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副族)金属元素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根据教参安排,“铁及其化合物”需要三个课时。
其中铁的化合物安排两个课时。
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化铁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还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运用来自生产或生活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典型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钠和氯属于典型的主族元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思路。
而铁属于副族元素,学生既可以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把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元素观”的发展。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
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质,形成证据意识。
2.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 通过学习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 结合应用实例,将铁氧化物、氢氧化物性质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的知识内容可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
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等。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目标】1.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3.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4.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5.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重点、难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学过程】〖引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
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金属为什么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过渡〗钠具有哪些性质?〖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引言〗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并主要通过这个问题的科学探究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投影〗思考并填写活动表〖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评价与概括〗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媒体展示实例〗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可例举氧气、铁、盐酸或二氧化碳)观察物理性质预测化学性质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分析现象并解释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过渡〗通过同学们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应该首先把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第3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课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掌握金属单质(钠、镁、铝、铁)的化学性质。
(2)掌握钠、镁、铝、铁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过程和方法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活动能力和互相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金属单质(钠、镁、铝、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应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1)通过对金属钠、镁、铝、铁的学习,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推进新课板书:一、金属的通性1.金属的物理通性: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导电、导热。
但不同金属在密度、硬度、熔、沸点等方面差别较大,这也是金属单质的一大特点。
2.金属的化学通性:还原性,可表示为M-ne-M n+,金属的还原性主要表现在金属能与非金属、水、酸、某些盐发生反应。
金属的还原性有很大差别,其还原性强弱与金属原子的结构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金属原子的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越少,金属的还原性越强。
思考:初中我们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请说明其含义。
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可以判断金属失电子的难易;可以判断金属离子得到电子的能力……板书:二、知识点归纳1.钠的化合物(2)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比较(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例题剖析](例1)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时,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 ) A.烧碱 B.硫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过氧化钠 生:烧碱和小苏打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NaOH+NaHCO 3====Na 2CO 3+H 2O,硫酸氢钠电离出的氢离子可以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NaHSO 4+NaHCO 3====Na 2SO 4+CO 2↑+H 2O ;氢氧化钡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与氢氧化钡电离出的钡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Ba(OH)2+NaHCO 3====BaCO 3↓+NaOH+H 2O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和小苏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2Na 2O 2+4NaHCO 3====4Na 2CO 3+2H 2O+O 2↑。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一、概述1.位置:周期表左、中、下方2.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少于),故反应时易。
主族金属原子次外层电子是饱和的,过渡金属原子次外层电子一般是不饱和的。
3.分类:黑色金属( ) 重金属(d>4.5) 常见金属有色金属( ) 轻金属(d<4.5) 希有金属说明:ⅠA、ⅡA的金属原子半径较 ,原子排列紧密.多为金属;ⅢA~ⅦA的金属及过渡金属的原子半径较 ,多为金属。
二、金属键1.定义:晶体中与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
2.影响因素:金属晶体中,金属越,越,则金属键越强。
金属单质的熔沸点越,硬度越。
三、金属通性1.物性:熔点最高的是,最低的是;密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硬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导电性最强的是;导热性最强的是。
