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2
台湾“设计、艺术、文化”寻访计划——遇到不一样的人生旅途第一篇:台湾“设计、艺术、文化”寻访计划——遇到不一样的人生旅途台湾“设计、艺术、文化”寻访计划——遇到不一样的人生旅途作者:FGP设计三人行2015年3月,三个大陆青年以交换生的身份因缘相聚台湾,对设计都有着共同的志趣。
在三个月的行走观察中,台湾的设计、文化、艺术对我们启发产生共鸣。
因此三人决定开启“台湾设计、艺术、文化寻访”计划,希望通过拜访艺术家、设计师、学者、独立品牌等对象,了解台湾。
并成立FGP设计三人行小组,进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探访。
旅行可以看风景观人文,不管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作为一个新鲜之地。
总之,在有限的档期内旅途时间都会安排的满满的,拖着疲惫的身体满足双眼的艳福,过程中来不及过滤的去吸收,停下来时内心才有思考筛选的机会。
我们三个人的相识就是在台湾高雄大学这个学期的交换期间,在大陆虽都学习设计专业,但是都在不同的城市。
在高雄大学交换到研究所硕士班却成了同学,前几个月的日子里我们都把时间放在学校的课程中,利用每个周末到台湾各处旅行。
行走总能有所体会,尤其是我们有大半年的时间可以呆在台湾。
放慢脚步成了我们常有的心态。
两三个月过后,看够了,走累了,惊喜也平淡了。
5月一次安静的席间交流,我们彼此畅谈这些日子来的感受,再就是重提那句“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的共鸣(爱旅行的人相信都被古岳、刘畅这对搭档感染过吧,反正我们未曾相识之前都被这句话感染了)。
所以我们便有了接下来的计划。
寻访台湾设计、艺术、文化的世界。
重新从专业的角度再次感受这里。
“文化”与“创意”如何展现自然可以在台湾寻出一些评价标准。
甚至延伸出了更多内容。
例如在台北的“诚品生活松烟店”,文创品牌、设计师独立空间与餐饮设施相结合,你会觉得衣、食、住、行总能完美的搭配在一起,艺术展示,美味农产,均透着艺术的气息,有文化的底蕴在里边。
看这些品牌虽小,却拥有感染力十足的包装和真实动人的产品故事。
案例一—橘之乡体验馆—单品品牌+营销体验的品牌运营宜兰被称为是「金桔的故乡」,橘之香食品有限公司秉持著「自己不敢吃的东西,不能卖给别人」的理念,出产多样化的美味蜜饯制品,更研发出全世界第一颗透明的水晶金枣,是众多品项中的人气商品。
而橘之乡蜜饯形象馆则是以介绍金枣蜜饯文化为主,不仅有视听简报及专人导览,还有透明化厂房的参观回廊,让您了解新鲜金枣是如何制成蜜饯,并且展示多种的特色商品,同时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个占地10亩左右的小型观光工厂如何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
一个占地10亩左右的小型金桔观光工厂,拥有员工十几人,在整个大环境都比较萧条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到日均游客千人左右,年均游客30万左右,年产值5000万人民币。
产品+时尚成为他经营的秘诀。
学习借鉴:1:高度竞争的农产品如何做出差异化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的高度认知?2:如何把传统食品通过环境体验变成时尚产品?案例二—- 卓也小屋民宿—乡村文化+乡村体验的品牌运营之道「卓也小屋」是一间非常复古的乡村式民宿,从街道摆设到谷仓设计的房间,完整重新呈现了乡下农村的生活风情,就连餐厅中所用的食材,也是民宿主人自己种植的,而为了保存传统的农村技艺,对于蓝染文化与许多的农村建筑,「卓也小屋」主人都十分用心予以保存。
卓也经营十几年一直坚持保持台湾早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里没有时尚元素、没有大场面,只有淳朴,正是这种淳朴吸引了很多东南亚客人慕名而来,在台湾2万多家民宿中,脱颖而出。
学习借鉴:1、如何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实现在地创造,打造文化品牌?2、原生态文化如何和现代慢生活结合实现用户的口碑影响?案例三—花露休闲农场—唯一性的精致创意运营之道一年四季都有百花争艳的庭园景观,花露农场分为植物区、花卉区、特殊果树园区、精油博物馆、特色民宿等,占地一万多平。
游客可亲眼目睹自己用的香水精油来自哪些植物,了解香草植物种植与应用常识等,如果有兴趣,还可在专人指导下学习调制天然滋润的乳液或气味独特的香水,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
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产业规模: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逐年递增,发展速度较快。
据统计,动漫游戏产业增长尤为迅猛,占据了总产值的较大比例。
行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结构多元化,包括从文创设计到数字娱乐的多个细分行业。
文创设计是核心组成部分,需要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支持。
地域分布: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地域分布广泛,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发展活跃。
上海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产业规模占据全国领先地位。
产值占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3左右,与欧洲平均的101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发展潜力巨大。
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始重视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将提升产业效率和品质,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活力。
新兴业态崛起:在文化分享和互动的背景下,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新兴业态逐渐崛起,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增长点。
国际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趋势,我国有望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与现状首次财政注资:自2011年7月6日开始,我国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历史上中央财政的首次注资,成立了第一个部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这标志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财政政策支持的重要里程碑。
扶持力度加强: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家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还对具体文化产业领域(如动漫产业)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以增强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
研究基地支持:为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国家还支持建立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以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投入增加: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资金投入逐步增多,通过投资基金、补贴等方式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策手段创新:在财政政策手段上,我国正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以更有效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一)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由来[1]“文化创意产业”在台湾常被简称为“文创产业”。
与中国香港一样,中国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源于英国工党的“创意产业政策”。
此政策为英国首相布莱尔1998年提出的构想,目的在于使英国文创产业营销世界与美国竞争,并降低英国的失业问题。
长期以“低成本制造优势”见长的台湾,在“以量取胜”的出口市场日益萎缩之际,直接面临因缺乏品牌商品与特色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危机,这是台湾长期倚重电子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失衡与瓶颈。
