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01作物学基本要求

0901作物学基本要求

0901作物学基本要求
0901作物学基本要求

0901作物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作物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的科学。从人类驯化并开始栽种植物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改进及选种留种的实践;从有文字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及品种性状改良的记载。《齐民要术》及历代古农书都对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方法进行过详细描述。经过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作物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于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形成。早期的作物学称为农艺学,以作物生产技术和作物育种为主体,同时包括土壤、肥料、病理、昆虫、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后来这些方向均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前苏联农业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作物学的栽培耕作方向;通过国际遗传学理论与国内品种改良实践的结合,建立了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在现代种业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种子科学与技术新方向。近几十年来,通过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作物学发展快速,学科内涵得到了全面充实和提升,新的学科方向不断涌现,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作物学在从基因型和环境两方面及其互作关系等角度阐明并揭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种子科学与技术等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作物遗传育种学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等。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农作物种子发育生理与化学调控、种子生产、加工及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等。

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作物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物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持续增加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作物学学科的发展正面临着世纪新挑战,并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使命。因此,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优质协调机理与栽培调控机制、环境友好与作物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利用、作物遗传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作物生物技术与分子育种、种子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及其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等,已成为作物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作物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应掌握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作物遗传规律与基因挖掘、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作物种子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作物种子种苗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基础上,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共性基础理论,并根据所属研究方向性质及其培养要求,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知识结构又有所区别。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特别注重生产实践的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作物区域布局、生产管理、资源配置、设施栽培、作物信息、仪器分析、田间试验等专门知识和技术手段。

2.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遗传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基因重组、人工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田间试验与测试等专门知识和技术。

3.种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种子生产与繁育及其产业化理论与技术为主,应注重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强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种子质量控制与检

验等理论功底与技术研发能力。

二、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作物学博士研究生以作物生产理论创新及技术和方法提升研究为主。博士研究生必须对作物学有浓厚的兴趣,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提升作物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精神和目标来学习和研究作物学;具有坚实的现代作物生产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作物学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在对作物系统进行客观描述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扎实的数理学基础、定量分析能力和模型归纳提炼的基本素养。

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作物学是一门基于理论与技术融合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以培育新品种、建立生产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学科在对传统方向进行调整、充实的同时,顺应学科自身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博士研究生应积极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在文献收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面性是要求文献收集的数量、发表的时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外的覆盖程度要适当,而系统性是指这些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完整性。由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背景对作物学研究的影响不同,要注意去伪存真,确保文献的科学性。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因作物生产问题和技术需求的地域特殊性,作物学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真理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明辨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既要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作物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引用、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要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贡献和生

态作用,要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作物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形成产品或技术的能力。博士研究生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关键科学问题,并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要具备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持撰写项目计划,并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田间和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要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学术创新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际中发现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创新成果可以是作物科学新理论、作物新材料与新品种、作物生产新技术与新模式、作物学研究新方法等。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要具备较强的学术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善于通过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大众媒体等平台展示研究成果。

6.其它能力

作物科学家需要经常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寻找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因此,博士学位获得者需要经常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农户进行协调合作,应该具备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能力包括:文字撰写、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及外语的听、说、读、写等等,并具备独立创建研究单位和创业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家经济建设或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针对学科前沿和生产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知识优势等来确定。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拟定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

为了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文献阅读的数量要有一定要求,其中学术期刊论文应该在200篇以上,国内和国外文献要达到一定比例。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一般控制在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的时期开始。对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类研究选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专利文献的查询,并要求选题查新,以确保拟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文献综述不仅要体现学科研究前沿,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5000字到10000字之间,可以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对作物学领域的学术意义以及作物生产的技术需求;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预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

完成论文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论文设计书,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规范性要求

博士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最终形成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成果、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既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视各领域的要求不同,文献综述可以与研究计划合并,研究结果与分析模块也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讨论与结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该模块中还应明确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因此,该模块一般包括全文讨论、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等内容。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科学事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异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中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该标注厂家和出厂年份等信息。