2.化性:(见表)四、金属的冶炼1.电解法:2.还原法:3.加热法:五、合金1.定义:2.特点:熔点,硬、强度,导电、导热性能,[知识训练]1.a 、b 、c 、d 、e 分别是Cu 、Ag 、Fe 、Al 、Mg 五种金属中的一种。
已知a 、c 均能与稀H2SO4反应放出气体;b 与d 的硝酸盐反应置换出单质d ;c 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c 、e 在冷浓硫酸中被钝化。
由此可判断a 、b 、c 、d 、e 依次为A 、Fe Cu Al Ag MgB 、Al Cu Mg Ag FeC 、Mg Cu Al Ag FeD 、Mg Ag Al Cu Fe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Fe2+、Fe3+、Ag+、Al3+、Ba2+、Ca2+、NH4+等离子(阴离子略),现进行如下实验(所加入的试剂都过量):沉淀B溶液A水稀242Br SO H −−−→− 沉淀D待测液−−→−HCl 稀 沉淀C −−−→−溶液NaOH 溶液B −−→−氨水溶液D 2CO →沉淀E溶液C沉淀A (不溶于硝酸)⑴肯定含有的离子 。
⑵待测液中是否有Ba2+、Ca2+ ,因为。
⑶待测液中是否含有Fe3+ ,怎样才能确定?。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理论背景分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教学应着重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还存在着有悖于新的教育思想的陈旧做法。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中重学生的知识记忆,轻学生的动手实践,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受到很大束缚,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二、教学分析(一)课前可结合初中相关知识和上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前测,同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向学生征集问题,鼓励学生质疑1.例如采用如下习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写出用赤铁矿在炼铁高炉中冶炼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反应中,氧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习题既可以考察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为本节课学习金属的化合物的知识做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质分类的方法、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的本质的角度去认识物质性质的能力。
2.还可以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兴趣取向进行全面了解(二)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列表比较法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对同一类化合物的性质,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结构清晰,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性质差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可列表为:Al2O3性质特殊,是两性氧化物。
同样,对于氢氧化物,可以先从NaOH、Mg(OH)2、Cu(OH)2的固体颜色、水溶性、与酸的反应等了解碱的一般性质,再介绍Fe(OH)2、Fe(OH)3、Al(OH)3的性质,也可以列表进行比较。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及其化合物 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了解铝的物理性质;(2)掌握铝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掌握铝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3)总结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总结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熟悉一些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熟悉一些实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铝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铝与强碱水溶液的反应铝与强碱水溶液的反应 四.实验设计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铝粉的燃烧铝粉的燃烧 2.铝热反应铝热反应学生实验学生实验 1.加热铝片加热铝片 2.铝与酸的反应铝与酸的反应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铝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讲述:铝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例如家里煮饭用的电饭煲,电线等等。
老师讲课过程中思考生活中有关铝的物质有关铝的物质金属,例如家里煮饭用的电饭煲,电线等等。
等。
板书:二板书:二. .铝 介绍:有关铝的冶炼与用途的几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兴趣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铝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提问:请学生归纳铝的物理性质提问:请学生归纳铝的物理性质 小结:铝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常温下固态,导电,导热,有延展性下固态,导电,导热,有延展性 归纳铝的物理性质归纳铝的物理性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铝的化学性质性质1与氧气的反应的反应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分析原因 解释: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2050℃)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章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包含两节内容,分别是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本章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章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2、从知识体系来看:本章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等组成。
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掌握主要通过实验、图片、探究、讨论等途径获得,通过对比,钠、铝、铁等金属的性质实验,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典型金属的性质,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化学中初步学习了一些金属及其金属化合物相关的内容,他们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几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 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 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4) 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第三章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铝的化合物教案铝的化合物教案一、考点、热点回忆【知识与技艺】1.掌握金属单质(Al)的化学性质2.掌握铝金属化合物的性质重点:铝的化学性质,主要是铝与碱、反响及金属铝的制备原理难点:铝的化学性质,主要是铝与碱反响及金属铝的制备原理二、典型例题【目的落实】知识点一、铝的性质1、铝的性质1〕.物理性质:雪白色金属,质较软,但比镁要硬,熔点比镁高。
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
2〕.化学性质:铝是较生动的金属。
