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3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区别(上)
从企业实际情况和各方面需要出发,把安全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际安全技能有机结合,涵盖了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法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安全评价、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
它与9000和14000等标准管理体系一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先进管理方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一些已经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运行多年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有效运行,出现了认证和实际运行“两层皮”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一是为认证而认证;二是人员能力和素质还不能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促使人们思考和寻找其他的方法和规范来弥补它的不足。
恰好此时安全生产标准化出现了。
自2004年以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均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标志着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有效防范事故、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强调预防为主和动态管理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侧重
于理念、方法和程序化;(实效难以保证);而安全生产标准化侧重于现场实效。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建立两者并不矛盾。
没有建立体系的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上,通过文件化和监控程序,完成体系的建立工作;已建立体系的企业,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能完善程序文件,增加其操作性,把体系运行效果提高到更高层次,可避免认证和实际运行“两层皮”的现象。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提出和发展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推行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0年,颁布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以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被许多企业所接受和采纳,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步入了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上,对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暴露出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第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为了保证能够适用于各类组织,使得自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围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出一系列的要求,而没有设计出满足这些要求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因此导致企业在建立并实施体系时不能和实际工作及原有的旧管理体系有机结合,从而对安全生产工作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第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没有提供考核评价安全生产工作的绩效准则。
第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素质,能够把体系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的要求,自行与实际工作进行衔接,才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然而,一些已经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运行多年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有效运行,出现了认证和实际运行“两层皮”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一是为认证而认证;二是人员能力和素质还不能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促使人们思考和寻找其他的方法和规范来弥补它的不足。
恰好此时安全生产标准化出现了。
2004年后,结合每个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特点,陆续出台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可见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按照行业、领域推行,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实行考核评级制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准则。
2010年4月15日,为了全面规范各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总结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共性要求和特点。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9006—2010,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形式要求、考评办法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成为各行业企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依据,对达标分级等考评办法进
行了统一规定。
这一规范的出台,使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明确提出:“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予以关闭。
”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成为政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提出:”有序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
2012年,对一级企业要重点抓巩固、二级企业着力抓提升,三级企业督促抓改进。
促进企业安全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这一系列重要文件均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标志着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有效防范事故、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定位与作用和意义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定位
1、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基本规范》3.1条款规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
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这一定义涵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从建章立制、改善设备设施状况、规范作业人员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企业实现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和衡量惊讶;是企业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提高设备本质安全程度、加强人员安全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安全生产标准化可以理解为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就是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
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就是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和全部管理过程中,分析生产安全风险,建立预防机制,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地贯彻实施,使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并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使企业的人、机、环始终处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进而保证和促进企业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快速发展。
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形式上可概括为: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技术标准化、安全装备标准化、环境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化五大方面。
重点是把握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和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化。
①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应充分体现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各项标准。
②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现企业作业现场各项安全生产条件标准。
③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化应充分体现员工正确操作程序和安全确认程序。
要注意: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适用对象是企业或生产经营单位,而不是用人单位。
第三节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与的总体特点分析
1、的总体特点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逻辑结构完整,适用于各类组织,通用性强,可作为认证准则。
由于有如此的特点,其真正实施的有效性难以保证,易流于形式和走过程。
为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安全及管理素质,能够把体系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的要求,自行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及衔接。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已经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运行多年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有效运行,出现了认证和实际运行‘两层皮“的现象。
可以说在我国,的“两层皮“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而且无法依靠本身来消除,究其根本原因是:
(1)为认证而认证。
认证证书成为一些企业的“遮羞布”。
(2)的推行离不开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社会人文特点、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等,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还不能与有效实施和运行的要求相适应。
(3)大量缺乏经验、专业知识不足的认证人员、咨询人员提供服务,
因此认证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甚至给实际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4)自身的特点其提供的就是一个框架体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实施细则。