(3)行文格式。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

要求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知识产权问题,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重要试验材料要给出相关标准的学术名称。图表清晰,质量达到一定要求,而且图表标题及其指标等文字信息,均应同时用中文和外文标注。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要在答辩前进行盲审。盲审专家应该是非本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相同或相近领域专家,要求由3名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组成。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应该在收到盲审意见后,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论文质量。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学位论文还需要通过毕业答辩过程。博士研究生要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论文正式稿件,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本学科科学或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作充分的仿真研究和可能的前瞻性研究,要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突破;应用研究论文要完成实验室或田间试验论证,要求在技术上或工程上有所创新。博士授予权单位要采取措施鼓励博士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挑

战科学前沿问题。论文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能够针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思路,设计并研制新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取得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本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

(2)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论文针对本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发现新的作物生物学特征、过程、机理、机制等基本规律,提高了对作物系统的认识和调控能力。这些新认识应该对作物学基础理论有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意义,甚至能够建立新的作物学理论。

(3)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论文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效果、技术规程等系统研究,建立突破环境限制的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上进行一定集成示范验证,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所建立的技术和模式必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或战略储备价值,有形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物化技术的潜力。

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必须已经或正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应该在本学科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或正在发表中,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确保国家技术安全的前提下,论文中取得的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工程方案、工艺流程应该已经取得或已经申报国内外的专利、标准或技术规程等证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三部分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获得作物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全面的作物学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专门知识,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服务、教学服务、生产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应掌握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现代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品种改良理论与方法、种子学、种子繁育与种业工程等。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基础上,以及本学科的共性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根据所属研究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上述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并对作物营养、农业生态和农作制度、信息农业理论与技术、作物模拟与决策、作物化学控制理论与技术、农业系统工程等知识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科学试验及数据综合处理方面的知识;应熟悉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新技术推广服务、作物生产技术管理等综合素质。

2.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扎实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并对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分子遗传、植物基因组分析、植物基因工程、分子设计育种、生物信息学等知识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科学试验与数据综合处理方面的知识;应熟悉作物品种改良的实验室及田间工作,应熟悉作物品种改良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实验室操作、田间试验管理、田间新品种筛选等综合素质。

3.种子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好的种子生产、加工及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的系统知识,并

对种子产业化及其商业运销知识有所了解,应掌握国内外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从事种子生产技术服务、种子市场管理及新品种推广示范的综合素质。

二、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作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阐明作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系统构造特征、过程、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建立多目标协调的耕作栽培、品种改良、系统优化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模式,解决作物生产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作物学硕士研究生以应用技术和方法研究及模式验证为主,更侧重实用型研究任务。获得作物学硕士学位者应该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能积极为农业生产和三农建设服务。应该具有较坚实的现代作物生产与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相关领域专门的应用性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作物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以及扎实开展作物生产、田间试验和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应该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勤于实践,并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和心理素质。

2.学术道德

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

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应有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集成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与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在实验及田间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作物生产技术与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研究课目,形成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合作能力;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分析数据,并具备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造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试验田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有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具有指导生产技术示范现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解决本学科领域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最新知识,了解最新技术及方法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积极参加研究生班讨论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具有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要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展示研究结果。同时,还应该具备比较强的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方法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作物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基本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论文选题应针对比较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开展探索性和应用性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1.规范性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研究开题报告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论文质量必须遵守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要求。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100篇左右。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的公开发表的,且要有一定量外文文献阅读量。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或引言)、试验材料与方法(或调查调研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正确。图

表等要求规范清楚,具有自明性,并附有统计分析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完成后还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学科审阅。学科审阅合格后的硕士学位论文,再组织3-5名硕士生导师,对论文进行答辩审阅。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学术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数量遗传学》第五、六、七章读书报告