〔1〕通常与氧气易反响,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起维护作用,同时也容易与Cl2、S等非金属单质反响:4Al+3O2点燃2Al2O32Al+3S △Al2S32Al+3Cl2△2AlCl3〔2〕与酸反响:强氧化性酸,如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常温下,使铝发作钝化现象;加热时,能反响,但无氢气放出;铝与非氧化性酸反响生成氢气。
2Al+3H2SO4Al2(SO4)3+3H2↑〔3〕与强碱溶液反响:2Al + 2NaOH + 2H2O 2NaAlO2 + 3H2↑。
〔4〕与某些盐溶液反响:如,能置换出CuSO4、AgNO3等溶液中的金属。
〔5〕铝热反响:可用来冶炼金属2Al + Fe2O3高温Al2O3 + 2Fe该反响放热大,能使置换出的铁成液态,适用性强。
在实验室中演示时要参与引燃剂,如镁条和氯酸钾等。
4Al+3MnO2高温2Al2O3+3Mn 2Al+Cr2O3高温Al2O3+2Cr①铝与氧气的反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铝是十分生动的金属,极易与氧气反响。
但生活中许多铝制品却很耐腐蚀,这是由于常温下铝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反响,外表熟成____________,能阻止氧气等与铝进一步反响,因此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
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响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管中________,铝片________;扑灭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收回________声试管中________,铝片________;扑灭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收回_____声有关方程式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运用1.依据化学方程式停止计算的原理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间发作化学反响的式子,它必需遵照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反响前后质量守恒、原子种类和数目守恒。
教学设计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几种金属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体会物质的类别、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2)理解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形成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类别的物质,例如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的分类复习,掌握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结合例题巩固物质转化的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能力;(2)通过物质转化图的分析思考,建立元素知识的网状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提高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2)体会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几种金属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钠、CuSO4溶液、小刀、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章我们学习了钠、铝、铁等几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这节课我们来对本章学过的内容作一简单的归纳和整理。
推进新课一、金属单质的性质[分析]常温下,金属一般都是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金属的熔、沸点和硬度相差很大。
[提问]请同学们分别回忆钠、铝、铁的物理性质。
[总结]1.钠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密度小于水,而大于煤油;熔点低,受热可以熔化;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2.铝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有较好的延展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3.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有磁性,可以被磁铁吸引,有延展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分析]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Fe产物;钠在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故而钠一般保存在煤油中。
如果把钠放入盐溶液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金属钠,擦干表面煤油,将其放入CuSO4溶液。
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金属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直至消失,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结论: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生成的NaOH与溶液中的CuSO4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分析]上述反应还可写为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溶液中,都是Na和水先发生反应。
而铝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它不能与水反应,但是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溶液发生反应。
铁有两种不同价态,在各个反应中被氧化成不同的价态,例如铁在纯氧中被氧化为Fe3O4,与盐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被氧化为+2价的亚铁盐。
[例1]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括号中的杂质的是()A.Mg(Al2O3)B.MgCl2(AlCl3)C.Fe(Al) D.Fe2O3(Al2O3)答案:B[例2]将钠、镁、铝各0.3 mol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A.1∶2∶3B.6∶3∶2C.3∶1∶1D.1∶1∶1答案:A二、金属氧化物[讨论]①钠表面的氧化物和铝的氧化膜都是金属氧化物,它们的外观形态和性质相同吗?Na和Al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结果一样吗?②一段光亮的铁丝插入盐酸中立即有气泡产生,而一段光亮的铝丝插入盐酸中过一会儿才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结论]①钠露置在空气中,表面变暗,生成氧化钠。
长期放置后,氧化钠吸收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最终得到疏松粉末碳酸钠。
铝表面则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以阻止内部的铝继续被氧化。
所以铝是一种抗腐蚀的金属。
②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当氧化铝溶解完,内部的铝才与酸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分析]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金属的氧化物的外观性质与化学性质都是不同的。
[过渡]请回忆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并总结。
性氧化物则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
我们所学的钠、铝、铁这些金属氧化物,其中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其他则是碱性氧化物。
另外过氧化钠属于过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复杂氧化物。
[例3]世博园地区的一座大型钢铁厂搬迁后,附近居民将不再受到该厂产生的棕红色烟雾的困扰。
