l y,a 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s g i v e n t o t h e8·13Q i n g-p i n g,H o n g c h u n g o u o f Y i n g x i u a n d L o n g c h i d e b r i s f l o w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f o r m a t i o n r e a s o n s o f t h e8·13c a t a-s t r o p h i c d e b r i s f l o w s,i n 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g i o n,a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d a n d s e v e r a l r e v e l a t i o n s a n d s u g-g e s t i o n s t o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t h e d e b r i s f l o w s i n t h e d i s a s t e r a r e a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收稿日期:2010-09-1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9-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强震作用下斜坡失稳破坏机理与分布规律”(2008C B425801)、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 R T081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自主研究课题“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作者简介:许强,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 m a i l:x u q i a n g68@126.c o m8·13d e b r i s f l o w s n o t o n l y h a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g r o u p p r o p e r t i e s,s u d d e n o c c u r r i n g f e a t u r e s,d e s t r u c t i v e n e s s a n d h a z a r d c h a i n e f f e c t,b u t a l s o h a d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z o n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l o n g t h e s e i s m i c f a u l t s.T h e m a-t e r i a l s m a i n l y c a m e f r o m r o c ks l i d e d e p o s i t s w h i c h t r i g g e r e db y t h e 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D o w n-c u t t i n g w a s t h e m a i n l y m o v i n g m o d e.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 a b u n d a n t l o o s e s o l i d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l o c a l s h o r t-t i m e h e a v y r a i n f a l l b y t h e e x t r e m e c l i m a t e i n t h ee a r t h q u a k e r e g i o nw e r e t h eb a s i c r e a s o n s o f t h e d e b r i s f l o wo c c u r r e n c e.W i t hr e g a r d t o t h e s e n e w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d e b r i s f l o wi n 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g i o n,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m e a s u r e s t o t h e d e b r i s f l o w s s h o u l d b e s t r e n g t h e n e d,e s p e c i a l l y t h o s e v a l l e y s o f g r e a t d e b r i s f l o wh i d d e n t r o u b l e.O nt h e o n e h a n d,t h e s t a n d a r do f t h e g a r r i s o n s h o u l d b e i m p r o v e d a n d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a s w e l l a s s p e c i a l t y m o n i t o r s h o u l d b e i n t e n s i f i e d.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r i s k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c o n t r o l i d e a l s h o u l d b e b r o u g h t i n.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a d m i n i s-t r a t i o n,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s o f t a n dh a r dm e a s u r e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m e a s u r e s a n dn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m e a s u r e s,a n d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a r e s u p p o s e d t o b e f o c u s e d o n.Wh a t e l s e,m o b i l i-z i n g t h e w h o l e s o c i e t y t o p r e v e n t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a l l t o g e t h e r.K e y w o r d s T h e c a t a s t r o p h i c d e b r i s f l o w,G e n e t i c m e c h a n i s m,H a z a r d c h a i n e f f e c t,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G e o l o g-i c a l 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1 引 言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
七盘沟泥石流灾害的深入剖析七盘沟泥石流灾害发生于2018年6月24日,地点在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
这次灾害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让人震惊。