《数量遗传学》第五、六、七章读书报告 作物遗传育种吴章东 S2******* 遗传学中把生物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一般认为,质量性状是指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遗传效应呈现隐性或显性不全,在表现型上表现为性状的变异是不连续的,受环境影响较小,各种变异间区分明显,能用一般形容词来描绘其变异特征的这样一类性状称为质量性状。如毛色、耳形、血型、畸形及遗传疾病等。因为这些主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能够产生非常明显而不同的表型效应,形成间断性变异,因而往往可以从表型直接识别其基因型。数量性状则被认为是受大量微基因,即多基因控制。微基因各具微效而数目众多,其表型成连续变异,个别基因的效应当然无从区别;但是,作为多个微效基因的集合,即一个多基因系统,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遗传效应。随着遗传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性状认识的不断进步,生物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来模糊。当被测样本的扩大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物性状大多数都是受数量性状控制的,所谓的质量性状不过是数量性状在小样本群体时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遗传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遗传学、统计学以及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大量的学者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是根据《数量遗传学》教材的五、六和七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简要的概述。 《数量遗传学》第五章为遗传率与选择效果,主要介绍了育种值、遗传率、遗传相关、选择响应及其预测和选择指数。第六章为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主要介绍遗传距离测定的主成分分析法、遗传距离测定的枢纽凝聚法、系统聚类、Tocher聚类法、模糊聚类和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的几个问题等。第七章为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效应分析,主要是利用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通过数量性状位点与分子标记的连锁,将数量性状位点准确地定位于分子连锁图谱上,最终定位于物理图谱上,并估算出这些单个位点的效应和作用方式,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和作物数量性状的基因工程改良奠定基础。 育种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从具有变异的群体中有效地选择出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材料,得到最佳选择效果。育种实践已经证明,育种工作的成效多取决于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鉴别、选择。由于基因型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非固定遗传变异等因素的影响,仅凭经验直接根据植株田间的外观表型选择亲本和杂种材料,难于达到高效、准确的效果。而第五章数量遗传学关于估算群体性状的传递能力和亲本育种值的原理和方法则为科学地进行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使选择工作更具有预见性。

数量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遗传学:生物学中研究遗传和变异,即研究亲子间异同的分支学科。数量遗传学:采用生物统计学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二、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1.性状的分类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与特性的统称。如毛色、角型、产奶量、日增重等。 根据性状的表型变异、遗传机制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性状分为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阈性状3类。 数量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生长速度、产肉量、产奶量等。 质量性状:遗传上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毛色、角的有无、血型、某些遗传疾病等。 阈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易受或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有或无性状:也称为二分类性状(Binary traits)。如抗病与不抗病、生存与死亡等。分类性状:如产羔数、产仔数、乳头数、肉质评分等。 必须进行度量,要用数值表示,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区分; 要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组成群体某一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 3.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不一定都是为数众多的微效基因。有许多数量性状受主基因(major gene)或大效基因(genes with large effect)控制。 果蝇的巨型突变体基因(gt);小鼠的突变型侏儒基因(dwarf, df);鸡的矮脚基因(dw);美利奴绵羊中的Booroola基因(FecB);牛的双肌(double muscling)基因(MSTN);猪的氟烷敏感基因(RYR1)三、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4 0403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体育学(代码: 0403 ) 二级学科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代码: 040303 ) 二级学科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代码: 040304 )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学位点的学科带头人刘学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应意大利奥委会和体育部的联合邀请,并受原国家教委委派,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4年的讲学活动,任意大利国家武术队总教练,培养了10余名世界冠军,60余名教练员,荣获意大利奥委会和各级政府奖励10余项。熟悉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规律,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各级各类课题研究1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20多年来,为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均较合理,且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学术研究队伍。目前本学位点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50人。其中教授13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6人,在教师队伍当中还拥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常委及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广东省高中教师职务培训体育学科组专家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11人,国家级教练员6人;广州市优秀教师6人。 近年来,本学位点导师团队针对我国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较为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的学科梯队成员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00项,其中省部级9项、市厅局级45项;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出版专著、编著、教材等15部;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科研、教学成果奖26项。运动训练获得世界冠军10项、全国冠军20项,省市冠军38项。 三、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具有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愿意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 2.掌握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在各级各类体育机构中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四、培养方式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 现和解决问题。 3.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校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

