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中的策略与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最新资料推荐------------------------------------------------------
口语交际中的策略与技巧
口语交际中的策略与技巧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单元教学分课教案单元说明与教学分析:
第一册第五单元内容为先秦历史散文。
其中《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三篇文章的内容都表现出了极其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对话策略。
本册书的教学任务除六个单元的课文教学内容之外,还包括书后的口语交际。
备课组经过探讨发现,如果能把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共同之处加以适当结合,既可以体现本单元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重点,同时也可以把这些文本当成很好的口语交际的示范材料。
尤其是考虑到目前中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现象,我们试图通过单元教学法在充分完成本单元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学生口语交际的策略与技巧的训练,从而充分体现单元教学法的特色与优势。
备课组经过讨论,决定把三个人的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不同层次,递进地进行教学。
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对本单元课文进行平行对比,从中总结对话技巧;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定为与课外拓展比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口语实践写作。
从课内,到课外,再到实践,三堂课三个层次,通过逐步递
1/ 9
进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我们所实践的单元教学,不只是文本层面上的单元教学,同时也试图在教学过程层面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元总体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揣摩人物语言并通过语言特点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对话策略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分课教案:
第五单元劝谏语言教学教案育才学校黄婷婷教学目标: 1.分析鉴赏《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三篇课文的劝谏艺术 2.通过比较分析三篇课文在劝谏策略、语言运用上的异同 3.体会在不同环境下的劝谏策略和语言技巧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三篇课文在劝谏策略、语言运用上的异同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提出问题:
在这三篇课文中,作为劝谏者的烛之武、邹忌和触龙,都是在重重困难中劝谏成功的。
但是,就具体情况而言,他们面前的困难又不尽相同。
那么,请同学思考,在他们面前分别都有哪些具体困难?(可以提示同学,从劝谏双方的地位、关系、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劝谏内容等角度来分析)明确答案:
烛之武:
---------------------------------------------------------------最新资料推荐------------------------------------------------------ 时间紧迫、敌强我弱、尖锐的敌我关系邹忌:
君臣关系带来诸多顾及、涉及的问题尖锐而隐蔽触龙:
赵太后位高权重、爱子心切、情绪激动而不讲理相同困难:在劝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二、明确困难后,请同学分组讨论,烛之武、邹忌和触龙分别运用了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些困难,在语言上又做了哪些修饰,最终成功劝谏的?每组同学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来讨论,最后讨论得出的结论要求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回答问题时与原文结合明确答案:
烛之武:
开门见山(时间短)、语气委婉、从对方利益出发(敌强我弱的敌我关系)邹忌:
语气委婉、言语迂回(君臣关系)、以小见大(问题尖锐而隐蔽)触龙:
言语迂回、语气委婉(情绪激动、位高权重)、由己及彼、触及核心(爱子心切)三、在同学讨论得出一定结果之后,老师带领同学比较分析在这三次劝谏中的异同和原因同:
语气委婉弱势的地位异:
烛之武邹忌、触龙:
前者开门见山;后者言语迂回(前者时间紧迫,后者有充分时间)烛之武、触龙邹忌:
前者换位思考,后者善用比喻(前者涉及切身利益,关系紧张;
3/ 9
后者问题隐蔽)四、课堂总结面对不同的现实情况要使用不同的劝谏策略,为了使劝谏更有效,在语言技巧上也有诸多讲究。
前人的成功事例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受益颇多。
触龙说赵太后(第二课时教案)育才学校吴昊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2、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话双方身份差异对于口语交际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话双方身份差异对于口语交际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分析本文《触龙说赵太后》 1、明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处境 2、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充分认识触龙高妙的语言艺术(1)第一回合:消除戒心,培养感情(2)第二回合:
将心比心,志同道合(3)第三回合: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题:
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爱孩子(只有送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才是对他最好的爱)(二)课外拓展《季氏将伐颛臾》 1、明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处境 2、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是通过怎样的对话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学生的(1)当头棒喝,不该讨伐(2)戳穿
---------------------------------------------------------------最新资料推荐------------------------------------------------------ 辩解,明确责任(3)分析道理,指明错误主题:
做人应该明辨是非,勇于坚持正义,承担责任(三)分析对比 1、触龙与孔子在对话方式上有哪些不同(1)态度:触龙委婉恭顺孔子直接严厉(2)方法:
触龙迂回劝谏,情理交融孔子单刀直入,步步紧逼 2、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1)主要原因:
对话双方身份关系不同(君臣、师生)(2)为什么:
臣子对君主不能太直接,太强硬。
要顾及君主的颜面和接受能力,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老师对于学生不能过于宽松、纵容,要及时指出错误,并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其分析认识错误。
(四)能力训练 1、案例分析:
举出刘璋迎刘备入蜀的事例,要求学生分析三人劝谏失败的原因 2、虚拟场景:
一位同学在抄作业,被老师发现了还要狡辩,请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五)课堂总结在日常口语交际当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
在决定该如何运用,以及运用怎样的语言技巧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对话双方的身份关系,从而来做最后的取舍。
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对话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才能使我们的对话
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