根据我的调查,这次泥石流灾害由强降雨引发,导致了8人死亡,48人失踪,110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亿元人民币。
通过对灾害现场的实地考察,我发现七盘沟地形陡峭,土壤松散,且在灾害发生前,该地区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强降雨,土壤含水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这些都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然而,更深入的分析显示,这次灾害的产生并非偶然。
根据我调取的气象数据,七盘沟灾害发生前的降雨量远远超出了往年同期的平均值。
而且,由于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地表土壤失去了保护层,这也加大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我在调查中还发现,尽管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善后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在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灾害发生前,虽然当地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警,但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很多村民并没有及时得到预警信息。
我的调查还发现,由于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当地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
这也是导致灾害损失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这次七盘沟泥石流灾害的深入剖析,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虽然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提高我们的救援和应急响应能力,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次灾害的剖析工作让我收获颇丰,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年6月24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的七盘沟,一场由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席卷了整个地区。
这场灾害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让我深感震撼。
根据我的调查,这次泥石流灾害导致了8人死亡,48人失踪,110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亿元人民币。
2013年夏季四川暴雨泥石流分析摘要:据2013年7月11日东方早报报道,四川暴雨致滑坡、泥石流频发,全省64县受灾,死亡9人失踪62人。
强降雨袭击四川盆地西部大部分地区,部分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并造成严重损失,出现桥梁垮塌、道路中断以及人员伤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3.7亿元。
关键字:四川强降雨泥石流一引言受2013年夏季受强降雨影响,地震灾区汶川县境内多处发生泥石流,冲入河道形成壅塞体。
其中,绵虒镇境内出现3处壅塞体,分别位于大溪沟(壅塞体体积约2万立方米,壅水约20万立方米,未阻断岷江)、羌峰村(壅塞体长约600米,宽约90米,体积约2万立方米,未阻断岷江,影响人口约700人)、华溪沟(泥石流顺河道布置);映秀镇牛眠沟发生泥石流,堵塞岷江河道约三分之二,岷江改道,影响张家平村约200人;漩口工业园区发生泥石流。
连接都江堰到汶川的都汶高速,由于泥石流和山体塌方中断,造成数千人被困桃关隧道内。
德阳什邡市金河磷矿一栋三层楼房受灾,5人失踪,当时矿区有36人被困。
为进一步查明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我经过查阅各书籍网站,分析总结四川泥石流的特征、成灾原因以及泥石流防治。
二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滑坡泥石流是一种危险而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能对因其受到破坏的社区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土壤特性、气侯变化、人类活动等。
首先,地质因素是重要的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地下的结构性缺陷经常导致山体崩塌,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其次,地形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地势陡峭,尤其是坡度大于30°的地形,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从而引发泥石流。
此外,土壤特性也会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某些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水的冲刷,从而导致滑坡。
此外,气侯变化对滑坡泥石流的成因也有影响。
由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温暖潮湿的环境会加剧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从而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
其中包括开采地质矿产、采砂、开荒、砍伐森林、建设小型水库等人为活动,这些行为会破坏地貌,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为了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评估,改善地质研究,建立灾害预报系统,增强人民的灾害意识,降低损失。
其次,应定期检查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区,并加强现场勘查,以及树立恰当的防护措施。
此外,政府应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福利,以减少他们不得不从事危险的活动,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各有不同,离不开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土壤特性、气侯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有效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风险评估,定期检查潜在危险区,改善社会福利等,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近年来,四川盆地经常发生局地暴雨,其中包括严重的洪灾和山洪泥石流事件,造成
严重的损失。
该区域的暴雨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通常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在某些特
定天气条件下,尤其是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暴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该地区暴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其地理环境所致。
四川盆地地势平坦,地形低洼,山区
与平原相接触,河流总体呈现网状结构。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热湿气流在盆地内汇聚,
湿度逐渐递增,以致局地暴雨的可能性不断增加。
