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2011-2012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
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充分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利用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试题层次性较好,能真实反应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难度适中。
(2)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分析: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成长中的苦与乐
第二单元:
家庭和睦我有责
第三单元:我们
携手向前
第四单元:
生我养我的土地
比值21% 13% 21% 45%
本套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涵盖了五年级上册一到四单元的主要考查点,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
(3)试题与新课改的对应分析
本套试题注重了基本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养成,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正确的处理能力。考查知识侧重对“生我养我的土地”的了解,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指引学生今后的生活,让其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试题质量评价:
本试题为2011—2012学年度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考查试题,由县教研室统一命题,时值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该试题由知识再现、智能ABC、火眼金睛判对错、智慧大冲浪(即填空、选择、判断、分析)四大部分组成。试题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出题,难度适中,侧重对学生是否能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品德习惯的养成,试题中还处处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三)试题自身的特点:
(1)从形式上与《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相吻合,继续设定题目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考查题”,遵从了“品德与社会”不是考试科目而是考查科目的相关规定。
(2)题干用语新颖,能激发学生发挥“火眼金睛”、开启“智慧”、最大限度挖掘潜力解决问题的欲望。
(3)考查试题基础知识源于课本,紧密联系生活,不拘泥于课本知识,通过生活具体问题剖析反映所学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生活去检验知识,反作用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对生活产生指导意义。(4)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
(四)、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1)命题继续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课本知识巧妙地渗透到实践生活中。
(2)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拘一格解决问题。
(3)命题可以丰富些图片,由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合理转变,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分析
从成绩上看,成绩不太理想,主要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老师复习阶段对知识梳理不到位,训练不系统,做题方法欠积累等原因所致。
(二)各题的得分率分析
学生的试卷各题得分率如下:
内容知识再现智能ABC 火眼金睛判对错智慧大冲浪
得分率61.1% 62.5% 93.75% 82.6%
从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填空失分较多,选择得分较高,判断及分析居中。
三、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与分析
(1)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粗心大意,导致知识点相互混淆。例如第一题3、6小题,第二题中的5-8小题,判断第6-7小题失分比较多。
(2)概念混淆。如第一题中的“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础”、“人与人友好相处的秘诀”“诤友”,第二题“尺短寸长”“宽容”“民主”“特殊公民”等。
(3)学生缺乏方法的积累,处理生活问题的方法少,从第四题中的第1题可以看出,个别学生不会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实践经验少。
(4)部分学生联系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集中反应第四题中第2
小题。学生不能联系两岸“同根同族”“血脉相连”的分析人物行为,对台湾了解太少,仅限于课本知识,不能广泛涉猎。
四、今后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学习本门课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能根据所学联系并指导生活。
3、加强过程性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规范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缜密思考,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4、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深刻学习县镇教学三环节指导意见和新修订的县“教学管理细则”,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使其会学、乐学、学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6、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收集资料,亲身实践知识,让书本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让生活实践验证知识、丰富知识,从而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