台湾需要开辟以知识为导向的产业,来保留经济上的竞争力。
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第四波”经济动力。
2002年台湾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纳入地方发展重点,其产业发展思路开始从传统经济转向文化经济。
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源起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产生与开发知识产权,从而发展出创造财富、就业的潜力。
英国政府强调的是个人的创造力,相对于传统重工业或装配线的生产方式,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艺才是创造价值的重心。
台湾学者洪泉湖、孙祥华、刘大和等人都曾对“文化创意产业”做过一些概念上的阐释。
例如,孙祥华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即是将过去被认为属于“纯艺术”的文化活动与现代科技结合后,再以商品包装营销推广至市场,成为一种增值型的文化创意活动,并进而产业化。
[2]刘大和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其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表现,而文化本身可能只是一组特定的观念与价值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创作者将意义或美感的概念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表达、体现出来,其内涵可为一定数量的大众所接受和欣赏,并且通常以可复制、销售的方式流通。
[3]另外,洪泉湖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催生新型产业的角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形成是试图借由产业化的力量,将具有地区性特殊的文化表征,以商品的方式呈现。
因此,为了促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积极鼓励台湾将本土文化激发成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进而提高其附加值。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溯源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概念,整个产业链可以没有任何实体。
就世界范围来说,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75年5月,英国为振兴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很大影响,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随后也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起源于“文建会”的社区营造。
1994年“文建会”引进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从建人民关怀乡土的生活价值观着手,进一步借由小区艺文活动的推展,凝聚小区意识,改造小区环境,提升地方文化产业,建立小区文化特色,大力推动小区总体营造。
而1995年的台湾省“文化产业研讨会”则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台湾全岛,台湾省的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初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台湾省社区总体营造的重要内容,但此时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型、乡村型的初级产业上。
(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营造发展环境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渐消失,特别是在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资金、人才、资源的流动以及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的地方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每况愈下。
为了发挥台湾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新商机,振兴经济,维系世世代代居民的生存与福祉,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透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分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部分,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和“文建会”负责执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完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组织总数增至50667家,较2002年增长了13.32%,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由2002年4352.6亿新台币增至2007年的6329.4亿新台币。
标题:两岸融合发展:共享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典范案例正文: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逐渐取得显著成果。
本文将介绍两岸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融合发展的具体案例,展示双方合作的积极成果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共享经济:跨海合作共创未来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正逐渐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两岸之间,共享经济的合作合作成为助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台湾,知名共享经济平台"Airbnb"在岛内展开合作,提供房源共享服务。
这为大陆的游客提供了更多便利的住宿选择,打破了传统酒店的垄断地位,促进了两岸旅游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二、文化交流:情感共鸣,加深两岸互信文化交流是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化交流,两岸人民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台湾音乐剧《艾薇》,作为一部深受大陆观众喜爱的剧目,成功在两岸市场进行巡演。
该剧不仅具有高水准的制作和演出,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抒情的音乐引发了通感,让两岸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加深了两岸人民的情感纽带。
三、教育合作:结下友谊的桥梁教育合作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搭建教育合作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两岸学界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例如,台湾某高校与北京某大学合作开设“两岸创新创业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青年创业和创新。
该中心充分发挥了两岸各自的优势,在创业导师培训、创新项目孵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两岸创业团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两岸创业文化的共同成长。