数量遗传学

质量性状:指由一对或对基因控制,在个体间能够明显区分,呈不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在群体中不能明显区分,呈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门阈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在群体中呈不连续分布的性状,一般能够明显地区分其表现形式。 数量遗传学: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选择:在人类和自然干预下,某一群体的基因在世代传递的过程中,某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所发生的变化现象,称作选择。 适应度:比较群体中各种基因型(以个体平均留种子女数为标准)生存适应力的相对指标。适应度就是特定基因型的留种率和群体最佳基因型留种率之比值。 选择系数:1减去适应度就是该基因型的选择系数。留种率+淘汰率=1 遗传漂变:如果群体规模较小,下一代的实际基因频率都可能由于抽样误差而偏离理论上应有的频率。 始祖效应:当来自大群体的一个小样本在特定环境中成为一个新的封闭群体,其基因库仅包括亲本群体中遗传变异的一小部分,并在新环境中承受新进化压力的作用,因而最终可能与亲本群分体。这种过程在体现的般规律,称为始祖效应。 瓶颈效应:当大群体经历一个规模缩小阶段之后,以及在漂变中改变了基因库(通常是变异性减少)又重新扩大时,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 同型交配:如果把同型交配严格地定义为同基因型交配,那么近交和同质选配都只有部分的同型交配,只有极端的近交方式——自交才是完全同型交配。 群体遗传学:专门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群体:是指一个种、一个变种、一个品种或一个其它类群所有成员的总和。 孟德尔群体:在个体间有相系交配的可能性,并随着世代进行基因交流的有性繁殖群体。基因库:以各种基因型携带着各种基因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亚群:由于各种原因的交配限制,可能导致基因频率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形成若干遗传特性有一定差异的群落通常称为亚群。 随机资本:在一个有性系列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式雄性的个体与其任何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机率是相同的。 基因频率:指一个群体中,二倍体染色体特定基因位点某种等位基因所占比例。 基因型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相对发送的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就是基因型频率。

体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能够从事体育学术研究、体育教学、运动队教练或者体育科技产品研发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具体要求包括: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奉献精神。 2、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和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拥有一项及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学科外文文献的阅读,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 1、培养方向1—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与社会发展(尹国昌、李爱民、钟建伟、黄福华) 体育经营与管理(朱桂林?、徐国根、张军献、李先长) 体育文化研究(罗林、程其练、刘欣然、项建民、郑国华) 2、培养方向2—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身心适应(黄文英、殷晓旺、丁伟祥、詹晓梅) 运动生理生化(李江华、聂晶) 体能与康复(郑松波、王炜) 3、培养方向3—民族传统体育学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李先长、王晓明、郎永春) 民俗体育研究(朱桂林?、洪熊、刘磊) 民族传统健身原理与方法(程其练、郑松波、徐美琴) 4、培养方向4—体育教育训练基础理论 体育信息化(郭开强?、詹晓梅、聂晶、袁艳) 体育教育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黄文英、李江华) 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尹国昌、谢彬、曹烃、刘建坤) 5、培养方向5—体能类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程其练、周美芳、何耀昕、黄达武?) 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王次农、王燕、邱达明)体操是体能类吗? 专项体能项目教学理论与方法(饶永辉?、戴永冠) 6、培养方向6—球类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罗林、林蔚、李爱民、陈志丹) 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朱桂林、虞勇、贺新奇) 球类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万仲平、郭开强、邓朝辉、杨德敏)

