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268.50 KB
- 文档页数:43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4-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复习)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包括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和运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
2. 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分数卡片或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 讲解:详细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分数的表示方法、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则。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分数的概念和性质2. 分数的表示方法3. 分数的大小比较4.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5. 分数的实际应用作业设计1. 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练习题。
2. 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对分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辅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1. 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当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的分数越大。
4.1圆柱的特征(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柱的特征,能够识别圆柱,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两个平行且相等的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几何体。
2. 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3. 圆柱的底面:圆柱有两个底面,底面是圆形,且两个底面互相平行。
4. 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是指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柱的定义、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以及圆柱的高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模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底面和高示意图。
2. 学具:直尺、圆规、剪刀、胶水、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圆柱的定义、侧面、底面和高,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3. 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4.1圆柱的特征2. 板书内容:圆柱的定义、侧面、底面、高,以及相关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圆柱,并说明理由。
2. 提高题: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
3. 拓展题:研究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圆柱的特征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练习?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以上是根据您提供的标题“4.1圆柱的特征(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共计2000字以内。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百分数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识别和读写百分数。
2. 使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百分数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方法2.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3. 简单的百分数计算4.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方法,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简单的百分数计算。
2. 教学难点: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方法(1)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如“50%表示一半”。
(2)讲解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如“50%读作百分之五十”。
3. 讲解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1)利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互化方法的讲解。
(2)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互化方法。
4. 讲解简单的百分数计算(1)讲解百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5. 讲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折扣、利率等。
(2)引导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观念。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五、课后作业1. 完成《百分数的认识》练习题2. 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实例,与同学分享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百分数的定义、读写方法、互化方法、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后辅导,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细节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且要求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4.1圆柱的特征(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4.1圆柱的特征。
我们将通过探究圆柱的底面、高、体积等概念,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圆柱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底面、高、体积等基本概念,理解圆柱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圆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应用。
2.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能够运用圆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模型、直尺、圆规、剪刀等。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圆柱形状的物体,如饮料瓶、圆柱形的笔筒等,引发学生对圆柱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 介绍圆柱的底面:底面是圆柱的两个平行且相等的圆形面。
(2) 介绍圆柱的高:高是连接两个底面的直线段,垂直于底面。
(3) 讲解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3. 例题讲解:以一个圆柱模型为例,讲解如何测量底面半径、高,并计算体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用量尺和圆规制作圆柱模型,并计算其体积。
5.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关于圆柱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圆柱的特征:1. 底面:平行且相等的圆形面2. 高:连接两个底面的直线段,垂直于底面3. 体积:底面积乘以高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
给定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
答案:底面积 = 3.14 5^2 = 78.5cm^2,体积 = 78.5cm^210cm = 785cm^32. 题目: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为10cm,高为20cm,求其体积。
答案:底面半径 = 10cm / 2 = 5cm,底面积 = 3.14 5^2 =78.5cm^2,体积 = 78.5cm^2 20cm = 1570cm^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单元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圆柱、圆锥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大量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3、运用cAI提供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初步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完整、准确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第一课时复习。
复习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及特征后,再让学生“摸一摸”桌面,再次感觉这些面是“平”的。
2。
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物体。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也能称它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那它叫什么?板书:圆柱、圆锥的认识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和圆锥,看它们有哪些特征。
学习新知。
创设情景,获得表象。
cAI提供几幅冰淇淋,配以轻音乐。
这些物体从形状上分为几类??那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说说看教师说明:它们都是圆柱体。
有的学生用手势比划着说:它们上面都是尖尖的;……) 教师说明:这些都是圆锥体。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圆柱和圆锥的形状。
2。
进一步探究圆柱的表面特征。
让学生准备好圆柱和圆锥体摸一摸: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上面和下面,它们的面有哪些特征?议一议: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出示cAI验证。
再摸:还有一个什么面?实验验证:学生动手将圆柱侧放在桌面上,侧面上能放稳一本数学书吗?试试看。
告诉学生:这个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引导概括:圆锥体的表面特征: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像圆柱子一样的立体图形,我们叫它圆柱体。