总结:两岸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了双方经济的繁荣,也加深了两岸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共享经济开拓了两岸合作的新领域,而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则是增强两岸人民心灵纽带的桥梁。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岸合作会迈上新台阶,共同谱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台湾考察调研报告台湾考察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台湾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地区,备受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台湾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体系等方面,以及了解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
通过该调研,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台湾的发展状况,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发展台湾作为一个小而精致的经济体,具有强大的科技和制造业实力。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台湾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电子产品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台湾的企业由于积极引进技术和进行创新,使得自身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外,台湾还注重发展服务业,如旅游、金融等产业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三、社会文化台湾社会文化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活力。
我们参观了台北的龙山寺,深切感受到了台湾寺庙文化的魅力。
在台湾,寺庙是民众的信仰中心,也是社区的重要活动场所,颇受关注。
此外,我们也参观了台北的艺术村,感受到了台湾的艺术氛围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教育体系台湾的教育体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我们参观了台湾的一所高校,了解到台湾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全人发展。
台湾的高等教育注重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五、两岸交流与合作台湾与大陆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参观了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基地,了解到两岸之间在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互动和合作。
两岸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两岸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我们希望两岸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深化双方的交流。
六、结论通过本次台湾考察调研,我们对台湾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以及两岸交流与合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为,台湾凭借其科技创新实力和文化传统,将继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深化,也将为两岸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在未来,我们希望继续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加强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2015年第2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5(总第126期)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erial No.126收稿日期:2015-01-15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4C080);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2014C16)。
作者简介:李志敏,女,山西交城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助教,硕士;王衍宇,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副教授,博士。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李志敏王衍宇(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福州350015)摘要:运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选择台湾的生态文化、传统工艺文化、艺术文化、古迹文化和传统产业文化等五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生活文创社区营造典型案例,进行田野调查。
进而通过时序分析的逻辑方式进行案例间的比较,从动因、资源、问题和解决方案四个维度分析社区在营造的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重点与做法,从中推演出台湾生活文创社区营造模式一般性规律与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大陆生活文创社区营造的启示。
关键词:多案例研究;生活文创社区;台湾社区营造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321(2015)02-0025-09一、问题的提出社区是组成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缩影,需要满足人们生存生活、协同合作、意识交流等多种需求。
社区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物质文明的建设过程,也是生活习俗、文化遗产等精神文明的积淀过程。
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看,社区建设所运用的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基于文化资源对社区的营造,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独具性、难转移性,着力培养社区的文化创意,打造覆盖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创意社会和文化创意环境的新型社区,日益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
中国大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以台湾企业文化建设为鉴中国大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以台湾企业文化建设为鉴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企业精神的体现和企业形象的彰显。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逐渐壮大,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日益受到企业家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区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旨在从台湾企业文化建设中汲取经验,探讨中国大陆优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一、台湾企业文化的特点1.人文关怀台湾企业文化中重视人文关怀,强调员工个人发展、家庭生活和心理健康。
许多企业都会提供员工们健身、运动、休闲等机会。
此外,台湾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断拓展文化交流领域, 培育文化的认识意识和文化的自觉。
2.员工参与台湾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推广。