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九章数量遗传学基础 概述 一、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 动物的遗传性状,按其表现特征和遗传机制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叫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 ), 一类叫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 再一类叫门阈性状(Threshold trait)。动物的经济性状(Economic trait)大多是数量性状。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及其机制,对于指导动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有明显界限,变异呈不连续的性状。例如,牛的无角与有角,鸡的芦花毛色与非芦花毛色,等等。这些性状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它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性状间大多有显隐性的区别,它的遗传表现完全服从于三大遗传定律。 数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没有明显界限,具有连续性变异的性状,如产奶量、产卵量、产毛量、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 门阈性状:是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这类性状具有潜在的连续分布遗传基础,但其表型特征却能够明显的区分,例如,产子数,成活或死亡,精子形态正常或畸形,这类性状的基因效应是累积的,只有达到阈值水平才能表现出来。 二、数量性状的一般特征 数量性状表现特点表明,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因此其表型变异是连续的,一般呈现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很难分划成少数几个界限明显的类型。例如,乳牛的产奶量性状,在群体中往往从3000kg至7000kg范围内,各种产量的个体都有。由于数量性状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对其遗传变异的研究,首要的任务是对性状的变异进行剖分,估计出数量性状变异的遗传作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地说,对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第二,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研究过程要对数量性状进行准确的度量;第三,必须应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第四,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弄清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数量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可为动物品质的改良提高提供可靠数据,为选种和杂交育种找出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从而可以加速育种进程。 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 数量性状的遗传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中间型遗传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不同品种杂交,其杂种一代的平均表型值介于两亲本的平均表型值之间,群体足够大时,个体性状的表现呈正态分布。子二代的平均表型与子一代平均表型值相近,但变异范围比子一代增大了。 (二)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数量性状遗传中的一种常见遗传现象。它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的子一代,在产量、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但是,子二代的平均值向两个亲本的平均值回归,杂种优势下降。以后各代杂种优势逐渐趋于消失。 (三)越亲遗传 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一代杂种表现为中间类型,而在以后世代中,可能出现超过原始亲本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做越亲遗传。例如,在鸡中有两个品种,一种叫新汉县鸡,体格很大,另一种叫希氏赖特观赏鸡,体格很小,两者杂交产生出小于希氏赖特鸡和大于新汉夏鸡的杂种。由此,可能培育出更大或更小类型的品种。

0403体育学基本要求

0403体育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体育学研究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初,体育学初步形成。体育学以人们对体育需求的认识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为直接动力,以运动中的人和人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体育的本质、体育与社会促进、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体育活动中人体变化的规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所发生的体育现象的规律以及利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实践。它在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众多相关学科的交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逐渐建立起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征的科学体系。它包涵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研究方向。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以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功能、行为、关系、制度、管理等为研究对象,从人文社会学的视角探究体育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运动人体科学是以体育运动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变化的规律和提高人类运动能力的一门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研究对象,研究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以武术、养生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体育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武术和传统养生体育及中华民族民间体育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体育将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将成为体育学研究的重要目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继续成为推动体育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体育学将进一步与一些邻近学科的交叉重叠,相互渗透,促进彼此发展;体育学研究的规模将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将不断加深;国际体育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政府、体育科研团体、高校之间的联系将日益紧密。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研究方法论、体育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 体育学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还应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具体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应掌握与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功能、行为、关系、制度、管理等有关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应掌握与体育有关的人体形态,生理机能、生化机制、人体动力学等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研究生应掌握与体育教育、运动技术、运动训练等有关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应掌握与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等有关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 体育学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领域的博士研究生还必须牢固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 同时,各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还应掌握与本学科研究

728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 (科目:728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一、考察目标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体育学概论、运动生理学等课程基本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较好运用相关知识、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实践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分值结构 1、体育学概论约50% 2、运动生理学约50%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题6分,共60分; 2、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3、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15分,共90分; 4、论述分析题:共3小题,每题30分,共90分;

四、考察范围 (一)体育学概论 1、体育概念的演变 2、体育的基本概念和本质 3、体育功能的概述 4、体育的自然质功能 5、体育的结构质功能 6、体育的系统质功能 7、制定目的的依据 8、体育目的与目标的关系 9、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10、体育手段的概述 11、身体运动与体育运动技术 12、体育基本手段与体育运动项目 13、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4、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 15、体育科学体系 16、体育过程概述 17、体育过程的要求 18、体育过程的结构与控制 19、体育过程与相关过程的关系 20、体育的文化属性与含义

2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22、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3、体育体质的概念及其构成 24、体育体质的特点与作用 25、中外体育体质的比较 26、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27、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的趋势 28、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二)运动生理学考察范围: 1、运动生理学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运动与能量代谢。 3、骨骼肌机能与运动。 4、本体感觉、脊髓反射活动、姿势反射。 5、主要激素及其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 6、血液生理及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7、呼吸机能与运动。 8、心血管机能及其调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9、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训练及检测与评价。 10、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与教学过程中的生理学基础。 12、高原环境、冷热环境与运动。 13、少年儿童、女子身体特点与运动。