近年来,四川盆地暴雨灾害的发生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据研究表明,全球气
候变暖所带来的极端降雨事件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降雨事件不
仅更加强烈,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在气象学方面,四川盆地的暴雨灾害发生与降水系统、环流动力、大气稳定度等诸多
因素相关。
暴雨与降水系统的关系密切,降水系统刚过境时,大量降雨将会造成洪涝灾害;而若降水系统逗留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较为严重的破坏性灾害。
大气环
流动力对暴雨灾害的影响在于它们可以调控暴雨的密度和降水量。
若环流动力过强,则会
导致过多的降雨,引发洪灾和山洪泥石流;若环流动力过弱,降雨量则会减少,甚至无法
满足农业生产、供水等需要。
总之,四川盆地的暴雨灾害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降水系统、环流动力等诸多因素
密切相关。
为减少暴雨灾害的损失,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更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川丹巴滑坡(2005)(土石混合体型滑坡,在三峡库区分布比较广泛)1.滑坡地质条件1.1气象水文条件滑坡区位于大渡河右岸,属北亚热带干旱河谷气候,降水集中于6-10月,约占全年的94%。
1.2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滑坡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大渡河高山峡谷区,区内地形陡峭,高差极大,谷坡多在40度以上。
滑坡后缘为高陡斜坡,有四级缓坡平台。
滑坡位于二级平台前沿,地形平坦,坡度在10-20度。
滑坡区地层单一,仅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地层和古生界志留系变质岩。
1.3地质构造滑坡区岩层受挤压比较强烈,新构造运动以抬升为主,加之大渡河的下切从而形成高差大、坡度陡的高边坡。
2.滑坡特征2.1滑坡形态特征滑坡体平面上呈圈椅状,前后缘高差219m,大致分为三个主滑区(Ⅰ)、左后侧牵引区(Ⅱ)和右后侧牵引区(Ⅲ)区域。
主滑区(Ⅰ)最先破坏,受主滑区(Ⅰ)的牵引,其左右两侧坡体产生拉裂缝并逐渐贯通,从而形成左后侧牵引区(Ⅱ)和右后侧牵引区(Ⅲ)区。
1)主滑区(Ⅰ)又分为Ⅰ-1和Ⅰ-2两个亚区。
Ⅰ-1区前缘宽度约200m,后缘宽度约150m,纵长270m,平面形态呈不规则长方形,平均滑体厚度30m,体积约150万立方米,主滑方向353度(指向河谷方向)。
Ⅰ-1区拉裂缝的扩展,使得Ⅰ-2区处于临空状态,形成次级滑体。
2)左后侧牵引区(Ⅱ)呈半圆弧状,常有掉块和垮塌发生。
3)右后侧牵引区(Ⅲ)变形相对Ⅰ和Ⅱ区小。
2.2滑体、滑带和滑床特征滑体主要为块石土。
从垂向看,坡体物质为块碎石夹杂少量粘质砂土;从平面看,古滑坡中前部一般为20-35m,后部厚度为30-45m;从横向来看,中间厚两边薄。
滑坡并非沿基覆界面滑动,而是从松散物质内部剪出,滑体厚度一般为28-29m。
2.3滑体演化进程丹巴滑坡是基于古滑坡发育而形成的。
古滑坡是由于大渡河长期的下切形成高陡临空面,斜坡在自身重力、降雨和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一段时间以来,古滑坡比较稳定。
1
1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规律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触发条件】:绵雨、暴雨,融雪、江河溃决等水流持续作用,使基本条件中的某一条件超过稳定强度。
2.【物质条件】:松散碎屑物质、水分的储量和来源充足。
3.【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成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地形单元,也是中国著名的盆地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四川盆地经常发生暴雨天气,给当地的人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四川盆地的暴雨过程,本文将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形因素:四川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盆地分布密集,地势起伏较大。
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起伏使得四川盆地地形高差大,气流受地形影响,容易形成暴雨天气。
二、气候因素:四川盆地河谷地带和山地地区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盆地内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较大,且盆地内的山地和平原环境差异较大,气候条件不同。
这种气候差异导致了暴雨天气的形成。
三、对流作用:四川盆地地处我国东部地区暖湿气流的南方,又受张掖平原和青藏高原气流的影响。
盆地地区大量的热能与水汽向上凝结并释放出巨大的对流潜能,从而形成了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
一、人民生活的影响:由于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的频繁发生,经常会引发洪涝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给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二、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影响:暴雨带来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给当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道路的被毁、桥梁的垮塌,给当地的发展和交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农业生产的影响: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受损,作物减产等问题,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一、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发现暴雨天气的趋势,及时通知公众,做好应对准备。
二、强化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强抢险救灾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云县马家沟泥石流特征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应用云县马家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多发泥石流灾害的地区。
长期以来,马家沟地区经常发生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对于马家沟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云县马家沟泥石流的特征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的应用。
一、泥石流特征成因分析1.地理环境马家沟地处高原山地区,地势陡峭,地形复杂。
在雨季来临时,大量的降雨水流经过山体,产生了在该地区内泥石流现象。
2.地质构造马家沟地区属于构造活跃的地震带,地质构造不稳定,常年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3.人为因素过度的砍伐植被、农田的不合理开垦以及开采矿藏等行为,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可能性。
二、治理措施应用1.植被恢复针对马家沟地区植被遭到砍伐和破坏的情况,应该优先进行植被的恢复工作。