下面是一个圆,上面尖尖的,叫圆锥体(简称圆锥)小练习: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3。
圆柱体的“高”。
cAI显示:提问:哪个高,哪个矮,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追问:怎样测量这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呢?再问:圆柱只有这样一条高吗?cAI验证:得出有无数条高。
教案:《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理解圆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和特征2. 圆的画法3. 圆的半径和直径4. 圆的周长和面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特征、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存在。
b.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探究圆的特征a. 让学生观察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的特征。
b. 教师总结:圆是由一条曲线组成,曲线上的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3. 学习圆的画法a.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b.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画圆的方法。
4. 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a.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b. 学生举例说明半径和直径的特点。
5. 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a. 教师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b.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6. 巩固练习a.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互相检查,讨论解题过程。
7.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8. 布置作业a.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b.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家长签字。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使学生对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语言,如“减去”、“更多”、“相等”等。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简单的算术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数数并用符号记录数字。
2.加法和减法。
3.不等式。
4.字符的认识和运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数数并用符号记录数字1.让学生分为小组,向他们展示一些常见物品,让他们统计物品数量,并记录在黑板上。
例如,笔、纸、书、椅子、桌子等。
2.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关于数数和数字记录的例子,并通过小游戏和实际操作加深记忆。
第二步:加法和减法1.调用两个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两个数字,如“2”和“3”,然后让他们进行加法运算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再让他们进行减法运算并写下答案。
2.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例如,5 + 3 = 8, 10 - 5 = 5。
第三步:不等式1.向学生展示两个数字,例如“5”和“8”,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两个数字谁更大。
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小于号、大于号或等于号来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自己创造几个不等式,使用小于、大于或等于的符号来表示不同数字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字符的认识和运用1.向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数学符号,例如“+”、“-”、“=”、“>”、“<”等,让他们猜测符号的意义。
2.让学生自己创造几个算式并使用符合来计算。
例如,“5 + 3 = ?”,“8 - 2 = ?”。
教学评估1.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技能,如数数、加减法和不等式的概念。
2.可以通过考试或小组比赛的形式测试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学生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并进行口头表达,以便老师更好地评估他们的掌握情况。
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共计两周时间,每周三次课。
每节课时间为45分钟。
教学反思此教学方案好处是容易理解,操作简单,但缺点是过程略显单调。
学生容易审视自己失败的地方,而忽视成功的地方。
一、完美的图形——圆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22页,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3、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建立“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经验—寻求方法—总结归纳—解释应用”的“模型化”思想。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通过了解圆周率的史料,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套。
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你喜欢哪种汽车,为什么?为什么车轮子一定要设计成圆形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圆的认识)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形物体?二、探索新知1、画圆:你们会画圆吗?自己尝试着画一个圆。
2 解比例教学内容:(解比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课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解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4x=120 6x=24×52.回忆: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一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0∶5和4∶1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1.5∶0.2=30∶4设计意图:多角度多样化的复习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知识全面系统化,为新知的建构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x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
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得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解比例20∶25=4∶x学生自主探究,解答。
说一说:如何转化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20x =25×4。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2、教学重点:圆及圆的有关知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认识扇形统计图。
3、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三、改进教学的措施1.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2.坚持“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整合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优化知识结构。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联系实际加强概念教学,融知识的理解于体验之中。
2.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度”,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3.重视方程教学,初步建立代数观念。
4.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5.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6.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全面、合理、科学。
五、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36人,学生学习基础教差的有8人,特别是乔永磊、赵孟超、吴韶腾、杨昆,其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特别差,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这些同学的学习习惯需要继续培养,其余大部分同学能够在班级里起到带动作用。
六、本学期打算学习的材料为了适应工作,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新学期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二十一条军规》及有关心课程改革的论文,提高自身素质。
七、教学业务学习及有关的教研活动安排本学期要积极参加市、镇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及本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吸取校内外教师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及教学成绩。
1、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加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4、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由合作学习。
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师:你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c÷2×r=πr×r=πr2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πr2师:黑板上的这个圆半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三、拓宽应用。
五四制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四制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探究新知(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