体育教学原则

第五章体育教学原则第一节体育教学原则概述 导入:请学生回答你组织一件事情要遵循原则吗?体育教学的组织需要原则吗?学生回答:要的。 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含义 (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原则的含义 从体育教学原则的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体育教学原则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1)体育教学原则是众多体育教学要求中的那些最基本的内容; (2)这些要求是最具有体育教学特征的那些性质; (3)实施体育教学时首先必须遵循这些要求,如果不能遵循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条就不能称为好的体育教学,甚至不能称为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学原则的形成 1.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自从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后,人们一直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进行不断的探索。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探究其中的规律,久而久之,就形成今天我们提出的一系列体育教学原则。 2.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 体育教学原则虽然都是人们制定的,但却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体育教学,无论是国内国外的体育教学,都有一些共同的、不以

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就是依据这些客观规律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的。 3.体育教学原则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体育教学原则是根据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出来的,人们对于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全面,体育教学原则将会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不能把体育教学原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与时俱进地不断探讨和研究它。 教师问:体育教学对环境的要求能成为教学原则吗?可以讨论再回答。 二、一般教学原则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一般教学原则 一般教学原则是一般的教学条件下各门学科教学都应遵守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般教学原则指导着体育教学原则,但是,一般教学原则又不能代替体育教学原则,因为体育教学有它特殊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要求。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的相同点。由于每个学科在教育中担负不同的任务,因此,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之间还存在着区别。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学活动主要在身体活动中进行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基本质量要求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基本质量要求 (试行稿) 上好每堂课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有责任心教师的追求。体育学科教学一般都是在运动场上授课的,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受现有场地限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一堂体育课圆满、有效或高效的完成,必须要有严格的课堂纪律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保证。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明确体育课堂常规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加强课堂常规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完整性、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体育高效课堂的实现。为此,制定此规范和要求,须全体学生和体育任课教师共同遵照执行。 一、体育课堂学生规范: 第1条集合规范:上课铃响前一分钟,由体育委员及时在指定地点,呈4路纵队集合整队。 第2条礼节规范:体育委员整好队伍,组织学生报数后,下达“立正”口令,然后向教师报告上课人数;随后师生相互问好。教师即向学生宣布本课任务与要求,迟到学生向教师报告,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下课时教师离队前向学生告别“同学们再见”,学生立正齐声回答“老师再见”!。 第3条服装规范:学生上体育课时应穿运动服和球鞋,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凉鞋,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不准佩戴耳环等饰品和携带小刀、笔等硬物。 第4条考勤规范:每次上课必须严格考勤制度,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迟到、早退超过15分钟,作旷课论处,全学期中,缺课(旷课)1/3以上时间学期中招评定成绩0分。 第5条请假规范:学生因病、伤,不能上课时,课前应主动向

体育教师交请假条并说明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布置他们随堂见习或参加适当的活动。见习生在见习时不得聊天,离开现场或直接不来。 第6条纪律规范:上课时,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安全,爱护器材,服从教师及体育委员的指挥,努力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不得嬉笑打闹,不做危险动作。不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离开教师指定的活动场所,否则作旷课论处。 第7条结束规范:课结束前,体育委员要集合全班学生,等候教师对本次课进行小结评比,指出优缺点,提出课后练习要求,宣布下次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整理场地和归还器材。下课师生互致“再见”。 第8条安全规范:学生必须有“安全第一”的思想和牢固树立尊重教师的观念,课中必须无条件服从体育老师指挥,凡有意见和想法的可以课后交流,或者向班主任或政教处反映。 第9条成绩评定规范:学生日常体育课堂表现和每学期体育成绩将纳入中招体育评定成绩。日常表现评定为C级,中招评定总成绩将不得超过5分,日常表现评定为B级,中招评定总成绩将不得超过 8.5分。初一、初二每学期各积1分。 二、体育课堂教师教学规范: (一)课前常规 第1条教师课前的备课和编写教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要备课程目标;备教材重点、难点;备教学对象;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备好周前课,并编写好周前课教案。 第2条要及时整理体育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点,将有用的身体知识、锻炼知识、保健知识、安全知识、体育文化知识等渗透在教材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要挖掘教材