(5)标准没有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脱离实际情况。
不能和我国这么多年以来积累的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经验融合。
安全生产标准化借鉴国外现代先进安全管理思想,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注重过程控制,做到持续改进,是一套具有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生管理体系都是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研究的产物。
二者均强调预防为主和动态管理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
两者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认证的区别和联系
1、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认证的区别
(1)适用对象不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对象是组织或用人单位,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主要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或企业。
(2)强制性不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是政府的强制行为,具有强制性,而认证为组织的自愿行为。
(3)关注焦点不同:关注的焦点是员工满意;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关注焦点是政府满意。
(4)侧重点不同。
主要侧重于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管理流程的设计和规范;而安全生产标准化,更加重视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特别是生产现
场的实际效果和状态。
(5)控制目标范围不同。
的控制目标范围是作业现场的人员安全和健康;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控制目标范围,除了作业现场的人员安全和健康,还有生产经营过程事故造成的财产安全问题、防灾减灾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以及生产安全事故对作业现场外部的影响等。
2、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认证的联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建立两者并不矛盾。
没有建立体系的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上,通过文件化和监控程序,完成体系的建立工作;已建立体系的企业,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能完善程序文件,增加其操作性,把体系运行效果提高到更高层次,可避免认证和实际运行“两层皮”的现象。
因此,无论是否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都应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二者没有矛盾。
真正做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企业,其安全管理水平应能满足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也就是说能达到可直接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申请的安全管理水平。
否则,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两层皮”问题。
在安全管理制度等软件方面可以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原有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做到管理标准化;在现场运行方面,对照相应专业评定标准等,进一步达到操作标准化、现场标准化的要求,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成为一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系统。
基础理论知识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具体运用,都需要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强有力支持。
脱离这些理论知识,它们将无从谈起。
所以将重点介绍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节戴明循环理论和全面管理原理
一、戴明循环理论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程序均采采用了戴明循环理论。
循环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休哈特)提出的()演化而来的,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改进成为模式,所以又称为“戴明循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1、循环
的含义如下:P()计划;D()执行;C()检查;A()纠正,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育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里。
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
在质量管理中,因此有人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2、循环的特点
(1)各级管理都有一个循环。
可以说P—D—为一动态管理过程。
(2)每个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
是一个不断提升和不断完善,永远向前,与时俱进的发展,。
即不断提升,不断改进。
(3)形成了一个“目标—实施绩效评审”的循环。
循环是一个科学管理方法的形象化。
(4)在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
3、循环的作用和八个步骤
(1)循环的作用
①循环是开展所有质量活动的科学方法
②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循环的科学程序。
③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定成标准,形成制度。
(2)循环的八个步骤
①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
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找准问题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
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全部找出来。
③要因确认。
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④拟定措施、制定计划。
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负责完成()?什么时间完成()?如何完成()?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⑤执行措施、执行计划。
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
⑥检查验证、评估效果。
“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
”前郭士纳的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语道破。
⑦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
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会下滑。
⑧处理遗留问题。
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问题会自动转进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二、过程方法
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过程方法是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基本方法。
在现代安全管理中,通过引入过程方法来提高管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1、“过程”的概念
“过程”定义: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为了增值通常对过程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
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特殊过程”。
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和活动三个要素。
2、控制过程的输入、转换和输出
过程的输入就是过程操作的依据和要求,包括通过过程策划所确定的过程目标,如产品的质量目标、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目标、指标。
过程的输入还包括对本过程其他相关的要求和对过程控制提供的相关依据,如过程操作中需要执行的工艺文件、岗位操作法、设备操作规程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管理方案等作业文件。
过程的转换则应使用通过策划所配备的资源,实施本过程需开展的活动。
如按作业指导书和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操作。
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按操作要求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实施控制,包括按环境管理方案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要求,对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实施控制,进而实现确定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
过程的输出则是过程实施的结果。
过程的输出应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达到增值的目的。
所有的过程都应与组织的目标一致。
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增值,应体现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已得到控制,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治理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以预防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目标、指示。
3、过程方法: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全面管理原理
1、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社会全面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
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一套科学而严谨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①具有全面性,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②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③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④是全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
其主要缺点是:宣传、培训、管理成本较高。
2、全面管理原理:是指对安全生产涉及的各个环节,过程、人员、财物等均进行控制与管理,概括可表述为三个大的方面:①全员参与管理②全过程管理③全方位管理。
第三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原理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设备设施损坏、环境破坏等不期望后果的事故,属于一种风险。
把风险管理原理引入安全生产工作,可有效提升事故预防水平,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这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选择。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应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风险控制技术,实现安全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一、风险的定义:。