你估计这一空气污染物可能含有()A.FeO粉尘B.Fe2O3粉尘C.Fe粉尘D.碳粉答案:B[例4]下列四组反应中既有沉淀产生又有气体放出的是()A.金属钠投入到MgSO4溶液中B.BaCl2和NaHSO4溶液反应C.小苏打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D.Na2O2和CuSO4溶液反应答案:AD三、金属氢氧化物氧气等氧化而变质。
[例5]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是()A.铝B.氢氧化铝C.氧化铁D.氧化铝答案:BD[例6]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其原因可能是()A.苹果汁中的Fe2+变成Fe3+B.苹果汁中含有Cu2+C.苹果汁含有OH-D.苹果汁中含有Na+答案:A[例7]下列各组物质能相互反应得到Al(OH)3的是()A.铝跟NaOH溶液B.Al(NO3)3跟过量的NaOH溶液C.Al2O3和热水D.Al2(SO4)3溶液跟过量的氨水答案:D[思考]如何鉴别氯化钠、三氯化铝、氯化亚铁、氯化铁四种溶液?[回答]向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是三氯化铝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很快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是氯化亚铁溶液,而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氯化铁溶液。
四、盐[分析]根据铁的不同价态的离子与氢氧根结合成不同颜色的沉淀,可以用碱溶液对不同价态的铁盐溶液加以区分。
[思考]除此之外,对不同价态的铁盐溶液,还有没有其他的区分办法?[分析]可以用KSCN 溶液加以区分。
三价铁离子溶液遇KSCN 溶液变为红色,而亚铁离子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如果加入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233[回答]向Na 2CO 3溶液中通过量CO 2可以得到NaHCO 3;加热NaHCO 3固体可以得到Na 2CO 3。
[例8]有相同质量的两份NaHCO 3粉末,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笫二份先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再加足量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则两者所消耗的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比为( )A .2∶1B .1∶1C .1∶2D .4∶2答案:B[例9]将铁的化合物溶于盐酸,滴加KSCN 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红色的是( )A .Fe 2O 3B .FeCl 3C .Fe 2(SO 4)3D .FeO答案:D[例10]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作用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总物质的量明显减少,该溶液是( )A .CuCl 2B .FeCl 3C .HClD .AlCl 3答案:C五、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简单的转化[总结]根据刚才的复习,请大家根据下列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2Na +O 2Na 2O 2②2Na +2H 2O===2NaOH +H 2↑③2Na 2O 2+2H 2O===4NaOH +O 2↑④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⑤2NaOH +CO 2===Na 2CO 3+H 2O⑥NaOH +CO 2===NaHCO 3⑦Na 2CO 3+Ca(OH)2===CaCO 3↓+2NaOH⑧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⑨Na 2CO 3+CO 2+H 2O===2NaHCO 3[提问]根据刚才的复习,请大家根据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4Al +3O 2=====△2Al 2O 3②2Al +3Cl 22AlCl 3③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④Al 2O 3+6HCl===2AlCl 3+3H 2O⑤Al 2O 3+2NaOH===2NaAlO 2+H 2O⑥Al(OH)3+3HCl===AlCl 3+3H 2O⑦Al(OH)3+NaOH===NaAlO 2+2H 2O⑧2Al(OH)3=====△Al 2O 3+3H 2O⑨AlCl 3+3NaOH===3NaCl +Al(OH)3↓[总结]根据刚才的复习,请大家根据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3Fe +2O 2=====点燃Fe 3O 4②Fe +2HCl===FeCl 2+H 2↑③FeCl 2+2NaOH===Fe(OH)2↓+2NaCl④4Fe(OH)2+O 2+2H 2O===4Fe(OH)3⑤Fe(OH)3+3HCl===3H 2O +FeCl 3⑥FeCl 3+3NaOH===Fe(OH)3↓+3NaCl⑦2FeCl 2+Cl 2===2FeCl 3⑧2FeCl 3+Fe===3FeCl 2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针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并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进行了练习。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还了解了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各金属成分。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大,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低。
合金在工业上具有比纯金属更广泛的用途。
板书设计复习课一、金属单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二、金属氧化物三、金属氢氧化物四、盐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及区分2.亚铁盐与铁盐的区分五、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简单的转化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2.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布置作业1.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 )A .与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B .铝性质不活泼C .铝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D .铝耐酸耐碱2.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红褐、淡黄、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SO 4溶液中滴入NaOH 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③FeCl 3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A .②③①④B .③②①④C .③①②④D .①②③④3.在由Fe、FeO、Fe2O3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 mL 2 mol·L-1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溶解,并放出448 mL气体(STP),此时溶液中无Fe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混合物里三种物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B.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Fe2+与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混合物里,FeO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比Fe2O3的物质的量多D.混合物里,Fe2O3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比FeO的物质的量多4.A、B、C、D四种物质,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其中A、B、C中一种是氧化物、一种是碱、一种是正盐,当正盐和稀盐酸反应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