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植被保护,加强山地水土保持,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预警和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3.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马家沟地区应根据地质地貌特征和植被覆盖情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
4.强化科普宣传和救灾能力培训加强对当地群众泥石流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于泥石流风险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马家沟地区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分析是多方面的,对治理措施的应用也应考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特点,科学合理地应用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能够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泥石流灾害对马家沟地区造成的损失,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在夏季,四川盆地经常会受到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本文将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一、暴雨过程概述四川盆地地形复杂,由多条山脉和河流组成,气候多样,其中以西南部气候湿润为主。
夏季暴雨频繁,往往导致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
暴雨过程往往持续时间较长,雨量较大,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
二、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1.地形因素:四川盆地地处高原与丘陵地带的过渡地带,山地起伏,河流纵横交错。
地形复杂,易造成暴雨的局部性,同时也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2.季风影响:夏季季风的影响使得四川盆地处于暖湿气流的带动下,容易形成对流性暴雨,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3.热力条件:盆地地处低纬度,夏季气温高,大气环流活跃,也是暴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暴雨过程影响分析暴雨过程对当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洪涝灾害:暴雨过程往往导致山洪和河流泛滥,造成洪涝灾害。
农田、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经常被洪水冲毁,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和生产上的重大困难。
2.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暴雨过程会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当地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3.城市内涝:城市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暴雨过程会导致城市内涝,造成交通中断、房屋倒塌等问题。
四、暴雨过程应对措施1.强化防范意识:政府、居民等各方需提高暴雨过程的重视,加强防范意识和能力建设,积极应对暴雨过程带来的灾害。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防洪工程和排水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排水能力,减少因暴雨过程而造成的洪涝灾害。
3.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地势条件,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4.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恢复和保护山区自然植被,减少暴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川凉山泥石流四川凉山泥石流是一场令人揪心的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泥石流的原因、影响以及人们采取的应对措施。
四川凉山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州之一,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其经常面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凉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亚热带之间,拥有复杂的地貌结构和多样的气候特征。
长期以来,降雨量的不均匀分布、陡峭的山地地形以及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增加了该地区发生泥石流的概率。
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一种地质灾害,其形成原因可以追溯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凉山泥石流发生时,大量的降雨会导致山坡上的土壤松动,形成泥土和岩石的混合物。
随着降雨的增加,泥石流开始沿着山坡下滑,形成一个巨大的滚动的泥石流体。
这种泥石流体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可以摧毁房屋、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凉山泥石流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泥石流的突然来袭往往无法预测和防范,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中断。
农田和农作物的被毁以及生活设施的受损导致农民失去了生计和生活基础。
灾后重建和恢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负担。
为了应对凉山泥石流带来的威胁,各级政府和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成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
通过监测地质变化和降雨量,及时预警可以使当地居民有时间撤离危险区域。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措施也是减轻泥石流影响的重要手段。
例如修建护坡、加固房屋以及改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此外,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培养应急技能也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
在面对凉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我们必须牢记自然的力量以及我们与之相处的脆弱性。
虽然无法完全防止泥石流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防灾措施减轻其影响,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是改善凉山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
通过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这种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七盘沟泥石流背后的地理因素七盘沟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典型的山区地貌。