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三)认识正方体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教案的撰写切忌抄袭和照搬,由于优秀的教案或许在其他人那里可以产生很成功的成效,但自己可能就不适用。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X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X文案1[教学内容]打扫卫生(第4~6页)[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3、正确掌控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连续除。
[教学进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运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运算:18.6÷624÷4运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照中探索,交换中生成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运算呢?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1、初步尝试,发觉问题。
请你尝试运算这两题,你发觉了什么?2、独立摸索,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连续除下去?该怎么连续除?试算18.9÷63、讨论交换,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运算方法。
(2)展现汇报。
(可能显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3)对照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觉,不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连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说明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运用方法,归纳总结。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比例的意义》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知道反比例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概念2. 反比例的表示方法3.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反比例的表示方法及其与正比例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在正比例关系中,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关系,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却与之相反呢?由此引出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反比例的概念(1)举例说明反比例关系,如: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反比例。
(2)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的共同特征:两个量的乘积为一个常数。
3. 讲解反比例的表示方法(1)介绍反比例的符号表示:y=k/x,其中k为常数。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图像表示:双曲线。
4. 比较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通过实例比较,让学生明确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正比例的图像为直线,反比例的图像为双曲线;正比例的乘积不是一个常数,而反比例的乘积为一个常数。
5.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单价与总价成反比例。
(2)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路程与时间成反比例,求速度。
6.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下节课检查)1.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请同学们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反比例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第二单元山东假日游——百分数一、主要教学内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及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2、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景中,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4、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感。
5、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单元课时安排信息窗1 (3)课时信息窗2……………………………………………………………….2课时信息窗3 (3)课时信息窗4 (3)课时信息窗5 (3)课时六、基本功训练重点:练习中注意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七、单元检测试题信息窗1――山东假日游第一课时:百分数的意义(新授)一、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感。
3.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引导、转化、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四、教学用具: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意义:写法:--------- ----------------- -------第二课时(练习)相关链接(一)(新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完美的图形——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知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简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折、量、比、算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教学准备】课件,圆规。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你们看了吗?奥林匹克的标志是什么你们注意了吗?(学生齐说“奥运五环”)那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由五个圆环组成的。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圆形的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生1:井盖,硬币,妈妈的戒指,蛋糕。
生2:车轮,风扇。
师:圆形的物体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圆。
(板书)(二)启发诱导,领会新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挥画一个圆。
学生独立画圆。
师:大家都画完圆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同学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圆吗?生1:用圆形的瓶盖画的圆。
生2:自己随手画的圆。
师: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与你刚才画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学生积极回答)师: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呢?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仪器——圆规。
请大家拿出圆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圆规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铅笔的一脚,一部分是有针尖的一脚,最后一部分是手柄。
师:现在请大家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然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用圆规画圆。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展示一下你画的圆和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生: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百分数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来自于教材的第六章,主要涉及百分数的定义、性质以及百分数的运用。
孩子们将学习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百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并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表示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百分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练习题,孩子们需要准备的则是他们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百分数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2. 概念讲解:我会通过PPT,详细讲解百分数的定义和性质。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几个例题,讲解如何使用百分数,让孩子们掌握百分数的表示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孩子们当场练习,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5.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去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百分数的定义、性质以及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的成绩是全班的80%,请问全班有多少人?答案:假设小明的成绩是80分,如果小明的成绩是全班的80%,那么全班的成绩就是100分,所以全班有100/80=1.25个人,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人数不能是分数,这就说明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重新假设小明的成绩是全班的某个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用,同时我也会寻找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百分数。
拓展延伸方面,我可以让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它们分别是:1. 情景引入的实际问题选择;2. 百分数概念的讲解;3. 例题的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的简洁性;5. 作业题目的设计;6.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内容。
一、完美的图形——圆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22页,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3、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建立“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经验—寻求方法—总结归纳—解释应用”的“模型化”思想。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通过了解圆周率的史料,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套。
