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
一、品德、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
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
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
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
什么是德育?
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
道德转化品德
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
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
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
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
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
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
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
一、品德的结构
(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1、道德认识
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
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
2、道德情感
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
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
3、道德意志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
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
4、道德行为(习惯)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
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标志
(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
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
二、品德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个性特征
2.必须以某种社会规范为基础
3.与行为密切联系
4.具有稳定性
三、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
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意和尊重。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