他们充分尊重员工的权利,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建立有效的机制,让员工与企业有效地互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员工的参与对企业文化的建立、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企业责任台湾企业文化中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他们注重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关注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二、中华大陆企业文化的现状中华大陆企业文化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偏重行政管理,缺乏人文关怀,低估员工价值,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等。
其本质是,中华大陆许多企业文化的成分过于功利化,许多企业文化缺乏企业价值观念,难以传达谦恭、扫除障碍、开拓创新、和谐共处、责任至上等文化内涵。
三、台湾企业文化对中华大陆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1.聚焦人文关怀企业应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在公司内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应重视人文关怀,尊重员工,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怀和温暖。
2.注重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员工参与体系,例如公司内部的文化活动、岗位交流机会等等,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发展过程,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依据历年对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实地调研和积累的文献资料梳理,本文把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为文创前导期(1994-2001)、文创一期(2002-2007)、文创二期(2008-2013),以便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历史的、整体的、实证的加以研究。
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中,相关的政府产业政策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对此作出相应的理论分析,能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问题,提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
由于涉及的内容繁多,本文择要而述。
文创前导期(1994-2001):造社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导期,可概括为“造社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
其起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994年10月3日,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主委申学庸,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时,首先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概念,简称“造社”,试图从文化重建的角度切入,重建人与人、人与环境及人与社区的和谐关系,进而带动地方社区的全面改造与发展;并在台湾各地开展一系列理念宣传和人才培育工作,促成相关各地文史工作室、文化工作团体和专业学术团体的成立。
文建会“社区总体营造工作”之推动,其产业政策包含“社区文化活动发展”、“充实乡镇展演设施”、“辅导县市主题展示馆之设立及文物馆藏充实”与“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空间”四项核心计划。
值得进一步引起注意的是:台湾1995年结合“社区总体营造”的实施,在产业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提出操作方法:“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
有关文献资料显示:1995年,文建会委托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举办“文化·产业研讨会暨社区总体营造中日交流展”。
在这个研讨会上,文建会副主委陈其南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这一命题,他从“社区总体营造”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借助地方文化进行产业振兴和社区再造的施政主张。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期与产业政策文/戴承良Th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industry policies of Taiwan’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自1999年始,文建会推出“文化产业之发展与振兴工作”计划,在社区总体营造既有基础上,结合各县市文化中心、乡镇及地方民众,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特色产业。
台湾传承中华文化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抛开两岸政治及体制差异等因素,借鉴台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无裨益。
一、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较好保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占社会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来看,尽管台湾在历史上受过许多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光复不久又与大陆陷入隔绝状态,后又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与政党纷争的困扰,甚至受到“台独”势力的破坏,但由于民间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执著与坚守,以“温良恭俭让”为主导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仍然占据思想道德高地。
从民间习俗来看,台湾仍保留着浓浓的中国传统习俗,可谓“处处表现闽粤风尚,时时体现中华色彩”。
从宗教方面看,从大陆传过去的佛教以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仍是台湾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民间信仰如关帝、妈祖、保生大帝也是来自大陆。
从语言文字上看,台湾依然沿用中国传统的繁体字,受过教育的民众都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
台北的城市道路命名也处处传递出强烈的中华色彩,更有人称摊开的台北地图其实就是一张中国地图———不同方位上的路名都是以中国大陆相对应方位上的城市命名。
中华传统文化历尽波折却依然厚植于宝岛的每一寸土地,在让人感叹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人深思。
二、台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做法1.台湾当局的重视与推动。
国民党迁台,在带走金银财富的同时也带过去一大批文化教育艺术界人士,应该说他们对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台湾就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专事此项工作。
浅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1、涵义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描述各有不同,英国是首个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并将创意产业界定为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美国将文化创意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日本则将文化创意产业归纳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