2015年浙大教育学(不含体育学、体育硕士、教育硕士[045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60分

2015年浙大教育学[04](不含体育学[0403]、体育硕士[0452]、教育硕士[045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60分 2015年浙大教育学[04](不含体育学[0403]、体育硕士[0452]、教育硕士[045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60分,英语60政治60专业课225. 一:基本要求 学科门类(专业代码前2/4/6位,含专业学位)政治外语业务1业务2总分 备 注 哲学[01]55559595355 生源特别丰富的院系或学科专业可在此基本要求之上,再行划定复试分数 经济学[02]6060100100355 法学[03](不含法律 硕士[035]) 55558585330法律硕士[035])55558080325 教育学[04](不含体 育学[0403]、体育硕士 [0452]、教育硕士 [0451]、汉语国际教育硕 士[0453]) 6060225360

学科门类(专业代码前2/4/6位,含专业学位)政治外语业务1业务2总分 备 注 体育学[0403]体育硕士[0452]5050160300 线 教育硕士[045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0453] 55559090330 文学[05](不含外国 语言文学[0502]、翻译硕 士[0551]) 60609595355 外国语言文学 [0502]翻译硕士[0551] 55558585350历史学[06]5555190325 理学[07] (不含数学 [0701、统计学[0714]) 50509090310 数学[0701]统计学 [0714] 50507070300 工学[08](不含软件 工程[085212]) 55559090335软件工程[085212]45458585330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21体育学基础综合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621体育学基础综合 适用专业: 0403体育学(一级学科,包括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体育概论150分 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1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第一部分体育概论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案例分析: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判断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略)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体育概论 第一章体育现象与体育概念 了解体育发展的沿革,明确体育概念的本质,了解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体育手段 了解体育手段的分类与体系,理解身体练习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掌握身体练习的评价方法。 第三章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研究 了解体育学科与专业,明确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四章体育的功能 理解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了解体育的经济和政治功能。

第五章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和体制 理解我国体育的目的与任务,明确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的体育体制。 第六章社会体育 了解社会体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理解国际社会体育的发展特征。 第七章学校体育 理解学校体育的目标,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竞技体育 明确竞技体育的本质与构成,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属性,理解学校竞技体育的特性。 第九章体育产业 理解体育产业的结构和体育产品的类型,了解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十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了解它的组织体系和活动体系,理解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 《体育概论》赵立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3.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 4.能量统一体理论 第二章肌肉活动 1.肌肉的特性 2.肌肉的收缩原理 3.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第四章运动和内分泌 1.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概述 2.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第五章血液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2.血液的功能

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信丰县第一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为了确保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各级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体育教学常规。 基本常规: 1、课前准备 (1) 教师应认真钻研体育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期、单元、课时等体育工作计划。 (2) 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备好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场地器材、备天气、备练习。 (3) 教学目标要准确,针对性强,教材内容的搭配要科学,场地安排要得当,时间分配要合理,练习密度须适宜。要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4) 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检查和安排好场地器材,确保体育课安全、正常进行。 2、课堂教学 (1) 教师提前2分钟到达上课教室,并于正式铃响后5分钟内把队伍整齐有序地带到体育场。 (2) 体育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集合热身运动徒手操讲解本节体育课要教学的内容和注意要点教学体育内容学生自己训练自由活动时间下课前集合(清点好人数)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3)体育课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准备部分:5——10分钟基本部分:20——25分钟结束部分:5——10分钟 (4)每堂课安排一定时间的队列队形练习,严格训练,力求做到队形一体化、口令规范化、动作标准化。 (5)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选择教学原则、教法手段,特别要注意学生活动和学法指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的课堂教学要求,达到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6) 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措施。组织练习前,要讲清练习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体操课,要教会学生保护帮助方法。复习和考核时,也要有人保护,确保万无一失。 (7) 根据体育课特点,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意志品质、体育道德、人际关系等思想教育,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思想教育寓教于体育教学中。 (8)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心理负荷。 (9) 注重每堂课的信息反馈,认真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 3、作业与测评 (1) 认真布置课外体育锻炼作业。利用课余和每周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将体育课上学到的技术加以复习、巩固、提高。 (2) 认真组织考查、考试。每学期初要将本学期体育课的考查、考试的内容、标准告诉学生,考查考试做到严密组织,坚持标准。 信丰县第一小学体育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一、备课 1、教师的教案必须有个案修改(每课时至少修改1/3),检查未达到要求的每次扣2分。 2、没有完成“教学反思”(根据教学进度按课时量的60%计算)的教师,每次扣2分。 3、每学期第二周检查教学计划和单元计划,每少一项扣1分。 4、教师读书笔记为每月1篇,一学期共5篇,每篇1000字左右,内容必须与学校推荐书目相吻合。每少一篇扣2分,字数不够每篇扣1分,笔记不规范(未注明所读书目、著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或刊期、内容与推荐书目不吻合)每篇扣1分。 二、上课 2

