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水平培养策略的研究摘要:解决问题水平是一项综合性技能,它要求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到最终使用数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都能自主完成。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比单纯讲授专业知识更重要,起到的教学效果更突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对学生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更是迎合了学校及社会要求发展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全美数学协会最先提出“解决问题”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便掀起了就数学学科解决问题的研究浪潮。随之很多国家便开始了对数学课程设计的改革,新课标的设计,更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也是沿着这样的方向实行了改编,为适合新课标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有义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合作,经历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形成自己思维能力,最终有利于他们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一、从问题素材的处理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新教材中应用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往往通过一个情境,图文并茂,练习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思考选择恰当的素材,以合适的形式表现,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图片形式表现。低段学生识字不多,更偏向于看直观形象的图片。问题素材要更多地用图片形式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到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图片意思,提炼数学信息,初步培养学生提炼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和文字信息的综合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形象向抽象过渡。在中、低段的解决问题教学中,要经常性地采用这种问题呈现方式,协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提炼信息。这也是读图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
3、多个信息呈现。信息社会,人们处处处于信息辨析、选择中,解决问题教学也要给学生这样的意识渗透和能力培养。在多个信息中,其中有
一个或几个信息是和问题无关的,以此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灵活性,不局限于套问题的框框中。或者给出信息后由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随着学生年龄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应该逐渐增加这样的训练。一般低段学生能够在拓展题中多给一个信息,高段则能够更加复杂。
4、隐藏信息呈现。学生在读数学问题时总是更加注重显性的数字信息,而忽略一些隐藏在汉字和图片中的信息。出一些这样的问题能够训练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处理具体问题信息的能力。
5、信息、问题逐一呈现。出示信息后,能够让学生根据信息补充问题,也能够补充其他条件和问题,成为稍复杂的问题。这样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并呈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6、信息不足、错误,或问题错误呈现。通常题目都不会缺信息或给个不相关的信息给学生解答,所以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盲目相信教材,失去解决问题的现实应用意义。所以,教师偶尔要设计问题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动态呈现。一些难理解的问题,能够通过录象、教师演示、学生表演等形式对问题再次呈现。吴正宪老师在行程问题教学中就采用表演的形式再现题意协助学生理解。
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解决问题教学,我采用了呈现例题图片让学生观察再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对多个图片信息的观察选择思考中,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直观、现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了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代入情境、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单元的教学,一些学生因为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看问题只用一步去解决。特别是练习中两道填表题: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一次出现是用加减计算解决问题,另一次是用乘加计算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题意,我采用了分步出示表格的方法,先给出一个主场得分或客场得分,问学生要求总分还要知道什么,让学生试着补上另一个条件,学生往往直接
给出信息,教师再要求学生给出的信息不能是直接把得分告诉别人的,只能是一种提示,别人通过你的提示算出得分,最后算出总分。经过这样的素材处理,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有的问题一步就能解决,而有的问题要两步才能解决,在给别人提示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解题准确率。
不同的问题呈现方法带给学生的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我们能够根据要给学生哪一方面的思维冲击、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解决问题能力而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逐步形成开放的问题意识。
二、从数量关系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2009.3)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关于“解决问题”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指出,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了两次理解上的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经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实践中实行检验和运用。这两个转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课改后的教学重心过多地放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上,对数量关系的形成与分析显得比较单薄,导致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忽视了“数量关系形成”这个重要的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缩小学生的数学理解的空间,这与新课程要求“解决问题”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所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教学仍是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
(一)、暴露解题思路,建立数量关系的模型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是一种隐性的东西,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必然要知道他们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及“分析思维”对一些常规问题实行比较完整的“说理训练”,即结合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说出解题思路,通过这种“出声的思维”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思维成果,从而发展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