2、范围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描述,各国对产业范围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英国的创意产业分为13个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影视、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广播[1];美国的版权产业分为四大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及边缘版权产业[2]。
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则包括内容制造产业、休闲产业和时尚产业三大类[3]。
二、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1、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英国2008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增加值总额的5.6%,其出口总额为173亿英镑,相当于货物和服务出口额的4.1%。
2010年,182100个创意公司在跨部门的商业部门登记注册,占登记公司总数的8.7%。
同年7月至9月,在230万的就业机会中,近130万由创意产业提供。
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总创意产业就业人口近200万,位居各产业之首,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
[4]2004年,在美国2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中,有11个大都市区的创意企业、机构与组织超过1万家。
2005年,全美的创意企业上升到57.8万家,占总数的4.4%;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为290万人,占总数的2.2%。
日本的创意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为462亿元人民币,2007年增长到526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14%。
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的逐年上升,及其在就业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预示着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溯源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概念,整个产业链可以没有任何实体。
就世界范围来说,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75年5月,英国为振兴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很大影响,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随后也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起源于“文建会”的社区营造。
1994年“文建会”引进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从建人民关怀乡土的生活价值观着手,进一步借由小区艺文活动的推展,凝聚小区意识,改造小区环境,提升地方文化产业,建立小区文化特色,大力推动小区总体营造。
而1995年的台湾省“文化产业研讨会”则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台湾全岛,台湾省的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初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台湾省社区总体营造的重要内容,但此时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型、乡村型的初级产业上。
(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营造发展环境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渐消失,特别是在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资金、人才、资源的流动以及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的地方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每况愈下。
为了发挥台湾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新商机,振兴经济,维系世世代代居民的生存与福祉,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透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分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部分,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和“文建会”负责执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完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组织总数增至50667家,较2002年增长了13.32%,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由2002年4352.6亿新台币增至2007年的6329.4亿新台币。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续推动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跨度为2002年到2007年,该计划的实施对台湾省经济转型与民众生活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大大提高。
但该计划结束并非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计划推动的结束,实际上,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为促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部”、“新闻局”、“文建会”等“部会”均开始通过执行相关专案计划的方式开展后续推动,实施时间范围为2008年到2011年。
其中“经济部”则策划了“设计产业翱翔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协助产业建立设计合作体系、跨领域合作机制及设计创新管理制度,提供全球设计信息及协助产业国际设计运筹等,以协助台湾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加强拓展设计的市场,扩大设计应用领域与国际市场需求;加强台湾设计人员的设计与行销管理能力,并协助产业引进国际设计师资源;整合台湾省设计相关资源,加强台湾省优良设计与国际接轨。
“新闻局”则制定了“振兴流行文化产业方案”,以培育台湾影视、图文出版、流行音乐人才,重整台湾省流行文化发展环境、繁荣台湾省流行文化消费市场、形塑台湾省流行文化品牌。
“文建会”推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计划”,该计划将重点集中在文艺产业的扶植及创新育成,强化交流平台及地方推动能量、扶植青年艺术家,建置数字创意银行,并结合产官学界相关资源,串连相关业者、地方政府及大专院校创新育成中心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机制(一)跨“部会”联动机制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由“经济部”、“新闻局”、“文建会”、“内政部”等“部会”营造与推动,各“部会”分工十分明确。
“经济部”主要负责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新闻局”则主管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文建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范围主要是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表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内政部”只负责建筑设计产业的推动。
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明确是营造一项新兴产业的必要前提,然而如果仅有分工而没有合作并不能实现该新兴产业的繁荣。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具有超前性,台湾岛内大多数人都并未将“文化创意”视为一个产业,各行政部门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是十分流畅,台湾“行政院”很难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数据和资料。