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说课材料

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第一条教学指导思想正确。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第二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三条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第四条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五条能够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 第六条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

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第七条能够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第八条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洪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第九条农村学校的体育课能够针对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40303 (所属一级学科:0403 体育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在教育训练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教学和训练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熟练掌握一门专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并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精通体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5、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培养方向 1、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育教育各专项基本理论与具体方法、跨世纪体育人才素质结构、课程设置与改革等 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有一般训练理论与方法、项群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的控制等。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7学分 - 1 -

备注: 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 2 -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具有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愿意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 2.掌握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在各级各类体育机构中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 现和解决问题。 3.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校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4.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应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实践,组织研究生定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并尽力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5.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6.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完成。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7.学院成立指导委员会,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方案修订、导师配备、专业课落实、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评审等主要环节进行指导。 三、专业内容介绍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数量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遗传学:生物学中研究遗传和变异,即研究亲子间异同的分支学科。数量遗传学:采用生物统计学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二、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1.性状的分类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与特性的统称。如毛色、角型、产奶量、日增重等。 根据性状的表型变异、遗传机制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性状分为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阈性状3类。 数量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生长速度、产肉量、产奶量等。 质量性状:遗传上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毛色、角的有无、血型、某些遗传疾病等。 阈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易受或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有或无性状:也称为二分类性状(Binary traits)。如抗病与不抗病、生存与死亡等。分类性状:如产羔数、产仔数、乳头数、肉质评分等。 2.数量性状的特点: 必须进行度量,要用数值表示,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区分; 要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组成群体某一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 3.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不一定都是为数众多的微效基因。有许多数量性状受主基因(major gene)或大效基因(genes with large effect)控制。 果蝇的巨型突变体基因(gt);小鼠的突变型侏儒基因(dwarf, df);鸡的矮脚基因(dw);美利奴绵羊中的Booroola基因(FecB);牛的双肌(double muscling)基因(MSTN);猪的氟烷敏感基因(RYR1)三、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型和遗传参数估计;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交配系统的遗传效应分析;育种规划理论。 四、数量遗传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理论基础奠定:孟德尔遗传学+数学+生物统计学 理论体系完善:与群体遗传学关系最为密切; 学科应用:与育种学最为密切,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学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生物进化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密切结合,并产生了新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如分子数量遗传学等。 五、数量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的关系 群体遗传学以孟德尔定律为依据,分析群体内控制质量性状的主基因的活动及其消涨规律,着重于基因频率变化规律的探讨。其基本原理可用于育种学中质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数量遗传学着重分析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主要研究群体内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的数量效应。其重点在于通过统计分析估计各种遗传变异的数量参数,进而用于育种学中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第二章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均数与方差 一、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即观察值,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P = G + E + IGE 其中,P为表型值,G为基因型值,E为环境偏差,IGE为遗传与环境效应间的互作。通常,假定遗传与环境间不存在互作,即IGE=0,则有:P = G + E 基因型值G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additive effect, A)、显性效应(dominant effect, D)和上位互作效应(epistatic interaction, I)共同作用的结果。假定3种遗传效应间的互作为0,则G = A + D + I 式中的D和I,由于世代传递中的分离和重组,不能真实遗传,因而在育种中不能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