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课开始,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三种不同轮子(分别用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做轮子)的汽车画面。
问:你喜欢哪种汽车,为什么?为什么车轮子一定要设计成圆形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圆的认识)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形物体?二、探索新知1、画圆:你们会画圆吗?自己尝试着画一个圆。
你是怎么画的?(教师示范画圆并提示画圆时要注意的问题。
)师:用圆规在纸上画任意三个圆,并思考:在画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如果有同学说每人画的圆都有一个圆心,师接着问:说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说明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说明: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
(师板书:圆心O)2、认识半径:任意在圆内、圆上和圆外点三点,分别问学生:这点在什么地方?生分别说:圆内、圆上和圆外。
师:把圆心与圆上一点连接起来,这样的线段叫半径。
师:半径用字母r表示。
板书:半径 r 。
师:在自己圆上画几条半径,你又发现了什么?师:什么长度都相等?师:刚才有同学说,圆规两脚距离跟圆的大小有关系,这句话现在可以怎么说了?生:圆的大小跟半径的长短有关系,半径长,圆就大;半径短,圆就小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师:你怎么知道有无数条半径?怎么知道半径都相等呢?请大家想法量一量半径的长,看刚才说的结论对不对。
(学生通过用尺量半径,纷纷举手认同。
师分别请几生各自报出自己所画圆的半径。
)师:刚才不是说圆的半径都相等吗,为什么你们报出的数据不一样呢?生纷纷举手说明,必须在同一个圆内。
也可以在大小相等的圆当中。
师板书:同圆(或等圆)。
3、认识直径:请把手中的圆对折,再换角度对折几次,看看你们又可发现什么?对折后请互相交流。
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
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看看书、动动手,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教师板书:(1)直径:d(2)d=2r或R=1/2d追问: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圆的直径,会不会是黑板上圆的半径的2倍?你认为应该怎么说?(板书:在同一个圆里)三、巩固练习: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了吗?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想一起到篮球场玩套圈游戏,你会怎么安排?说说你的想法。
2、在这片篮球场上要画一个最大的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4、5页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第一题是联系生活经验的题目,呈现的是风车、摩天轮、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三种物体的运动情形,旨在让学生发现并体会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只有是圆形的才能平稳,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第2题是找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根据直径和半径的意义进行判断,使学生加深对直径半径的认识。
3、第三题是填表题,填表后,要引导学生说出填表的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的理解。
4、第四题是画圆的题目,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是注意让学生说说画圆的步骤,进一步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5、第五题是判断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自己的理由。
6、作业:第六题,让学生做在书上。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5、6页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2、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第一网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过程: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做第七题,是一道具有综合性的题目。
综合了圆、数对、平移等知识。
练习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必要时给与一定的指导。
2、做第八题,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
让学生明确:只有设计成圆形的场地才能比较公平,对于如何把设计的场地画在操场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寻找较为理想的方法。
3、做第九题,是根据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填空的题目。
练习时,可先引导学生明确解决第(1)小题的关键是明确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第(2)小题圆的直径是长方形的长,半径是长方形的宽,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4、第十题是利用圆形设计图案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创新,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点评。
5、第十一题是选作题,练习时,要注意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
6、课外实践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活动是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操作,寻求测量的方法。
7、作业:完成基础训练中相应的题目。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7、8页。
教学目的:1、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公式及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圆周长的计算。
难点:建立圆周率的概念。
教学具的准备:课件、圆片、尺子、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现在大家都说说,你们都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二、学习新课1、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我想问问同学,你们都带了哪些圆形实物?两人互相指指圆的周长在哪儿?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老师手里这个圆的周长。
谁跟他指得不一佯?为什么这样指不行?2、课件出示天坛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问:怎样才能知道祭天台上层的周长是多少呢?哪个小组愿意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组都带了一些圆形实物,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测出圆的周长,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你在实验报告上填出你测量的实物名称,周长是多少,直径是多少。
(学生分小组测量手中圆形实物,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
能测量多少数据就测量多少数据。
)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同学们想了那么多种方法,看来你们真了不起。
我们归纳起来,同学们都是用缠绕、滚动的方法把曲线变直的。
(板书:绕、滚)师:谁能用这两种方法来测量祭天台上层的的周长。
看来光靠绕、滚这种实践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想一想,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屏幕。
(用电脑演示三个滚动的圆,看出圆越大滚动的轨迹越长,圆越小滚动的轨迹越短。
)我们得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发现的。
科学家往往发现问题就要去研究,我们同学长大想不想当科学家?今天我们就先学着科学家来研究一个问题:用我们测量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研究圆的周长到底和直径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
)4、师:通过同学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3倍多一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电脑演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说明:这是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
(板书:圆周率)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师解说: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指出:“圆经一而周三”,(用投影打出这句话。
)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今人们常用它来估算圆的周长。
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同学们算得是否准确的。
谁知道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是谁?(学生口答)他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出现祖冲之的画像,同时放配乐录音,介绍祖冲之。
)师:我们确实应该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
后来瑞士的数学家欧拉用希腊字母π代表圆周率。
(板书:π)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π取两位小数。
(板书:π≈3.14)5、问:既然π是个固定的值了,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圆的周长?(直径。
)现在我们能不能计算祭天台上这个圆的周长?直径知不知道?那么半径是多少?现在我们试着用直径或半径来求这个圆的周长。
谁用直径求出圆的周长?(板书:3.14×30=94.2(米))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π表示圆周率,字母公式怎么表示?(板书:C=πd)谁能用半径求圆的周长?为什么这样做?如果用字母r表示半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板书:C=2πr)说明:计算时不必写公式,π取两位小数为3.14,已经作为一般数值处理,计算结果不必再用≈表示,但在判断“周长是直径的多少杯”时,仍应说“π倍”而不是“3.14倍”。
三、拓展延伸:问:我们现在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了,那么你能不能根据周长来求直径呢?(出示祈年殿的图,以及问题:祈年殿殿顶的直径是多少米?)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解答,有困难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