这使得政府往往难以从宏观层面上做出一项合理的推动政策。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台湾政府部门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将“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修正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行政院”政务委员陈其南出任总召集人;二是“经济部”、“文建会”、“新闻局”及“教育部”共同组成一个跨部会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由四个部会的副首长担任召集人,主要负责协调各部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执行工作;三是在“经济部”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办公室,负责指导委员会和推动小组及幕僚作业,并协调各部执行相关合作事项,其工作人员由财团法人台湾省文化创意中心派驻。
(二)人才培育机制产业的成长和竞争力归根结底即是该领域人才的成长与竞争力,产业的“细胞”单位是作为个体的人类,只有人才大量聚合,产业才能真正勃兴。
台湾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亦十分重视人才的培育工作。
为培育文化创意事业人才,政府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产学合作研究及培训计划。
一方面采取政府协助大专院校充实人才及设备,并鼓励大专院校规划、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创意开发、创作实验,以培训文化创意产业所需之各种人员,并提供现职人员进修之机会。
2003年台湾“教育部”于北中南成立5所教学资源中心,分别由台北科技大学、台北艺术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成功大学和台南艺术学院担任主办学校,以整合校际资源,建立人才、媒介、产学合作整合平台。
另一方面,营造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国际进修交流与延揽来台计划作业要点》,甄选20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精英,由政府与业界共同资助其出国进修,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种子人才”;办理国际设计人才养成班及协同设计高阶管理人才训练班,委由台湾省学术团体规划办理,聘请国内外师资授课,辅以实践与国外研修;办理国际设计研习活动,邀请国际知名设计专家来台参加国际设计研习活动。
通过政府的人才政策导向措施,台湾在短时间内集聚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他们成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行政协助机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闲置资本进入该产业。
补助是台湾扶植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例如“文建会”为了帮助文艺工作者做舞台演出,往往会对文艺活动或创作提供一定的补助;即使在威权时代,“新闻局”亦能以管理者的角色为出版业、电视业、广播业、电影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补助是台湾当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2008至2011年文化创业后续推动措施中“文建会”通过补助县市政府推动文艺产业发展、补助文艺产业研发生产及行销推广以强化产业发展环境;“新闻局”则也采取了一些补助措施。
2010年1月7日颁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第12条规定,主管机关及“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得就法人化及相关税籍登记、产品或服务之创作或研究发展、创业育成、健全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流通运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运用信息科技、培训专业人才及招揽国际人才、促进投资招商、事业互助合作、市场拓展、国际合作及交流、参与国内外竞赛、产业群聚、运用公有不动产、搜集产业及市场信息、推广倡导优良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智能财产权保护及运用、协助活化文化创意事业产品及服务以及其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事项给予适当之协助、奖励或补助;第14条规定:“为培养艺文消费习惯,并振兴文化创意产业,‘中央’主管机关得编列预算补助学生观赏艺文展演,并得发放艺文体验券”;第15条规定:“为发展本‘国’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应鼓励文化创意事业以优惠之价格提供原创产品或服务,其价差由‘中央’主管机关补助之”。
(四)法律调控机制法律形塑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2002年7月15日,台湾“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颁布《机关邀请或委托文化艺术专业人士机构团体表演或参与文艺活动作业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文艺采购行为,以解决因公平竞争、委员会评选制度衍生的文艺采购负面问题;2003年11月5日颁行的《促进产业研究发展贷款办法》规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发展计划提供贷款以促进产业升级。
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之发展,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经营环境,积极提升竞争力并与国际接轨,建构具有丰富文化与创意内涵之产业结构及社会,台湾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立法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实际上,早在2002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起草工作即已开始,当时由台湾“经济部”牵头,“教育部”、“经建会”、“文建会”、“新闻局”等单位共同参与,在起草过程中,组织了多次公众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并于2008年完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共计33条,并报送至台湾省“行政院”,“行政院”院会于2009年4月初通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
《草案》经台湾省“行政院”审查后遂送请“立法院”审议。
2010年1月7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终于在“立法院”第7届第4会期第17次会议上获“三读”通过。
该法共分总则、协助及奖补助机制、租税优惠、附则四章,全文共计30条。
另外,《“行政院”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办事细则》、《“行政院”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景美文化园区场地设施使用费收费标准》等法律规范对文化创意产业也有所涉及。
以此观之,台湾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律调控机制。
三、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作经验与启示(一)公私协力政府是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企业等经济组织则是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者。
一项新兴产业过度依赖政府必然不能长久,而单由市场自由运作也可能“非正常死亡”,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与企业等经济组织的互动与协力合作。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政府与企业等经济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