这里的地形陡峭,山高谷深,坡度大,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沟谷内地质结构复杂,岩石破碎,易于发生地质灾害。
地形坡度是七盘沟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由于山体坡度大,地表水容易转化为地表径流,形成了强烈的侵蚀作用。
这使得沟谷内的土壤和岩石逐渐松散,易于被水流冲刷。
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如强降雨,沟谷内的松散物质便会被迅速带走,形成泥石流。
地质结构对七盘沟泥石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沟谷内地质复杂,岩石破碎,这使得沟谷的抗侵蚀能力降低。
在强降雨的作用下,破碎的岩石和松散的土壤很容易被水流冲刷,从而引发泥石流。
气候因素也是七盘沟泥石流频发的原因之一。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
尤其在夏季,暴雨频繁,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强烈的降雨使得沟谷内的水位迅速上升,水动力增大,从而带动了泥石流的形成。
人类活动也对七盘沟泥石流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剧,导致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植被破坏,沟谷内的松散物质增多。
这些改变使得沟谷的侵蚀能力增强,一旦遇到强降雨,更容易发生泥石流。
七盘沟泥石流背后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坡度、地质结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七盘沟泥石流的频发。
为了减少泥石流带来的危害,我们应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沟谷的抗侵蚀能力,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七盘沟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典型的山区地貌。
这里的地形陡峭,山高谷深,坡度大,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沟谷内地质结构复杂,岩石破碎,易于发生地质灾害。
让我谈谈地形坡度对七盘沟泥石流的影响。
由于山体坡度大,地表水容易转化为地表径流,形成了强烈的侵蚀作用。
这使得沟谷内的土壤和岩石逐渐松散,易于被水流冲刷。
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如强降雨,沟谷内的松散物质便会被迅速带走,形成泥石流。
四川省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杨红娟;韦方强;马振峰;江玉红【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7(32)4【摘要】四川省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掌握其灾害分布规律是有效开展灾害防治的基础.为此,根据1990-2007年四川省619起泥石流灾害数据和152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结果显示四川省泥石流灾害空间覆盖范围广,泥石流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周围;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其年际分布和年内分布均与暴雨雨量显著相关,且具有夜发性特点;大部分灾害发生时所在县级行政单元气象站所测雨量未达到大雨水平,群发性泥石流发生的当日雨量大于非群发性泥石流.此外,提出了现有雨量站网布设密度不能满足泥石流预报需求的问题.%Sichu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regions in China where debris flow hazards are significantly serious.In this study,619 debris flow events which occurred during 1990-2007 in this region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s.It suggests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unties have been threatened by debris flows,with counties of high debris-flow incidence generally located along the Longrnenshan fault or Anninghe fault.In addition,torrential r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s,and most debris flows occurred between June and August,with the incidence during the nighttime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the daytime.Furthermore,precipitation data measured by 152 meteorologicalstations we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s that triggered these debris flows.It indicates that debris-flow triggering rainfalls are below 25 mm/ day in most eases,and rainfalls that triggered a group of debris flow events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ose which triggered a single debris flow event.Moreover,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present rain gauge network is too sparse for debris flow forecast.【总页数】6页(P102-107)【作者】杨红娟;韦方强;马振峰;江玉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气候中心,四川成都61007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P642.23【相关文献】1.抗击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清平做法"——关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科学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思考 [J], 邓子强;李后强2.城市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浅析--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 [J], 谢周辰茜;陶锐;郑晓龙3.近年来我国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J], 张楠;方志伟;韩笑;陈春利;祁小博4.城市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浅析—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 [J], 谢周辰茜;陶锐;郑晓龙;5.云南省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典型区域孕灾特点分析 [J], 孔艳;王保云;杨昆;魏保;郑璐;张祝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